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注徐靈胎
Ⅰ 道家修煉的理論
道家內丹術借用外丹術語把人身比作 「爐鼎」,把人身中精、氣、神比作「葯物」,然後通過種種功法,藉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成就丹道,故有「大葯三般精、氣、神」的至理名言。
精、氣、神不僅是傳統人體修煉的理論核心,而且在初級命功入手的性修煉階段,此理論更為重要。從外向損耗轉向封閉無漏,從後天精氣神之有為操作轉向先天能量的登堂入室,無不由精、氣、神理論而闡發,因而也就構成了傳統性修煉的理論基礎。
1、精:生命的物質之基
精為人體生命藉以萌生、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和精微物質,有著極高的能量,又有廣義之精、狹義之精等說法。
「廣義之精」包涵人體先天之精、後天之精、五臟六腑之精、腎臟生殖之精,以及道書所謂名目繁多的真陰、元陰、元精、真精、先天精、交感精等等。
「狹義之精」則專指生殖交媾之精,一般比較容易認識。
由於「廣義之精」包括了「狹義之精」在內,所以這里且由「廣義之精」如先天之精、後天之精、五臟六腑之精、腎臟生殖之精等談起。
所謂「先天之精」,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票受於先天的生命起源物質。《靈樞•本神篇》說:「故生之來,謂之精。」這說明,一個新生命的降生,離不開先天之精的物質基礎和精的孕育萌發作用,舍此就談不上生命的萌生和起源。
「後天之精」雖由先天衍生而來,但又少不了飲食營養的不斷充養,否則即便「先天之精」再充足,也滿足不了生命降生後不斷生長、發育的需要。正是基於這一基本認識,張伯端《青華秘文•神水會池說》稱臍中氣穴之下,兩腎中間「絕肖黃庭」的一竅為「華池」,指出「谷氣就此而生精」,「而降於腎者也」。
以上先天、後天之精,結合丹道功法,更有未出陽關之精為「先天之精」,已出陽關之精為「後天之精」的說法。
「五臟六腑之精」,意味著「精」為整個人身生命存在的物質基礎,《素間•金匿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靈樞•經脈篇》也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長。」
「腎臟生殖交媾之精」,為來源於「五臟六腑之精」的生命起源物質,《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上清黃庭外景經》也說:「五臟之主腎最精,伏於太陰成吾形。」所謂「瀉」,說是男女交媾時生殖之精的分泌和泄出,尤其指男性的排精。所謂「成吾形」,亦即《靈樞•經脈篇》所說:「人始生,先成精」的意思。
2、氣:生命的運動之源
《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可知氣為人體生命活動得以維持存在的精微物質和原動力。氣的劃分方法很多,分為先天之氣、後天之氣、原氣、宗氣、真氣、管氣、衛氣、五臟六腑之氣等等,狹義之氣則多指由肺主宰的後天呼吸之氣。
「先天之氣」來自元精,所以又稱「原氣」或「元氣」。《難經•六十六難》有雲:「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日原。」由於其氣發源於和腎相通的命門,歸藏於丹田,借道於三焦,周營於全身,為推動人體生長發育,乃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活動的原動力,所以被當之無愧地稱為「原氣」。
「後天之氣」包括後天呼吸之氣和飲食精微化生的營衛之氣,如若其氣積於胸中,起推動呼吸、語言發聲和血液循環作用的,則被稱為「宗氣」。《靈樞•邪客篇》說:「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真氣」為藏於丹田下氣海的先天原氣,以及積於胸中上氣海的後天宗氣互相結合的產物。《靈樞•刺節真邪篇》指出:「真氣者,所受於夫,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為此,真氣的作用,自然包括原氣、宗氣兩者,既推動人體一切正常的生理活動,又奉養周身,使之生生不息。
「營氣」為水谷精微所化,循行於脈道之中,有著內而化生血液,營養五臟六腑,外而滋潤皮毛筋骨作用的一種「精專」之氣。關於營氣的生成過程,《靈樞•營氣篇》認為:「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己,終而復始。」《靈樞•邪客篇》則概括營氣的作用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衛氣」雖說也為水谷精微之氣所化,然而其氣剩疾滑利,不受脈道約束而循行於脈道之外。對於衛氣的作用,《靈樞•本臟篇》有著極為權威的記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萬肥揍理,司開圃者也,又說:「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揍理緻密矣。」這說明,人體肌揍的溫養;毛孔的開合,以及對於外邪的抵抗能力,莫不和衛氣發揮的作用有關。
「五臟六腑之氣」的情況,分而言之,則有心氣、肝氣、脾氣、胃氣、肺氣、腎氣等等。總起來說,大致不外為元氣的分體。對此,清朝徐靈胎《醫學源流論》說:「五臟有五臟之真精,此元氣之分體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經所謂丹田,《難經》所謂命門,《內經》所謂七節之旁有小心。陰陽閨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綁潤,此中一線未絕,則生氣一線未亡,皆賴此也。」
我們還可以把氣分為先天的元炁和後天的氣。
元炁者,先天無形無質之炁也,氣者,後天有形無質之氣也。元炁是溫養本神,維持生命之本糧也;氣是傑與精(肉體)之間過渡的橋梁。
修煉之旨就是氣足而化傑,元炁盈於身則身清神明,周身光明通透 (內視可照徹全身,通視內外)。
煉元炁的關鍵不是呼吸觀想和意守,煉元神的方法有二種:一是,身靜,氣和,心凈,神自化氣為元炁;二是,身靜,氣和,心凈,神閑,炁機一動,自身之炁感通於宇宙之炁,以補於己身。
3、神:生命活動的主宰
「神」為人的精神、思想、意識,乃至知覺、運動等一系列生命活動的主宰和表現。
神的產生離不開先天之精,神的活動有賴於後天水谷之精。《靈樞•本神篇》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持謂之神。」這說明,當男女嬉精受孕之初,神就己經蘊含其中了。
在內容上,神的包涵較廣,又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先天本神和後天用神等不同。《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關於神、魂、魄、意、志,乃至心、思、慮、智等廣義之神的情況,《靈樞•本神篇》有著較為系統的回答。篇中說道:「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持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所說「心藏神」,這是說心和神的關系最為密切。非但狹義之神藏於心,歸根結底,就是廣義的魂、魄、意、志、思、慮、智等精神意識活動,也莫不和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實「心藏神」之外,《上清黃庭內景經》還指出:「泥丸 (腦室)百節皆有神。」這說明神和腦的關系,也早為道教煉養家所認識。
至於先天本神 (古人稱為元神)和後天用神的情況,因為本神具有先天元性,所以嬰兒即使「不識不知」,也能無為而動,並能有效地感知冷熱飢飽;用神具有後天智性,故而其動皆有為而發,比如七情六慾驅使你去干這干那,就是用神作用的體現。正因為用神的有為之動。往往和人的情慾密切相關,難怪道家修煉之士要把用神稱為「欲神」。宋張伯端《青華秘文•神為主論》指出:「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氣質之性。」為此,張伯端《神為主論》主張,內丹之術要以先天制約後天,以後天返乎先天,才能丹道功成,「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慾念之心耳。有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為返乎無為,然後以無為而茬正事,金丹之入門也」。
綜上所述,精、氣、神三者既為構成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又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三者之間,彼此原為一體,正如《性命圭旨,》所說那樣:「以其流行,謂之氣;以其凝聚,謂之精;以其妙用;謂之神。」可是分而言之,則又往往互為其根,彼此轉化。《青華秘文》說:「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廣。」《金丹大要》說:「氣聚則精盈,精盈則氣盛。」張介賓也說,「精也既足,神白玉(旺)矣。」這樣,道家丹法修煉的重點,便自然落在了精、氣、神的保攝與轉化上,否則損精、耗氣、傷神,非但內丹修煉不成,並且形體也不堅牢長久了。明代朱權《神穩肘後》有雲:「凡人修養攝生之道,各有其法」,「大概勿要損精、耗氣、傷神。此三者,道家謂之全精、全氣、全神是也。三者既失,真氣耗散,體不堅矣。」
精、氣、神「三寶」之中,雖然合則為一,分則為三,但就其分者來看,又以氣為三者中的樞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