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要幾審

立法要幾審

發布時間: 2024-12-29 03:38:14

立法程序如何進行

立法程序具有民主性、公開性、交涉性及自律性等幾大屬性。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立法程序如何進行,希望大家喜歡!

立法程序如何進行

先提出法律案,其次由立法主體進行審議,一般應當經三次審議後再交付表決,重要的法律案,可以將法律草案公布,徵求意見,其次是表決通過,最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立法法》有明確的規定。

第二章

第二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

第十二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第十三條一個代表團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十四條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常務委員會提出,經常務委員會會議依照本法第二章第三節規定的有關程序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由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

第十五條常務委員會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一個月前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

第十六條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大會全體會議聽取提案人的說明後,由各代表團進行審議。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根據代表團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十七條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意見,並印發會議。

第十八條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經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

第十九條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必要時,主席團常務主席可以召開各代表團團長會議,就法律案中的重大問題聽取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主席團常務主席也可以就法律案中的重大的專門性問題,召集代表團推選的有關代表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第二十條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主席團同意,並向大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二十一條法律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作出決定,並將決定情況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報告;也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審議決定。

第二十二條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各代表團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第二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由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三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

第二十四條委員長會議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如果委員長會議認為法律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務委員會提出。

第二十五條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務委員會會議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二十六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除特殊情況外,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七日前將法律草案發給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

第二十七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一般應當經三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再交付表決。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一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的說明,由分組會議進行初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二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修改情況和主要問題的匯報,由分組會議進一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三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由分組會議對法律草案修改稿進行審議。

常務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根據需要,可以召開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對法律草案中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第二十八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

第二十九條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根據小組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三十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可以邀請其他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一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提出修改情況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重要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

法律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可以邀請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二條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應當召開全體會議審議,根據需要,可以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派有關負責人說明情況。

第三十三條專門委員會之間對法律草案的重要問題意見不一致時,應當向委員長會議報告。

第三十四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將法律草案發送有關機關、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將意見整理後送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並根據需要,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第三十五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重要的法律案,經委員長會議決定,可以將法律草案公布,徵求意見。各機關、組織和公民提出的意見送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

第三十六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收集整理分組審議的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以及其他有關資料,分送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並根據需要,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第三十七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委員長會議同意,並向常務委員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三十八條法律案經常務委員會三次會議審議後,仍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由委員長會議提出,經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同意,可以暫不付表決,交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審議。

第三十九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因各方面對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問題存在較大意見分歧擱置審議滿兩年的,或者因暫不付表決經過兩年沒有再次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審議的,由委員長會議向常務委員會報告,該法律案終止審議。

第四十條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第四十一條常務委員會通過的法律由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立法程序的基本特性

1、立法程序的民主性。立法的民意代表性在相當程度上是通過立法程序的民主性彰顯和體現的。現代立法程序其實就是一種通過多數表決作出民主決策而使一切法律具有可變性的制度設置。“民主的真正價值顯然不是取決於多數人的偏好,而是取決於多數人的理性。在眾口難調的狀況下,程序可以實現和保障理性。”就立法實踐而 言,惟有通過一系列制度化的合理公正的立法程序規則的運作,民主這種尊重多數人理性的制度安排才能真正落到實處。當然,立法程序的民主性是相對的、有局限的。嚴格地講,現代立法程序基本上可以達到多數表決制所要求的尊重多數人理性的民主目的,然而卻難以真正實現尊重少數人意志的民主的另一層涵義。“尊重少數”意味著討論時少數派應有自由表達意見的權利,其言論、觀點應受到重視並記錄在卷,以供參考和選擇;意味著表決時應做到兩面俱呈,即對法案贊成或反對的兩方面必須分別表決出。法案的通過與否,取決於贊成與反對的人數相對比的結果,而不能僅以一方表示贊成而定音;意味著少數所享有的憲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公民權利,不能被多數所剝奪。不過,尊重少數原則在立法實踐中因操作難度頗大而往往流於形式,或許這並不是立法程序制度自身所能妥善解決的問題。這其實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立法程序制度的功能是有限的。

2、立法程序的公開性。具體而言,立法程序的公開性要求具體立法活動,包括提案、質詢、討論、審議和表決等應當讓公眾知曉;立法聽證應當公開進行,盡可能通過新聞媒體對外傳播。除涉及國防、外交或其他重大事務不宜公開的外,任何立法會議均應公開舉行。除可以自由旁聽和采訪外,立法會議的一切文件及記錄均應公開發表或允許公民自由查閱。立法程序公開的具體方式通常有公布議程、允許公民自由旁聽、允許新聞記者自由采訪、議事記錄公開發表等。立法程序的公開性是公民行使知情權的必然要求。現代社會的公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權,有權了解和知曉立法機關及立法人員的所作所為,並以行使知情權作為間接參與立法的前提條件。換一個角度講,作為民意代表機關的議會亦有義務為公眾提供有關立法活動的信息,有義務接受社會各界的輿論監督。立法機關擁有相當的立法許可權,因而相對地應當給予公民更多的知情權,以評判和監督立法者的行為。立法程序的公開性也是立法者對選民負責原則的具體體現。立法機關有義務為廣大選民提供充分的資訊,凡代表的發言、表決等資訊均應公開,以供選民監督代表的職務活動。

3、立法程序的交涉性。立法程序交涉性的道德基礎是妥協、合作和寬容的精神。“妥協、合作和寬容”堪稱立法程序制度化解利益沖突的奧秘所在,同時也是立法者從事立法活動所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其中,妥協是立法程序交涉性的必然要求。就中國當前的立法程序而言,立法案的審議往往僅具討論的意義。另外,從議程、議案的確定到立法案的審議,從會議討論到會議表決,代表或委員基於充分發表意見將自己的意志通過立法程序融入並轉 化為集體的意志等機制仍然比較薄弱,而;立法程序的交涉性和合議性差勢必會影響到立法的科學性。因而,有必要在立法程序中建立法案辯論制度,真正實現充分的交涉和合議。

4、立法程序的自律性。立法程序的自律性是立法機關制度化的產物,也是判斷立法機關制度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與其他組織一樣,立法機關在運作一段時間之後,為求得議事和決策等活動的順利進行,會自行形成一套完善的機制和行為範式,會逐漸產生約束委員言行的行為規范,這些都是立法機關自身制度化的表現。簡言之,所謂制度化就是指立法機關形成一套執行特定功能的行為方式的過程。立法機關為使會議有序進行,會自行設計一套完善而周延的議事程序規則。有了自行訂立的程序規則之後,議會就逐漸取得了有別於政府的獨特的身份和地位,從而有利於相對獨立地進行立法活動。事實證明,凡制度穩固健全、制度化程度高、程序自律性強、程序規則完善且周延的立法機關,相對而言不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干擾。

❷ 地方性法律出台需要幾次審議,需要徵求意見嗎

一般三次,需要徵求意見
理論上一個法律草案必須經過多次審議各方面意見都比較統一時,才能交付表決,沒有次數限制;我國立法實踐中有「三讀」之說,也就是全國人大或者常委會要三次審議並修改,一般就通過了。這個要看各個地區的規定了,有的有這方面的規定,有的沒有。比如河南規定:省政府各部門和省轄市政府在出台地方性規章前,必須向社會公布,公開徵求老百姓的意見。

❸ 如何理解全國人大常委的三審制度

立法法第二十九條第一款規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一般應當經三版次常務委員會會議權審議後再交付表決。即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一般實行「三審制」。實行三審制可以使審議工作做得更充分一些,有利於提高立法質量。

(3)立法要幾審擴展閱讀:

在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前,提請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大都是在當次會議上就交付表決。1983年3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提請的海上交通安全法草案。

由於對草案中的重大問題有不同意見,委員長會議決定該法律案不交付本次常委會會議表決,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研究修改後,再交付以後的常委會會議審議表決。該法後來於1983年9月在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表決通過。

從這次會議開始,為了使常委會組成人員有充分的時間審議法律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決定,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在當次會議上不表決,由法律委員會向下 一次常委會會議或者以後的常委會會議提出審議結果報告。

❹ 立法需要幾次審議

法律分析: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一般應當經三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再交付表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二十九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一般應當經三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再交付表決。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一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的說明,由分組會議進行初步審議。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二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修改情況和主要問題的匯報,由分組會議進一步審議。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三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由分組會議對法律草案修改稿進行審議。常務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根據需要,可以召開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對法律草案中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❺ 立法草案三審一般要多久

法律分析:立法草案三審一般需要一個月。一部法律或法律的修改,需要經過三審,每次徵求意見都是一個月。至於徵求意見結束後,何時必須進行審議,法律沒有強制性規定,這主要由人大常委會根據實際情況再明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四條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提起上訴。

第一百七十六條 人民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人民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終審裁定。

熱點內容
行政訴訟法第35條 發布:2024-12-29 17:11:12 瀏覽:726
合同法代持股法律規定 發布:2024-12-29 16:19:34 瀏覽:577
齊河法律援助殘疾人 發布:2024-12-29 15:50:30 瀏覽:209
有關立法學的論文 發布:2024-12-29 15:30:45 瀏覽:528
不滿14歲犯法受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9 15:10:59 瀏覽:316
國本立法 發布:2024-12-29 14:45:54 瀏覽:580
俄羅斯立法機構 發布:2024-12-29 14:45:50 瀏覽:371
訴訟法司法考試講義 發布:2024-12-29 14:44:22 瀏覽:432
建築公司項目部公章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2-29 14:42:37 瀏覽:999
法官類小說 發布:2024-12-29 14:41:49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