道德經說死亡
Ⅰ 《道德經》這本書,是怎麼看待死亡的
1,道家是尊重生命的——這個是道家思想對於有關生死命題的根本,認為生命是重於一切的,而不是像儒家所提倡的“捨身取義”。但是,這並不是貪生怕死!第十三章的“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表明只有愛惜自己生命的人,才能把天下託付給他。
4,死亡只是回去了,沒什麼可怕的。“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在第五十章里寫到。生,就是已經出生了,死,就是回去了,這是自然的規律,沒什麼大不了的。要是有興趣,可以多讀讀莊子,莊子對於生死的論述更加的詳細。
5,別作死,順勢而為,干你該乾的。道家思想,陰陽調和,曲則全,枉則直……他所倡導的“出世”“入世”是隨即應變的切換,而不是被人誤解的“避禍”,“怕死”。你依著道而行,審時度勢而為,這樣可以一切太平,“強梁者不得好死”“勇於敢則殺”,干你該乾的,別作,死亡不會去找你,只是你自己不要找死而已。
Ⅱ 道德經·出生入死原文
在道德經中,生死之道被深刻探討。據其描述,對於生命的追求,十個人中大約有十三人會經歷出生,同樣,面對死亡,也有十三人會面臨這一歷程。然而,更令人驚異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中往往將自己置於接近死亡的境地,這種情況約占人生的十三分之一。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在於人們對於生命的過度珍視和執著,使得他們陷入了生存的困境之中。
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保護自己,他們在陸地行走,避開猛獸如兕虎的威脅,不會讓這些猛獸有機會攻擊他們,因為兕沒有地方可以投擲它的角,虎沒有地方可以施展其銳利的爪子。在戰爭中,他們能避免身披甲胄,以至於武器無處下手。為何能做到如此?就在於他們找到了避免陷入死亡境地的方法,懂得如何讓生活與危險保持距離。
這個道理啟示我們,真正的養生之道並非避開生死,而是要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懂得何時何地應該謹慎,何時可以放手。通過智慧和謹慎,我們可以減少陷入危險的可能,從而更好地享受生命,而不是被生死所困擾。
(2)道德經說死亡擴展閱讀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搓其主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Ⅲ 開悟人士 | 奧修 | 《道德經》:死亡就是命運
開悟人士 | 奧修 | 《道德經》:死亡就是命運
奧修大師在講老子道德經之前所講的話:
第一章 了解永恆的道
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譯文:
達到被動性的最極致,緊緊地守住寧靜的基礎。
萬物形成,然後進入活動,我觀照著它們退回到靜止狀態。就好象植物茂盛地成長,然後又回到它所長出來的根部(泥土)。
回到根部就是靜止,它被稱為回到一個人的命。回到一個人的命就是找到永恆的道,知道永恆的道就是成道。不知道永恆的道就會招致災難。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死亡就是命運,它必須如此,因為它就是一切的來源,你來自死亡,也回歸到死亡。生命只是兩個空無之間的一個片刻,只是一隻小烏在兩個不存在的狀態之間的飛翔。
如果死亡就是命運,而它的確是如此,那麼整個生命就變成為它的一個准備或一種訓練----訓練成如何死得很正確、如何死得很全然。整個生命都在學習如何去死,但是不知道怎麼樣,有一個關於死亡的錯誤觀念已經進入了人類的頭腦,那個錯誤的觀念認為死亡是敵人,這是所有錯誤觀念的基礎,這是人類遠離永恆的法則、遠離道而走入歧途的基本原因。這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它必須被加以了解。
人類把死亡看成生命的敵人,好象死亡是要來摧毀生命的,好象死亡是反對生命的。如果你持這樣的觀念,那麼當然你必須跟死亡抗爭,然後生命就變成一種對抗死亡的努力,這樣的話,你就是在跟你自己的來源抗爭,你就是在跟你自己的命運抗爭,你就是在跟某種將會發生的事情抗爭。這整個抗爭是荒謬的,因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它是某種外在於你的東西,那麼它是可以避免的,但它在你裡面,你一生下來就攜帶著它。事實上,當你開始呼吸的時候,就在同一個片刻,你就已經開始在走向死亡。說死亡到最後才來是不正確的,它打從一開始就一直跟著你,它是你的一部分,它是你最內在的核心,它跟著你一起成長,然後有一天它走到了頂點,有一天它達到了開花。死亡的那一天並不是死亡來臨的那一天,它是一種開花。在你有生之年這一段期問,死亡都一直在你裡面成長,現在它已經達到了頂峰,而一旦死亡達到了頂峰,你就消失而退回到源頭。
但是人類探取了一個錯誤的態度,那個錯誤的態度會產生奮斗、抗爭、和暴力。一個認為死亡是反對生命的人永遠無法成為非暴力的,他不可能如此,一個認為死亡是敵人的人永遠無法安逸,永遠無法好象在家裡一樣,那是不可能的。當敵人隨時都在等著你,你怎麼能夠安逸呢?它將會跳到你身上,將你摧毀。當死亡就在角落那邊等著你、當死亡的影子一直罩在你身上,你怎麼能夠不緊張呢?它隨時都可能發生。當死亡就在那裡,你怎麼能夠休息呢?你怎麼能夠放鬆呢?敵人是不允許你放鬆的。
因此人們會有緊張、焦慮、和痛苦。你越是跟死亡抗爭,你就越會變得被焦慮所折磨,你一定會變成如此,那是一種自然的結果。如果你跟死亡抗爭,那麼你一定會遭到挫敗,對於一個到最後一定會遭到挫敗的人生,你怎麼快樂得起來呢?你知道,不論你作任何努力,你都不可能成功地免於死亡,在內在深處你只能確定一件事,那就是死亡。在生命里,其它每一樣東西都不確定,只有死亡是確定的。只有一件事可以確定,而在那個確定當中,你卻有了一個敵人。你在跟那個確定的抗爭,而在希望那個不確定的,這樣的話,你怎麼能夠安靜下來呢?你怎麼能夠放鬆下來呢?你怎麼能夠鎮定下來呢?不可能。
人們來到我這里,他們說他們想要求得和平、他們想要能夠生活得很安逸、他們想要寧靜、他們想要放鬆,但是當我洞察他們的眼睛,他們的眼睛裡帶著對死亡的恐懼,或許他們試圖要放鬆只是為了要能夠在跟死亡抗爭的時候變得更容易;或許他們試著要找到安靜,好讓他們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夠變得更強壯。但是如果死亡就在那裡,你怎麼能夠放鬆?你怎麼能夠寧靜?你怎麼能夠和平?你怎麼能夠安逸?如果死亡就是敵人,那麼基本上整個生命就變成你的敵人,那麼每一個片刻、每一個地方,那個陰影都會降臨;每一個片刻,從每一個地方,死亡都會有它的回聲。整個生命就變成富有敵意的,然後你會開始抗爭。
整個西方頭腦的觀念就是要努力去生活。他們說"適者生存"或者"人生是一個奮斗",為什麼它是一個奮斗呢?因為死亡被看成相反的東西,所以生命就變成一個奮斗。一旦你了解說死亡並不是相對於生命的,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是它固有的一部分,它跟生命是分不開的,一旦你把死亡接受成一個朋友,突然間就會有蛻變發生,你就被改變了,你的看法就會帶著一種新的品質,如此一來就沒有抗爭、沒有戰爭,你並沒有在跟任何人抗爭,這樣的話你就能夠放鬆,你就能夠變得很安逸。唯有當死亡變成一個朋友,生命才能夠變成一個朋友,這種說法聽起來好象似是而非,但是它的確如此,它的似是而非只是表面上的。如果死亡就是敵人,那麼在內在深處,生命也是敵人,因為生命會引導到死亡。
每一種生命的形式都會導致死亡----窮人的生命、富人的生命、成功者的生命、失敗者的生命、智者的生命、愚者的生命、聖人的生命、罪人的生命,所有各種生命,不論它們是如何地不同,都會導致死亡。如果你反對死亡,你怎麼能夠愛你的生命?如果你反對死亡,那麼你的愛只不過是一種佔有,你的愛只不過是一種執著。因為反對死亡,所以你就執著於生命,但是你可以了解到,這個生命每天都在接近死亡,所以你是一定會死的,你所有的努力都會引導到死亡,因此而有焦慮的產生,你的整個人會顫抖,你生活在顫抖當中,然後你就變成暴力的和瘋狂的。
西方瘋子的比例比東方來得更高,那個理由很清楚,因為西方把死亡看成是和生命對立的,但是東方的觀點完全不同,生和死是一體的,它們是同一個現象的兩面,一旦你接受了死亡,就有很多東西會立刻被接受,事實上如果你把死亡接受成生命的一部分,那麼所有的死亡都會被接受成友誼的一部分,因為基本的二分性消失了----生和死的二分性、存在和不存在的二分性消失了。如果基本的二分性消失,那麼所有其它的二分性都只是表面上的,它們也會消失。突然間,你就會變得很安逸,你的眼睛就會變得很清澈,你的眼睛裡面就不會有煙霧,你的知覺就會變得非常清晰,完全沒有晦暗不明的地方。
——摘自奧修講老子《道德經》
Ⅳ 道德經【25】:無論貧富貴賤,我們都逃不掉生死劫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也是除《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一、原文(通行本)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譯文
有一種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沒有聲音,也沒有形體,永遠不依靠外在的力量,循環往復,永不停歇,它可以算作萬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又返回本源。
所以說,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於地,地取法於天,天取法於道,道按照自己的樣子來運行。
三、拓展思考
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相對於其它三者,人類是極其渺小的,老子為何將人類納入宇宙四大呢?
人類作為萬物靈長,不僅具有思想,而且還有發現規律、利用規律的特殊能力,這是其它物種所不具備的。
老子將人類納入宇宙四大,是對人類自身價值的一種肯定和期許。如今,人類利用各種規律發明了火箭、飛船、衛星等來探索宇宙的奧秘,這是人類應該具備的能力。
每個人從道中而來,最終都要回到道中去。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無法迴避的話題。
秦始皇迷戀長生之術,想成為「長生不老」的神仙。曾經派方士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乘樓船入海求仙山,後不知所終。足見始皇對死亡是何等的畏懼。
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論貧富貴賤,每個人都逃不出「道」的生死劫。
既然逃脫不了生死劫,那麼如何面對生死劫呢?
莊子的妻子去世了,莊子竟然敲打瓦缶唱起了歌,他認為人的生老病死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自己嗚嗚的哭泣是不通達「天道」的表現,於是就停止了哭泣,鼓盆而歌。
「循環往復,永不停歇」是道的運行規律。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老病死,這是「道」的自然法則。明白了這個道理,死亡有什麼好懼怕的呢?
無論貧富貴賤,我們都逃不掉生死劫,唯有順應天道,看淡生死,才能擁有灑脫從容的一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