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為什麼如此重視依法治國論文

為什麼如此重視依法治國論文

發布時間: 2024-11-13 10:04:09

『壹』 淺析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現實意義論文

建設法治化國家,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現實意義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現實意義論文:《試談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現實意義》
摘 要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改革已深入我國各個領域,法治建設被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規,創造更加安定和諧的社會局面已經刻不容緩。本文主要論述法治建設在中國的形成歷史與發展,以及它的現實意義。

1997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政治 報告 ,首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中央領導人把依法治國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針,此後我國開始走上了法治建設的道路。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當中,法治建設始終走在最前沿,有了法治的保駕護航才能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 文化 建設提供穩定的環境保障。中國近代的法治建設之路可以說是在曲折中逐步走向成熟,它的形成和發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法治建設的內涵和意義

法治是一種社會狀態,是使個人權利能夠得到有效保障,國家權利能夠得到有效制約的一種平衡狀態。我們在理解法治的時候要把個人權利的保障和控制國家權力結合起來,而不能一分為二。各國的法治總是由各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決定並與之相適應的。法治建設就是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法治建設它是一種國家制度,是確立一國階級統治關系的基本制度。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也是中國人民的實踐成果。中國的法治建設是在民主體制下,人民擁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權。法治建設保障的主體是人民的各項合法權利,通過立法、司法、執法維護人民的利益。

二、法治建設的現實意義

法治建設是歷史發展的趨勢、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歷史車輪的邁進,從封建社會的人治,到如今改革開放的依法治國,法治國家的建設已經日趨完善。法治說到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象徵,是保證社會和諧有序發展的重要條件。它的根本目標就在於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而公平正義恰恰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一個進步的社會,它在何種程度上實現了公平正義,就在何種程度上實現了文明。

法治建設是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法治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保障社會各項事務都能在安定有序的環境下運行,是推動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基石,社會主義國家的安定團結需要法治的維護。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看,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建設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縱觀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史,不難發現輕視法治建設對治國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值得我們反省的例子比如蘇聯的肅反文化,而在我國輕視法治也曾經造成了慘重的損失,“「」”是我國忽視法治建設的典型。這兩次重大錯誤的發生,都是背離了社會主義法制原則,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

新社會我國的法治建設又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報告論述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目標,明確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並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同時報告還首次提出了“法治思維”。“法治思維”要求我們對工作方式思想思維進行轉變,宣揚法律精神,捍衛法律原則,將依法行事貫徹實施。可以說這對司法體制改革和司法機關獨立司法等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人民的幸福就是最高的法律”,這是培根的 名言 ,相信我們並不陌生。我們要追求公平公正善於運用法治建設國家,運用法律維護社會秩序,在人的能動力作用下將法律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同時將法治建設進行到底,用法律進行社會管理,調節社會關系,用法律保障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定。回顧我國的法治建設之路,是漫長而曲折的,但是前途卻是光明的。從過去的人治到現如今的法治社會,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法治建設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國,開創了一片嶄新的局面,在中央集體領導人的帶領下,相信我國的法治建設將會走上更加輝煌的道路。
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論文:《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及其建設》
【內容提要】 本文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內涵及特徵出發,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初步分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法治文化 建設途徑

法治作為迄今為止最好的治國理政方式,它不僅是有形的制度,同時也是無形的文化。法治是否昌明、法治的要求能否落到實處、法治的成果能否真正有益於社會進步與社會和諧,從根本上取決於是否有良好的法治文化作為支撐。作為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法治文化是以平等、公正、自由、誠信和人權等為主要 思維方式 和行為方式的文化,本身具有權利和義務一致的規范性。因此,弘揚法治精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環節。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內涵及特徵

我國著名法學家龔瑞祥教授指出:“所謂‘法治’,不僅僅是指‘以法治國’,還包含著用於法治的法律必須遵循的原則,如‘公正原則’、‘平等原則’、‘維護人的尊嚴的原則’等。也就是說,法律是確定的、公認的理想,而非我們通常所稱的‘長官意志’。法治高於法律是立法者和司法者用以檢驗法律能否生效的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文化體系是一種以“正義”為價值取向的、以西 方法 治文化為範式的、以傳統中國法律文化為根基的法治文化。它在顯型結構層面上表現為:制定良好的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完備的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完善的法律組織和法律設施;嚴格的執法和司法程序。在隱型結構層面上主要表現為社會主體的信法、守法、用法心理;較強的民主意識、正義觀念和權利觀念;法律的權威至上觀念、依法辦事的精神和法治的思想等,是一種內容結構和諧統一的法治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民主政治,是這一法治文化體系的本質所在。而圍繞這一本質展開的各項條件、 措施 和效果,即以法治為特徵的物質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全面生成,則是這一法治文化體系的具體要求和現實標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生成屬於一種“後發混合式”的模式。從其生成的動力來講既有外在動力也有內在動力。一方面,其生成依賴於中國社會的內在力量,這些內在力量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民主政治、法律(良法)、道德、 教育 和社會主體需求的轉向等社會因素。另一方面,它一直受到外來法治文化的刺激,特別是西方法治文化的刺激,這種刺激表現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各個方面。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有其獨特性。

1. 民族性。中國傳統法治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傳統積淀的產物,經世代相傳而取得了穩固的地位,形成一種“超穩定形態”,即使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它也會堅守自己的陣地,至今仍在影響著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法律觀念、法律情感以及行為模式,並已內化為中華民族法律文化的心理和性格,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識和行為模式的選擇。

2. 現代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現代性表現在它能與當代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相伴相生,是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市場經濟呼喚法治文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與之相適應,市場經濟本身就是法治經濟;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對法治文化也產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響,法治文化以市場經濟為根據,進行理論創新,以一種新的形式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

3. 開放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開放性表現在它從不固步自封,善於吸收人類有益的法治文化成果,特別表現在對西方“法治”思想和理論的移植和借鑒上。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以及法律趨同化現象的出現,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與西方的法治文化必將互相融合並存,整個人類社會都將向“大同法治世界”的方向發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作用

促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時代性。建設法治文化,不僅是堅持人民當家作主、防止權力異化的有力保障,而且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一切權力為人民”的重要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以人民當家作主為邏輯起點,強調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要求權力服從於憲法和法律,並使權力始終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軌道上運行。同時,法治文化在為監督與制約國家權力提供思想保障的同時,也通過合理借鑒國外的先進制度並結合中國實踐進行制度創新,從而為權力的有效監督與制約提供智力支持。

在新的歷史時期,僅僅注重對權力進行制約是不夠的。因此,構建法治文化同時還要保障權力的有效行使。權力具有客觀性,只要將權力運用好,就能更好地為人民謀利益。但怎樣用好權,從而使權力既有限、又有效地得到行使,必須有賴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引導。法治文化要求國家機關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行使權力,不越權、不濫權、不惜權,最大限度地履行法定職責。同時,法治文化還要求國家機關必須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程序行使權力。程序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也包括維護程序法的權威。因此,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按程序行使權力,從而不僅實現正義,而且以看得見的形式實現正義,同時提高權力運行的效率,更有效地為人民謀利益。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

任何社會建設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的,和諧社會建設也離不開必要的文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之一,可以在多重意義上滿足和諧社會的內在需要。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必須調動整個社會的積極性,使整個社會的成員充滿活力。整個社會成員要充滿活力,要求每個成員合法權益能夠得到保護,以及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都需要法律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律也就通過它的這些作用,為社會的和諧提供最生動、最富有生機的力量。和諧社會要謀求安定有序,而任何安定有序,都是在規則的基礎上,無規則便無秩序。而在所有的秩序中,法律的秩序規則是最明確、最具有外在強制性的,因此,法律在維護社會安定有序上有著它不同於道德、傳統、習慣的獨特作用。和諧社會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法治在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諧社會要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標,沒有法治文化作為基礎是斷不可能的。 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在要求

黨的報告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中國現代法治不可能只是一套細密的文字法規加一套嚴格的司法體系,而是與億萬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心態以及行為相聯系的”。因為任何制度都需要人去制定,更需要人去遵守,如果沒有人的道德信仰、價值理念相配合,再好的制度也會被侵蝕得面目全非。只有當億萬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心態以及行為中,有關法治的價值理念佔有了穩固之地並漸成一種法治文化,並進而成為中國文化傳統內容的一部分時,我國的法治才有了真正堅實的社會人文心理基礎。因此,目前只有努力培養我國民眾的法治理念,建設法治文化,改良、培育中國法治的“土壤”,才可能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

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主要途徑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指出:“在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背後,必然存在著一種精神的力量,尤為重要的是這種精神的力量一定與該事業的背景有密切的根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它需要全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努力。

1. 培育公民對法律的崇尚和信仰

法治文化的培育旨在為法治國家奠定尊崇法治的社會文化意識基礎。一個社會能否建立起法治,先決條件之一就是這個社會有無尊崇法治的心理,是否培養起了追求法治的信念。法治文化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質為前提。社會主體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社會的靈魂,是法治文化的精髓。社會主體對法律的信仰必須具備兩個前提,一是法律自身的正義性。博登海默指出:“法律是正義和秩序的綜合體”,法律必然體現為一種社會正義。社會主體對法律的真誠信仰來自於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公平、正義和對人類的關愛精神,社會主體正是基於這種信仰而對法律自覺遵守。二是法律實施的正義性。社會主體對法律的真誠信仰在於因法律實施的正義而對法律的神聖產生高度認同感,在於法治歷程中對法律強烈的自覺意識。在全國范圍內推進普法教育,不僅是普及現代 法律知識 ,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公民對法律的信仰,逐步實現全社會整體法律素質的提高、法律信仰的塑造、法治文化的形成。只有喚起個人的權利意識,才有可能真正樹立起現代法治觀念和公民意識。另外,還應該通過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等良性法律實踐的教育活動,增進公民對訴訟的信任和期待,培育公民對法律的信仰心理。

2. 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既體現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符合法治文化的一般特徵,又富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因此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報告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和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然而,民族精神在某種意義上說,與法治存在著密切聯系。我們應該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納入中華文化體系之中,樹立並維護憲法和法律在中華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將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理念融入中華文化的價值內涵,體現權利保障和權力制約理念,使法治文化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一旦如此,就能進一步發揮憲法和法律的文化功能。使分處各階層的社會成員,能從憲法和法律的實施中獲得切實利益、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並能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新標志。使之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精神的新載體。

3. 以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發展

改革創新是我們時代精神的核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必須發揚改革創新精神,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堅持理論創新,推動法治文化的一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撐。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理論創新,科學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沒的重大理論問題,才能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理論體系。堅持制度創新,以改革創新精神深化政治體製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奠定製度基礎。

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中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核心環節之一。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改變原先不合理、不科學的體制.樹立並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將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有相應的制度依託。堅持實踐創新,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實踐素材。法治文化是廣大人民的事業,人民群眾的實踐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不竭動力。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化形態。因此,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豐富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 趙學昌.試論法治文化的培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7,(7).

[2] 張波.論當代中國法律文化的多樣性及中國特色法治文化的生成[J].南京社會科學,2001,(11).

[3] 齊艷苓.法治文化及其培育探析[J].理論月刊,2007,(6).

[4] 孫曉媛.論構建中國特色的法治文化[J].廣西社會科學,2003,(4).
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論文:《淺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摘 要】法治建設是一個整體,其中的每一部分、環節都有一個如何科學發展的問題,內部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法制系統之中,最基本的組成單元是需要內在元素自身的協調,應當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只有具有統一性和整體性,依法各個部分或者環節的發展才是協調的、可持續的,也才具有強大的活力。從法律運行來看,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必須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法律體系來看,各個法律部門都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以構建和完善;從法律價值來看,科學發展觀體現了我國法律的核心價值。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所以,科學發展觀是我國法制建設的重要理論指針。

法治是人類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重要手段。法治是一種宏觀的治國方略,指國家在多種社會控制手段面前選擇以法律為主的手段進行控制和治理,即“依法治國”;法治是一種理性的辦事原則,即“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社會主義法治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優秀成果,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思想。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內涵十分豐富,其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以個人的意來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權威的標准。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根據發展民主,健全法治,建設法治國家的基本方針,我國的依法治國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30年的法治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1978年到1994年,這是從人治到法制的轉變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新時期法制建設的開始。但那時法制的主要理念是把法治當作專政的工具,法制對於社會生活、經濟活動、國家制度文明進展的制度價值幾乎沒有。

第二個階段是從1994年到2004年,是政策之治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政策有一定的程序性、權威性和公開性,並以文件、規范、規章等合法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十年裡非常突出的一個現象就是用政策、文件來治國。政策之治是追求短期效果,缺乏法律本身應有的一些基本特徵,而法制要求規范,要求它的規則性具有可預期性以及有相應的司法機構來支持,這些都是政策之治不具備的。

第三個階段從2004年至今,是從政策之治向法治的轉型。這一階段的立法,大多數涉及我國改革多年來一直沒有解決的最深層的矛盾、最重大的利益沖突。2004年修憲,第一次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私有財產及其權利寫進憲法。其後《物權法》、《 勞動合同 法》的制定,《 公司法 》、《證券法》的修改等都是涉及人們利益的法律。

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必要性及問題

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方式、程序必須由法律規定並予以保障。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最可能通過法治的方式表現出來,而社會主義法治也必須從民主中獲得自己政治的和道德的合法性。沒有民主,法治就缺少了其重要的基石。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法治是法律規則的統治,規則的制定是實行法治的前提。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法律制定的民主程序把人民的意志反映在法律當中,因此,法治就是按照人民的意志治理國家。

三、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途徑

“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走依法治國之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勇於創新,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發展道路。當前,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步伐,應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方位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開創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新局面。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只有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的方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快速地推進,才能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二)把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的目標。改革開放近二十年以來,我國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發展,立法數量急劇增長,初步形成了一個以憲法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三)以加強和完善執法、司法為目標,推進行政執法制度和司法制度改革。經過幾十年特別是近20年的探索,我國初步建立起了有中國特色的行政執法制度與司法制度。從總體上講,行政執法工作和司法工作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的順利進行等各方面,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法律文化,深入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工作。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以繼承、發揚人類法律文化的優秀成果、符合人民意願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為其思想基礎與文化資源。我們在普法教育中,要以領導幹部的民主法制教育為重點。只有廣大幹部群眾真正懂得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重要意義,才能真正認真地執法、守法、監督法律的實施。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我們要在繼承歷史上和國外合理的進步的法律文化基礎上,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精神,努力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

參考文獻

[1] 武育香.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民主法制建設[J].理論建設,2006(1):45-48.

[2] 謝鵬程.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J].中國社會科學, 2007(1):79-80.

猜你喜歡:

1. 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心得體會

2.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心得體會

3. 學習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心得體會

4. 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關於全面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5. 淺析法治社會思修論文

6. 論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

『貳』 如何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論文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最關鍵的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社會主義法治之間的關系問題是我國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黨的領導地位。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歸結到一點,就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的指引下,開始各領域的立法工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設不但要求我們按照法律條文辦事,更主要的是要把它作為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與民主結合起來,要求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含五個具體的體系,即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

四、堅持「兩個堅持」,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法治中國」,並且把「法治中國」歸結為「三個依法、三個法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十六字方針,為徹底否定人治、全面實行法制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一要求被稱悄液為依法治國的「新十六字方針」。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這是我們法治工作的布局,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黨在新的啟爛物歷史條件下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級政府的基本准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點和保證,法治的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國家治理能歷渣力,提升法治能力是重點

『叄』 為什麼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論文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實踐,需要有科學的理念指導。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已經形成了正確的法治理念,有效地推進了法治建設的實踐。很多法治理念都是突破性的,沒有這些理念上的突破,就沒有法治建設今天的大好局面。

但也要看到,目前法治理念指導受到的干擾也是很多的,其影響不可低估。主要表現在:一是西方法治思想的影響,一些人總認為我們黨委、人大、政協和「一府二院」「多條腿」的體制不如西方議會、政府、司法「三條腿」的體制合理,自覺不自覺地以西方的法治模式來評價我們的法治狀況,來設計我們的法治建設方向。二是「左」的殘餘思想影響,一些執法者管理的意識、斗爭的意識相對比較強,而人權保障的意識、和諧的意識相對比較弱。三是市場經濟利益法則的影響,有少數人往往把執法權力與自身利益掛鉤,追求自身利益比追求公平正義更重要。四是封建人治思想的影響,不少人仍把行政官與司法官混為一體,或者違法干預司法部門依法獨立辦案,或者特權思想嚴重,習慣以「父母官」、「管人者」自居。這些理念上的偏差,必然導致實踐上的混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概括的五句話,科學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法治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對各種非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正本清源。依法治國,表明我們不能搞「人治」,一定要把國家政治生活規范到法治軌道上來;執法為民,反映我們的法治是人民的法治,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公平正義,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法治就是要消除一切不公平的現象;服務大局,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它不是為法治而法治,而是服務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格局,必須服從和服務於黨、國家、民族、人民利益的大局;黨的領導,反映了我國的法治建設是在黨領導下進行的,從而保證我國的法治建設能夠沿著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積極穩妥地推進。這五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彼此互為條件,互為前提,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統一。這就很好地解決了堅持什麼,澄清什麼,反對什麼,更新什麼的問題。今後不管人家怎麼說,我們只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法治理念,就能夠保持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正確方向。

『肆』 依法治國1200字論文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都是上層建築組成部分,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調整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國是一種治國方略或社會調控方式, 是保持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基礎,也是維系社會進步、保障人民福祉、促進經濟繁榮的關鍵所在。以德治國是根植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道德傳統,繼承和發揚了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優秀成果,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站在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發展方向的高度,以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關鍵所在。首先依法治國要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公正的執法、司法態度。依法治國須有法可依;依法治國需要司法公正。其次以德治國要建立社會主義的「德治觀」。社會主義的「德治」把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提高到治國方略的高度;社會主義「德治」的根本目的,是要通過加強道德建設,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作為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一個重要環節;社會主義的「德治」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道德准則。第三「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法治與德治,一個靠國家機器的強制和威嚴來起作用,一個靠人們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來起作用,二者其目的都是要達到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對於一個正常社會的健康運行,各自起著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都是建立在共同的經濟基礎之上,並為經濟基礎服務,都以權利和義務為調整內容,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機制和手段,存在著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相輔相成的關系。第四發展社會主義,必須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運用立法、執法、法制宣傳等手段,促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發動群眾制定和執行各種道德守則、公約,法律對這種活動則給予一定支持;從嚴治黨,使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成為遵守社會主義法律和實踐社會主義道德的表率,成為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有力推動者。

『伍』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2)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二
《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

摘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為依法行政創造了前提條件。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政府的權力來自法律的授權,政府的一切行為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要求行政機關和國家公務人員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觀念,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正確行使行政權力,從而保證依法治國方略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依法治國 依法行政

一、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的內涵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的基本方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寫進了憲法。這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與重大發展。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國的科學含義,明確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這是新時期黨的治國方式和領導方式的重大轉變,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其中,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是依法治國的關鍵。依法行政的根本含義,就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必須有法律的授權並且依據法律。法律是行政機關活動的准繩,也是對行政行為進行監督和評價的依據。首先,依法行政是對行政機關提出的要求。在法治國家裡,政府和公民都要遵守法律,但首先是要求政府守法,依法行政。國務院1999年在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強調,依法行政主要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第二,依法行政的內容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務事務,一要有法律授權,二要依據法律的具體規定。同時,必須加強對行政權的監督。而對行政機關進行監督的標準是法律,監督的機制、手段也是由法律規定。第三,依法行政的最終目的是保護公民的權益。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一切政府機關都必須依法行政,切實保障公民權利」。第四,依法行政的機關,包括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也包括經法律、法規授權行使權力的組織。

二、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的關系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依法治理國家的思想、原則和制度的總稱,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全方位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這一系統工程,主要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監督、普法、依法治理以及基層民主建設等幾個組成部分,只有全面規劃、整體推進、各司其職,協調配合、相互促進,才能發揮出最佳的整體效應。依法治國是通過各部門、各行業、各地方實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依法治理來實現的。依法行政是以各級、各類國家機關為主導,公民廣泛有序地參與,在黨的領導下,依據國家憲法和國家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的法制實踐活動,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項事務,在法制的調整、規范、引導下健康有序地發展,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

依法行政是在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過程中對行政機關提出的要求。依法治國方略的確定,為實現依法行政開辟了道路,創造了前提條件。依法行政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權力機關加強立法和必要的授權,需要司法機關的保障,需要全國人民有良好的法律素養以及來自各方面的監督,等等。沒有依法治國的大環境,就談不上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黨的十五大報告在論述「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時,明確指出,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是其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依法治國,對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來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辦事。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和核心。目前,在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程中,由於傳統的黨政不分,政府包攬一切的思維合理模式不會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行政權的過分強大仍然是不容迴避的事實。首先,代表人民意志所制定的法律,80%以上是依靠行政機關執行的,行政機關在依法治國中擔負著最大量、最繁重的任務。其次,行政權力具有運用資源的最大力量,具有積極主動干預人們的社會活動和私人活動的特性。在國家的所有權力中,行政權總是最龐大、最直接影響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影響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自由的力量。沒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就失去了最主要的支柱。其次,依法治國要求全體公民和國家機關都奉行「法律至上」的信念,以法律為行動的准則。但從某種意義上,政府守法比老百姓守法還重要。因為,老百姓違法只是搞混了一攤水,而政府如果違法,則把水的源頭也弄臟了。

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國的難點所在。首先,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行政權都具有自我擴張的特性。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切有權力的人都會充分地使用權力,直到遇到它的邊界方才罷休」;「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既道出了依法行政的重要,也暗示了依法行政的艱難。其次,行政機關先例行政權力的特點之一是首長負責制,是權力的相對集中和命令與服務。行政事務的繁雜性和緊迫性,要求行政機關必須強調行政效率,為此,賦予政府人員行政優先權和行政用益權,承認他們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具有公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並給了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以較大的自由裁量權。這些特點使行政人員習慣了按個人意志辦事,忽視按照法律規定行使行政權力。再次,在法治過程中,公民守法和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是一對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行政機關。行政機關不依法行政,就無法要求被管理者守法。公民的守法並不難,難的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辦事。

我國當前推行依法行政的艱難還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面臨一些特殊困難。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生活在一個行政權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社會。過多的行政權窒息了企業的活力,侵犯了個人的自由,以致我們的改革開放可以說是從「簡政放權」開始,以行政權部分地退出社會為標志的。然而,我們處在一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封閉到開放的社會轉型時期,我們還面臨著「致富奔小康」、「趕超世界」的發展的壓力。這要求政府積極引導,乃至主動干預。而轉型時期積累起來的社會問題又迫使政府不得不面對「社會穩定」的嚴峻考驗。所有這一切,決定了當代社會行政權仍然強大,也決定了行政權的行使在相當長時期內還不可能完全有序化、規則化。即使已經制定的法律規范,也可能因為自身無法應付過於復雜的社會現實以及執法者的玩忽和怠懈而被虛置。正因為這樣,濫用行政權而侵犯個人權利、損害社會利益的現象,也觸目驚心,不易控制;也正因為這樣,實現依法行政,規范行政權力行使,控制權力濫用,才顯得那樣的重要和迫切。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根據依法行政的自身特點,我們可以把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歸納為「有限政府、守法政府和責任政府」,即行政機關的權力來自法律,行政行為應當遵守法律,行政違法同樣應當承擔責任。在這三項基本要求之下,還有一系列的法律原則和具體制度,共同構築起我國行政法的體系。

(一)行政機關的權力來自法律

依照民主和法治的理念,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的授權,而人民的意志又集中體現為法律。因此,政府的權力必須來自法律的授權。「無法律即無行政」,這一經典的法治理論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至少在涉及人民權利的領域,沒有法律的相應授權,行政機關不能作出任何可能損害公民權利的行為。這就是「職權法定原則」。

政府的職權與公民的權利是不同的。對公民而言,公民的權利是無限的,除非法律禁止;對政府而言,恰恰相反,除非法律授權,否則就無任何權力。

現實中,一些行政人員乃至領導幹部缺乏「職權法定」的意識,以為自己只要是「為公家的」,就什麼都可以干。當前一些恣意妄為、觸目驚心的事件往往與此相關。在依法行政的過程中,行政人員第一個考慮的就應當是:「這件事法律有規定嗎?」

在現代社會,立法權呈現分散化,法的形式呈現多樣化。在我國憲法所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依法選舉產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地方人民代表大會以及其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在該地方實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在該民族自治地方施行。但是,由於社會事務的廣泛性和復雜性,單靠立法機關已經無法勝任立法任務。為此,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授權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授權國務院的各部委以及一定層級的地方政府制定行政規章。此外,各級人民政府都可以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規定行政 措施 。

(二)行政行為必須遵守法律

由於政府掌握著巨大而廣泛的行政權力,它與公民在實力上是不平等的,但政府同樣應當遵守法律,政府的一切行為應當服從法律。我國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換句話說,依法行政就是「法律高於政府」。

關於政府守法,有兩個方面:一是行政行為合法的條件;二是如何對待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

行政合法的要件:①主體合格。通常情況下,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是依法成立的享有行政管理權的行政機關,其中主要是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或者列入國務院編制序列的行政機關。某些情況下,經過法律、法規授權,一些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也取得行政管理職權。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委託,一些非行政機關也可以以委託的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職權。除此之外,其他的組織和個人都不是實施行政行為的合格主體。例如,臨時機構、行政機關的內部科室,都不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②具有職權。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享有相應的職權。不在該機關的法定職權范圍以內的行政行為,就是「超越職權」,構成違法。超越職權既可能是平級部門之間的職權跨越,也可能是下級對上級的僭越。③內容合法。指行政機關實施具體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關於行為內容的要求;制定行政規范,必須符合高層級法律規范的規定和精神。④程序合法。行政行為不但要求內容合法,還要求實施行政行為的過程符合法律規定的方式 方法 、步驟順序和時限,做到程序合法。

程序違法往往導致結果的錯誤。《行政訴訟法》第54條明確規定,「違反法定程序」是一種獨立的違法情形,應當予以撤銷。據此,一個行政行為只要違反了法律規定的程序,不問行為者動機是否善良,不論其是否可能影響結果的公正,也不管其結果是否「正確」,都屬於違法,應當予以撤銷。

行政自由裁量行為的准則:①行政行為需出於正當的行政目的,不能考慮法律上無關的因素。這一條是從主觀上反對假公濟私,打擊報復,或者摻雜私心雜念。②講求誠實信用。在民事交往中,誠實信用是一條基本原則,並被我國民法奉為基本原則。在行政行為中,誠實信用也是起碼要求。如果允許政府誆騙百姓,或者出爾反爾,即使一時得逞,最終必將損害政府聲譽,導致政府行為喪失公信力。③遵循正當程序。由於我國行政程序制度還很不健全,法律對許多行政行為沒有明確、具體的程序規定。在此情況下,出於對程序公正的期望,行政機關應當自覺奉行公認的或者起碼的程序准則。④平等對待。同類情形同樣處理。涉及雙方爭執或者多方競爭的,應當公平對待。⑤行為適度。所採取的行政措施、處理決定應當與想要達到的行政目的相稱,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兼顧。

(三)行政違法必須承擔責任

行政機關對於自己的違法行為,應當承擔責任。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內設機構以及受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和個人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從法律後果上歸屬於該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應當對後者違法行使職權的後果承擔責任。行政機關發現自己的行為違法,應當自動糾正。如果行政機關拒不糾正,後者對是否違法有爭議,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定途徑解決。行政機關承擔責任的方式有: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必要時可以重新作出或者責令重新作出行政行為;對於行政機關拒不履行法定義務的違法(法律上稱為「不作為違法」),可以限期履行;某些情況下,撤銷或者限期履行已經沒有實際意義,則可以採用「確認違法」的形式宣告該行政行為違法;如果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害,行政機關則應當根據《國家賠償法》予以賠償。

對於經過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確定行政機關應當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侵權責任,而行政機關不履行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四、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新觀念

依法行政的關鍵在於各級領導幹部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要有效提高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的自覺性,必須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新觀念。

一是憲法至上的觀念。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在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等各種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我國法律體系中,憲法居於最高地位,其他一切法律規范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凡與憲法抵觸的則無效。行政公務人員應做遵守憲法、實施憲法、維護憲法的模範。

二是尊重人權的觀念。我國現行憲法第4次修改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突出地強調了保障公民權利、規范國家和權力這一現代憲法的核心價值理念,突出地宣示了我國憲法的人權關懷。這就要求行政公務人員增強人權觀念,在行政管理過程中自覺尊重和依法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避免發生行政機關隨意侵害公民平等權、財產權、人身權的事件。

三是行政許可權的觀念。行政權力是一種能夠支配大量社會資源的公權力,具有無限擴張、易於濫用的特性。這就要求行政公務人員必須具備權力界限的意識,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注意上下左右不越界。一些地方政府首長責令當地人民法院採取不予立案、強迫原告撤訴等措施來配合政府搞土地開發、強制拆遷,這些做法就擺錯了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司法機關的位置,嚴重侵害了公民權益,大大損害了政府形象,這是缺乏法治主義觀念特別是權力界限意識的表現。

四是行政民主的觀念。行政民主是一種世界性潮流,它呼喚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良性互動,要求為行政相對人參與行政管理過程提供更多機會。在我國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諸環節已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行政民主的要求和規范。例如,行政立法過程中的座談會、論證會,行政執法過程中的聽證會和當事人陳述事實、申辯理由,行政相對人評議行政機關與行政首長,採取具有協商性和可選擇性的行政合同、行政指導等柔性靈活的方式實施行政管理,等等。行政公務人員對此應當充分了解並積極推行。

五是行政服務的觀念。隨著市場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已成為完善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的重大課題。行政公務人員應當樹立服務意識、改進管理方式,由原來的管理行政、指令行政轉向服務行政、發展行政、指導行政,積極向行政相對人提供信息、政策、專為技術等方面的指導幫助以及各種公共服務。

六是行政程序的觀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逐步克服法律虛無主義之後,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問題逐漸凸現出來,行政程序違法的典型案例很多,社會影響惡劣,教訓非常深刻。因此,必須增強程序法治意識,依照法定的方式、步驟、順序、期限等方面的行政程序規定來實施行政管理。行政管理、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都必須依靠證據鏈條來支撐法律事實和權利主張。同時,行政信息以公開原則,增強行政公開觀念,尊重並保障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

七是政府誠信的觀念。政府應是最講誠信的正式組織機構,政府機關的行為應有連續性和可預期性,不能朝令夕改,即便出於重大公共利益的考慮需要徵用財產、調整政策、改變行為,例如,收回政府機關頒發的許可證照,也應按照依賴利益保護原則,給予權益受到影響的行政相對人公平補償。因為行政相對人出於對政府機關的信任,按照政府機關的意願去行動,難免付出一定代價,而且會形成一種依賴利益,這應當受到尊重和保護。

八是監督責任的觀念。有效監督是防止權力腐敗的關鍵;責任機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關鍵。行政權力在行使過程中具有擴張和濫用的頑強傾向,必須加以有效監督和約束。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必須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等外部監督,以及上級監督、監察以及審計監督等內部監督,通過監督來判明責任,包括法律責任、政治責任和道義責任。不言而喻,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還必須認真履行監管職責,依法糾正市場主體的違法行為,努力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九是權利救濟的觀念。行政管理工作難免對行政相對人造成損害,有損害必有救濟,這是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利受到損害後的現有救濟 渠道 ,包括行政申告、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行政補償,在此基礎上拓展和完善救濟渠道、樹立權利救濟和善待行政原告的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的社會救助機構仍然存在不容忽視的缺陷和實施不到位的問題,行政公務人員對此應有正確認識和積極態度。

參考文獻:

1、《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作者:方世榮。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行政法的新理念》。作者:張明傑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

3、《社會主義法制理論讀本》。作者:張福森、劉一傑。人民出版社,2002。

4、《法治系統工程參考資料》。作者:常遠。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1。

5、《中國憲法教程》。作者:廉希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相關 文章 :

1. 2016關於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2. 依法治國的相關毛概論文3000字

3. 淺談依法治國的毛概論文

4. 關於一帶一路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5. 本科法學專業論文

6. 談談你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

『陸』 全面依法治國論文2000,拜託拜託(○』ω』○)

鄧小平同志以戰略家的眼光和膽識,在總結國際、國內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我黨最先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思想。早在設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時,他就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加強法制建設是維護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需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我們一心一意搞四化建設的前提和保證。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搞四化,關鍵是穩定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穩定」。「真正要鞏固安定團結,主要地當然還要依靠積極的根本的措施,還要依靠發展經濟、發展教育,同時也要依靠完備法制。經濟搞好了,教育搞好了,同時法制也完備起來,司法工作完善起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整個社會有秩序地前進。」 其二,加強法制建設是保證政策連續性的需要。實踐表明,有了健全的法制,政策就不會因為領導人的變動而變動。鄧小平同志說:「究竟什麼是我們黨的政策的連續性呢?這里當然是包括獨立自主、民主法制、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政策,這些政策我們都不會改變的,而所有這些政策的基礎,就是四項基本原則,對此我們更是不會改變的,不會動搖的。」正是由於這些政策規定寫入了憲法和法律,所以對我國大政方針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三,加強法制建設是打擊犯罪活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一些腐朽的東西也跟著滲透進來了,如吸毒、嫖娼、經濟犯罪等,使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財產受到損害。對此,鄧小平同志一再強調,要通過法制建設逐步加以解決,通過專政手段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他明確地指出:「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掃除各種丑惡現象,手軟不得。」 其四,加強法制建設是搞好廉政建設的需要。糾正各種行業不正之風,加強廉政建設,其中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最根本的是靠加強法制。1986年6月,鄧小平同志指出:「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犯罪活動屬於法律范圍內的問題,要用法律來解決……現在從黨的工作來說,重點是端正黨風,但從全局來說,是加強法制。」 其五,加強法制建設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說,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沒有健全的法制,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更多地運用法律手段來調整經濟關系,規范市場活動,促進經濟發展。 法制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既是鄧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為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1.要用改革精神加快立法進程。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應根據鄧小平同志「三個有利於」的標准,結合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情況,以憲法為依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立法步伐。1、盡快制定規范市場體系,調整市場主體關系,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西部大開發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2、積極做好促進科技、教育、文化發展,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維護社會治安,加強廉政建設等方面的立法工作。3、抓緊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清理工作,該修改的及時修改,該廢止的及時廢止,使「立、廢、改」成為立法工作的統一整體,以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2.要認真抓好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加強法制,根本的問題是教育人。」要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繼續認真抓好以憲法為核心、以專業法為重點的普法教育工作,並分層次、分行業,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前推進;要以黨政幹部、執法人員和青少年為重點,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工作,使他們自覺地學法、守法、執法,做遵守法律的模範;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全體人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良好風氣。 3.要進一步完善執法監督檢查制度。鄧小平同志指出,應該明確這樣的觀念:「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黨員在黨章和黨紀面前人人平等。」為此,一要深化對執法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堅持立法與執法並重的原則。二要嚴格執法,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努力增強執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三要建立和健全執法情況的報告、登記、檢查、仲裁等制度,嚴肅查處失誤、瀆職和執法犯法行為。四要加大監督力度,自覺地把執法工作置於黨委、人大、政協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和效率。 4.要大力加強法制工作隊伍建設。鄧小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加強政法、公安部門的建設和工作,提高這些部門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一是要選調那些政治、業務素質高和工作能力強的同志到法制部門工作。二是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切實加強法制工作隊伍的自身建設。三是要盡力幫助法制部門解決實際困難,盡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並在經費、裝備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5.要加強和改善黨對法制工作的領導。這是加強法制建設的重要前提和保證。一是要把法制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當成一件大事來抓。二是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學法、守法、執法,自覺地服從黨紀國法的約束,用實際行動為群眾做出表率。三是逐步由傳統的開會、決議、命令等領導方式,轉向引導、建議制定法律法規和監督各職能部門嚴格執法為主要形式的領導方法,及時總結、推廣和表彰先進典型,努力為法制部門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從而使法制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柒』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理解的論文,1500以上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以執政黨最高政治文件和最高政治決策的形式,對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引導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法治軌道上積極穩妥地深化各種體制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製度化、法治化的引領、規范、促進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我國憲法規定,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基於「沒有法治,就沒有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思維,基於依法治國「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新認識,基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的新判斷,基於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的新理念,我們必須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高到落實黨和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總抓手的新高度來把握,把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納入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范疇中來展開,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保障憲法法律實施置放到維護國家治理權威、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保障人民基本權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大格局中來落實,把建設法治體系、發揮法治功能的基本要求貫徹到引領深化改革、促進全面發展、構建有序社會、保證長治久安的具體實踐中來實現。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新形勢下發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依法治國的要義是,通過反腐治權、依法治官和監督制約公權力,通過尊重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實現人民民主。因此,發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作為國家和社會主體的政治地位和主權權利,必然是依法治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對依法治國的新期待,不僅表現或者停留在公民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依法享有管理權、知情權、參政議政權、監督權等政治民主和政治權利方面,更多的是表現在對社會民主與社會權利,如自我管理、社會保障、醫療養老、住房就業、教育衛生、公共服務等;經濟民主與經濟權利,如參與經濟決策和管理、獲得財產或企業股份、參加工會、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帶薪休假、適當生活水準權、安全生產等。廣大人民群眾不僅需要抽象的民主政治權利、民主政治參與,更需要具體實在可參與、被尊重、平等公正的民主政治權利;不僅需要玻璃天花板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政治權利,更需要兌現實在實惠實用的人身財產權利、經濟社會權利、環境生態食品安全權利等具體權益。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反腐治權的治本之道。權力腐敗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死敵,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大障礙。應當更加重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權力放進法律制度的籠子里,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反腐治權,切實從體制、機制和法治上遏制並解決權力腐敗問題。腐敗現象千變萬化,腐敗行為林林總總,但歸根結底是公權力的腐敗,因為權力不受制約必然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所以各法治國家要依法分權和治權。公權力腐敗的表現形式五花八門,公權力腐敗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歸根結底是權力尋租,是掌握和行使公權力的各類主體的腐敗,而這些主體基本上都是政府官員和公職人員,所以各法治國家不僅要依法治權,而且要依法治官、從嚴治吏。在我國,依法治權、依法治官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思維下反腐治權的必然要求。反腐必須治權,治權必靠法治。

『捌』 思修論文2000字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及內容

內容:
①依法治國的主體是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②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專崇屬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③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④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⑤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⑥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總之,依法治國要求各國家機關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熱點內容
法治精神法治思維法治方式 發布:2024-11-23 19:24:16 瀏覽:232
勞動法關於公積金規定 發布:2024-11-23 19:15:16 瀏覽:581
借條信用卡怎麼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23 18:46:05 瀏覽:862
單位的規定是否不服從勞動法 發布:2024-11-23 18:45:58 瀏覽:881
我國人民法院分為 發布:2024-11-23 18:30:24 瀏覽:576
計程車公司與駕駛員法律關系 發布:2024-11-23 18:08:54 瀏覽:149
企業倉庫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3 18:03:12 瀏覽:203
物權法發票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23 17:17:34 瀏覽:602
司法機關的地位 發布:2024-11-23 17:07:47 瀏覽:325
吊銷考駕照法規 發布:2024-11-23 16:59:23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