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其復道德經
⑴ 《道德經》有兩句是:「致虛極,守靜篤。」是什麼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理解:
當我們把所觀察的事物不斷的放大,就會到達虛的極點;當我們把時間停滯在極短的一瞬間,就能觀察事物靜態的極點。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觀察事物的初始、本質、形狀、變化規律等等一系列性質特點。
我們通過觀察,能夠認識到萬物都是一齊變化而來,經過循環往復的變化,最終又會回歸到其本源。回到本源狀態,就是回到事物最原始的初始靜態。回到這個最初始靜態,就是走完了接受使命、履行使命、回復使命這一事物循環。
能夠通曉事物的循環往復就是通曉規律,通曉規律就是有智慧。如果不懂這些規律而妄作妄為就會遭致災難。所以無論做什麼事都必須積累相應的足夠經驗。
循環往復是永恆的客觀規律。如果人們能知道規律他們就會變得寬容,變得寬容就能做到客觀公正,秉公執法就會被人們擁戴為王,行王權就會符合天甚至順應道,順應道的方法和規律是永恆的。能把永恆的道傳播於世,那麼即便你突然身亡,你的事跡方法也將永存於世。
注意:
同第一章,都是講認識規律的方法。呼應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注釋:
致,送詣也《說文》。虛,使衰減、空、凈。極,最終的、極限。守,職守。篤字本義:在自然固厚基礎上加固加厚,比自然固厚更加固更加厚、夯實基礎。並,一齊。
作,興起,勞作。觀,仔細看、景象。復,往來、還原。芸芸,紛雜、繁多。
命,命令、使命。復命,執行命令後回報。常,規律、恆久、經常。知,知識、知曉。
明,智慧。妄,亂也《說文》。容,儀容、容納。公,平分也《說文》。
天,至高無上《說文》。歿字本義:死於非命(未及壽終而死)。殆,陷入困境、危險。
譯文:
達到虛的極限,持守靜的篤實。
萬物一齊興起,我仔細觀察其往復變化。
物種紛繁眾多,各自都要還原到其本源。
回歸本源叫做靜,靜叫做執行命令後回報。
執行命令後回報叫做規律。知曉規律叫做智慧。
不了解規律,妄作妄為就會遭致凶險。
知曉規律就能容納,能容納就會公平公正,公平公正就能被尊為王,行王權就能像天一樣;
符合天就是符合道,符合道就會長久,即便突然身死也不會滅亡。
⑵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十六章,意思是要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的清靜達到極致。在萬物的生長中觀察循環往復的規律。
⑶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守靜,觀復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篤:純粹。作:生長,指生命的生長。
復:循環往復。根:根源,初始本真的狀態。
復命:復歸本真,天命。常:即常態,守常不變,指萬物生長的永恆規律。
明:了解,明了。容:寬容、包容。天:指大自然。殆:危險。
心靈空虛到極點,就會擁有清凈自守的狀態。人們應當用這樣的心態面對世間萬物的變化,這樣才更容易了解「道」。
世間萬物共同蓬勃發展,我從萬物的發展和變化中觀察其循環往復的運動規律。這樣的規律不外乎從生長到死亡,再從死亡到生長。
萬物紛紛芸芸,都要返回其最本初的狀態,歸其本源。回歸本源稱之為「靜」,彷彿不再運動,這種寂靜就是回歸本源的狀態。回歸本源是萬物發展的一種永恆的規律。能夠了解這種永恆的規律才能稱得上「明」,如果不能夠了解這種規律而妄想胡作非為的話,就會給自己帶來重大的災難。
認識這種永恆的規律之後,通常能變得大度。只有擁有這種廣闊心胸的人才能做到大公無私,大公無私才能顧全大局,進而君臨天下,這就是「王」。君臨天下的人才能合乎自然的規律,能夠順從合乎自然的人才能算得上得「道」。而得「道」的人,才能得到長久,並且終身不受危難的襲擾。
老子向大家說明了自己悟道的方式,就是「觀復」,「觀」就是觀察,「復」就是萬物循環往復的規律,即通過觀察萬物循環往復之規律來悟道。
不過呢,在進行「觀復」之前,還需要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讓自己的心空虛下來,清凈下來,只有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才能保證「觀」到的東西是客觀的,不帶自己主觀意念的自然規律。
接下來就是老子觀察的結果了,他發現世間萬物都要回歸到原本的狀態,這是一種永恆的規律,人必須了解這種規律之後才能行事,不然的話就是「凶」。
不知常,妄作,凶 。在沒有找到規律之前,你怎麼干都是不行的,是不能成事的,相反,還會給自己帶來傷害。
找到規律,就是「明」。這樣的人,能體認大道,從而洞察萬物,做到包容一切,達到很高的境界。
順道而行,則能成功;背道而行,事不能成,而且會給自己招來災禍。做事如此,做人也如此,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