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的道德
1. 在公民道德建設方面,應怎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重在建設,現實的倫理生活和道德風尚,應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信念系統形成的地基和建設的主要抓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對公德發揮引導和塑造的作用,就需要以制度、法律的形式將自身固化、強化。除了制度、法律之外,還要靠教化去引導、教育民眾。公民道德需要大力引導但卻不宜由國家或者政府來強制供給,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內在的生發醞釀。開放性的現代社會要求開放的公民道德,亦要求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保持開放態勢。
積極組織富有特色的遵德守禮、文明旅遊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道德實踐活動,引導人們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推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不斷提高精神境界。
--圍繞弘揚助人為樂精神,各地深入推進學雷鋒志願服務,大力推動志願服務制度化,營造"我為人人 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圍繞弘揚見義勇為精神,開展各具特色的公益活動,倡導扶貧濟困、慈善捐助、支教助學、義務獻血等獻愛心行動,傳遞人間真情、彰顯美德善行;
--圍繞弘揚誠實守信精神,開展"誠信做產品"、"百城萬店講誠信"等活動,推動誠信制度化建設,引導人們牢牢守住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
--圍繞弘揚敬業奉獻精神,開展愛崗敬業教育實踐活動,強化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倡導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使忠於職守、建功立業成為人們的行動自覺;
--圍繞弘揚孝老愛親的優良品德,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和星級文明戶創建,開展傳承"好家風好家訓"活動,促進家庭和睦、相親相愛,讓家庭建設成為社會建設、國家建設的有力基點……
針對黨員幹部、青少年、公眾人物等踐行道德模範精神的重點人群,各地還結合"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在黨政機關開展學模範、做表率主題活動;以文明校園創建為載體,引導廣大青少年以道德模範為鏡,踏踏實實守好公德、修好私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此外,各地還將道德模範學習宣傳進一步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單位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突出思想道德內涵,引導人們進行自我教育、提升道德素質,把道德建設任務真正落實到基層。
2. 怎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國無德不威,明大德是根基。道德是社會的底色,是時代的命脈,是民族的靈魂,也是國富民強的精神座標。源遠流長的經典文化是道德豐厚的底蘊資源,中國人歷來重視道義與責任,倡導和諧與共贏,「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大德則是優秀傳統的連續,同時對現實發出了理想的呼喚。國之大德,高屋建瓴,磅礴大氣,點燃著公民的道德熱情,提升著民眾的凝聚力,更創設了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的支撐。
業無德不興,守公德是源泉。喧囂社會,茫茫塵世,每個人都以獨立的個體存在著,同時又融入時代的洪流之中,社會堅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公德,與公民的日常行為息息相關。誠然,社會公德乃社會整體的成長秩序,這與每個人的心靈秩序緊密相連。公共場所,你推我搡,針鋒相對;街頭巷尾,熙熙攘攘,喧鬧一片;商品交易,缺斤少兩,欺詐蒙騙;街坊鄰里,互不言語,冷漠以待……當人人以這樣的面孔示眾於人時,何談社會公德?充其量不過是虛偽的「傀儡」,醜陋的一分子罷了。
人無德不立,嚴私德是關鍵。「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最平凡、最細微的言行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德。由此看來,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價值追求,是自我實現的道德前提。古代聖人孔子曾提倡「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即自我進行道德修養,「復禮」即建立社會規則以制約人身上的「獸性」,最後達到「仁」的最佳境界。大德善行,一切從心。崇德向善,凡人也可踐行,且隱含於日常的言行舉動之中。冰心曾言,創造新陸地的,往往不是滾滾的波浪,而是它底下細小的泥沙。正是如此,無數民眾的道德水準,夯實社會的道德根基,築起高聳的道德大廈。
明大德是國之旋律,守公德是眾之航標,嚴私德是己之操守,惟有三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美麗中國才能其道大光,和光同塵,眾善奉行,溫暖人心,扮靚世界。
3. 儒家的德治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德治」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和最典型特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出發點,又是它的主要內容。
4. 民風淳樸與道德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民風淳樸是指民眾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接人待物以真誠面對、朴實、單純、善良、愛護小孩、尊重老人、人與人之間相處和睦等等,這些都是道德的一種體現。民風淳樸在道德中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道德精神。尤其是在當今這種人們滿足於物質的社會情況下,民風淳樸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
無論在哪個時代,善良和淳樸都是一種高貴的道德品質。無論時代怎麼改變,這點是永遠都不會變的,真誠純朴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的美德。這種品德不應該被社會淘汰,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顆善良、單純、質朴的心,這樣社會、世界才會越來越好。
5. 道德教育內容是什麼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富之」、「教之」、「使民以時」等觀點,提出了一系列頗具創見的關於民眾道德教化的理論和方法,這對於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啟迪作用;
民眾道德教化的前提和條件:由立「恆心」引出制「恆產」;
孟子民眾道德教化思想的一個基本特徵是重視「心理—情感」因素對人們行為的決定作用;
在孟子看來,要實現道德教化的目標,關鍵在於樹立民眾的「恆心」。孟子所謂的「恆心」,簡單地說就是遵守基本倫理規范所必需的心理穩定狀態;
有此「恆心」,民眾就能做到「不為惡」、「不犯刑」;否則民心漂浮,日常行為就極可能「放僻邪侈,無不為己」(《孟子·梁惠王上》,以下只注篇名);
因此,對民眾的道德教化問題可以歸結為如何實現「恆心」從無到有的轉化問題;
孟子由此通過分析民眾與其職業密切相關的心理—情感特點,考察實現這一轉化的條件;
孟子所謂「民」主要指農業勞動者,他們需要「恆產」或穩定的產業來維持一家的生存。孟子認為,沒有「恆產」這一物質基礎,空談倫理要求,根本不會為民眾所接受,因為他們「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梁惠王上》);
因此,孟子得出結論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同上)。這就意味著道德教化的現實前提在於「制恆產」,沒有「恆產」作物質基礎,道德教化不可能真正進入「民心」;
為了強調制「恆產」對於立「恆心」的重要性,孟子還進一步闡釋了「恆產」對於道德教化的積極意義:首先,制「恆產」是「惠民」的表現,它能喚起民眾的情感認同,從而樹立統治者的威信;
其次,孟子認為,民有「恆產」,就不會終年為生存發愁、奔波,因而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閑暇」;
這一閑暇為民眾追求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利條件。孟子強調:「明君制民之產……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梁惠王上》);
這里,「從之也輕」所描述的正是民眾消除了基本的生存憂慮,從而願意接受引導的心理狀態;
民眾道德教化的現實過程:從有「恆產」到有「恆心」民有「恆產」是否就能保證有「恆心」呢?孟子以性善論為根據,對此作了明確的回答。孟子認為,人都有「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四心」是人生來就有的道德萌芽,即為善之「才」。但「四心」也可能喪失,這在民眾表現為「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告子上》);
就是說,如果沒有教養,無論有無衣食之憂,民眾都可能有這種表現,其原因則「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同上)。可以說,民無「恆心」的客觀原因是無「恆產」,主觀原因則是「陷溺其心」。因此,要使民眾有「恆心」,還必須注重主觀方面的培育;
同時,也正因為人人都有「四心」,培養民眾的「恆心」,對民眾實施道德教化才是完全可能的。孟子強調,道德教化既是必要的,也是確立民眾「恆心」的合理途徑;
而在孟子那裡,道德教化的具體內容則是指在「人倫之理」的指導下,將一套倫理規范融入民眾的生活習慣,轉化為他們內心的行為准則,具體說就是「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梁惠王上》);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還提出了一套實施道德教化的方法。這套方法的具體內容是:首先,與職業規律相結合,將道德教化的內容融入制「恆產」的制度。其次,「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梁惠王上》);
它是「使民以時」的另一面,既要「不違農時」,又要利用「不使民」的閑暇來進行道德教化。它意味著實施道德教化應把握時機,並將經濟發展和倫理建設結合起來考慮;
第三,「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盡心下》),即仁義之理不離日用。因此,道德教化要落到實處,必須從日常小事入手,使其內容能指導人們的現實行動;
上述方法的第一方面主要針對的是社會制度的設置。孟子主張將「政」與「教」相結合,他說:「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上》);
這意味著,合理的制度應既使百姓得到實惠,又能培養百姓的規范意識。這樣,倫理規范就可通過制度的實施深入到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從而引導人們形成合乎倫理的生產和生活習慣;
孟子道德教化的思想特色?跋執壑?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有其特定歷史背景和個人思想背景,就其具體內容說,無疑具有其歷史的局限;
但不可否認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也包含著超越時代的合理因素,這尤其表現在其道德教化方法上;
具體說,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在方法論上對當代中國實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如下的借鑒意義;
首先,經濟與倫理相聯系的視角。如前所述,孟子的整個道德教化思想都是圍繞制「恆產」與立「恆心」及其相互關系展開的。可以說,經濟倫理的視角一直貫穿在這些思想中。在現代社會,經濟倫理的視角對於我們審視、思考社會道德建設問題尤為重要;
從孟子對制「恆產」與立「恆心」關系的論述看,它實際上力圖將「惠民」與「教民」融合為同一過程。與之相應,如果我們能在制度設計時,考慮到福利政策與社會道德建設的相互配合和有機結合,無疑能取得更好效果;
孟子強調立「恆心」必須以制「恆產」為前提,同時將價值理念融入到制「恆產」當中。這一思想引申到現代社會道德建設意味著:只有創建有利於人們踐行價值理念的制度環境,建立一套可供人們在實踐中體驗的制度,社會道德建設才能切實深入人心,從而指導人們的現實行為;
其次,孟子認為道德教化的實施必須「不違農時」,同時利用「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公孫丑上》),以此引導民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這一思想表明,孟子看到了道德教化的實施應考慮對象職業的特點和規律;
這一點在現代道德建設中也不容忽視。其具體內容應包括:通過倫理精神與職業規范的結合,引導人們形成合乎規范的行為方式;
道德宣傳與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引導人們以道德的觀點審視他們熟悉的對象和行為方式。這樣既易為人接受,又切實易行;
最後,孟子注重從對象的心理—情感入手進行道德教化。他主張,通過制「恆產」來確立民眾認同倫理規范的心理—情感基礎,然後通過倡導人倫之理來逐漸改造民眾的自然性情;
這種方式可表述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它通過以「理」(道德理性)化「情」(心理—情感)、「理」寓於「情」、「情」「理」交融來提升人們的道德觀念,以實現一個「合情合理」的生活世界。這種強調「合情合理」的道德教化方式可為我們的社會道德建設所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