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多少條
❶ 對《老子》這本書的見解
《道德真經》即《道德經》,或稱《老子》《老子五千文》。
原為先秦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後為道教奉為主要經典。唐代尊為《道德真經》。
關於老子和《老子》這部書的時代問題,學術界爭論較大,尚無一致的結論,一般
認為最後成書於戰國時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稱,老子應關令尹喜之請,「著
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老子河上公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
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
出土的兩種《老子》帛書寫本,則皆《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文字亦略有差異。
《老子》歷來有多種本於,其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兩種,道教
以河上本為准。
《老子》採用哲理詩的形式寫成,整個哲學思想由「道」展開,「道」是老子思想
的主要范疇,「道」字在書中出現了七十餘次。他認為: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
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它像水一樣,
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
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天道自然無為是《老子》一書的主旨。
《老子》包含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比較系統地揭示了事物互相對立依存的關系。
他認為善惡、美醜、長短、高下、前後、有無等都是對立的統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
也不能存在。他體察到事物的矛盾會相互轉化,「反者道之動」是事物運動的規律。在
認識論上,老子則主張「滌除玄覽」,靜觀萬物的循環演變。他不重視經驗知識,認為
「不出戶,知天下」。在社會政治觀上,他主張無為而治,並描繪了一幅「小國寡民」
的理想國圖畫。他反對儒家的仁義道德,主張「絕仁棄義」。
《老子》成書後,從戰國末的韓非起,歷代注家蜂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
聖義》稱,詮疏箋注《道德經》者,六十餘家,並對各家特點作了論述。元道士張與材
稱:「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餘家」。①今人嚴靈峰《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續編,
所收注本共計三百五十四種,八百零一卷,《正統道藏》存有五十餘種。
歷代注家因時代之不同,注釋思想即各具特點,元道士杜道堅《玄經原旨發揮》卷
下說:「道與世降,時有不同,注者多隨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師之。故漢人注者為漢
《老子》,晉人注者為晉《老子》,唐人、宋人注者為唐《老子》、宋《老子》。」且
各人的理解角度不同,有的視之為君人南面之術,有的視之為兵書,有的視之為養生書。
致使《老子》注釋書千姿百態,各有各的理解。
道士以《道德經》為祖經,歷代註疏者甚眾,在諸家註疏中佔有很大比重,但同樣
因為時尚不同和個人理解的差異,而呈現各自的特點。總的特點是將《老子》宗教化,
從中升華出與宗教相通的內容,以之作為道教教理、方術的根據。
西漢初,黃老學大興,《老子》成為其主要經典。漢武帝以後黃老學逐漸向黃老道
演化,老子逐步被神化,《老子》亦開始宗教化。東漢時,河上公《老子章句》首先從
宗教角度理解和闡發《老子》,以之作為治國治身和修養成仙的理論依據,這給予當時
的神仙方士以啟發和影響。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即有與河上公《老子章句》十分相
似的思想,並汲取《老子》中的許多思想作為理論根據。到東漢後期,《老子》便成為
道教所奉的經典,寫出注釋書《老君道德經想爾訓》,以道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並
將其作為教科書訓育徒眾。漢代道教老學的主要特徵是黃老神仙長生思想,借用老子的
「道」作為其神仙學說的理論依據,理論思維的水平不太高。
魏晉玄學的產生,給道教老學以新的啟迪。曹魏時道士孫登「以重玄為宗」解釋
《老子》,為道教老學重玄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及發展到唐代,經成玄英、李榮等重
玄派學者的發揮,遂成為道教老學中最有影響的學術流派,成為當時道教解老轉代表,
連唐玄宗註疏《道德經》時也深受其影響。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對重玄派深為推許,認為「孫登以重玄為宗,宗旨之中,孫
氏為妙矣」。②重玄派解老有兩大特徵:
一是援《庄》入老,一是援佛入老。運用這種方法解老使道教的教理教義得到了發
展,進一步深化了道教理論思維水平。
唐初成玄英的《道德經義疏》、李榮的《老子注》系重玄派代表作,顯示了唐道教
的理論水平。成、李二人著重闡發「重玄之道」,認為:玄是深遠之義,亦是不滯之名;
深遠之玄,理歸於不滯,既不滯有,也不滯無,有無都不執著,故稱為玄;人們在不滯
於有、無之後得非有、非無,雖謂之玄,但還不是真道,還不能滯著於此玄,必須對此
非有非無之玄繼續否定,直到永不執著,一無滯礙,「寥廓無端,虛通不礙」時,才是
重玄之道。③這是種無限否定的思維進程,通過無限否定證成重玄,其思維方法來源於
佛學中道觀。自魏晉迄唐的發展過程中,道教老學逐漸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流派,有的明
理身之道,有的明事理因果之道,有的明重玄之道,各有學術特色和側重點,色彩紛呈。
這就給唐代中後期道教老學的集注化創造了條件,這種集注化傾向在蜀中尤為突出。岷
山道士張君相集《三十家注老子》;道士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纂集了成玄英、
李榮等多家註解;杜光庭的《道德真經廣聖義》更是引用和評論諸家,總結了漢魏以來
的道教老學,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唐代是道教老學史上最興盛的時期之一,
其基本特徵是深受佛教哲學的影響,有較高的思辨性。
宋代道教解老之作仍深受重玄派的影響,但又較多地把易學思想引入到《老子》注
解之中,使易、老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時,宋代道教老學還繼承發展了重
玄派對「理」、「心」、「性」等的闡釋,給予宋明理學的形成以深刻的影響。
元明以來,道教解老之作仍續有問世。較具代表性的是元道士李道純的《道德會元》
和杜道堅的《道德玄經原旨》。
這些著作中多以理學術語解老,反映其受宋明理學的影響較大,反映了鮮明的時代
特徵。
總之,《道德經》在歷代道士的不斷註疏中,逐漸注進了新的內容,這是一個《老
子》被逐漸神學化的過程,也是道教思想理論不斷深化的過程,其中包含著較豐富的思
想內容,是研究道教教理、哲學的一大基本來源。
註:
①② 《道藏》第12冊725頁,第14冊341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
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③ 蒙文通輯校本:成玄英《老子義疏》和李榮《老子注》,四川省立圖書館1946
年、1947年石印本。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生活於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
他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經》的著作,他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
但有關老子本人的記載留下得不多,這就給後人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想像空間,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認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關老子的傳說不勝枚舉,種種的遐想賦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
那麼老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作為國家管理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典籍,在他管理圖書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漸衰弱,老子決定離開東周。
他的這一決定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卻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問題,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說「言者不如知者默」,
走出函谷關的老子,除了給人們留下一部《道德經》外,再也沒有任何別的信息,直到現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裡,最後死在哪裡,都是一個歷史之謎。
《道德經》不過五千言,卻涵蓋了很多妙義,告訴我們許多法則。幾千年前過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一直活躍在我們身邊,有關老子的話題一直研究不完,解釋不盡,老子研究幾乎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話題。
〈〈老子與現代生活智慧〉〉
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間,熔化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行動當中,理念當中,大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小到我們公園里打拳、下圍棋都是這種,老子的智慧。
同志們如果到福建去,有個叫清源山,清源山有個老君岩,有個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麼地方?
這個雕像非常大,就是他的兩個耳朵特別大,同志們想一想,為什麼老子的耳朵特別大呢?為什麼?因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徵,他的耳朵特別大。
司馬遷,司馬遷這位大歷史學家,花了18年的心血,寫了52萬字6千五百個字,給中國的哲學之父、智慧之父,
寫評傳的話只寫了450多個字。你看看,這么大的一部《史記》就寫了450多個字,這么一個大的哲學家,為什麼?
沒有辦法,材料沒有,材料不夠,所以他很嚴謹。他怎麼寫的?他一開頭寫了27個字,他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原來做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守藏者室也,後來又看王朝衰敗得太厲害了。不想做了,不想做他就出走了,他要到哪裡去呀,他要到秦國去,他要到西域去,要到秦國去,要到西域去。必定經過一個關口,叫函谷關,為什麼叫函谷關呢?
兩面兩山,對峙,中間一道又深又險的小路。所以這條路就像一個「函」字里一樣,所以叫做函谷關,必定要經過這個關口。
這一天,守關的長官是叫關令尹喜,又叫令尹喜,守關的長官,那天他到城頭上暸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飄過來一團紫氣,
一團紫氣冉冉而來。關令尹很厲害,他眼睛一看說今天很妙,今天將會有聖人到來,然後他在關上遠望,看見一個人,騎著一匹青牛慢慢來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個人,風度非凡。
遠得看不出,近的一看,這不就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嗎?高興得不得了,老子來了,你看紫氣飄來,老子來到。然後把他問他,你到哪裡去?我要到秦國去,西域去,我呆不住了。
不能,你要走的話,你非答應我個條件。老子說,答應你什麼條件?他說,你看你這么一個大思想家,哲學家,你不給我們留一點著作,留一點文字下來。老子說不不不,不留。
老子寫下了這部天下奇書,叫《道德經》。
那麼老子的《道德經》裡面,到底講了些什麼智慧呢?
我們翻開他的書,最先接觸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觸的也是道。所以我們現代人如果是聞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話。
那就能夠把老子的智慧轉化為我們的智慧,把古代人的大智慧轉化成為我們現代人的智慧,這是一筆相當豐富的財富。
❷ 《道德經》贏得了很多外國人的喜愛,外國人能懂得《道德經》的真正含義嗎
《道德經》贏得了很多外國人的喜愛,外國人能懂得《道德經》的真正含義。《道德經》五千字,是中國古代哲學、組織、管理和戰略智慧的鼻祖。有人甚至說《孫子兵法》來自《道德經》。可以說,《道德經》是中華文明的底蘊,代表著我們民族的思維方式。《道德經》全文圍繞「道」展開論述,「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他的整個哲學體系是從「道」的前提發展而來的。
老子想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有一條路可以走,但當我們走的時候,這條路本身就會擴展和改變。因此,未來最重要的是保持開放的心態。思想開放比聰明更重要。《道德經》將延伸出一系列重要的話題,如自由放任的教導、不說、開明的心態對善如水、好運或厄運、取捨等等,這些問題是相互關聯的,古今中外,他就像一面鏡子,道德家在裡面看美德,企業家在看策略,政治家在看貞觀,父母看到孩子,每個人都會看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就是要學習對自己最大的好處的《道德經》,重塑思維方式,提高對自己生活的領導能力,每一個生活認真的人都應該學習《道德經》,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養性,治國,治國是一回事,一以貫之,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生活的領導者。
❸ 道德經 這條名字是誰取的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版藏室吏老子(權老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舊題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抄寫本,《德經》在《道經》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