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法的立法宗旨
㈠ 國土資源部關於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通知(國土資發[]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局),計劃單列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部機關各司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已經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將於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為切實做好《物權法》的貫徹實施工作,進一步堅持和完善國土資源管理制度,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國土資源權益,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物權法》頒布實施的重大意義
《物權法》是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國土資源是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物」。規定土地權利和礦權行使和管理的基本原則,是《物權法》最主要的內容。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從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高度,充分認識《物權法》頒布實施的重大意義。
(一)《物權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物權法》的基本功能是明確物的歸屬,定紛止爭,物盡其用。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物權法》始終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對關系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都作出了明確規定,為實踐中各種糾紛的解決明確了法律規則,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同時,《物權法》也高度重視農民權益的保護,將與農民的生產、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兩項權利,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與宅基地使用權第一次明確地規定為物權,有力地保護了八億農民最基本的財產權利,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二)《物權法》是提升國土資源管理水平的有力武器
《物權法》在現行《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以及《礦產資源法》等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對國土資源管理法律制度進行了改革創新。《物權法》建立了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完善了土地徵收補償制度,構建了以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為主要內容的土地物權體系,明確了探礦權、采礦權的物權性質。《物權法》的頒布實施,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提供了有力武器。
(三)《物權法》是推進依法行政的強大動力
《物權法》不僅僅是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保護人民群眾財產權利的民事基本法,也是規范行政機關公權力、保障人民財產權利的一部重要民事法律。物權是具有「排他性」的權利,物權可以約束、限制公權利的濫用。《物權法》規定的財產權是依法行政的基礎,是否尊重《物權法》所確定的財產權,是檢驗和衡量行政機關是否依法行政的重要標准。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充分認識到《物權法》對推進依法行政提出的新要求,更多地從維護交易秩序、促進財富增長、保護合法權益的角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不斷提高國土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證能力。
二、准確把握《物權法》對國土資源管理法律制度的改革創新
《物權法》與國土資源管理息息相關。《物權法》中關於土地權利和礦權的規定,既有對現行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的肯定和繼承,更有許多創新和突破。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准確理解和全面把握《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特別是與國土資源管理相關的內容和條款,並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貫徹落實。
(一)《物權法》完善了不動產登記制度
《物權法》頒布以前,我國關於不動產登記的規定,主要散見在《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行政管理法中。《物權法》貫徹不動產物權公示、公信的原則,在不動產登記方面作出了多項創新性規定:一是《物權法》確立了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二是《物權法》確立了不動產登記生效原則;三是《物權法》對更正登記、異議登記和預告登記制度作出了明確規定;四是《物權法》明確了不動產登記簿的效力和登記機構的職責;五是《物權法》明確了不動產登記機構的賠償責任。
(二)《物權法》完善了土地徵收補償制度
土地徵收補償制度,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社會穩定,關系和諧社會建設。《物權法》依據憲法,按照黨和國家關於征地補償安置必須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原則,對土地徵收補償制度進行了完善:一是《物權法》明確土地徵收必須以保護耕地為前提;二是《物權法》明確土地徵收必須具備法定條件,即:必須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須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必須依法給予徵收補償;三是《物權法》明確了土地徵收的法定補償范圍,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和社會保障費用。
(三)《物權法》建立了土地物權體系
《物權法》貫徹平等保護的原則,在土地物權體系方面作出了多項創新性規定:一是《物權法》明確了集體土地的產權代表;二是《物權法》明確了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地表、地面或者地下分別設立;三是《物權法》明確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通過出讓或者劃撥的方式設立;四是《物權法》明確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屆滿後的續期,依照法律規定辦理,並明確了地上建築物的歸屬問題。
(四)《物權法》明確了探礦權采礦權的用益物權性質
《物權法》在第三編「用益物權」中明確:依法取得的探礦權、采礦權受法律保護。這是重大的法律制度創新,它表明《物權法》認可探礦權、采礦權的物權性質,對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三、按照貫徹實施《物權法》的要求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貫徹實施《物權法》,對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適應《物權法》貫徹實施的需要,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轉變國土資源管理理念,深化國土資源管理方式變革,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一)牢固樹立物權觀念
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牢固樹立物權觀念,就是要求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行使國土資源管理職權的過程中,要以尊重行政管理相對人的物權為前提,不能隨意干預當事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民事關系,不能隨意取消當事人通過合法手段取得的行政許可,更不能打著維護公共利益的幌子損害集體和公民個人的財產權利。要把國土資源管理行政管理職權嚴格限制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強化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監督和服務職能。要徹底改變過去主要依靠行政審批和行政執法手段行使管理權的做法,更多地將行政指導、行政獎勵、行政合同等現代管理手段和人性化的執法方式運用到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二)更加自覺地堅持從嚴管理不動搖
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國土資源管理制度,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物權法》全面肯定了近年來嚴格保護資源的制度性成果,將國土資源管理法律制度特別是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包括耕地保護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徵收補償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以民事基本法的形式確定下來,這必將增強全系統嚴格管理國土資源的決心。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結合《物權法》的頒布實施,繼續貫徹落實好嚴格管理國土資源的各項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從嚴管理不動搖。
(三)更加積極地推進國土資源管理改革
《物權法》在諸多方面對國土資源管理改革的方向予以了肯定。貫徹落實《物權法》,要求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更加積極地推進國土資源管理改革。要加快土地登記發證的步伐,努力實現土地登記全覆蓋;要全面落實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制度,使招拍掛成為政府出讓工業用地的唯一合法方式;要積極配合勞動保障部門抓緊落實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確保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要加快推進《礦產資源法》的修改工作,切實保護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同時,要結合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實踐,與時俱進地研究落實《物權法》提出的創新性要求,如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滿如何續期、征地補償中如何處理被征地農民既得利益、建設用地使用權如何在地表、地上和地下分別設立、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如何分割登記等,並積極開展試點工作。
四、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障《物權法》的順利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深入開展《物權法》的宣傳和培訓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加強組織,切實做好《物權法》的學習、宣傳和培訓工作。要把學習宣傳《物權法》作為「完善體制、提高素質」的重要內容,做出具體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要認真組織好《物權法》的學習培訓工作。要加強對領導幹部的學習培訓,一級抓一級,一級培訓一級。要將宣傳《物權法》作為「五五」普法的重要內容,運用各種宣傳工具、宣傳方法,在全社會深入宣傳《物權法》的立法宗旨、基本內容和各項規定,特別是要宣傳《物權法》中與國土資源管理有關的內容和制度,在全社會廣泛倡導用法律明辨是非、用法律解決糾紛的理念,加快形成和諧的資源關系,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二)按照《物權法》的要求,抓緊做好法規清理工作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現行不少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中有關物權的規定都要依照《物權法》進行修改或者廢止。目前,國務院已經對法規規章的清理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是否符合《物權法》的規定,是這次法規清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地方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也要抓緊進行地方性法規、規章,特別是規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對於超越許可權制定的,以及與《物權法》規定不相一致的,要及時廢止或者修改。清理工作要在2007年10月1日前全部完成,清理結果要向全社會公開。
(三)分清輕重緩急,推進《物權法》的配套立法
實施《物權法》將是一個長期的任務。要分清輕重緩急,穩步推進《物權法》的配套立法工作。凡是對《物權法》實施有重大影響的,要抓緊研究出台;凡是關系長遠制度建設的,要深入研究,積極試點,認真准備。今年,結合《物權法》的頒布實施,部將重點做好《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規定》、《土地登記規定》和《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的制定工作。地方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也要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積極穩妥地推進地方性配套法規、規章的立法工作。
《物權法》的頒布實施,關系國家基本經濟制度,關系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和諧社會建設。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把貫徹實施《物權法》作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切實加強領導,調整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增強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為努力提高國土資源管理能力和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新貢獻。各地在貫徹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組織協調、調查研究和檢查落實工作。有關貫徹實施情況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請及時報部。
國土資源部
二〇〇七年五月八日
㈡ 物權與國家基本經濟制度有什麼關系
一下引自陳維國的博客
一、《物權法》的立法目的是「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物權法》第一條 規定「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我國《憲法》第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根據《憲法》的這一規定,可以看出,《物權法》的立法宗旨就是要維護「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是國家的經濟主體,在國家經濟制度中起主導作用。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國家基本經濟制度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發展。 國家在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同時,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也極大的促進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發展。這種關系就象一棵大樹,如果只有樹桿沒有枝葉,則大樹無法正常生長。反之,如果沒有樹桿和樹根,則枝葉也無法成活。公有制經濟就是樹桿,而多種所有制經濟就是枝葉。二者相輔相承,不可割裂。
國家在維護「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原則下,「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和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就可以更好地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健康發展。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市場經濟,「在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下,通過法律實現物權的合法性,才能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不受破壞。所以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必須適用物權法,通過《物權法》進行調整,才可以建立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
二、《物權法》堅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並不十分發達,市場經濟發展也並不充分。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必須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可以實現相對的公平。《憲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市場經濟是以等價交換為原則的,只要有市場經濟存在,就會有不同的市場主體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就會有不同價值的物權參與到市場經濟之中。而發展市場經濟必須遵循的等價交換原則,必須保證一切市場主體法律地位的平等和發展權利的平等,也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獲得健康發展。所以,《物權法》規定的第二項原則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三、《物權法》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原則。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必然要產生不同所有制的具體物權,也就是「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在其他法律規定中這種不同的物權要體現為具體的財產價值。《憲法》第十二條規定「 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國家保護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的和集體的財產。」第十三條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從憲法的這一規定來看,《物權法》強調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不得侵犯。」是《憲法》這一規定的具體闡釋。法律保護的是各種所有制的合法物權,而合法物權具有不可侵犯性。只有在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特殊條件下,國家才可以對公民的財產予以徵收或徵用,但應該給予補償。 「補償」恰恰是體現了合法物權不受侵犯的原則。
四、《物權法》確立「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的原則。
確立「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的原則是非常重要的,在發展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不同的物權法律保護,而不同的物權則是由具體內容所體現的,物權的概念、種類、內容不能因人而異,也不能由物權所有人進行解釋,只能由法律規定。確立法律規定原則,可以保證對物權的理解及保護在同一法律標准和法律原則下進行。
確立法律規定的原則,不是指專門的單一法律,而是不同的法律。因為物權的種類不同,內容不同,只能由不同的專門法律來規定。如《憲法》對物權的規定是財產權、所有權、土地權。而《民法通則》規定的是財產權、債權、土地權、所有權、收入權、著作權、發明權以及由人身權利派生的財產權利等。而這些不同的物權都在具體的專門法律中有專門的規定和保護程序。
五、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法登記原則。
不動產物權必須依法登記,這是《物權法》區別於其他涉及物權的法律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國長期以來對不動產物權是否必須登記,並沒有強制性規定,而大都是一些原則性規定,對沒有依法登記的不動產,則以是否交付和是否實際轉讓來判斷其是否擁有所有權。《物權法》規定的「應當依法登記」則明確的一個重要的物權確認原則,即沒有登記的不動產物權,應該視為物權沒有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這一規定對於人們長期以來的形成的「實際佔有」觀念應該是一個較大的沖擊。另外,這一規定也對過去那種為了避免交納稅收而故意對實際已經轉移的不動產物權長期不予登記的違法行為是一個強制性限制。
六、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的原則。
對於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過去的法律沒有明確的具體規定,不同主體之間的動產物權設立及轉讓,往往會按照習慣性原則處理。動產具有易流動性,動產如果沒有統一規定的交付原則,一旦發生動產物權爭議或動產物權涉及第三人權利損害賠償時,將會造成法律裁判上的盲區。而法律的自由裁量權在同一類動產物權的確認上,往往會因為裁判人員的素質不同、所在地域的不同而發生根本性質不同的裁判。因此「依照法律規定交付」原則將對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後的實際歸屬及法律關系的確認,提供了有效執行的法律依據。
七、物權的取得和行使合法性和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原則
判斷物權的取得和行使的合法性,必須堅持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原則是十分重要的。物權往往涉及的是私權、公權和他人權利的沖突,如果只強調保護了物權所體現的私權及排他權,而忽視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的權利,將可能導致私物權的侵權行為的合法化。同樣道理,公有物權的取得和行使的合法性也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而他人的合法權益的行使和主張也不能侵害物權和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權益。《物權法》作出的這一規定,則有效地解決了物權的合法性與公共利益和他人權益同步保護的沖突。
八、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他法律規定的原則
《物權法》的這一規定與我國其他有關物權的法律規定是一致的,因為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是龐大而復雜的,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把涉及物權的各種法律關系都規定得十分詳細,因此就需要不同的專門法律來進行調整。《物權法》作出這一規定的目的就是要解決法律規范沖突的問題。在我國任何一部法律規定的物權,都不能與《憲法》沖突,如果發生了與《憲法》沖突的情況,則必須適用《憲法》。而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的地位僅次於《憲法》,布景同於其他法律,如《民法通則》《合同法》等。《物權法》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法律,它的地位低於《民法通則》而高於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所以根據法律級別的不同解決法律規范的沖突,可以保證國家法律規范的統一性,這是我國立法系統的一個共同規定。這種規定,既強化了法律的嚴肅性,又保障了必要的靈活性。
從以上八項原則,我們可以明確,《物權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保護我國特有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並堅持物權的取得和消滅必須遵循法律和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權益的原則。只有在這個原則下主張的物權才具有合法性,只有在這些原則下行使的物權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當然,這些原則還需要通過具體的法律條款進行闡釋和規定,才可以被人們有效地執行。
㈢ 法律專業畢業論文5000字範文
法律產生於權力,法律是人類行為規則中重要的一種。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法律 畢業 論文5000字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法律畢業論文5000字篇1淺談知識產權融資擔保的法律障礙和問題
一、知識產權融資的概述和必要性
知識產權融資是債務人和第三人用自己合法的知識產權出質,向債權人做出擔保債權實現,獲得貸款的融資方式。我國對於知識產權的法律依據見於:《擔保法》第75條第3款規定:“依法可以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可以質押,並簽訂合同,相關本門登記自登記起生效。”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在歐美發達國家已十分普遍,在我國則處於起步階段,《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明確指出要“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商品化、產業化,引導企業採取知識產權轉讓、許可、質押等方式實現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
我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的融資需求大,而信用低,有形資產少,無形資產價值少並且未被充分利用,而銀行和中介金融機構的經營理念傳統的負面影響,知識產權的未來使用費的風險大,貶值高成為了其擔保的障礙和觀念的誤區,並且法律的相關漏洞使融資得不到保障。在我國,中小企業擁有的專利占總量的65%,新產品佔80%,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佔GDP(國民生產總值)60%,上繳稅收占稅收總額53%。所以知識產權的融資的市場和機會很多。並且加強知識產權的融資,可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的能力,減少政府的負擔,符合我國“科教興國”的戰略,提高整體對外的競爭力和適應力,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創新能力的增強。
二、我國現存知識產權融資法律規定所存在的問題
(一)知識產權的法律規范不清,權利界定過於籠統
我國雖然有相關的《擔保法》,《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的出台,但是對如《擔保法》:
第七十九條以依法可以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出質的,出質人與質權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並向其管理部門辦理出質登記。質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
第八十條本法第七十九條規定的權利出質後,出質人不得轉讓或者許可他人使用,但經出質人與質權人協商同意的可以轉讓或者許可他人使用。出質人所得的轉讓費、許可費應當向質權人提前清償所擔保的債權或者向與質權人約定的第三人提存。
規定過於籠統,對於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其操作的復雜性和風險性並不能完全涵蓋。但對於專利、商標、著作權之間的交叉問題應適用何種法律也沒有完整的規定,質押融資事件中面對復雜問題更無所適從。並且其規范的范圍過於狹窄,沒有商業秘密權,商號權,植物新品種權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並沒有包括在內,也沒有專門或集合立法,導致很多權利的真空和爭議侵權的產生。還有擔保法與物權法的銜接性較差。如《擔保法》第79條對知識產權質押合同生效的表述是:“質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而《物權法》第227條則規定:“以 注冊商標 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出質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質權自有關主管部門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從嚴格的語義角度解讀,“設立”與“生效”是兩個法律後果截然不同的概念,兩者相互矛盾,不利於法律的適用。
(二)知識產權融資的評估不完善
知識產權的資產評估的是整個融資擔保的核心和關鍵,知識產權評估的內容包括:所含權利及限制、知識產權的價值、確定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是否明確和規范三個方面,但是由於我國的評估水平較低,標準的不統一,形式的不一致,並且缺乏權威性和穩定性,又沒有使用不同類型的評估,使得評估並不科學風險的不確定性加大。
(三)知識產權的市場交易不成熟
由於知識產權的擔保價值主要是它的未來所產生的現金流,而知識產權本身的變現的難度大,風險和貶值的可能性高,而公開的市場交易規則不規范,其融資成本高。並且專利的時效性使得很多專利可能瀕臨浪費和報銷,而且沒有市場的交易的統一規范,是知識產權的交易秩序十分混亂,風險上升。還有就是知識產權難以轉化,或轉化條件高,例如專利權很可能依靠大的機器和設備進行,使得成果轉化的效率很低。
(四)知識產權融資的中小企業和銀行的信息不對稱
由於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自身內控制度和信息公開制度不健全,使得銀行對於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了解和信息甚少,自身的信用等級很低,很多的銀行不敢把錢貸給中小企業,而又缺乏相關的調查和咨詢,雙方的溝通和聯系並不緊密。銀行為了降低風險,會提高融資的門檻和費用,並且對於其的流動性和用途進行細致而有限定性規定,大大影響了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
(五)我國的知識產權的登記制度混亂
我國的知識產權的登記程序十分復雜,難度極大,有數十個部門進行監管,而且權力過大,費用過高,有些擔保重復,而有些擔保沒有,不允許“未來財產”和“數量浮動的財產”作為擔保物,使得登記的難度和成本增加。並且不同的知識產權種類,如專利和商標進行雙重的質押,其流程和所經和部門就更難以操作。加之根據我國法律規定,當著作權因交易而移轉或設定質權時,因缺乏公示機制。使情況更加復雜。
(六)知識產權的擔保形式單一
對於專利的有較強的時間性和實用性來說,專利的質押不利於整個專利的使用和專利的升級,其的價值被大大限制,而且,知識產權擔保物的擔保價值不完全基於擔保物的轉讓,更多地基於知識產權的預期現金流量;知識產權擔保價值更接近於抵押價值,而非轉讓價值。因此,知識產權質押是值得質疑的。
法律畢業論文5000字篇2淺議農村宅基地使用權隱性流轉的法律規制
摘要 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新生代農民工大多傾向於在城市購房,其在農村的宅基地及其住宅因此被荒廢,一些地方甚至出現“空心村”。農村宅基地作為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逐漸弱化,很多地方開始出現宅基地使用權的隱性流轉,有必要將這些隱性流轉行為置於法律的規范與調整之下。本文以維護交易安全為目的,從健全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登記制度、建立有效機構服務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建立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等三個方面提出立法建議。
論文關鍵詞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 隱性流轉 宅基地登記 宅基地退出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佔有和使用的權利,有權依法利用該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 。《物權法》將宅基地使用權定性為用益物權,是一項他物權。我國物權方面的立法宗旨正在經歷由羅馬法“以所有為中心”向日爾曼法“以利用為中心”的轉變,物權也由“重歸屬”向“重利用”方向發展,但與所有權相比,宅基地使用權的行使仍然受到很多限制,在諸多方面需要讓步於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保證所有土地實行公有制,在此前提下實現農村宅基地的物盡其用。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提出,保障農民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 渠道 。為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農村住房市場將會逐步放開,依據“房地一體”原則,積極改革探索農村宅基地的流轉十分必要。在全面推進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改革前,宅基地使用權的隱形流轉已經事實存在。常見的隱性流轉方式包括轉讓、出租、贈與、抵押、入股、繼承與置換等。隱性流轉由於缺乏法律規制,大多屬於“暗箱操作”,由於宅基地使用權歸屬出現的糾紛會造成流轉各方權利受損,具有較大的法律風險。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對農村宅基地使用權隱性流轉的法律規制略陳管見。
一、將法律規制關口前移,健全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登記制度
公示公信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物權如同 足球 場上的球門,若想進球,必須清楚標明球門的位置,物權登記是實現公示公信的必要手段。
(一) 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是宅基地流轉的前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即宅基地所有權歸鄉鎮集體、村集體或村民小組享有。符合條件的人員可以申請獲得宅基地使用權並在宅基地上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原始取得採取登記對抗主義,辦理登記手續不是取得該用益物權的必要條件,但登記後可以對抗善意第三人。目前,我國正在開展宅基地使用權的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為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奠定產權基礎。但基於我國的歷史習慣和農村實情,確權登記工作推行難度大。建議採納廣東、安徽等地農村土地改革試點 經驗 ,只有完成宅基地確權登記手續的才可以流轉,並且不得改變土地用途。
(二) 宅基地使用權隱性流轉登記應區別對待
隱性流轉造成的宅基地使用權變動通常“披著合法的外衣”,以“房地一體”為原則有條件的轉讓或繼承。隨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進,隱性流轉終將拋開現行法律制度的限制,新的立法應區別對待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問題,在登記生效主義與登記對抗主義間做出恰當的選擇。現行法律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也值得借鑒,以轉讓、互換方式流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採取登記對抗主義,但對其他形式進行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未做規定。
目前法律規定,農村宅基地使用權不得單獨轉讓,只能隨地上附著物一並轉移,且受讓人與轉讓人須為同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據農村“熟人社會”的特點,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轉讓行為自然可以達到公示公信的效果,宅基地轉讓得實行登記對抗主義。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贈與與繼承都會造成享有該用益物權的主體發生變化,應著重審查上述行為是否符合實質要件。由於贈與與繼承屬於無償取得,根據《物權法》規定,善意第三人主張行使對抗權應以支付對價為前提,贈與與繼承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不享有一般的對抗權。因此贈與與繼承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時,應適用登記生效主義以確保法律關系的穩定。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出租、抵押、入股不會造成享有該用益物權的主體發生變化,立法對上述行為的登記可不予規定。租賃、擔保、參股各方當屬理性人, 租賃合同 、擔保合同與認股權證的契約效力足以保障交易安全。相繼成立的中介服務機構也可提供合同鑒證業務,強化契約效力。
二、拓寬法律規制視角,建立有效機構服務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
(一)建立專門的行政機構統一登記農村土地使用權
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見》中規定,要加強農村宅基地登記發證工作,做到宅基地土地登記發證到戶,內容規范清楚,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但此項規定在實踐中落實困難。我國不動產登記存在多個登記機關,多頭登記的現象。農民嫌麻煩不願登記,個別登記機構為謀取利益收取高額登記費用也是造成宅基地登記工作難以推進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建立專門機構統一登記農村各類土地使用權。
當前宅基地使用權的管理存在很多漏洞,主要原因是“我國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虛位問題,土地所有者未能積極維護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 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多,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可發揮村民自治機構的基礎性作用,在自治單位挑選聯絡員,開展 法律知識 的宣講普及活動,各鄉鎮安排專員負責協調工作。通過科學的人員配置與機構設置強化宅基地所有權人作為管理者的身份與職能。各縣、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及其派出機構依據宅基地流轉方式的不同進行分類登記,逐步實現與金融機構、民政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信息共享,全方位保障交易安全。
(二)建立市場化運作的農村土地中介服務機構
借鑒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成功經驗,成立市場化運作的中介機構,提供信息發布、價格評估、合同鑒證、法律咨詢與糾紛調解等服務。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周其仁院長建議建立一個農村土地交易市場,為包括宅基地在內的所有農村土地流轉提供服務。目前重慶、成都、武漢都在探索建立農村土地交易市場,但都在研究試點階段。而且單一行政化運作的土地交易所難以解決宅基地流轉過程中大量現實且專業化的問題,如流轉信息發布渠道不暢通,土地價格評估不專業,交易手續復雜當事人難以應對,流轉後土地價金發放比例及 方法 難以確定,交易當事人權利救濟途徑缺失等。
市場化運作的中介服務機構應運而生,中介機構以居間人身份為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各方提供專業化服務,按照一定比例收取傭金。城市房地產中介機構的運營模式可以作為參考,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可發掘研究此類業務。在探索分類業務、分項經營的基礎上,逐步成立綜合性的市場運營機構,如宅基地委託代理機構、宅基地評估公司、宅基地 保險 公司、宅基地投資經營公司等。
三、統一法律規制口徑,建立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
我國法律規定農村宅基地遵循“一戶一宅”原則,然而不少農戶可基於繼承或接受贈與等原因獲得多處宅基地,“一戶多宅”現象較為普遍。一些農戶甚至超出標准面積建房,建造新房卻不拆除舊房,或未經審批違法佔地建房。據調查,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鐵爐街道下轄的劉村,僅375戶農戶,但宅基地卻多達500處,閑置宅基地96處,其中,無房空宅基56處,超過30%的農戶存在一戶多宅現象。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此類現象,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宅基地閑置率有可能進一步攀升。默許農村宅基地使用權隱性流轉只是權宜之計,且隱性流轉的不規范會導致宅基地價格降低,損害農民利益,造成集體資產流失。要從根本上規制宅基地的隱性流轉,應建立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
按照不同的情況,農村宅基地退出可以採用無償與有償兩種方式。出於公益事業建設、鄉(鎮)村公共設施建設和舊村改造的需要佔用農民宅基地的,不涉及農民主觀意願,為單方行政行為,適用各地農業用地徵收補償標准,此處不再贅述。
(一)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無償退出
《農村宅基地管理條例》規定,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無償退出的情形包括:不合規定的“一戶多宅”或超出標准建房的;自批准建房之日起滿二年未動工興建的;非法轉讓宅基地或住房的;④筆者增加一種情形,村民在取得宅基地使用權後擅自改變土地用途的。第一種情形下應鼓勵村民主動退出,違法佔用的宅基地無償收回,地上建築物及其他附屬設施給予適當補償,面積超標且超標部分房屋滅失的不在補償之列。後三種情形報經縣級人民政府批准,由村民委員會或村經濟合作社直接無償收回宅基地使用權。
(二)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有償退出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有償退出的前提是解決資金來源問題,建立宅基地退出補償基金。但是我國目前的現狀是作為集體土地所有權人的村集體大多沒有相關資金來源。 宅基地退出補償基金的資金來源應以“誰投資,誰受益,誰受益,誰投資”為原則,以國家財政撥款為基數,鼓勵村辦經濟和集體組織成員加入,在土地收益實現的情況下,按照基金份額分配收益。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農民都是理性人,若要讓其自願退出原本無償取得、擁有無期限使用權的宅基地,應積極探索宅基地退出激勵補償機制,包括制訂符合市場行情的補償標准,擴大補償范圍,探索賠償金的發放方式和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等。
除貨幣化補償外,廣東、重慶、天津等地已經開始試點“宅基地換房”,即農民自願以其宅基地,按照規定的置換標准,換取小城鎮內的一套住宅,遷入小城鎮居住。這種以宅基地使用權換取房屋所有權的方法看似美好,卻存在不少現實問題。由於小城鎮住宅建設成本較大,這種置換必須成規模、大面積進行,集體成員內部意見不一致時,少部分村民的利益恐難以保障。遷入小城鎮也為日後從事農業生產帶來不便,在以傳統粗放型耕作為主的農村,“宅基地換房”模式難以推廣。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法律畢業論文5000字”
㈣ 物權法與國土資源管理之一:物權法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產生重大影響
關於物權,在我國的《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擔保法》中均作了規定,為了適應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進一步明確物的歸屬,定分止爭,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2007年3月16日,十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物權法》,並於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一、《物權法》產生的背景和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影響
《物權法》是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物權法》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包括明確國家、集體、個人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以及對物權的保護。《物權法》的起草是新中國歷史上進行的第四次民法典起草過程中的重要步驟。
第一次民法典的起草是在1954~1956年,當時立法機關曾經試圖進行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參考1922年的蘇俄民法典完成了一個民法典的建議草案。但由於整風運動和反右斗爭等大規模政治運動的展開,喪失了這部法律出台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最終沒有能夠得以完成。第二次民法典的起草是在1962~1964年,當時毛澤東同志指出:「民法要、刑法要,無法無天不行。」所以當時有關國家機關根據毛澤東同志的要求進行了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學習西方甚至蘇聯經驗,只能獨立自主地進行,效果並不好。1964年以後,四清運動開始了,文化大革命緊接著也開始了,所以這次民法典的起草同樣由於政治環境而沒能完成。第三次民法典的起草是在1979~1982年,在彭真同志的主持下進行的。 當時是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大家擔心出台的法典會不會成為一個束縛改革開放的法典,擔心出現今天出台、明天又棄之不用的情況。 於是彭真同志將一步到位的想法轉變為成熟一個制定一個。所以以此為契機,在1981年出台了《企業合同法》,1986年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次民法典的起草是在199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制定《物權法》高度重視。2002年12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民法草案的物權法編進行了初次審議。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把制定《物權法》列入重要議程,為了把這部法律制定好,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持民主立法、科學立法。2005年7月將《物權法》草案向社會全文公布,共收到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1萬多件;並先後召開100多次座談會和幾次論證會,還到一些地方進行專題調研,充分聽取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基層群眾、專家學者、中央有關部門等各方面的意見。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各方面的意見,對草案進行了六次審議,審議次數之多在我國立法史上是空前的。
國土資源是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 「物」,規定地權、礦權行使和管理的基本原則,是《物權法》的重要內容之一。《物權法》與國土資源管理密切相關,《物權法》的頒布實施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有著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①《物權法》是保護資源的新武器。《物權法》中保護資源的規定與《憲法》、《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是完全一致的。《物權法》遵循權利法定的原則和「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原則,並規定: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明確探礦權采礦權的用益物權性質,規定 「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應當遵守法律有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規定」,這些都為繼續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嚴把土地 「閘門」,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切實保護好土地、礦產資源提供了有力的武器。②《物權法》是保障發展的新動力。《物權法》本著發揮物的效用的宗旨,創新性地規定了土地的空間權,並且規定了公開競價方式配置工業用地和經營性用地的原則,為更好地發揮資源性資產的作用,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保障。《物權法》的頒布實施將繼續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新機制的建立,正確處理保護資源和保障發展的關系,為發展開辟新的空間,使保障發展更加持續有力。③《物權法》是維護權益的新手段。《物權法》以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私人的財產權為首要原則,在維護權益方面作出了多項規定。《物權法》規定: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也可以請求承擔其他民事責任。④《物權法》是服務社會的新契機。《物權法》規定: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並要求在申請登記時由當事人自我舉證;明確要求取消年檢制度,土地登記收費要實行按件收取。《物權法》的出台,要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進一步轉變觀念,增強服務意識,進一步規范國土資源管理工作。
二、《物權法》中關於國土資源管理的主要內容
《物權法》中關於土地權利和礦權的規定,既有對現行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的肯定和繼承,更有許多創新和突破。
(一)《物權法》肯定了國土資源管理已經取得的經驗
(1)進一步明確土地徵收法定補償范圍,肯定了《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6]31號)文件中關於土地徵收的內容。土地徵收補償制度,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社會穩定,關系和諧社會建設。《物權法》依據《憲法》,按照黨和國家關於征地補償安置必須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原則,對征地補償制度予以完善。①明確了土地徵收必須以保護耕地為前提。《物權法》第四十三條明確規定:「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②明確了土地徵收必須具備法定條件。《物權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土地徵收的法定條件:必須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須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必須依法給予徵收補償。只有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土地徵收才具有法律效力。③明確了土地徵收的法定補償范圍。根據《物權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支付的法定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和社會保障費用。這一規定對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2)進一步明確集體土地的產權代表。《物權法》規定,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3)進一步明確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設立方式,肯定了國務院31號文件中關於建設用地使用權設立方式的內容。《物權法》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通過出讓或者劃撥的方式設立。採取劃撥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關於土地用途的規定。同時,《物權法》還明確,工業、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塊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以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的方式出讓。《物權法》的這一規定,改變了《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對於促進土地資源的市場化配置,遏制工業用地低成本盲目擴張具有重要意義。
(二)《物權法》關於國土資源管理的創新規定
(1)確立了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不動產登記既是不動產物權設定的條件,又是不動產物權有序轉移的基礎。 在《物權法》頒布以前,我國關於不動產登記的規定,主要散見在《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行政管理法中,且這些規定主要是關於登記機關和登記證書的規定,有關登記規則、登記效力的規定則嚴重缺乏,致使不動產登記實踐中出現了許多問題,難以依法有效解決。《物權法》在建立和完善不動產登記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物權法》第十條規定: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同時確立了更正登記、異議登記和預告登記制度,明確了不動產登記的基本規則。這些重要的制度創新既體現了我國在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過程中,對國外先進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的移植,又對改變當前不動產登記多頭管理,登記依據和登記效力等存在的地域、等級差異以及由此引發的混亂局面有直接的作用,對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產歸屬關系,促進物的流通和充分利用,保障交易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明確了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空間范圍。《物權法》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面或者地下分別設立。《物權法》的這一規定彌補了法律空白,為規范土地的空間利用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有利於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和高效利用。
(3)明確了建設用地使用權期滿續期和地上建築物的歸屬問題。《物權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屆滿後的續期,依照法律規定辦理。還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後,對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
(4)明確了探礦權、采礦權的用益物權性質。《物權法》規定:依法取得的探礦權、采礦權受法律保護。這是重大的法律制度創新,它表明《物權法》認可探礦權、采礦權的物權性質,對於保護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三、貫徹落實《物權法》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關於分層出讓
《物權法》創新地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面或者地下分別設立,從而拉開了建設用地使用權分層出讓的序幕。這一規定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帶來新的挑戰,如何分層出讓成為當前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面臨的一項新課題。為落實《物權法》的這一規定,國土資源部在新修改的《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和《國有建設用地劃撥決定書》中規定了出讓土地和劃撥土地的空間范圍,這就要求市、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今後的國有建設用地供應中,要嚴格執行《物權法》的規定,明確每宗地的空間范圍,並按照這一空間范圍設定建設用地使用權。
(二)關於不動產統一登記
「不動產統一登記」是《物權法》規定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指明了不動產登記的發展方向。 當前,對於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來說,應當首先做好土地登記工作,爭取早日實現土地登記的全覆蓋,同時要取消年檢制度,土地登記實行按件收費;其次,應當加快對不動產統一登記的研究工作。
(三)關於配套立法
《物權法》關於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創新性規定,要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盡快對當前與《物權法》不相適應的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進行修改,推進配套立法工作,對當前法律缺失的內容作出規定,比如對自動續期、空間權等作出具體規定。截至2007年底,為貫徹落實《物權法》,國土資源部已出台兩部部門規章:一是2007年9月21日出台的《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39號),根據《物權法》對建設用地使用權權利名稱的規定、土地招標拍賣掛牌范圍的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分層,分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設立等內容的規定,對11號令進行了相應的修改;二是2007年11月28日出台的《土地登記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40號),根據《物權法》中有關不動產登記的規定,對《土地登記規則》進行了補充、修改和完善。
㈤ 7、 論述《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莫非你也是重慶工商大學的?呵呵...下面是我找到的答案,希望是對的。
通說認為,物權法基本原則包括物權法定原則、一物一權原則、公示公信原則。筆者認為,三者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其作為物權法基本原則這一統一的整體,在確保物權法立法宗旨和社會功能的實現中的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內在一致上,體現在規定物權法符合經濟要求中的各負其責、分工協作上。因而研究三者之間的關系不能脫離物權法的本質要求及「三大原則」的內涵和法理意義,而應從該三個基本原則的立法基礎方面入手,分析三者在立法基礎上的聯系,從而從原理上把握其在整個物權法體繫上的相互關系。
一、 物權法定原則的立法基礎
物權法定原則的必要性在於物權自身的本質特徵和社會經濟有序發展的要求。物權是支配型財產權,它的種類、內容、變動等與他人、社會和國家都有直接關系,只有通過物權法定,才能使物權歸屬明確化,使物權變動公開化,從而既保障了物權人的利益,也保障了社會其他成員和整個社會的利益,並使財產秩序透明化,從而保障交易的安全與便捷,有利於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 一物一權原則的立法基礎
一物一權原則以確保物權支配內容的實現為其存在基礎。物權是對物的直接支配權,為使這種對物的直接支配在事實上得以圓滿實現,在法律上國家必須使其支配的客體的范圍在客觀上得以確定,並使其支配的外部范圍明確化。一物一權使得物的權屬確定明晰,簡化了物權關系,抑制了紛爭的發生,從法律上規范了對物的利用,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及交易風險,保障交易安全。
三、 公示公信原則的立法基礎
物權是對世權,其變動涉及的范圍大,不公示不足以明確物權的歸屬,不利於保護權利人。對那些不伴有外部表徵的物權變動來說,若不公示,對利害關系人尤為不利,因此,物權變動的公示不僅涉及到物權人自身的安全,也是維護第三人利益的需要。而公信則賦予公示以法律效力,使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得到保障,從而堅定了交易當事人對交易成功的信心,使交易安全得到保障,同時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在客觀上刺激了經濟活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 結論
由上述分析可見,物權法「三大基本原則」在立法基礎上是相通的,三者在立法上有共同的目的,都是要保障商品經濟中財物的安全利用和交易安全、便捷。在此框架下,三者相互呼應,分工協作,共同保障物權法主要任務的實現。
物權法定原則使物權類型、內容明確化、法定化,從而規范了一物一權的內容及公示公信的內容、公示的方法,同時物權法定原則也為一物一權、公示公信在實踐中的有效實施奠定了基礎。如果物權的種類、內容沒有由國家法律明確規定,則一物一權、公示公信的權利內容會陷於不確定中,如此則一物一權之「權」者為何、公示公信之示「誰」信「誰」,都成為未定之數,一物一權、公示公信則實際成為空談,物權關系即變得混亂無章。正是物權法定才使一物一權、公示公信在操作上成為可能;正是物權法定才使一物一權有了法律上的根源,使公示公信的內容趨於統一,使物權便於公示,並使公示公信的效力得到了保障。
一物一權原則保證了財物權屬的明晰化,從根源上減少了紛爭發生的可能,使物權法定的效力得以落實,同時確保了公示公信的可靠,並使物權便於公示,規范了財物使用、流轉秩序。若一物上有若干相沖突的權利,或者一權及於數物,則物權法定之法定功能弱化,從而失去了其原本意義及效力,公示也會陷於不穩定中,遑論公信。
公示公信原則使物權法定、一物一權在財物流轉中得以充分貫徹,使二者的效力、影響深及於財物流轉中,使二者充分發揮其對商品經濟活躍的交易行為的穩定作用。公示公信的內容即物權法定所「法定」的內容,並以一物一權為基礎,確保了物權法定、一物一權效力的實現。由於公示公信往往體現在財物交易過程中,因而在交易中物權的公示公信使物權法定、一物一權始終處於社會的監督之下,從而對物權法定、一物一權起到動態調節作用,使之不致在運行中背離其初衷。
三者相輔相成,共同保障對財物的安全利用、安全交易,確保交易快速便捷,從而有效保障物權法功能的實現,促進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
㈥ 民商法的法條解釋題做法
1·立法宗旨 物權法定
2·背後法理 你根據物權法定引申開來
3·實踐意義 再相對混亂的無權狀況中,以條文的形勢確定物權的穩定性,促進社會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