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思維推進法治工商建設

法治思維推進法治工商建設

發布時間: 2025-01-04 05:40:52

⑴ 十八大提出的稅收法治有什麼意義

十八大提出的稅收法治的意義是: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的承上啟下關鍵時期十八大報告中首次要求幹部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執政,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要嚴格執法。
一、要實現依法治國,要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公正司法。

要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在當前的發展中,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所以「法治思維」的提出是對領導幹部更高的要求,而最優的解決之道、發展,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時。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用法治的標准來規范官員的執政行為、尊嚴、手段合法性,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我們必須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治國理政,都應不斷審視其行為目的的合法性,「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還是執行。

中國已經建立起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化解矛盾,保證有法必依,用「法治思維」來統領改革,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權威、許可權合法性;
二、以權壓法,絕不允許以言代法,要加強對領導幹部諸如依法治國,權力制約等法治觀念的培訓、制度。
三、「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應更加註重科學立法,要把黨的方針政策轉變為可操作的法律、內容合法性、執政為民、化解矛盾。
四、讓權力受到約束、全民守法、執法必嚴,在幹部的考核考評中設立「依法執政」的指標,或者是解決社會矛盾糾紛,應及時主動糾偏;
法治思維是領導幹部在行使公權力時,確實還有一些社會矛盾亟待化解,無論是決策、維護穩定能力」。法治成為治國理政方式意味著執政者要時刻用法律標尺來考量自己的行為
五、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幾乎都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領導幹部要帶頭模範遵守法律,以及程序合法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先、維護穩定、徇私枉法」、公平正義,加快法治建設的步伐,維護國家法制統一,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就是執政者要懂得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推動發展。

⑵ 我想寫一篇關於,行政方面的文章。

現代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依法行政構建和諧執法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和保障。依法行政能否以公平正義為價值尺度,調整社會關系,平衡社會利益,整合社會資源,維護社會秩序,達到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直接關繫到構建和諧社會的成敗。因此,在全面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做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重新審視行政執法工作,總結經驗教訓,要求我們的行政執法工作只有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思想觀念,改革工作模式,強化監督機制,才能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當前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積極探索如何依行政行政,構建和諧執法環境新路子。 在此,筆者談幾點拙見。
一、深該理解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與時俱進,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確立以和諧為特徵的執法工作新理念
構建和諧社會,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期望,也是黨和政府執政理念的重大發展。作為體現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工商行政管理執法工作,擔負著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健康發展的重任,它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保證,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容。這是歷史為我們的定位,也是客觀規律對我們的要求。因此,我們只有認清形勢,把執法工作與科學發展聯系起來,與構建和諧社會聯系起來,自覺的把行政執法工作上升到構建和服務於和諧社會建設,全面體現科學發展的要求上來,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重審我們的執法理念,按照這樣的定位和要求,當前我們應當確立起以和諧為特徵的執法新理念。這種理念與過去以重在打擊特徵的執法理念相比,主要有四點不同:一是目的上有差異。以打假為特徵的執法理念強調的是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的不法行為,落腳點放在「打」上。而以和諧為特徵的執法新理念則強調如何通過「打」建立起和諧的社會經濟關系;二是重點上有區別。以打假為特徵的執法理念強調的是以打擊為重點,以處罰為主,以幫為次之。而以和諧為特徵的執法新理念則強調打不是目的,而是要通過打把重點放在幫助整改上,與行政相對人建立起和諧的工作關系;三是范圍上有寬窄。以打假為特徵的執法理念往往把執法放在單個案件上。而以和諧為特徵的執法新理念則強調執法的整體協調,包括執法與監管、執法與檢測的整體合力。四是結果上不一樣。以打假為特徵的執法理念執法查處的是個案,個案查完了,執法工作也就停止了,結果僅僅是個案的效應。而以和諧為特徵的執法新理念則強調查案不是目的,處罰更不是結果,而是通過執法,查處一個案件,達到整頓一個企業,帶動一個行業的目的。總之,以和諧為特徵的執法新理念,確立的基礎是以人為本,強調的基調是構建行政執法部門與被管理對象之間和諧的關系,達到的目的是通過和諧執法,變逆向工作為順向工作,變與行政相對人的「油水關系」為「魚水關系」,並以此為導向,構建和諧執法的工作模式和執法監督機制。
依法行政,構建和諧執法環境與構建和諧社會是同一主題的不同層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必須徹底否定陳舊的行政思維定式,實現工商行政管理執法的「四個轉變」,即,把「權力來源於官」向「權力來源於民」轉變,把執法機關「權力本位」向群眾「權利本位」轉變,把「無情執法」向「有情服務」轉變,把「事後處罰」向「事前預警」轉變。通過轉變觀念,正本清源,增強工商部門作為市場經濟服務者和公眾利益維護者的作用。
認真實行執法責任追究制度,明確執法主體,落實執法責任,使執法目標具體化,執法責任明晰化,從而有效地避免執法主體不清、責任不明、推諉扯皮現象。充分發揮工商機關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的職能,樹立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全方位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常規,強化監督、搞好協調、正確處理執法與服務的關系,創建以和諧為特徵的執法工作新模式
目前,國家賦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的兩項主要職能,就是要求我們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以保證社會公共利益的充分實現。服務是現代政府的根本宗旨,工商行政執法人員應通過嚴格執法,文明執法,熱情執法,簡化工作程序,創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增強為社會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嚴格執法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履行職能的基本要求,熱情服務是為經營者和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工商部門改進管理,提高效率是為改革發展服務,嚴格執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同樣是為改革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因此,作為工商執法人員,要進一步端正嚴格執法指導思想,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的理念,努力實現對法律負責與高效服務的統一。一是要正確認識嚴格執法與熱情服務的關系,既要堅決制止以強化監管為由,隨意抬高門檻,人為設置障礙,故意刁難企業和群眾,又要切實防止在具體工作中隨意突破法律法規的規定,放鬆或削弱嚴格執法,損害法律的嚴肅性。熱情服務,就是要充分體察民情,了解民意,立足職能,滿腔熱情地為廣大企業.商戶和人民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要實現管理與服務的統一,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市場監督這個重點,不斷拓寬監管新領域,建立執法運行新機制,完善市場監管新手段,擴展職能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堅持依法行政,積極營造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落實各項政策,兌現服務承諾,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二要完善執法制度,強化執法監督,保障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堅決糾正和查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及以罰代管,以罰代刑的行為。嚴格執法紀律,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公正執法,廉潔執法。要徹底摒棄「管理就是收費,執法就是處罰」錯誤思想,,把「情感管理」的理念落實到日常監管中,努力營造寬松的經營環境,支持保障了經濟的發展。改變執法中的「生.冷.硬」現象。要突出依法服務和職能服務,提高工作效率,強化監管職能,努力為辦事群眾提供便利,對重點對象實施有針對性的服務,力戒職能弱化和越位服務。從根本上改變工商行政執法人員與被管理者的對立狀況,拉近與廣大經營者的距離,實現了嚴格執法與執情服務的統一。三要找准嚴格執法與熱情服務的最佳結合點,將服務寓於監管技法中,在執法中體現服務精神。一方面,主動自覺地從認識大局,維護大局,發展大局的高度出發,既倡導無障礙服務,又克服無原則「服從」,促進經濟發展中服務,在服務中履行職能。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端正執法思想,既要敢於技法,又要善於執法,在依法行政.文明執法的前提下,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度」,做到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懲戒處理和教育規范的統一;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再就是要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樹立良好政風,增強執法的統一性.權威性和有效性,促進公正執法.廉潔執法,文明執法,熱情服務,樹立工商良好形象。
吳儀副總理要求工商部門「進一步端正執法思想,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的觀念,努力實現對法律負責與對市場主體負責、對消費者負責的統一,市場監管與服務的統一」。為工商部門今後的監管執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應成為我們正確處理嚴格執法與建設服務型工商關系,構建以和諧為特徵的執法工作新模式的指導思想。
按照和諧執法的理念要求,創建以和諧為特徵的執法工作模式,一是要堅持執法重心下移,強化區域監管。整合執法要素,形成執法大格局執法重心下移是工商工作職能轉變的客觀需要,是源頭執法的具體體現,也是建立和諧執法環境的重要保證。只有重心下移,執法工作才能從浮在面上轉為深入下去;只有重心下移,執法工作才有廣闊的天地,更能體察民情民意;執法工作重心下移,才能實現無間隙監管,只有重心下移,執法工作才能充分體現構建和諧社會的作建立和諧執法的工作模式,實踐證明,執法重心下移,將為依法行政創造良好的執法環境,二是以幫扶、預警為主,寓執法於服務之中。按照和諧執法的理念,我們的行政執法應從對違法行以查打為主,轉為以幫扶、預警為主,除嚴重違法者應予嚴打外,對一般違法行為,應把查處作為手段,而把幫扶作為目的。這是我們執法能夠贏得政府支持、群眾理解、企業歡迎的關鍵所在,也是體現依法行政、和諧執法的根本。真正達到順向的工作局面,變「水火不容」為「魚水關系」,堅持以人為本,把尊重人、理解人、幫助人,以幫扶為主,寓執法於服務之中作為建立和諧執法工作模式的基準。三是注重社會效果、體現和諧目標。目前,工商部門的執法側重於流通領域,如果我們不顧客觀實際,不區分具體情況,一味的以查處為主,認為處罰越大,越能體現執法的力度,就有可能會造成我們與管理對象的緊張關系,從而影響政府對我們的支持和群眾對我們的理解,最後使我們的執法成為「孤家寡人」。由此可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執法不僅要看打擊的力度大小,更要看打擊後的社會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在執法中不僅要有法律手段,還要有政治頭腦,大局觀念,要慎用自由裁量權,尤其是對一些輕微違法行為。如此,我們才能把法律規范與執法的客觀條件相結合,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和和諧執法的執法理念,使我們的行政執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加強行政執法監督,遏制潛規則腐敗,實現效率與公平並重,強化以和諧為特徵的執法監督新機制
工商部門作為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的重要部門,有對各類市場主體的准入權、監督管理權和行政執法權,權力是相當大的。因此,在權力和責任問題上,要求權力與責任掛鉤,權力與利益脫鉤。如果不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不代表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就會與人民背道而馳,對人民負責則無從談起。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以血的教訓告誡我們,在事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問題上,來不得半點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這起事件教訓深刻,暴露出少數工商執法人員不依法行政、濫用職權、失職瀆職,在關鍵時刻沒有對人民負責的使命感。我們從中應該吸取怎樣的教訓和啟示,值得深思。
鄧小平同志曾說衡量工作的標准就是要看群眾對我們滿不滿意,贊不贊成。對於我們工商部門來說必須全面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水準,實現「版本」升級。不斷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更好地做到執法為民。
確立和諧為特徵的執法新理念,創建和諧為特徵的執法新模式,需要建立和強化和諧為特徵的執法監督新機制。主要包
一是加強執法教育。要改革執法人員的教育內容,圍繞和諧執法,重點解決為誰執法和怎樣執法這個根本問題。要通過教育,轉變執法觀念,樹立行政相對人既是執法對象又是服務對象的理念,把執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構建和諧社會和努力實現和諧執法上。
二是規范執法行為。要用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規范執法行為,努力做到:執法主體、內容、程序要合法;執法要作為,又不濫用職權;執法不越權,又不失權;執法要嚴格,服務要熱情。
三是嚴查影響和諧執法的問題。當前要嚴查影響和諧執法的下列問題:對行政相對人居高臨下,態度蠻橫;查處案件張口罰款,閉口要錢;不送禮,案件處罰金額定上線,送了禮,案件處罰金額定下線;該重罰的則顧及面子輕罰,該輕罰的則不顧影響重罰;只要罰款到手,不管整改是否到位。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損壞了質監執法形象,造成了執法違法的不良影響,給社會帶來了極不和諧的因素,必須認真對待,嚴肅查處。
四是加大社會監督力度。要加大和諧執法的宣傳力度,讓社會和群眾了解、支持我們的執法,監督我們的執法;要實行「陽光執法」,公開接受群眾監督,主動徵求意見,溝通情感,拉近距離,聽取意見,從而改進執法工作。要通過強有力的社會監督,努力打造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執法的和諧品牌。
五要以爭創「滿意工商所(隊)」、「公僕杯」競賽活動、行風政風評議活動為契機,運用市府網站「市民心聲」平台,虛心接受社會百姓對工商工作的批評建議,主動做好各項工作的整改,努力提升工商監管水平。六是強化與主流媒體的關系,要不斷加強與各媒體之間的溝通和交往,學會借勢發力,營造良好的執法輿論氛圍,利用輿論的社會監督不斷促進提高我們的各項工作。七是與管理相對人的關系,要為他們的經營活動提供法律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尤其要為下崗職工等弱勢群體提供政策和道義上的支持和幫助,通過各項優惠政策不折不扣的及時兌現,樹立起「誠信工商」的新形象。
八是要加強廉政建設。廉政是和諧社會的基石。強化行政執法監督,應把遏制腐敗潛規則作為重點,使行政執法真正按法規辦事,努力制約「合法傷害權」的危害,引導社會風氣。潛規則與法律、法規相抵觸,與制度、紀律相背離,是對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的破壞。解決潛規則的問題,必須以法治代替人治,切實接受群眾監督,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透明度,讓各階層的利益相關者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訴求,讓他們具有制裁違規者的相應權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行政的效率與公平,構建社會的長期穩定與和諧。
「哪得渠水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責任要求我們的工商行政執法工作必須建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根基之上。我們一定要認清形勢,與時俱進,轉變觀念,理清思路,自覺把各項工作融入黨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框架中,真正發揮職能作用。

⑶ 我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出發點是什麼

一、關於全會決定起草背景和過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央即著手研究和考慮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議題。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實現這個奮斗目標,落實這個頂層設計,需要從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
黨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到2020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貫徹落實這些部署和要求,關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關系落實全面深化改革頂層設計,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就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從法治上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製度化方案。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法治。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廠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外國人投資法等等,經過一定的民主程序討論通過,並且加強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六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強調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依法治國,強調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程,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更加註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新形勢下,我們黨要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職責,必須依據黨章從嚴治黨、依據憲法治國理政;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
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我們要實現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必須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上作出總體部署、採取切實措施、邁出堅實步伐。
基於這樣的考慮,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決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重點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問題並作出決定。為此,成立由我任組長,張德江同志、王岐山同志任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兩位省里的領導同志參加的文件起草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進行文件起草工作。
1月27日,黨中央發出《關於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問題徵求意見的通知》。2月12日,文件起草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啟動。2月18日至25日,文件起草組組成8個調研組分赴14個省區市進行調研。
從各方面反饋的意見和實地調研情況看,大家一致認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問題並作出決定,意義重大而深遠,符合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期盼。大家普遍希望通過這個決定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深刻闡明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等法治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針對法治工作中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出強有力的措施,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作出頂層設計。
文件起草組在成立以來的8個多月時間里,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開展專題論證,反復討論修改。其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3次會議、中央政治局召開2次會議分別審議全會決定。8月初,決定徵求意見稿下發黨內一定范圍徵求意見,包括徵求黨內老同志意見,還專門聽取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意見。
從反饋的情況看,各方面一致認為,全會決定直面我國法治建設領域的突出問題,立足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際,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目標、基本原則,提出了關於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舉措,回答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出了全面部署,有針對性地回應了人民群眾呼聲和社會關切。各方面一致認為,全會決定鮮明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大論斷,明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性質、方向、道路、抓手,必將有力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在徵求意見的過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中央責成文件起草組認真梳理和研究這些意見和建議。文件起草組對全會決定作出重要修改。
二、關於全會決定的總體框架和主要內容
中央政治局認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涉及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各個領域,必須立足全局和長遠來統籌謀劃。全會決定應該旗幟鮮明就法治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回答,既充分肯定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就和經驗,又針對現實問題提出富有改革創新精神的新觀點新舉措;既抓住法治建設的關鍵,又體現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要求;既高屋建瓴、搞好頂層設計,又腳踏實地、做到切實管用;既講近功,又求長效。
全會決定起草突出了5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工作部署,體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三個全面」的邏輯聯系。二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體現推進各領域改革發展對提高法治水平的要求,而不是就法治論法治。三是反映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4個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四是堅持改革方向、問題導向,適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直面法治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回應人民群眾期待,力爭提出對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舉措。五是立足我國國情,從實際出發,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既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精神,又不照抄照搬別國模式。
全會決定共分三大板塊。導語和第一部分構成第一板塊,屬於總論。第一部分旗幟鮮明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闡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總目標、基本原則,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科學內涵,闡述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等重大問題。
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構成第二板塊,從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發,對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行論述和部署。第二部分講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從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立法體制、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加強重點領域立法4個方面展開,對憲法實施和監督提出基本要求和具體措施,通過部署重點領域立法體現依法治國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關系。第三部分講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從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6個方面展開。第四部分講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從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進嚴格司法、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6個方面展開。第五部分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從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4個方面展開。
第六部分、第七部分和結束語構成第三板塊。第六部分講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從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加強法律服務隊伍建設、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3個方面展開。第七部分講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從堅持依法執政、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依法保障「一國兩制」實踐和推進祖國統一、加強涉外法律工作7個方面展開。最後,號召全黨全國為建設法治中國而奮斗。

⑷ 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里說的國家治理體系,是黨領導人民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的能力。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有了科學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斷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解決中國各種問題,實現各項既定目標,關鍵要靠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所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就是使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使國家治理者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制度治理國家,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國家的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求我們及時更新治理理念、深入改革治理體制、豐富完善治理體系、努力提高治理能力。
更新國家治理的基本理念
全會公報多次提到了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的概念。從統治、管理到治理,言辭微變之下涌動的,是一場國家、社會、公民從著眼於對立對抗到側重於交互聯動再到致力於合作共贏善治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政府、市場、社會從配置的結構性變化引發現實的功能性變化再到最終的主體性變化的國家實驗;是一個改革、發展、穩定從避免兩敗俱傷的負和博弈、嚴格限縮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再到追求和諧互惠的正和博弈的偉大嘗試。
管理與治理雖非截然對立,但至少有如下顯著區別:一是主體不同。管理的主體只是政府,而治理的主體還包括社會組織乃至個人。十八大以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實際上已經體現了多元共治的理念。這一變化意味著,政府不再只是治理的主體,而且也是被治理的對象;社會不再只是被治理的對象,也是治理的主體。二是權源不同。政府的管理權來自於權力機關的授權。盡管權力機關授權從根本上說是人民授權,但人民授權畢竟是間接的。而治理權當中的相當一部分由人民直接行使,這便是所謂的自治、共治。三是運作不同。管理的運作模式是單向的、強制的、剛性的,因而管理行為的合法性常受質疑,其有效性常難保證。治理的運作模式是復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為的合理性受到更多重視,其有效性大大增加。
從一元單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結構性變化,意味著我們不僅於思想觀念上不再走人治的老路,而且於政治生態上鏟除了人治隱形存在的可能,最終使那種僅停留在口頭上的法治無所依憑。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必然是法治,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有賴於各個領域的法治化。要以法治的可預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濟性等優勢來凝聚轉型時期的社會共識,使不同利益主體求同存異,依法追求和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要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要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活動,提高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要建立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豐富國家治理的價值目標
秩序穩定作為治理的價值目標,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只是初級價值,更非唯一價值。第一,治理應有利於激發社會活力。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在當前利益多元化、文化多樣化的條件下,國家治理既要確保公共利益和主流道德價值不受侵害,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考慮個別,特別是要保障憲法確認的個人自由,承認合法合理的個性化追求,讓公民和社會組織充滿生機活力,使社會保持動態平衡穩定狀態。第二,治理應有助於擴大人民民主。全會突出強調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國家治理要以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為根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更加註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要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發展基層民主。要廣泛發動各類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政府的治理工作或者進行自治。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學聯、青聯、科協、文聯、記協、殘聯、貿促會等人民團體應在引導相應群體的行為、維護其權益、化解矛盾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居委會、村委會應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承擔更多責任;應培育壯大社會中介機構,強化其在維護社會信用體系、降低交易成本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治理應有助於實現社會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國家治理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促進形成正義的社會制度。
在此問題上,政府的角色和責任至關重要。政府行為必須反對「四風」、整肅腐敗、提升公信,以公平正義的治理行為創造公平正義的社會局面。第四,治理應有益於增進人民福祉。全會強調,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民生艱難是社會不穩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深層次的國家治理,有事半功倍之效。政府負有改善民生的首要責任,特別是要把保基本的責任履行到位,但同時也要擴大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通過政府職能轉變、拓展治理主體來提高民生事業的質量和效率。承擔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職能的公共事業單位,應把公益放在首位,堅守自身的社會責任,切實拿出為民便民惠民的政策措施。
把握國家治理的戰略要點
我國轉型時期國家治理的主要內容,一是維護社會和市場秩序;二是防範、處理天災人禍等社會風險;三是調和、處置社會糾紛和沖突;四是服務和管理流動務工人員、農村留守老婦幼等特殊人群;五是引導和監管基於互聯網的「虛擬社區」以及類似場域。這些工作紛繁復雜、千頭萬緒,如果就事論事、頭痛醫頭,只會是事倍功半,所以必須分析實現有效治理的戰略路徑,找到國家治理的制高點、切入點、突破點、著力點。第一,治理的制高點是倫理塑造。治理工作直接作用於人的行為,但行為是思想影響的,所以,引導思想觀念、構建先進文化、塑造社會倫理,是更為根本的治理戰略。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力倡導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治理的制高點。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第二,治理的切入點是源頭治理。當前因土地徵用、房屋拆遷、歷史遺留等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多樣多發,除各方面客觀原因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幹部在處理政府與群眾利益關繫上,沒有樹立把改革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的理念。實踐證明,只有讓廣大群眾從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中獲得實惠,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社會矛盾。全會提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現階段不可能消滅貧富差距,但必須下大力氣解決因違法違規而產生的貧富差距,這就要求反對特權,推動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實現。而對於因身體缺陷、智識水平等合理差別因素造成的低收入困難群體,則應切實解決好其社會保障問題。第三,治理的突破點是群防群治。國家治理,重點在基層,關鍵靠群眾。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善於依靠基層組織和廣大群眾,提高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和水平。要通過群眾自治,讓群眾自己組織起來解決自己的問題。要健全以城鄉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群眾自治組織為主體、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新型城鄉社區管理服務體系,努力把城鄉社區建成政府社會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託、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要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加強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努力讓群眾更好地行使民主權利,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水平。要充分發揮人民團體、群眾組織、社會組織的優勢,吸引、凝聚各方力量,促進矛盾糾紛化解。第四,治理的著力點是法治方式。法治是治理的基本方式。把社會矛盾預防化解納入法治軌道,是實現社會安定有序、和諧活力的長效機制。各級領導和公職人員須牢固確立憲法至上、法律權威的意識,不斷提高依法找法、用法靠法的能力,切實把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穩定這個第一責任和依法辦事這個第一要求有機統一起來,絕不能因「維穩」而突破法律的底線,絕不能因害怕上訪而遷就個人的非法要求,絕不能因個別正義而犧牲規則之治的普遍正義。
解決國家治理的協調匹配
目前對於治理主體的多元性已經有了共識,但還存在以下三個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第一,國家權力在治理主體體系中處於何種地位。有人認為政府應該是在社會組織和個人治理不能或無效時才跟進,即政府治理應居於補缺地位;也有人認為政府治理應居於主導地位。筆者認為,不宜簡單地講補缺地位或主導地位。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意味著在經濟建設領域,政府必須讓路。但社會治理與經濟建設有區別,不宜像定位政府調節經濟那樣,把政府治理社會定位於補缺。在維護秩序、化解風險、處理危機等方面,政府必須努力掌握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的主動權,而不是等社會力量和個人無法處理時才出面。檢驗治理水平的高低,不僅要看緊急情況下應急處置能力,更要看常態下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效果。實踐證明,要有效避免小事演化成大事,關鍵在於完善矛盾糾紛排查、預警、化解、處置機制。要把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有機結合起來。與此同時,也要注意發揮基層幹部和群防群治力量的優勢。十八大以來,中央在闡述社會管理體制時,提的不是「政府主導」而是「政府負責」,這一表述啟發我們,不必糾纏「主導」的問題,而應研究功能和責任問題。第二,多元主體共治如何實現匹配、廉價合作。全會強調,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合作治理並不是新東西,我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執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方針,所謂綜合治理,實質就是合作治理。如今,綜合治理已從「社會治安」擴展到「社會管理」。但在實踐中,合作治理還存在著協調性、匹配性以及運作成本等問題。因為不同的合作治理事項,會有不同的主體牽頭。如果是政府牽頭,可能比較容易協調,但某些社會組織的匹配性可能存在問題;如果是社會組織牽頭,政府如何配合、在多大程度上配合,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同時,合作治理也要考慮成本,既要動員多方力量,又要盡可能做到廉價,合理的成本分攤機制和財務監督機制都需進一步健全。第三,社會組織如何提高治理能力。治理能力指向的是治理有沒有效果,會不會「失靈」。失靈的問題,政府存在,社會組織必然也存在。因此,要高度重視社會組織的治理能力建設。首先,社會組織自身要提高水平、嚴格自律;其次,政府要支持、幫助社會組織提高治理能力;再次,政府和個人還要監督社會組織的治理行為。
創新國家治理的方式方法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在於創新。可以積極嘗試的治理新方法有:第一,非對抗性和「軟法」。具體要求是:變整治為疏導,變剛性為柔性。以治理城市佔道經營為例,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採用規范設立「便民經營服務點」的方法,兼顧了市民生活便利、經營者正當權益與市容整潔,達到了多贏的效果。在軟法方面,應更加註重發揮激勵性法律規范和鄉規民約等社會自治規則的作用。第二,契約化和合作規制。具體要求是:變命令為協商,變指揮為指導。例如山東省各級公安機關在平安山東建設中,探索出政法部門與保險公司共同建立社區治安防範與人身、財產損害補償相結合的「契約式治安保險聯防」治理新機制,取得了良好成效。第三,提供服務或社會福利。具體要求是:變監管為服務,變強制為利導。例如流動人口不願意辦理登記怎麼辦?江蘇省採取的辦法是「登記積分制」,經過一定年限,達到規定積分後,流動人員就可以享受保障住房、子女上學等待遇,最後還能成為當地市民。第四,市場化和競爭機制。具體要求是:變官辦為民營,變壟斷為競爭。以污染治理為例,環境污染行政處罰固然不能丟,但「排污權交易」的治理方法把政府與企業間的行政關系變成市場的經濟交易,使得企業自覺提高治污積極性,從而控制一定區域內的排污總量。第五,程序化和科技手段。具體要求是:變實體為程序,變「人控」為「機控」。注重採取程序化的技巧來處理實體上公正難辨的問題。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來拓寬治理邊界、提高治理效率、增強治理精度,排除權力、人情、金錢等因素導致的「搞例外」「走後門」現象。

⑸ 如何發揮基層工商聯作用的體會和思考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工商聯的成長歷程,結合市一級工商聯的具體職能定位,工商聯必須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聯系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橋梁紐帶作用,當好政府管理和服務非公有制經濟的助手。同時,面對經濟新常態、十八大宏偉藍圖,工商聯要以法治思維調整步履跟上發展的節拍,迎接新常態帶來的新挑戰、新機遇
為了共圓中國夢,除了發揮好五大職能作用外,工商聯還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發揮政治引導作用; 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社會群體,自身構成多元,素質參差不齊,思想觀念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十分明顯。對這一群體的教育引導工作,不斷提高其自身素質,引導他們充分發揮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任重道遠,工商聯必須擔負其政治責任。 為此,工商聯要通過教育培訓、加強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的隊伍建設、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開展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評選表彰等系列活動,發揮其政治引導作用,要在「聯」字上狠下功夫,廣泛聯系各級各類商會,通過它們輻射到每個會員成員企業直至覆蓋全體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力爭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落下一個人,築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為構建政治新生態做貢獻; 經濟新常態需要政治新生態的支撐。政治新生態的主要特徵是:「立德樹人永遠在路上」、「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法治建設法治教育永遠在路上」、「道德建設永遠在路上」、「反腐倡廉永遠在路上」等。在依法治理國家的今天,認真探索新常態下工商聯與商會工作的新內涵及職能定位,發揮好工商聯的作用是當下中國共產黨及工商聯系統每一名幹部的政治責任。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片面強調經濟發展,以及機制體制改革沒能及時跟進,導致國內政商關系發生很大的扭曲。部分政府機構、官員熱衷於設租尋租,一些企業也捲入其中。隨著反腐的深入、簡政放權以及依法治國的步步推進,政商關系亟須構建新的生態與模式,政治新生態的構建勢在必行,工商聯將大有作為。為此,工商聯要充分發揮三性特徵,在「聯」上狠下功夫,引導各級可類商會領袖及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通過他們輻射全體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為構建政治新生態、營造健康的綠色經濟發展環境,必須做到以下幾點:堅持法律底線、堅持道德規則、堅持公正標尺、堅持行為革命。在未來政商關系互動中,只有用法治底線、道德規范、公正標尺、行為准則為政商關系的新模式保駕護航,才能真正形成官商交往「相敬如賓」的政治新生態。 助力新常態下新發展; 「新常態」是中共中央把握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適應新常態主體是企業,如何來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這是非公有制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更是工商聯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無數事實證明,非公有制企業特有的轉身快、靈敏度高之特點,使得他們在變革中往往走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前列。當前,對他們來說關鍵是要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為了順應經濟新常態實現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再飛躍,工商聯要認真學習消化「十三五」規劃,在「聯」字上狠下功夫,廣泛聯系各級各類商會領袖及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協調社會各方力量為他們服務,並通過他們的輻射示範作用,幫助全國非公有制企業盡快適應經濟新常態下的轉變。發揮商會優勢實現共同富裕; 目前,全國工商聯所屬各類商會已超過3.5萬個,擁有會員近400萬,數量規模不斷擴大、功能不斷完善。毋容置疑,非公有制經濟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就業、增加稅收、市場繁榮、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當下扶貧任務仍然艱巨的背景下,為了真正實現「先富帶後富,直到實現共同富裕」的夢想,工商聯要在「聯」字上狠下功夫,廣泛聯系各級各類商會,引導企業家為弘揚「致富思源、富而思進」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一個「義利兼顧,以義為先」的民營企業家。在商會內部實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願望和目標,使會員之間可以「互通有無、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通過會員企業輻射整個社會,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⑹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

在“十三五”規劃建議當中,關於法治建設的內容雖然不多,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卻是重中之重,深刻勾勒出“十三五”期間法治建設的核心要求。規劃建議在強調提高領導幹部法治觀念的同時,號召全黨和全體人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抓住了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的主要矛盾,確立了推動發展的關鍵理念。

法治思維就是以法治的理念和法律的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觀念和意識。法治方式則是運用法治思維從事法律活動及其他社會活動的途徑和方法。

歷史發展到今天,相較於道德、宗教和其他社會規范,法律調整具有一般性、邏輯性、穩定性、程序性、可預期性和權力保障性等優點,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將法律作為社會資源配置的中心環節和主要調整手段。由此,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要求和主導方式。

分析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核心內涵,包含以下幾個基本要求:

第一,堅持人民主權,處理好民主與法治的辯證關系。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樹立法治思維,首先要求樹立民主思維,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其次要發揚人民民主,科學民主決策;再次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自主權。

第二,尊重和保障人權、完善公民權利體系並監督其實現。尊重和保障人權和公民權利是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強大動力。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憲法,為全面推進人權和公民權利保障提供了雄厚的制度依據。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必須以法律權利體系的完備為基礎,以健全和落實憲法監督制度和憲法解釋程序機制為抓手。

第三,促進和保障社會公平正義。要依法實現權利的平等、機會的平等、規則的平等,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要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能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要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第四,弘揚理性精神,堅持嚴格規範文明執法。值此改革的關鍵階段和矛盾高發期,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如城管、警察、工商稅務等經常面對各種沖突和問題,對此要創新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推進綜合執法,嚴格執法責任。

第五,夯實程序觀念和法治精神,遵循正當程序。在現代社會,程序法(立法程序、行政程序、司法程序、選舉程序等)是否完備並得到嚴格的遵守執行,是衡量國家法治文明、司法公正、訴訟民主、人權保障程度的重要標志。法治實踐中,一切事情都按程序辦、按規則辦,必然會大大降低出現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的可能性。

當前法治實踐中,要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一、深化改革中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改革是“變”,法治是“定”,一動一靜,二者天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必須妥善、辯證地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的關系。一方面,必須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以法治引導改革方向,以法治規范改革程序,以法治確定改革方式,以法治保障改革成果,唯如此才能理順二者關系。另一方面,要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通過立改廢釋等多種途徑,讓改革與法治良性互動。

二、推動發展中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以人為本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科學發展的邏輯起點。依法促進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內與國際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內在要義;處理好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關系,是制度目標;善於運用法治方式解決房屋拆遷、土地徵用、土地承包轉讓、林權改革、環境保護、資源開發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優化發展的法治環境,是當務之急。

三、化解矛盾中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法治是最大的社會公約數。在法律框架內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懲治各類犯罪、維護政治安全,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預期、贏得人民群眾擁護和社會支持,使法治成為社會安定有序的壓艙石。要處理好法理情的關系,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要重視和善用司法作為矛盾終結機制的制度與方法,維護司法尊嚴、權威和公正。

四、維護穩定中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實現維權與維穩的統一。要把執法司法權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關鍵是明確執法司法權都由法律授予;沒有法律授權,不得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實施執法司法行為。要把嚴格公正執法司法與理性文明執法司法結合起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必須以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刻認識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推動法治建設工作在創新中發展,不斷邁向新的水平。

踐行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法治重在治權、重在治官。人民政府應該是“對法律的敬畏、對人民的敬重”的政府;政府官員應該是“忠誠於憲法,忠實於人民”的公僕。這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政府的本質所在。

2013年3月17日,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後,新任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與中外記者見面的開場白中說:“我們衷心感謝人民代表的信任,從擔任新職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感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託,是重大責任。我們將忠誠於憲法,忠實於人民,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把努力實現人民對未來生活的期盼作為神聖使命,以對法律的敬畏、對人民的敬重、敢於擔當、勇於作為的政府,去造福全體人民,建設強盛國家。”不愧為我國著名學府北京大學法律系恢復高考制度後的首屆畢業生,簡短的幾句開場白,他就將法治政府的實質講得清清楚楚,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根本講得明明白白。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法治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權力與權利的沖突。這里的權力指的是公權,權利指的是私權。法治的精髓就在於限制權力、保護權利。對於權力而言,法無授權即禁止;對於權利而言,法無禁止即自由。由此可見,法治重在治權、重在治官。人民政府應該是“對法律的敬畏、對人民的敬重”的政府;政府官員應該是“忠誠於憲法,忠實於人民”的公僕。這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政府的本質所在。

法治思維,是相對於人治思維和權力思維來講的,主要是指各級領導幹部在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時,必須時刻牢記人民授權和職權法定的原則,必須嚴格遵循法律規則和法定程序,必須切實保護人民權利和尊重保障人權,必須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自覺接受監督和承擔法律責任。限制權力,保障權利,既是法治的精髓,也是法治思維的核心。

黨的報告做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明確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黨的報告還提出要切實提高各級領導幹部推進依法治國的意識和能力,指出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首次被寫入黨代會的報告,引發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廣泛討論,這一提法從價值觀和方法論上,對新時期各級領導幹部如何治國理政提出了新標准、新要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當前,我國仍處於從人治向法治的轉型期之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仍然較為常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尚未完全樹立,一些領導幹部只敬畏上司,不敬畏法律,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現象不在少數。在此背景下,強調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強調法治思維,就是要改變一些領導幹部頭腦中長期存在的重權力輕權利、重治民輕治官、重管理輕服務等傳統思維誤區;就是要改變一些領導幹部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思想;就是要鏟除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等悖離法治精神等現象滋生的土壤;就是要使每一個領導幹部都成為“敬畏法律,敬重人民”的好乾部。

敬畏法律,首先要懂得法律。普法的重中之重是領導幹部。領導幹部應該從切實帶頭學法、尊法、守法、用法開始,認真學習憲法和法律,真正尊崇憲法和法律,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切實保障人民享有更廣泛的權利和自由。領導幹部學法應該增強自覺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克服甘當法盲、滿足於一知半解、不懂裝懂等毛病,自覺學習法律知識,力爭通過自身的努力,全面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重點學懂弄通、熟練掌握與自身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不是法律專業畢業的領導幹部可以通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法律本科課程的學習和不作弊的考試,切實了解法律基本知識。法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律在於應用,法律知識學得再好,如果不用或者不會用那也是沒有意義的。法律知識應用得好,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⑺ 如何深入推進依法行政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建立三級聯動政務服務機制

全面實現網上審批

在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方面,《意見》明確要求建立三個「清單制度」,即行政權力清單制度、政府責任清單制度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對行政權力實現「清單之外無權利」,進一步明確部門職責邊界。同時,針對市場主體自願的投資經營和民商事行為,只要不屬於法律法規禁止進入的領域,不損害第三方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政府不得限制進入。

在政務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體系建設方面,《意見》要求所有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均納入政務服務平台受理辦理,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服務機制,全面實現網上審批。

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依法決策機制是否健全。《意見》強調各級政府部門全面落實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

省政府將制定《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明確重大行政決策的范圍和標准,把部門論證、公眾參與、民主協商、專家論證、專業機構測評、成本效益分析、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行政決策必經程序。

同時,要建立行政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省政府制定《重大行政決策責任追究辦法》,明確追責主體、追責范圍、追責方式,對決策嚴重失誤或依法應及時作出決策但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實行終身責任追究,嚴格追究行政首長、負有責任的其他領導人員和相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要加強行政決策案卷管理,實現決策過程全記錄,發生決策失誤的,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嚴格倒查決策責任。

在政府立法制度建設方面,《意見》明確要求完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審查論證機制,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對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政府立法事項,由政府法制機構委託無利害關系的第三方開展評估。

建設三級信息共享平台

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

在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方面,《意見》要求大力推進綜合執法,重點在食品葯品安全、工商質檢、公共衛生、安全生產等領域推行綜合執法,試點推行跨部門綜合執法。

在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方面,《意見》要求,建立行政執法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完善案件移送標准,細化案件移送程序,堅決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難移、以罰代刑等現象。推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省、市、縣三級信息共享平台建設,與行政權力依法規范公開運行平台實現對接。

在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方面,《意見》要求嚴格執行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行政執法機關在作出重大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等重大行政執法決定之前,應當由行政執法機關法制工作機構進行審核。

審核的重點是執法主體是否合法、認定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實充分、程序是否完備、適用法律是否准確、處罰幅度或強制措施是否適當。未經法制審核或者審核未通過的,不得作出決定。

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是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抓手。《意見》提出加強行政執法監督隊伍建設,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探索建立專門行政執法監督隊伍,同時完善行政執法監督方式,堅持日常監督與專項監督、主動監督與受理投訴舉報、事前監督與事中事後監督相結合,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

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是《意見》提出的重要內容。要求健全行政執法人員崗位培訓制度,把法律知識考試作為授予行政執法資格的前提條件,把法律素養和依法辦事情況作為行政執法人員年度考核內容和任職晉升的重要依據。

(7)法治思維推進法治工商建設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以學習和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契機,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客觀要求,也是提高政府自身建設和管理水平的現實需要。

參考資料:網路-關於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意見

熱點內容
清華大學行政法考研經驗貼 發布:2025-01-06 04:46:05 瀏覽:570
法官任職步驟 發布:2025-01-06 04:15:55 瀏覽:143
2013年執業葯師葯事管理與法規答案 發布:2025-01-06 04:15:00 瀏覽:665
合同法對國有公司的重要性 發布:2025-01-06 04:07:52 瀏覽:929
河沖法規 發布:2025-01-06 03:46:59 瀏覽:919
西北大法學 發布:2025-01-06 03:26:40 瀏覽:249
7人女律師 發布:2025-01-06 02:56:23 瀏覽:309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變遷 發布:2025-01-06 02:56:21 瀏覽:236
廈門大學法律碩士招生人數 發布:2025-01-06 02:51:47 瀏覽:335
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條 發布:2025-01-06 02:41:35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