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與法治
1. 關於法律服務工作的調研報告範文
為了進一步拓展和規范我市法律服務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促進法律仔御服務業的健康發展,更好地為「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新**」的發展主題和打造「跨越發展的展示區、統籌發展的先行區、和諧發展的示範區」的奮斗目標提供法律服務,2008年12月中旬,我與市法律援助中心及公證處工作人員對我市法律服務業進行了專題調研。我們先後聽取了邵伯鎮、真武鎮司法所、江淮盛律師事務所關於法律服務業的情況介紹,實地考察了部分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及市法律援助中心,並同法律工作者、社區幹部、掛鉤企業負責人進行了深入的座談分析。現將本次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我市法律服務工作的基本情況
近幾年來我市法律服務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為指導,從拓展著眼,從規范入手,我市的律師、公證、基層法律服務等法律服務業和法律援助事業蓬勃發展,較好地發揮了其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等方面的職能作用,促進了政府依法行政、企業依法經營、公民依法維權,在保障司法公證、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我市現有律師事務所5家,執業律師38名;公證處1家,執業公證員5名;基層法律服務所26家,法律服務工作者92名;法律援助中心1家,法律援助律師(工作者)和志願者207名;司法鑒定機構1家,司法鑒定人4名。
1、律師成為法律服務主角。
全市律師積極圍繞經濟工作「中心」,主動介入招商引資、沿江開發、園區建設、拆遷整治、重大工程項目等領域,已成為法律服務業的主體力量。2008年我市律師共擔任法律顧問281家,辦理各類訴訟及代理893件,避免經濟損失1.6億元,實現業務創收551萬元。律師參政、議政的能力不斷提高。目前,全市有1名律師擔任揚州市人大代表,2名律師擔任**市政協委員,6名律師擔任市政府法律顧問。
2、公證雹核法律服務成績顯著。
2008年*9587件,比2007年增長14%,其中涉外和涉港、澳、台公證3187件;公證業務收入達350餘萬元,比2006年增長18.9%。2006年獲得「江蘇省文明公證處」稱號,2007年榮獲揚州市公證工作第一名。
3、基層法律服務作用獨特。
基層法律服務主要業務市場是面向農村。2008年全市基層法律服務所共擔任法律顧問834家,其中擔任鎮政府、事業單位、村居委會321家,開展各類業務1804件,避免經濟損失4234.2萬元,實現業務創收198.4萬元。
4、法律援助事業迅猛發展。
2006年我市率先在揚州建立起法律援助市-鎮-村三級工作網路,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法律援助體系。2008年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326件,比2007年增長41.7%,340名受援對象滿意率100%。2007年1月被司法部評為全國法律援助規范與質量檢查活動先進機構,今年6月又被評為全國法律援助工作先進集體。
5、司法鑒定逐步走向規范。
2007年元月我市在市人醫成立司法鑒定所,進一步規范我市法醫臨床類司法鑒定服務行為,初步建立統一的司法鑒定管理體制。自成立以來完成法醫臨床鑒定近300件。
二、我市法律服務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在充分肯定我市法律服務業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不能不看到,法律服務業在發展進程中暴露出的以下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1、法律服務組織機構規模偏小。
主要表現為:從人數上看,每家律師事務所平均不到10人,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念肆岩11人;每家基層法律服務所不到4人,都屬於小型所。從執業律師占總人口的比例來看,我市為萬分之零點三六,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萬分之壹點零八。我市法律服務組織機構規模偏小,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市的法律服務還處於較低的水平上,與我市經濟水平不相適應。
2、法律服務專業化程度較低。
以律師為例,我市執業律師文化程度在大學本科以下的6人,占律師執業總數的15.38%,其中還有高中學歷1人,且非法律專業3人。從律師業務來看,律師們還普遍缺乏專業化發展意識和提高專業化水平的措施。不少律師出於「生存」需要,無論是刑事案件,還是民事或其他類型的案件,幾乎是有什麼接什麼,接什麼做什麼,把自己塑造成「萬金油」律師。從總體上看,我市法律服務隊伍素質不夠高,不僅表現為學歷偏低,而且知識結構單一,專業化程度低,外語能力不強,尤其是涉外涉新人才不足。
3、法律服務服務渠道窄。
目前我市法律服務機構有12家集中在城區,佔到35%以上,其他22家法律服務機構(全是法律服務所)分布在12個鄉鎮。法律服務所因改制被推向市場,競爭加劇,不少法律服務人員流失,現有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比改制前減少35%以上,平均每鎮服務人數不到6人。法律服務機構和人員布局不合理,服務渠道窄,基層法律服務力量薄弱,不能滿足城鄉居民法律服務需求。
4、法律服務管理手段弱。
按照現行法律法規,我市作為縣級市,其法律服務管理許可權僅限於對法律服務人員批評教育、調查上報,對法律服務機構和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沒有行政處罰權,只能管事,難以管人,管理手段軟弱。
2. 社會上的職業(職位)有哪些
社會上的職業包含十個方向(生產、加工、製造、服務、娛樂、政治、科研、教育、農業、管理)。
有90多個常見職業進行了細化分類。 企業製造多用黑領、藍領來表示,因為黑色耐臟、而且美觀莊重朴實 。職業是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取合理報酬,作為物質生活來源,並滿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職業的特徵:
1、職業的社會屬性。
職業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的分工現象,它體現的是勞動力與勞動資料之間的結合關系,其實也體現出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勞動產品的交換體現的是不同職業之間的勞動交換關系。這種勞動過程中結成的人與人的關系無疑是社會性的,他們之間的勞動交換反映的是不同職業之間的等價關系,這反映了職業活動職業勞動成果的社會屬性。
2、職業的規范性。
職業的規范性應該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職業內部的規范操作要求性,二是指職業道德的規范性。不同的職業在其勞動過程中都有一定的操作規范性,這是保證職業活動的專業性要求。當不同職業在對外展現其服務時,還存在一個倫理范疇的規范性,即職業道德。這兩種規范性構成了職業規范的內涵與外延。
3、職業的功利性。
職業的功利性也叫職業的經濟性,是指職業作為人們賴以謀生的勞動過程中所具有的逐利性一面。職業活動中既滿足職業者自己的需要,同時,也滿足社會的需要,只有把職業的個人功利性與社會功利性相結合起來,職業活動及其職業生涯才具有生命力和意義。
4、職業的技術性和時代性。
職業的技術性指不同的職業具有不同的技術要求,每一種職業往往都表現出一定相應的技術要求。職業的時代性指職業由於科學技術的變化,人們生活方式、習慣等因素的變化導致職業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性。
3. 四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部分。社會生產的各行業之間是怎樣分工合作的
採用不同分工以達到供需平衡,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
1、第一產業為第二內三產業奠定基容礎。
2、第二產業是三大產業的核心,對第一產業有帶動作用。
3、第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第三產業發展促進第一二產業的進步。
(3)服務業與法治擴展閱讀
二戰後,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進步,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產值和就業人員的比例不斷發生變化。其變化趨勢是:起初是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產業的比重也不斷上升。
隨後包括第一、第二產業的物質生產部門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這種變化趨勢在發達國家比較突出。
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成為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產業。而在發展中國家除新型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外,總的說來其產業結構層次都相對落後,轉變的進程也不快。但從變化趨勢看,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基本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