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觀念
Ⅰ 如何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的法制理念
一、理解社會主義的法制理念:
對法制觀念可以有兩種理解:
一是泛指對法律制度的看法和態度。對一定的法律制度,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
二是專指人們重視、遵守和自覺地執行法律的思想意識。社會主義法制觀念以廣大公民高度自覺性為基礎,要求人們對現行法律持尊重、信賴並積極認同的態度,是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法制在理性認識基礎上而產生的一種切身體驗,是對法的一種心悅誠服的感知和認同。
2004 年12月,張福森在談當年全國法制宣傳日的主題「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法制觀念」時說,增強公民的法制觀念是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重點和目標。公民法制觀念的內涵很豐富,包含了依法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觀念,依法規范生產和生活即依法辦事的觀念,依法監督國家權力行使的觀念,依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觀念,依法履行法定義務的觀念等。公民法制觀念的水平,直接影響著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制約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歷史進程。因此,必須通過扎實有效的法制宣傳教育,實現全體公民法制觀念的形成和提高。
「社會主義法制觀念」的使用范圍是最廣的,也是頻率最高的,不僅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頻繁出現於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而且在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如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的重要報告、決議,以及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規范性文件中,都使用這個概念。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的關於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全民法制教育的文件,仍然使用「法制教育」和「社會主義法制觀念」這兩個概念。2004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將「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遵紀守法觀念」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內容。2005 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明確規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任務「主要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2006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的《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五個五年規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全民法制教育的決定》將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作為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目標之一。這些說明「社會主義法制觀念」這個概念並沒有過時,它仍將在全民法制宣傳教育和學校教育領域廣泛使用,其含義也將更加豐富。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徵:
1、鮮明的政治性。
法治的實現需要相應的政策、組織和權力基礎,其實現程度受制於政治文明的發展程度; 法治為政治建設提供了權力運行的規則與依據。社會主義法治建立在社會主義民主基礎上,並確認和保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將服務大局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將黨的領導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求全面服務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 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增強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與依法執政能力,實現了講法治與講政治的統一。
2、徹底的人民性。
社會主義法治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法律,有效治理社會的方式、過程和狀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社會主義法治與全體公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人民是法治的主體,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力。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將執法為民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屬性,體現了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性質和人民主權的原則,確認了人民的主體地位,規定了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內在地要求全體公民自覺樹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承載者,自覺受其引導,遵守法律,維護法治的基本原則和精神。
3、系統的科學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借鑒國內外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總結我國法治建設經驗教訓,從現階段基本國情出發,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怎麼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現實結合,是科學、先進的理念。在內容構成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一個科學的有機統一體。「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這五大內容,從不同方面反映和規定了社會主義法治,明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本質要求、價值追求、重要使命和根本保證,每個方面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構成一個科學有機的整體。
4、充分的開放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個封閉、靜止的思想體系,它的形成、發展與實踐都具有充分的開放性。在中國這個有著兩千年封建社會歷史的古老國家,人治傳統源遠流長,人治意識根深蒂固,制度和心理的巨大慣性,決定了中國的法治化進程只能是一個不斷排除錯誤的、落後的、模糊的法治思想影響的艱難長期的過程。這也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可能靜止不變,必須漸進發展。隨著社會主義法治的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也將更有時代性,更具規律性,更富創造性,不斷借鑒與吸收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可以說,正是這種廣泛吸收、兼容並蓄、與時俱進的特性,才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能夠始終指導中國的法治實踐,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Ⅱ 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主要涉及
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主要涉及的方面如下:
1. 法治觀念:
社會主義法律思維強調法治,即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在社會主義法治觀念中,法律是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工具,法治是一切行為都受法律約束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法治觀念要求法律公正、公平、公開,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4. 法治社會和法治文化:
社會主義法律思維追求法治社會和法治文化的建設。法治社會是指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依法行為的社會。法治文化是指社會成員形成的,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權威,崇尚法治、守法誠信的文化觀念。
5.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法律思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基礎上,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用以引領全社會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在法律領域,社會主義法律思維強調憲法權威、法治精神、公平正義、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
Ⅲ 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有沒有關系啊
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當然有關系的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在這五個方面中,公平正義被表述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指導原則,是發展中的馬克思法治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其價值取向為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是「以人為本」為本質要求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社會基本制度的公平正義,其實現有賴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於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公平公正執法司法理念的樹立。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
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是以公平為基本特徵、以正義為最終價值的社會。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法治的精神不僅在於有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復雜的執法工作機制,更在於公平正義精神與價值在法治各個環節中真實的體現和實現。
建設國家、管理國家所要實現的理想境地是經濟富足、政治進步、文化昌明、社會和諧,這些目標的實現皆有賴於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統領。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經驗來看:社會的主流價值決定著社會的文明走向和發展方向。一個良善的社會必定是將公平正義奉為圭臬的社會,而一個公平正義不彰的社會必定會走向經濟的衰退與凋敝、政治的專制與腐化、文化的消沉與墮落、社會的混亂與無序。在一個國家中,利益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沖突與矛盾也是變化多端的,因此執政者的首要任務並非是纏身於具體事務的細枝末節中而是要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進而消除沖突,維護公平,匡扶正義。在此意義上,我認為管理國家的本質就在於價值選擇;而一個好的執政者的標准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義無返顧地選擇公平正義。當公平正義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成為全社會的人們看得見、感受得到並能夠分享得到的結果的時候,社會主義法治才能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公平正義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
公平正義如果不是抽象的教條,就應擁有反映時代要求的具體內容。公平正義社會首先應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以人為本」首先要回答的是「以什麼人」為本的問題。一個國家的權利保障體系有三個層次:一是「人人」的層次,二是「公民」的層次,三是「弱者群體」的層次。公民權利主要指向政治參與、擔任公職、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弱者群體權利主要指向婦女、老人、兒童、身體殘障者等特殊對象;而第一個層次,也就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中的層次指的是「人人」、「所有的人」,也就是《世界人權宣言》所講的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它身份的差別,平等享有基本人權和人格尊嚴中的「人人」。
「以人為本」其次要回答的是「以人的什麼」為本的問題。這一問題涉及兩方面內容,首先,「以人為本」必須以人的共同需要為本,人的共同需要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社會民眾的共同的普遍的要求,所以,滿足人民的共同要求就是黨和國家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次,「以人為本」還必須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本,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當成為其他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條件時,公平正義的社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便是告成之時。
「以人為本」最後還要回答「如何將人的需要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這一問題。人的需要惟有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才是現實的、安全的。「以人為本」與「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理論在價值上是一致的,它們一方面解決了目的性問題,那就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另一方面又解決了一系列關系問題,即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統一與和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正是這些理念邏輯的產物,因此,對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追求的公平正義的理解也必須從建立在這些理念基礎之上。各級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如果不能透徹理解「以人為本」和「和諧社會」理論,就不可能真正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髓。
公平正義的核心是制度的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歷史久遠的人類理想,它的基礎是社會制度的公平正義。從直觀的層面看,社會不公現象是形態各異的,但概括言之不外乎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起點的不公。其典型表現是,在人們出生伊始就被依照自然生理狀況和社會出身的不同進行人格身份的差等劃分;第二,機會的不公。對人們進行人格高低區別的目的,是要賦予他們不同的社會發展機會,這便是機會不公。在高考招生中,同一張試卷面前不同地區的考生享有不同的上學機會,甚至在同一個地區的考生因戶口的差異也有所不同,這就是機會不公的具體表現;第三,規則的不公。用一類規則對一群人,用另一類規則對另一群人,便是規則的不公;表現在法律上,便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便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種種特權的存在;第四,結果的不公。同勞而不同酬,少勞而多得,多勞而少得,勞而不獲,不勞而獲,就是結果不公的表現。
Ⅳ 大學生怎樣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
先說必要性:
第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
第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這是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法制建設的經驗,也是借鑒現代法治理論合理成份的基礎上形成的基本理念。
第三,這也是現實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我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人治」思想嚴重;另一方面,現實中拋棄法制觀念、違法亂紀容易導致超越現實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反映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現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進的法治理念的進步性,又有立足現實、強調歷史發展階段的具體性。
再說如何做:
加強公民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教育,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首先應當加強民主政治方面的公民意識教育,從法制、道德、核心價值體系三個環節入手,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一是加強公民的法制教育。公民依照憲法和法律,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公民的法制教育,核心是培養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在法制軌道上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
二是加強公民的道德教育。通過加強公民政治道德教育,提高公民政治道德素質,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政治行為准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政治道德目標,更為理性地對待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訴求,做有政治責任感的公民。
三是加強公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任何社會都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以此來引領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形成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Ⅳ 如何理解和區分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法治觀念
觀念既是來人們對事物重要性的自認識,也是支配人的行為的重要認識。
1、概念的變遷
法治觀念一詞是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後開始流行的,以前的提法是「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十五大報告尚有「法制觀念」一詞。
法制經常相對於民主而言;法治一般相對於「人治」而言。「人治」的特徵是:⑴個人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⑵個人可以隨意制定和廢除法律。
法制和法治是密切相關的: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礎: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制,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徵;
②法治是法制的升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一般說來,法治觀念可以囊括法制觀念。因此,黨的十五大之後,人們經常使用法治觀念一詞,很少再用法制觀念一詞。
2、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基本內容
①民主法治觀念;
②自由平等觀念;
③公平正義觀念;
④權利義務觀念。
Ⅵ 如何理解和區分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法治觀念和法治理念
一、法制觀念和法治觀念
觀念既是人們對事物重要性的認識,也是支配人的行為的重要認識。
1、概念的變遷
法治觀念一詞是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後開始流行的,以前的提法是「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十五大報告尚有「法制觀念」一詞。
法制經常相對於民主而言;法治一般相對於「人治」而言。「人治」的特徵是:⑴個人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⑵個人可以隨意制定和廢除法律。
法制和法治是密切相關的: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礎: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制,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徵;
②法治是法制的升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一般說來,法治觀念可以囊括法制觀念。因此,黨的十五大之後,人們經常使用法治觀念一詞,很少再用法制觀念一詞。
2、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基本內容
①民主法治觀念;
②自由平等觀念;
③公平正義觀念;
④權利義務觀念。
二、法治理念
理念是指富有理性的具有體系的觀念。例如科學理念、藝術理念、政治理念等等。
1、概念的形成
2006年4月11日至13日,中央政法委在北京舉辦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研討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羅干出席並講話。
羅干指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標志著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把握。
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2、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具體內容
①依法治國--核心內容
②執政為民--本質要求
③公平正義--價值追求
④服務大局--重要使命
⑤黨的領導--根本保證
羅干強調,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先進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其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三、法治觀念和法治理念的關系
1、區別
①內容有差異。法治理念是法治觀念的核心內容。
②時間有先後。法治觀念一詞是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後開始流行的。法治理念是2006年首次提出的。
③要求有側重。法治觀念是對全體公民的要求。法治理念側重於對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要求,例如「執法為民」。
2、聯系
①內容有重合,如公平正義。
另外,有時也把法治觀念的內容稱為法治理念。例如,「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2007-10-25十七大報告
②性質相一致,同屬法治精神。
③作用相統一,指導法治建設。
Ⅶ 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內容
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內容是: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領導大局。
一、依法治國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譽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