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元士
⑴ 鼎 有什麼深層次的含義
鼎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推測為夏文化的二里頭文化第三期發現有青銅鼎;這被認為是青銅禮器的源頭。到商代,開始出現大量的青銅鼎。[1]毫無疑問,中華文化在源頭處便和鼎結下了不解之緣。
鼎最初作為食物器皿,主要用於煮肉盛肉(人類學家認為,以鼎食肉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重要一環,身體發育因此大為增快,大腦也日益發達)。因此,成為宴會、狩獵等場合的必備器具,並逐漸演化為重要的祭祀禮器,直至成為家國寶器。
功能的轉變迅速影響到形狀的變化。鼎原來形狀比較單一。原始社會的鼎均為圓形,作為炊食器皿,圓形也甚合實用之目的。到早商的二里崗時期,出現了青銅方鼎。到商代中晚期,方鼎數量大增,與圓鼎一起成為主要的祭祀禮器。
在圓鼎之外還要製造方鼎,這反映了鼎由實用的食器向象徵性的禮器的一個重大轉變。因為方鼎在燒火、取食方面遠遠及不上圓鼎,但是作為禮器,它卻由於其特別的象徵意義而倍受青睞。這一象徵意義取決於商朝人"天圓地方"的天下觀(或者說世界觀)。[2]當然,演變到後來,方鼎還是圓鼎,已經沒有太多的區別,人們更多的是從審美的角度取捨。法學所的法鼎即為圓鼎設計。
鼎在成為祭祀禮器後,意義重大,製作也日益考究,造型凝重,以竭力顯示尊嚴鼎盛的氣勢。周朝建立後,百家爭鳴,風氣大開,反映到器皿上,紋飾簡練舒朗,饕餮、夔龍、虯等神獸紛紛登場,宴飲、征戰等紋飾明顯增多。鼎的鑄造工藝復雜,飾紋的豐富和多彩無疑顯示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據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的考證說,鼎上的紋飾是巫祝在祭祀時用來通天地鬼神的,如饕餮、夔龍、虯,都是由生活中的鳥獸人類變化而來。也就是說,鼎的鑄造還有為人民祈福的創意。
鼎的祭祀重器的地位,決定了其使用也有著嚴格的程序和特殊的含義。在西周時期的用鼎制度(也稱列鼎制度)規定:"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春秋公羊傳》)。各鼎所盛的肉食也有規定,九鼎盛牛,稱為太牢,以下依次類推。後來,列鼎制度廢除,但是這一制度賦予鼎權力地位的象徵意義卻保存了下來。
鼎在成為祭祀禮器之後,很快演化為國之重器,與政治的關系日益密切。《易經》有雲:"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易經?序卦傳》)。還說:"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易經?雜卦傳》)。這說明在很早的時候,鼎和改朝換代就聯系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