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與雲

道德經與雲

發布時間: 2024-12-04 01:06:38

A. 道即物質世界的客觀規律。 老子雲,大道無親,唯於善人。 客觀規律是不與任何人有親屬私情,只有遵

很多的言論都是牽強附會的。大道無親,不是道德經的原話。這一定是某個讀了道德經自以為把握真諦的人自行對道德經進行的概況。
道德經有雲:「道生之,德畜之……」又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還言「道常無名」。「大道汜兮,其可左右」開篇更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萬物皆是「道生之,德畜之」如何無親?既然無親何必生之,育之,又何必言「功身退,天之道?」再者既然大道無親,也就無所謂唯於善人了。
更何況唯於善人本身在道德經中並沒有體現,道德經有雲: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怎麼可能還唯於善人。

B. 聖人不以功名富貴養其身,而以仁義道德修其性是什麼意思

就是聖人不貪圖富貴,以美德修養內心

C. 【覺悟《道德經》,破除貪婪的枷鎖】

【覺悟《道德經》,破除貪婪的枷鎖】

《道德經》雲: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釋義:如果社會上沒有恭維有才華的人,就不會導致老百姓相爭,如果珍貴的東西大家都不認為他是珍貴的話,那麼就沒有偷竊之人,不顯耀引起貪心的事物,就不會導致民心迷亂。所以,聖人的治理原則就是要使人民都虛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沒有野心,使人民身體強健,全民都形成了謙虛謹慎不出風頭、安居樂業、知足常樂的風尚,即使其中有個別的「聰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社會就不會不太平了。

此章名為「安民」。安民即安心。聖人秉天地之元氣而生,聚道德於一身而存。以無為之道教民,所以萬善具備,萬德周身。無私無我,無余無欠,無親無疏,無分無別。濟物之心無窮,憂民之心重重。天地雖大,聖人之德與天地同廣;萬民雖多,聖人與萬民同其心。所以聖人不顯山,不露水;不以聰明才智露於世,不以所能惑於人。倘若少有能所欲之心,少有聰明才智的顯露,少有異常功能的炫耀,那便是有欲有為。此等所為,都是落入了後天的塵跡,都是無道的表現。自古以來,無論是功高天下的大德者,無論是德貫古今的大智慧者,從來都是效法天地之道,默默奉獻,含而不露,功成身退。故聖人能以無為之治,安天下人之心。

老子認為體現道德,聖人要治理百姓,應當不恭維賢能,使人民不要爭奪權位、功名、利祿。在老子的觀點中,不包含貶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說執政者不要給賢才過分優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以免使賢才成為一種誘惑,引起人們的紛爭。

按照老子的人生哲學,人性本是純潔質朴的,猶如一張白紙。如果社會出現尚賢的風氣,人們不會視而不見,那麼就可以保持無知無欲的純潔本性。如果社會出現貪欲的風氣,會挑起人們的佔有欲,追逐欲,導致天下大亂。

許多人認為常使民無知無欲的主張是愚民思想,其實不然,老子並不主張去除人的正常慾望。他的主張是「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這一主張對我們的立身處世也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老子說食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強健,可以自保自養。虛其心,弱其志。使百姓們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志。這就順應了自然規律,使人人回歸純潔的無知無欲的自然本性,這樣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

老子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強健,思想質朴,沒有奢侈的物質享受慾望,也沒有被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

在老子的眼裡,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人類純朴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的社會制度比物質文明雖然發達,但充滿著危機斗爭和陰謀的社會制度更契合人類的本性。老子所說的無為並非不為,而是不枉為,不非為。

在老子看來,歷史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規律。這規律不由神安排操縱,也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支配,而是客觀的、自然的。

世界上美好的東西數不勝數,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東西。當慾望太多,反而會成為累贅,貪婪之心要不得。

一股細細的山泉沿著窄窄的石縫叮咚叮咚往下淌,也不知過了多少年,竟在岩石上沖出一個雞蛋大小的淺坑。奇異的是山泉不知從哪裡沖來,黃澄澄的金砂填滿了小坑,天天不增多也不減少。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漢來喝山泉水,偶然間發現了泉水中閃閃發光的金沙。從此,老漢不再受苦受累,翻山越嶺去砍柴。過個十天半月就來取一次金砂,日子很快富裕起來。人們都感到蹊蹺,不知老漢交了什麼財運。老漢的兒子看了窄窄的石縫,細細的山泉,淺淺的小坑後,便提議拓寬石縫,擴大山泉。

老漢一想,對呀,自己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說干就干,父子倆很快把窄窄的石縫鑿寬了,山泉比原來大了好幾倍,父子倆累得大汗淋漓。但一想到今後可以獲得更多的金沙,便又歡天喜地起來。後來父子倆天天跑來看,卻天天失望。金沙不但沒有增多,反而消失的無影無蹤。兩人百思不得其解,金沙到哪去了呢?其實,我們想一想,水流變大了,金沙還會沉澱下來嗎?

人不能沒有慾望,沒有慾望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但人卻不能有貪欲,因為貪欲是無底洞,你永遠也填不滿它。

上帝造蜈蚣時,沒有給它造腳,但它仍然爬得像蛇一樣快。

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它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自己快,心裡很不高興,便嫉妒地說:「腳越多,當然跑得越快呀」。

於是它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它動物更多的腳」。上帝答應了它的請求,把好多好多腳放在它面前,任憑挑選。

蜈蚣迫不及待的拿起這些腳,一隻一隻往身上粘去,從頭一隻粘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粘才罷了手。它心滿意足的看著滿身的腳,心中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的飛出去了。但是等到一開始要跑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制這些腳,它們噼里啪啦各走各的。非得要全神貫注,才能使一大堆腳不至於相互絆倒,這樣一來反而比之前走的更慢了。

貪婪是一切禍亂的根源,不論做人處事,都必須控制貪欲。

一間蜂蜜工廠的倉庫里放了很多蜂蜜,吸引了許多蒼蠅,因為蜂蜜太香,它們都捨不得離開。

不久,這些貪吃的蒼蠅都因腳被蜂蜜粘住而飛不走了。當它們快溺死時,很難過的說:「我們真是太貪心了,為了短暫的快樂,卻賠上了寶貴的生命」。

人都有慾望,貧窮的人想變富有;低賤的人想變富貴;默默無聞的人想變得舉世聞名;沒有受過贊譽的人想得到榮譽,這都無可非議。問題在於對慾望的追求必須有一個限度。

對付貪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會放下,懂得抑制慾望的膨脹,這才是快樂的起點。

丁俊貴

2021年7月6日

D. 道德經雲,九尺高台起於壘土,何為壘土,圭也。什麼意思

台,用土築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築物。
壘,把磚、石等重疊砌起來。

全句的意思是:
道德經說,九尺那麼高的土台,也是在土上面堆砌土而建立起來的。
什麼叫做壘土?就像【圭】這個字形,是在【土】上面堆砌【土】。

E. 《道德經》又雲: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聖人在天

同上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 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道德經》 第四十九章

F. 【覺悟《道德經》,多言數窮、不若守中】

【覺悟《道德經》,多言數窮、不若守中】

《道德經》雲: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釋義: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涌現忠臣。

老子用辯證法指出,大道與仁義,智慧與大偽,六親不合與孝慈,國家混亂與忠臣涌現等,前後相反相成,既對立又統一。家家有孝子,戶戶有忠信,根本不必強調仁義。若家庭成員之間本就和睦,自不必宣揚父慈子孝。若國家政治清明,官吏各個清廉,何來忠奸之別?

正因為大道不行於世,人們各行其事乃至胡作非為,才會出現對於仁義的提倡。智慧計謀發達了,心眼兒越來越多了,虛偽與欺騙才會越來越多。人心不古、六親不合才會人為的去灌輸孝慈的思想。執政者治國無方,國家亂套了,才需要忠臣出來挽救危亡。

紅樓夢中,賈寶玉有一段話:「人誰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須眉濁物只聽見文死諫、武死戰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節,便只管胡鬧起來。那裡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諫之臣;只顧他邀名,猛拚之死,將來置君父於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戰;他只顧圖汗馬之功,猛拚一死,將來棄國於何地?」

意思是:文臣死於覲見,說明君昏。武將死於戰事,說明國之不保,君之無助。

民間也有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的說法。在常人看來,仁義道德、智慧謀略,孝子、慈父、忠勇良臣是國家的寶貝,是社會的棟梁。

可是老子認為,人們壓根就理所應當和睦相處,相互幫助,共享美好生活。

老子認為,智慧、孝慈、忠誠的產生都是消極的,是遠離大道的。他以此告誡我們,越是講得好,調門高,越要警惕假冒虛誇言行不一。

白居易有詩句說:王莽謙恭未篡時,是個素來恭儉,以博得朝野的好感。其實內心貪毒,時時窺視皇帝的寶座。一旦大權在握,便私下偽裝,篡權竊國。

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為新都侯,提升為光祿大夫。他地位越高,待人處事越是謙恭有禮。他把自己的車馬衣服分給手下的賓客,自己家中所剩無幾。

他招攬四方名士,廣交將相,公卿朋友如雲,這些人四處傳播他的美德。他的美名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王莽尊師重教,常梳洗沐浴,穿戴整齊後,帶上美食美酒到學堂拜訪老師。

哥哥早亡,王莽便視侄兒如同己出,在同一天給侄兒和自己的兒子玩會,不偏不倚。

婚宴剛剛開始,家人便來報告說:太夫人身上疼痛。王莽便離席服侍母親吃葯,整個宴會期間,他數次起身,不厭其煩。

在眾人面前,樹立起一個既能修身齊家又能治國平天下的高大完美的形象。

後來王莽當上了大司馬,開始輔政,他仍然極力剋制自己的慾望,自己把一分錢掰成兩,犒勞下屬卻出手大方。

他母親病了,公卿列侯打發夫人來探望。王莽的妻子出來迎接,衣服短得直到膝蓋。起初大家還以為她是丫鬟,知道是王莽的夫人後都大吃一驚。

他的兒子殺了一個奴婢,王莽便痛斥一頓,命他自殺抵命。

後來王莽大權在握,當時的小皇帝才9歲,於是王莽便廢掉了兩位皇後逼她們自殺,以清君側。

他是用鐵的手腕扶植親信排除異己。朝廷中彌漫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恐怖氣氛。

王莽還將自己的女兒,推薦進宮立為皇後,又在酒中下毒,害死了小皇帝,立兩歲的孩童為皇帝。

公元八年,王莽廢掉皇帝,自稱為帝。四處搜刮民脂民膏,激化了階級矛盾,最終被起義軍推翻,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布局強調智謀,其結果必然違反自然大道。用盡心機為自身打算,終會發展為損人利己、虛偽狡詐,終究是害人又害己。

《道德經》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釋義:天地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大風箱嗎?靜止的時候,它只是一個空虛的世界,一旦運動起來,就會運轉不息,永遠不會枯竭。政令多反而會行不通,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

所謂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是一個物理的自然的存在,並不具有人類般的理性和感情。萬物在天體之間依照自然法則運行,並不像有神論者所想的那樣以為天地自然法則。

對某物有所偏愛或對某物有所嫌棄,其實這只是人類情感的投射。聖明的執政者對老百姓也不應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空虛而不會枯竭,越鼓動風越多。

老子得出結論,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說得太多,往往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虛靜不言的狀態。

很多時候真正的道理是無法用言語來傳授的,只能用心去領會。有時候什麼也不說,更有力量。因為沉默讓人覺得充滿,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為人處事應當管住一張嘴,掌握說話的時機和分寸。

謹言慎語,並非不言不語。正確的說話態度是:應講則講,不應講則保持緘默。應多講則多講,不應多講則少講。公開批評他人的事切不可做,而圓滑的說話方式也切勿過頭。

沉默是金,寡言是福。話說得越多,就越容易出現漏洞。而且中國的語言十分豐富,很容易出現歧義。即使你認為自己的話沒有問題,別人卻不一定和你理解的一樣。更何況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明、清兩朝文字獄盛行,那些作詩寫文章的哪一個人,認為他們的詩文有問題呢?可是一到了別有用心的人手裡,就出了天大的問題。

明朝時有個人叫徐一夔。他寫「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意思是: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老天有眼生下朱元璋這位聖人,為萬世開太平。徐一夔的本意是為朱元璋歌功頌德,他肯定不會認為這句話有問題。

可是一傳到那些居心叵測的人手裡,就變成了以下解讀:什麼是光天之下,這是諷刺朱元璋當過和尚嗎?什麼叫當世作則?則與賊諧音,這不是在諷刺朱元璋參加過紅巾軍做過賊嗎?

經過這樣一解讀,徐一夔可謂馬屁拍到馬蹄上,竟被腰斬了。

清朝有個人叫戴名世,他寫:「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樣一句詩,收在一部叫南山集的詩集里。

這首詩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有一次他在看書,一陣風吹來,把正在看的書吹亂了,他氣惱之下生出靈感並寫下了這句話。

這本來是件小事,可是偏偏有人大做文章,硬說這句話是諷刺清朝執政者。

大清皇帝自馬上得天下,以滿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他們以前從來沒有接受過孔孟之道的教化,是一群連字都不認識的人。如今卻統治那麼多漢人,經過這一番解讀,這詩的意思就變成了反清言論。

於是不但戴名世丟了腦袋,凡看過此詩、抄過此詩、評論過此詩的人,還有他的弟子們,通通被牽連,先後殺了幾百人。

老子說多言數窮,高明的人,處事從不多說話。那些動不動就滔滔不絕說個不停或者心直口快的人,往往會只大虧。

丁俊貴

2021年7月13日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花若離枝 發布:2024-12-04 16:37:59 瀏覽:820
中國法學概論 發布:2024-12-04 14:48:16 瀏覽:417
刑法九細則 發布:2024-12-04 13:50:02 瀏覽:594
2013年新交通法規全文 發布:2024-12-04 13:36:32 瀏覽:478
法院春節感想 發布:2024-12-04 12:39:08 瀏覽:184
法律效力不包括 發布:2024-12-04 11:56:33 瀏覽:78
自我療法治好了腰 發布:2024-12-04 11:30:46 瀏覽:562
海鹽法院開庭公告 發布:2024-12-04 11:20:59 瀏覽:3
法學專業代號 發布:2024-12-04 11:01:42 瀏覽:281
道德活動實施方案 發布:2024-12-04 10:51:15 瀏覽: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