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8章
1. 道德經第十八章原文及譯文
道德經第十八章原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2. 老子《道德經》:第18章解讀,這不曲解得太嚴重了嗎
【 原文 】
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注釋 】
大道廢,有仁義:大道廢馳,仁義才顯現。(馮友蘭說:「大道廢,有仁義」並不是說,人可以不仁不義,只是說,在「大道」之中,人自然仁義,那是真仁義。至於由學習、訓練得來的仁義,那就有模擬的成分,同自然而有的真仁義比較起來就差一點次一級了。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這個意思。)
六親:父、子、兄、弟、夫、婦。
【 今譯 】
大道廢弛,仁義才顯現;家庭不和,孝慈才彰顯;國政昏亂,忠臣才見出。
【 引述 】
魚在水中,不覺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氣中,不覺得空氣的重要;大道興隆,仁義行於其中,自然不覺得有倡導仁義的必要。等到崇尚仁義的時代,社會已經是不純厚了。
某種德行的表彰,正由於它們特別欠缺的緣故;在動盪不安的社會情境下,仁義、孝慈、忠臣等美德,就顯得如雪中送炭。
【 他說 】
從第十七章的道的層面與相關中國歷史哲學的演變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思想的特殊之處。老子的歷史哲學與儒家的觀念,乃至一般社會人生的態度,另成一格,大異其趣。從前面所說的天道自然,到此,他便提出反對仁義和智慧等的語句。只從文字上看,他是說,中國文化從上古以來,就是一個道,道衰微了,後來的人便提倡仁義道德,結果越強調越糟糕,適得其反。其次,老子也反對智慧。換句話說,知識越發達,教育學問越普及,人類社會陰謀詭詐,作姦犯科的事也就越多,越擺不平。接著,他舉出更明顯的理由,「六親不和有孝慈」,在家庭中所謂的六親,那便是父母、兄弟、夫婦,彼此之間有了矛盾、沖突,才看得出來:何者孝?何者不孝?
如果家庭是個美滿的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那麼個個看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特別標榜誰孝誰不孝。如果家中出了個孝子,相對之下,便有不被認同的不孝之子,這其間問題就大了。因此說,六親不和,才有所謂的「父慈子孝」。我們若是深入研究中國文化特別標榜的「二十四孝」,將發現許多值得討論的問題。比如擁有大孝美名的舜,其父母可以說不倫不類,很不像話,充分顯示了舜的父母,是處在一個問題家庭中,是非不斷,非常悲哀,因此舜才成為第一孝子。老子並不喜歡這樣,由於一個人的壞,襯托出另一個人的好,那是不幸的事,他希望每個家庭都和樂幸福。
「國家昏亂有忠臣」,同樣道理,老子不希望歷史上出太多的忠臣義士,忠臣義士並非好現象。我們歷史上所謂的忠臣,如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皆為大家所景仰,因為他們對國家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命,連個人寶貴的生命,都可犧牲。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於歷史混亂、生靈塗炭的悲慘時代。一個忠臣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一代老百姓的苦難。假使國家風調雨順,永處太平盛世;社會上,大家自重自愛,沒有殺盜淫掠之事,那麼豈不個個是忠臣、人人是好人了嗎?因此,他主張不需特別贊美某人好、某人不得了。
「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便是老子此意,也才是天大的幸福。
老子這幾句話,從字面上粗淺一看,似乎非常反對儒家提倡仁義道德,但有幾點我們必須注意。
第一,老子在世的那個時代,正是春秋時期,社會面臨轉型時的種種變動,一個新社會形態逐漸形成,這中間產生了很多病態的現象。老子在此病態社會中,體會出他的人生哲學,才會有這樣的說法。他的話,乍看起來是唱反調,但仔細研究一下,這正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正面教育。
我們可以另外舉一個反證。例如把孔子作的《禮記》中的《禮運篇》,加以整體研究後,就會發現孔子亦有老子這樣的看法。中國文化素來重視道德的價值,《禮記》中的《禮運篇》已經表達得很清楚。所謂的「德」乃歸於「道」中,德是道的用,道是德之體。而這個道又是什麼呢?老子自己認為道就是自然,但是由遠古到黃帝的時代,人為的一切,已經漸漸不合於道了。
第二,從黃帝以前的遠古史來看,在《列子》書中,假託黃帝本身夢想的文章,便是夢游「華胥國」,這是不是真實的故事,此處暫且不加討論。文中提到,黃帝作夢,到了另外一個國家,那裡到處太平安詳,沒有任何不幸之事,是人類盼望中的天國。這篇「華胥夢」等於中國文化所嚮往的理想國。其他像柏拉圖的「理想國」、莫耳的「烏托邦」,乃至佛家的「極樂世界」、基督教的「天堂」,都是其來有自,反映了這個世間的人類,苦難重重,無時不在斗爭戰亂中,因此人們便自然而然地追求另一個幸福圓滿的境界。而老子所謂的大道,正代表了它的內涵與精神。
其實,老子講「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說法,未免失之太刻薄,但這也是愛之心切,所以責之更嚴。孔子在《禮運篇》也講得差不多,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此即儒道二家的態度差別之處,但是道理是相互貫通的。
孔子在《禮運篇》上說:「故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及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人有了智慧,智慧的反面就是奸詐,用得好就是大智大慧,用歪了就是老奸巨猾,全在一念之間。因此孔子強調「用人之智去其詐」。而大勇的人,往往氣魄大,脾氣也大。大勇的反面,就是多怒,佛家稱之為「嗔」。假使一個大英雄、大丈夫,沒有暴烈的壞脾氣,那就很可貴了。「用人之仁去其貪」,仁慈本是件好事,但是仁慈太過了,變得婆婆媽媽,待人接物軟塌塌的,心理上難免有一種不自覺的貪戀、執著。因此,能夠保持一片仁慈博愛之心,而無這層貪著之念,那便不會發生不良的副作用了。從這里,我們已可明確地看出,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其意和孔子所講的道理,並無矛盾沖突之處,只是文學的手法不一樣而已。
孔子又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好的、喝好的,以及喜歡男女間的關系,這是人生根本的慾望。「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至於死亡和貧窮痛苦,那天底下的人都害怕,都討厭碰上。所以,「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一個人愛好追求飲食男女的享受,逃避死亡與貧窮的來臨,這是心理現象的根本。但是,「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人的思想、念頭,從外表是很難看出來,也很難測驗得知的。一個人動什麼腦筋,打什麼主意,心地善與不善,只要不表現於行為,有誰會知道?「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及色也」,一切的好壞,全憑他心念的變化,根本沒有顏色、聲音可資辨別。所有的動機想法都深藏在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那麼,「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要把這些人心的根本問題加以整理、統一,使之去蕪存菁,轉劣從良,惡行成善舉,除了「禮」——文化教育外,還有什麼辦法呢?
整個比較起來,孔子代表儒家的思想,與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在理上是一貫的。現在再作更進一步的說明。我們中國講「仁義」思想,春秋以前也有這種觀念,但很少刻意提倡。為什麼?那時社會上背情絕義的病態較少。我常說,中國文化里頭,經常提到「孝道」,與世界其他文化相較,孝道是中國特有的優點,其高明可貴之處,無可置疑。但這同時也說明了,這幾千年來,我們不孝之舉太多了,因此孔子才不得不提倡孝道。同樣地,社會上不仁不義的故事層出不窮,所以聖賢們才用心良苦,提供這服「仁義」的葯方,希望社會有所改善。孔子是個文化醫生,他把當時文化中的疑難雜症診斷出來,投以對症的葯石,嘗試解決這些令人頭痛的問題。
老子也是個醫生,但他是研究醫理的醫生,也就是醫生的醫生。他認為儒生們開的葯方,對是對,但是葯吃多了,難免又會出毛病,副作用在所難免。光講仁義道德,說得天花亂墜,有人自然要加以利用,做出假仁假義、欺世盜名之事,結果弄巧成拙,照樣害人。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病態最為嚴重,強調仁義,便最積極。老子身處其境,討厭這種風氣,所以從反面來對症下葯。
他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智慧與奸詐,乃一體兩面,一線之隔。聰明與狡猾、老實與笨蛋,根本是息息相關的孿生兄弟。誠實的智慧合於「道」,用之於世,為人類社會謀福造利,那就對了,名之為「德」。道是體,德是用。然而,誠實雖是好事,若是用不得當,那也會適得其反,壞了事情。
老子這段話,干萬不要隨隨便便看過。近幾十年來,我發現有人研究老子,讀了此章之後,不作深入一層的體會,便驟下錯誤的評語說,老子反對仁義,反對智慧,反對作忠臣,反對作孝子。這不曲解得太嚴重了嗎!其實老子並不反對這些,他只是要我們預防其中可能產生的不良作用而已。
每一件事,皆有其正反兩面,我們同時必須考慮到。或者時間久了,思想搞不通,走了樣;或者某一個觀念流行多年,時遷境移,已不合宜,並且流弊叢生,失其原意,這就要懂得《大學》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道理了,此時必須知道變通。所以,老子的思想與《易經》的思想是一樣的,都在一個「變」字。
《易經》有五種學問——「理、象、數、通、變」。「理」是哲學的,《易經》每一個卦,背後皆有其哲學道理。「象」,一件事物,一個東西,都有它本身的現象。比如虛空,也有它的現象,空空洞洞,不可捉摸。每一種現象的發生,必須有其形成的哲學道理。而這「理」和「象」二者,也可以借數字元號來表達、整理。那便是「數」了。「理」、「象」、「數」是《易經》三個根本所在,必得將之透徹研究後,才知道「通」,只知「理」,不通「象」、「數」;只知「象」、「數」,不通「理」,都不行。要樣樣深入,全部融會貫通,方能達「變」,方能洞燭機先,隨時知變、適變、應變。知道變,而能應變,那還屬下品境界。上品境界,能在變之先,而先天下的將變時先變。等到事情已經迫在眉睫才變,那也恰恰只合於變通而已。老子對仁義、智慧所提的這番道理,也屬於變通的一種。
從本章內容收獲了什麼?歡迎發表評論,大家一起交流!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南懷瑾《老子他說》;
3. 《道德經》第十八章 透過現象看本質
原文
十八章
大道【1】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2】六親【3】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4】。
【注釋】
1.大道:指社會政治制度和秩序。道,在此指一種准則。
2.智慧出,有大偽:聰明智巧出現了,偽詐才盛行。據陳鼓應教授考證,郭店簡本無此句,陳老疑為戰國中後期受莊子後學激進派思想影響所妄增,建議刪之。此說供參考。
3.六親:指父、子、兄、弟、夫、婦。這里指家人之間的關系。
4.忠臣:郭店簡本作「正臣」,帛書及傅奕本作「貞臣」,均不影響文義。
今譯: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 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孝慈才彰顯出來;國政昏亂,忠臣才見出。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陳鼓應教授評述本章:
就像陳老所說,環境污染危及到人類生存,人們才開始重視環保;食物不安全成了常態,大家熱烈追捧生態有機食品;野生動物種類日益減少,生態鏈遭到破壞,有識之士站出來呼籲保護野生動物。當擁有時,我們覺得是那麼理所當然,失去時,才明白它的可貴。
老子是一位悲觀的智者,透過我們看起來喜人的外在表象,如「仁義」、「孝慈」、「忠臣」,他看到了背後的深層原因。正如反腐倡廉成績喜人,全民歡欣鼓舞,有沒有想過正是因為腐敗猖獗才會有那麼多貪吃的「老虎」?某地發現天然氧吧,空氣潔凈清新,城市的人們趨之若鶩,恰是因為城市的上空,已難見藍天白雲?老子對萬事萬物,始終持一種審慎的態度,他並不為一已私利而憂,他悲天下而憫世人,大慈才大悲,聖人莫不如是。
從老子本章的簡潔論述中,也可以看到,事物的推演,不會總是朝著一個方向前進。大道廢、六親不和、國家昏亂,並不會人類滅亡世界末日,正如腐敗中孕育新生,仁義、孝慈、忠臣會出現,會為社會生態系統帶來新的平衡,這便是系統的制衡力量,也就是道的力量。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應該絕望,極端引發變革,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邀請自己在最黑暗的時候等待光明,不是雞湯不是阿Q,那是在道中了。而人生得意時,也需警惕不要離心太遠,避免樂極生悲。
事物總在動態的調整中,最終走向平衡,而這個平衡,就是一種自然和諧狀態。儒家的中庸思想也教導:叩其兩端而執中。「中」不是中間,不是平均,不是折中,它是平衡點。叩其兩端,是指要全面的了解事物,因為事物陰陽合和、對立統一,不可執一端而行事,而要執中,要把握這個平衡點。
作為個體,要學習穿過現象,多維度思考問題,看清問題的全貌,看懂背後的因緣。掌握了平衡的智慧,我們既不會盲目樂觀,也不會妄自菲薄,以一顆定靜之心,處事行雲流水,待人慈悲寬容。
把外在表象,作為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在事中去洞察,在事中去修煉。
老子的哲學中,深藏「無」之智慧,沒有成見,沒有預設標准,沒有分別心,所以更能看清本質,洞悉真相。它不僅可以解釋如大道廢、六親不合等宏觀的社會現象,對於微觀的個體行為,以「無」去因應,往往也會帶來更加成熟穩定的人際關系。
比如你身邊最親密的人跟你吵架,有了一些不可愛的言行刺激到了你,這時候我們往往很容易被對方的情緒帶跑,我們會指責或爭辯,甚至會憤而發動攻擊,陷入紛爭之中。如果我們能懂得,那些不可愛的現象後面,是因為愛的匱乏,是以這樣讓人不舒服的姿態在呼喚愛,也許我們就能找正確面對的方法。可能就只是上去緊緊擁抱他/ 她,在對方狂風驟雨的爆發中,堅定又輕柔的在他/她耳邊說:我明白你現在覺得很不好受,我和你一起面對!當然這只是舉例,也許你有更好的方式,我是想說,除了針鋒相對,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方式讓對方感覺到你的理解和愛,讓你們之間的連接,更加緊密。
當「看不慣」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無意識去抨擊這個人身上我們不喜歡的言行或特點,如果此時有人附合,我們會更加堅信自己的看法是對的,這時可以回觀下,抨擊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是因為我們不接受這樣的自己嗎?是因為我們害怕這些不喜歡的特點會從自己身上跑將出來,才想去攻擊和抑制它嗎?作家張德芬老師說過,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王陽明先生也說,心外無它。下一次,當下意識想要評判時,試試去覺察和思考,我們評判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什麼?我們都知道,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小孩子看電視劇時,才喜歡進行這樣簡單的區分,拋開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就會有更多維度的視角,也可以看到更多的真實。
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事物的整體性,處事不偏頗,待人能客觀,得意時保持一份警覺,失意時存一分真誠盼望。自然之道,動能守恆,因勢利導,保持平衡。
註:《道德經》原文部分引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特此說明。
4. 《道德經》砭時篇(第18章)一大道廢有仁義(《安石留白隨筆》20191211)
《道德經》第18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一般譯文:
大道廢棄,才會提倡仁義;智謀出現,才會產生偽詐;六親不和睦,才有孝子慈父;國家昏亂,才會出現忠臣。
安石曰:天之道,在於順應自然。而仁義道德、智慧奸偽、孝慈忠臣之類都是在大道被廢棄之後才出現的。社會發展了,私慾增多了,老子竭盡全力提倡清靜無為和辯證關系的大道之理,主張拋棄私慾而順應自然之道。
5. 道德經第十八章原文及譯文
道德經第十八章
道廢,有仁義;失無為之事,更以施惠,立善道進物也。
智慧出,有大偽;行術用明,以察奸偽。趣睹形見,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則大偽生也。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門。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
6. 銆婇亾寰風粡銆嬬鍗佸叓絝犲師鏂囧強緲昏瘧
銆 銆銆婇亾寰風粡路絎鍗佸叓絝犮
銆銆浣滆咃細鏉庤
銆銆澶ч亾搴燂紝鏈変粊涔;鏅烘収鍑猴紝鏈夊ぇ浼;鍏浜蹭笉鍜岋紝鏈夊瓭鎱;鍥藉舵槒涔憋紝鏈夊繝鑷c
銆銆 銆婇亾寰風粡路絎鍗佸叓絝犮嬫敞閲婏細
銆銆1銆佸ぇ閬擄細鎸囩ぞ浼氭斂娌誨埗搴﹀拰縐╁簭銆
銆銆2銆佹櫤鎱э細鑱鏄庛佹櫤宸с
銆銆3銆佸叚浜詫細鐖跺瓙銆佸厔寮熴佸か濡囥
銆銆4銆佸瓭鎱堬細涓鏈浣滃瓭瀛愩
銆 銆銆婇亾寰風粡路絎鍗佸叓絝犮嬬炕璇戱細
銆銆澶ч亾琚搴熷純浜嗭紝鎵嶆湁鎻愬′粊涔夌殑闇瑕;鑱鏄庢櫤宸х殑鐜拌薄鍑虹幇浜嗭紝浼璇堟墠鐩涜屼竴鏃;瀹跺涵鍑虹幇浜嗙籂綰鳳紝鎵嶈兘鏄劇ず鍑哄瓭涓庢厛;鍥藉墮櫡浜庢販涔憋紝鎵嶈兘瑙佸嚭蹇犺嚕銆
銆銆 銆婇亾寰風粡路絎鍗佸叓絝犮嬭В璇伙細
銆銆鏈絝犳帴鐫涓婁竴絝犫滀俊涓嶈凍鐒夛紝鏈変笉淇$剦鈥濓紝璁や負紺句細涓婂嚭鐜扮殑浠佷箟銆佸ぇ浼銆佸瓭鎱堛佸繝鑷g瓑錛岄兘鏄鐢變簬鍚涗笂澶卞痙鎵鑷淬傝嚦寰蜂箣涓栵紝澶ч亾鍏撮殕錛屼粊涔夎屼簬鍏朵腑錛屼漢鐨嗘湁浠佷箟錛屾墍浠ヤ粊涔夌湅涓嶅嚭鏉;涔熷氨鏈夊″間粊涔夌殑蹇呰併傚強鑷沖ぇ閬撳簾寮冿紝浜轟滑寮濮嬪磭灝氫粊涔夛紝璇曞浘浠ヤ粊涔夋尳棰撻庯紝姝ゆ椂錛岀ぞ浼氬凡緇忔槸涓嶇函鍘氫簡銆傚湪榪欓噷錛岃佸瓙鎶婅京璇佹硶榪愮敤浜庣ぞ浼氭不鐞嗭紝浠栨寚鍑猴細浠佷箟涓庡ぇ閬撳簾銆佸ぇ浼涓庢櫤鎱у嚭銆佸瓭鎱堜笌鍏浜蹭笉鍜屻佸繝鑷d笌鍥藉舵槒涔憋紝褰浼肩浉鍙嶏紝瀹炲垯鐩告垚錛岃佸瓙鎻紺轟簡瀹冧滑涔嬮棿鐨勫圭珛緇熶竴鍏崇郴錛岃〃杈句簡鐩稿綋涓板瘜鐨勮京璇佹濇兂銆
銆銆 銆婇亾寰風粡銆嬩腑蹇冩濇兂錛
銆銆銆婇亾寰風粡銆嬬殑涓婚樹紬璇寸悍綰錛屼粠涓嶅悓瑙掑害瑙h伙紝銆婅佸瓙銆嬪憟鐜板嚭涓嶅悓闈㈢浉銆備袱鍗冨氬勾鐨勪富嫻佹淳鏄鏀誇綋鍝插︽垨鑰呯$悊鍝插︼紝濡傛硶瀹剁殑闊╅潪瀛愬氨鏄浠庤繖涓瑙掑害鐞嗚В鐨勩傞煩闈炲瓙鏄娉曞剁殑浠h〃錛屼粬鐨勭悊璁哄熀紜鏄銆婇亾寰風粡銆;涓夊浗鏃舵湡鐜嬪技涔熸槸榪欐牱錛屼粬浠庣$悊瑙掑害鏉ヨВ閲娿婅佸瓙銆;榪樻湁鐨勪粠鍐涗簨瑙掑害瑙h匯婅佸瓙銆嬶紝姣斿傘婂瓩瀛愬叺娉曘;榪樻湁浜鴻磋繖鏄涓轟漢澶勪笘涔嬮亾銆佺敓瀛樹箣閬擄紝濮旀洸奼傚叏錛屼互鏌斿厠鍒;銆婅佸瓙閬撳痙緇忔渤涓婂叕絝犲彞銆嬩粠鍏葷敓鐨勮掑害鏉ヨВ璇匯婇亾寰風粡銆嬶紝淇鐐煎厓姘旂劧鍚庡緱閬;榪樻湁浠庢垚浠欑殑瑙掑害鏉ヨ詫紝涓鍥界殑閬撴暀浜х敓浜庝笁鍥斤紝寮犻瞾鍐欍婅佸瓙鎯沖皵娉ㄣ嬶紝鏄鍚庢潵浜旀枟綾蟲暀鐨勭粡鍏搞
銆銆銆婇亾寰風粡銆嬬殑鎬濇兂瑙i噴錛屻婂悤姘忔槬縐嬄蜂笉浜屻嬬敤浜嗕竴涓瀛椾負鍏跺畾涔夛紝鍗斥滄煍鈥濆瓧銆傘婇亾寰風粡銆嬫妸涓鍗庢皯鏃忕殑姘戞棌鎬ч氳繃銆婂懆鏄撱嬨侀氳繃鍗囧崕錛屼互璐碘滄煍鈥濅負鏍稿績錛屽壋閫犱簡瀹屾暣鐨勭悊鎯充綋緋匯傜敤涓変釜鍏抽敭璇嶆傛嫭銆婇亾寰風粡銆嬬殑鎬濇兂浣撶郴錛氱涓鏄鈥滆嚜鐒垛濓紝涔熷氨鏄浜嬫儏鏈鏉ョ殑閭d釜鏍峰瓙錛岃嚜鐒朵箣鎬э紝澶╃敓鐨勩傛寜鐓т簨鐗╂湰鏉ョ殑鏍峰瓙鐢熼暱錛屽氨杈懼埌浜嗙敓鍛界殑鐘舵;絎浜屾槸鈥滄棤涓衡濓紝涓嶆姌鑵撅紝欏哄簲浜嬬墿鐨勮嚜鐒舵湰鎬с傗滄棤涓衡濅笉鏄浠涔堥兘涓嶅仛錛岃屾槸欏哄簲浜嬬墿鐨勮嚜鐒朵箣鎬э紝榪欏氨鏄絎涓変釜璇嶏細鈥滈亾鈥濓紝鈥滈亾鈥濇槸瑙勫緥錛岄『搴旇嚜鐒舵湰鎬у氨鏄鏍規湰鐨勮勫緥銆
銆銆鑰佸瓙璁や負鏃犲艦浜х敓浜嗘湁褰錛屾湁褰㈠張鍒嗚傛垚涓烘洿澶嶆潅鐨勪笢瑗匡紝浠庤屼駭鐢熶簡鏁翠釜鏈夊艦鐨勪笘鐣屻傞亾鏄瀹囧畽鐨勭涓鍔ㄥ姏錛屽畠浜х敓浜嗗畤瀹欎笘鐣屼箣鍚庡苟娌℃湁娑堝け錛屽苟涓斿瓨鍦ㄤ簬姣忎竴涓浜嬬墿涔嬩腑銆傚洜涓洪亾姘歌繙鍜岃繖涓鍏冩皵鐨勨滀竴鈥濆湪涓璧鳳紝涓囩墿鑳藉熷彂灞曘佸.澶с佹垚鍔燂紝灝辨槸瑕侀傚簲榪欑嶈兘閲忋傝佸瓙璁や負姣忎竴涓鏈夊艦浜嬬墿涔嬫墍浠ヨ兘澶熷彂灞曞氨鏄浣跨敤浜嗕粬鍐呭湪鐨勬棤褰㈢殑瀹囧畽鍔ㄥ姏錛屼篃灝辨槸鈥滈亾鈥濄
銆銆鑷鐒舵槸浜嬬墿鐨勬湰鎬ф垨澶╃劧鐘舵侊紝浜嬬墿鐨勮嚜鐒舵湰鎬т駭鐢熺殑澶栧湪琛ㄧ幇灝卞彨鍋氳嚜鐒躲傗滀笉瀛﹁岃兘鑰咃紝鑷鐒朵篃銆傝嚜鐒惰咃紝鏃犵О涔嬭█錛岀┓鏋佷箣杈炰篃銆傗濊嚜鐒惰岀劧錛屾湰鏉ュ氨鏄銆傛瘡涓浜嬬墿鐢熸潵閮芥湁鑷鐒朵箣鎬э紝鑷鐒朵箣鎬х殑灞曠幇灝辨槸榪欎釜浜嬬墿鐨勮嚜鐒躲傚湪閬撳剁湅鏉モ滆嚜鐒垛濇槸涓囩墿鐨勭姸鎬侊紝鈥滈亾鈥濋氳繃涓囩墿鐨勨滆嚜鐒垛濊〃鐜板嚭鏉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