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人是一個道德的存在的問題

人是一個道德的存在的問題

發布時間: 2024-12-18 09:49:38

⑴ 一個人道德有問題會怎麼樣

一個人如果道德有問題,他會做有悖於常理的事情。
違反公德風俗的事例,有不少,比如說,在社會上做事,不誠實守信,坑蒙拐騙。
在家庭,他不忠心,不盡責,都是有違道德的表現。

⑵ 個人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

「道德」的含義及其本質

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為形式,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調節人際關系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行為活動的總和,包括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實踐等。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精神,是具體的歷史范疇,隨著社會經濟生產方式的發展而變化。進入階級社會之後,隨著社會經濟生產方式的發展,相繼出現了奴隸社會道德、封建社會道德和資本主義社會道德。在社會主義社會,佔主導地位的是社會主義道德,在社會先進分子中還體現為共產主義道德;同時一些社會成員的思想中還存在著封建社會道德和資產階級道德元素。一般而言,道德可分為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內容。客觀方面,指一定的社會對其成員的要求,包括道德標准、道德規范等,它貫穿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為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等;主觀方面,指個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實踐,包括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等。道德的主要社會職能,是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價值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道德的主要價值目標是實現個人的人格完善,通過對善的價值理想的自願踐行來實現人生的意義和人格的升華。

共產黨員必須遵守的公民道德規范

共產黨員是社會公民中的一員,所以,首先要在自覺遵守公民道德規范上做好表率。2001年中央印發實施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是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指導性文件。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又發展凝練形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我國歷史和現實的國情出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公民道德規范主要由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公德規范、職業道德規范、家庭美德規范構成,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適用於不同社會群體,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遵守的行為准則。

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公民道德基本規范不僅體現了道德的先進性與道德的廣泛性的統一,還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新道德的統一。「愛國守法」是公民對國家的最首要的道德義務;「明禮誠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規范;「團結友善」是公民與公民之間應當如何相處的基本規范;「勤儉自強」是公民對待生活、對待自身的道德規范;「敬業奉獻」是公民對待職業活動的道德規范。

⑶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文明禮貌回、助人為樂、愛護公物答、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這些都是基本道德規范。不理解可以再問

⑷ 個人道德修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個人道德修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學習意識不強,自覺性不高,缺乏持之以恆、循序漸進的學習態度。

1、欠缺對學習認識的高度,由於平時較多的工作加以延誤,產生了「學不學不是很重要,做到工作才重要」的以干代學的思想,沒有把學習擺到重要的位置,缺乏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

2、欠缺學習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平時的學習中,只注重看些時世新聞之類書籍,對政治理論方面的知識涉獵較少;只注重基本的材料整理方面的知識,對有一定深度的業務知識涉獵較少。學習的知識缺乏理論上的深度和廣度,對思想和靈魂的觸動不夠,學習停留在表面上。

3、做為一名基層領導,對於自己分管的工作,沒有開創進取的精神,總是用老眼光分析問題,沒有開拓創新意識,安於現狀,不思變革,只注重局部利益而忽視全局利益。

整改措施

強化政治理論學習,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學習主線,通過學習使自己在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上有較大的改變,使之更能適應當前工作的需要。在身體力行上不斷有新進步,在推動工作上不斷有新進展。政治理論學習要突出重點、有的放矢、形式多樣、注重實效。

定期與同事學習討論敞開思想,聯系工作,結合存在的問題,積極開展嚴肅的、真誠的、實事求是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使自己能夠適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扎實地學習分管部門專業理論知識,並向有經驗的前輩們學習,翻閱雜志,學習關於農業方面的先進經驗。

⑸ 「天」是人的道德性的提升,也是道理性的意義,這是哪一家的觀點

這是儒家的觀點。

在儒家,「人」是一個道德性存在,而「天」則是人的道德性的提升內與折射,從而亦有道德性的意容義。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其目的在於從形而上的高度確證人的道德原則或道德生活的當然與必然。儒家的「性命」說,集中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根本意旨。

《中庸》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孟子提出「盡心、知性、知天」,《易傳》提出「天道變化,各正性命」。「性」乃人之所以為人者,亦即人的道德本性,在內容上主要指仁義諸德,它上達天道,與天道為一。

從孔子始,儒家都講「天」或「天命」,但儒家很少真正相信有與人相對待的人格神存在。所謂「天命」,並不是說上帝命令人如何如何,或說上帝以自己之性而賦予人,而是說,人性是天道命之於人而使人成為一個道德性存在。



(5)人是一個道德的存在的問題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的特徵

1、以孔子為先師,為思想領袖;

2、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等書為經典;

3、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

4、由內聖而外王,通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

5、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解釋修改 發布:2024-12-18 11:50:21 瀏覽:40
公共法律服務發言稿 發布:2024-12-18 11:36:17 瀏覽:960
包銷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18 11:36:16 瀏覽:555
如皋律師法律援助中心上班時間 發布:2024-12-18 11:12:07 瀏覽:519
出台更加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4-12-18 10:50:40 瀏覽:631
法院的群名 發布:2024-12-18 10:09:59 瀏覽:756
人是一個道德的存在的問題 發布:2024-12-18 09:49:38 瀏覽:888
實驗室規章制度考試新聞報道 發布:2024-12-18 09:38:41 瀏覽:607
見證法律服務協議 發布:2024-12-18 09:24:57 瀏覽:663
民事訴訟法原理在線 發布:2024-12-18 09:08:50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