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道德理論
⑴ 道德的基本理論
道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共同性、繼承性、穩定性、自律性、利他性和多層次性。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道德的特徵道德作用的廣泛性:道德作為調節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各種利益關系的行為規范,其作用貫穿於人類的各個社會形態,廣泛地存在於社會關系的各個領域。道德作為獨立的意識形態,所涉及的范圍比政治、法律、宗教等更為廣泛。道德作用的廣泛性,要求人人都要講道德,自覺遵守道德的規范。
⑵ 西方四種主要的道德理論是什麼
西方四種主要的道德理論是:美德論、義務論、結果論倫理學、正義倫理。
這四種理論分別是由亞里斯多德、康德、密爾、羅爾斯這四位西方學者提出的。
美德論
美德倫理學誕生於古希臘,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其關注的中心詞便是美德、強調存在而非作為。
柏拉圖曾主張知識即美德,他以二元論的觀點來看世界,將世界劃分為理念的世界和現象的世界,並且認為由於經歷了出生的血腥,人類原本干凈純真的靈魂被污染,而要回到理念世界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哲學思考,不斷地汲取知識。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其最為擅長的正是哲學思考,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學是建構在目的論基礎上的。
義務論
經過近代啟蒙運動的價值顛覆,道德責任確定性的根據主要有絕對命令的義務論、功利主義、契約論、美德論等幾個基本理路。
康德絕對命令的義務論思想給義務的規定性提供了一種令人震撼與景仰的理路。這是一種普遍有效性的道德要求。康德合理地揭示:一種善的道德義務必定具有普遍性。
結果論倫理學
功利主義,即效益主義,是道德哲學(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提倡追求「最大幸福」。主要哲學家有約翰·斯圖亞特·密爾、傑瑞米·邊沁等。功利主義亦稱「功利論」、「功用主義」,通常指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
正義倫理
《正義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政治哲學與倫理學著作,作者是約翰·羅爾斯。1971年初版,1975年與1999年出版修訂本。在該書中,羅爾斯嘗試用社會契約的衍生方式來解決分配公正的問題。
由此產生的理論被稱為"justice as fairness"(以公平體現的正義,或略作公平即正義),理論導出了他的正義兩原則:自由原則和平等原則。其中平等原則詳細表述為機會均等原則和差別原則。
⑶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例題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例題
道德發展是指人類社會不同的個體,在生活和成長過程中對道德價值觀的認知和理解,以及對這些價值觀的應用和表達的演變過程。在心理學領域,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提出了一種著名的道德發展理論——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包含兩個階段,共六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分別是「前傳統道德階段」、「傳統道德階段」和「後傳統道德階段」。下面以一個道德倫理題目為例,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
題目:某國家法律規定一個人不得偷盜。如果一個人偷盜了,那麼就會被法律制裁。請問,是否應該遵守該法律?
第一階段(前傳統道德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做出道德判斷是被外界的懲罰與獎賞所主導的。對於這個問題,孩子們最初的反應是「不應該偷盜,因為如果被抓到就會受到懲罰」。
第二階段(前傳統道德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的道德觀念是基於自己的利益與需要出發。對於這個問題,一個成年人可能會說「我不會偷盜,因為如果我被抓住了,我會失去自由與尊嚴」。
第三階段(傳統道德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的道德觀念是基於社會的規范和法律出發。對於這個問題,一個上班族有可能會說:「我不能偷盜,因為偷盜是不道德的行為,是違反社會規范和法律的」。
第四階段(傳統道德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的道德觀念是基於社會制度(如法律、規范、制度)的合理性和功能出發,是否遵從該制度取決於其是否能為社會整體帶來功利性的利益。對於這個問題,一個政治家可能會說:「我們應該遵守該法律,因為它是社會的制度,我們需要維護這個制度,以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和穩定」。
第五階段(後傳統道德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的道德觀念是基於對社會發展的理解和改革精神出發,該制度或規范是否符合公正、平等和人權的基本原則是依據個人自主選擇的判斷。對於這個問題,一個人權律師可能會說:「我們應該嘗試推動法律的改革,以確保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受到保護並實現公正和平等。」
第六階段(後傳統道德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的道德觀念是基於對全球社會與環境問題認識與回應的責任感與義務出發的。對於這個問題,一個環保志願者可能會說:「我們應該遵守法律,但更重要的是嘗試改變自己的行為,為環保事業付出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