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如何扶起跌倒的道德

如何扶起跌倒的道德

發布時間: 2025-01-13 21:59:53

A. 扶老人事件的背後:道德的缺失該用什麼拯救

到了今天為什麼還要用道德這個廣闊的名詞來概括這件事,道德是什麼?道德沒有大小內,沒有多少,容它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積累。
這個問題現在不是道德層面了,是責任,如果社會福利到位,老人跌倒了,有錢看病,她會去訛人嗎?出了這樣的事情,為什麼相關部門剛開始不積極解決,而是調節,調節不好打官司,,沒有證據的官司各打五十大板,那麼多次了,人們只關心被冤的好心人多慘,從來都是不主動去解決問題,為什麼,這是道德問題嗎?不是,一個人不會因為扶了一個老人道德就多麼高尚,一個老人訛了一個無辜的人,也不能說老人多無恥,他們都是想要更好的活著,醒醒吧,那是應該扶起的責任。

B. 作為一個大學生 我們有沒有一種扶老人起來的道德義務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扶助老人也是一種道德,美德。

C. 跌倒路人該不該扶設置三個問題

"跌倒路人該不該扶" 是一個倫理和道德問題,涉及到不同的觀點和情境。下面是對這個問題的三個不同方面的問題:
1. **應該扶的觀點:**
- 人道主義:幫助他人是一種基本的人道行為,如果看到有人跌倒需要幫助,應該伸出援手。
- 社會責任: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應該互相扶持,有責任幫助他人,特別是在緊急情況下。
- 道德義務:道德上,我們應該做正確的事情,扶助有需要的人是一種道德義務。
2. **不一定要扶的觀點:**
- 安全問題:有時候,扶助他人可能會涉及到自身的安全問題。如果現場存在危險,可能需要先確保自己的安全。
- 健康問題:如果自己的身體狀況不適合扶起他人,例如可能會加重自己的傷痛,那麼可能需要考慮不扶。
- 文化因素:在某些文化中,幫助他人可能被視為侵犯隱私,因此需要尊重當地的文化差異。
3. **應該謹慎扶的觀點:**
- 意圖問題:在扶助他人時,應該謹慎確認對方是否真的需要幫助,以免被誤解為侵犯或騷擾。
- 專業問題:如果你不具備醫療或急救知識,扶助可能會造成意外的傷害。在急救問題上應該留給專業人士處理。
- 詢問意願:有時候,跌倒的人可能不願意被扶起,你可以先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
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最重要的是要綜合考慮情境、自身情況和道德責任,做出適當的決定。

D. 怎麼扶起跌倒的道德

要扶起跌倒的道德,在鼓勵助人為樂者和譴責恩將仇報者之餘,個人認為立法消除人們的後顧之憂更有必要。對以怨報德者追究責任,不讓助人為樂的熱心人流血又流淚,必將大大震懾訛詐者,增強見義勇為者的信心,發揮向善引導作用。社會道德的回歸,也許就不再只是個夢想。
一言以蔽之,要扶起跌倒的道德,不僅需要努力和呼籲,更需要法律震懾。希望下一次,不再出現沉默的圍觀者。

E. 關於扶不扶老人的社會話題作文600字左右

關於扶不扶老人的社會話題作文600字左右

近年來,在助人方面出現的個別現象,讓不少人一時間產生了一種道德恐懼,並發出「好人難做」的感慨。於是,面對摔倒的老人,有的人望而卻步了。
眾所周知,「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長期以來,社會上也在不斷演繹著這樣的動人故事。 然而,一個時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社會上出現了個別偏離道德標準的現象。比如,有時候,路邊摔倒的老人沒人攙扶;有人與歹徒搏鬥,沒人相幫;有人不幸落水,無人搭救……
於是,有人感嘆:「道德滑坡,好人難尋。」
道德領域出現的一些現象,也引起了中央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早在2011年9月27日上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舉行評選表彰和學習宣傳道德模範新聞發布會,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王世明在談及「老人倒地無人攙扶」現象時表示,這絕不是中國人的道德觀,扶老攜幼、扶危濟困是中國人不容置疑的價值判斷。
會上,王世明也對中國人「道德滑坡」一說作出回應。
他認為,評價中國人的道德,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從事實當中得出結論。從主流上看,中國人呈現了良好道德風貌。他對三個方面的事實進行分析後說:「中華民族就是一個有道德、講道德的民族,文明古國就是文明古國。這是主流,這是我們中國人道德的基本面貌。」
王世明稱,扶老攜幼這種事,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古老、文明的國家來說,我們的態度就是應該去做,不能不做,沒有二話可說。事實也印證了王世明的觀點。
「好人好報」需要制度撐腰
一邊是「好人難做」的感嘆,一邊是有很多人仍無怨無悔地踐行著公民道德。
有人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因為有個別好人受到了傷害,另一個方面是因為不少人仍相信「好人有好報」的亘古道理,並堅守著自己的良知。
基於此,有人建議「要保護好人,讓好人有好報」。
央視《道德觀察》主持人路一鳴在其微博中說:「道德本身相當脆弱,沒有強硬的制度作支撐,道德自己是挺不起腰桿的。幾個判例,就可以改變我們從小受了十幾年的『助人為樂』理念,擊垮人心中的善意。那些站在武漢88歲老人身邊圍觀的人,未必都是鐵石心腸的看客,但讓良心去對抗可能的惡意,誰為他們撐腰?」
一位網友發帖說:「在處理類似的案件中,司法機關究竟該保護什麼?值得思考。別忘了,法院的一紙判決能推動道德的進步,也能促使道德的退化。」
其實,理性地看,做不做好事,已不僅僅是道德層面的問題,也成了一個法律方面的問題。
因此,有觀察家指出:「相關部門應當建立保護好人的機制,降低做好人的道德風險和法律風險。比如,免除善意救助者的責任。」
《半月談內部版》執行主編王新亞為此曾撰文說:「面對『老人倒了無人扶』、『帶著攝像頭才敢做好事』等現實問題時,如何克服這些障礙,向道德模範學習,做一個維護社會公德、堅守私德底線的人?無疑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大多都不具備足夠的勇氣,我們還需要一些實實在在的保障,尤其是堅實的制度保障。」
王新亞說:「 說到制度保障,當務之急就是司法保障的完善,一定要讓公德行為者免受利慾熏心者的反噬,再者就是行政法規的完善,讓公德行為者能夠享受應有的人身、利益保障。」
王新亞還建議:「 道德建設的制度保障,不僅要保護有德者,還要懲罰失德者。必須建立對失德行為的有效懲罰制度,讓失德者遭到人人鄙夷、人人反對,而不是人人羨慕、人人效仿。當每一個有德者都受到尊崇,每一個失德者都遭到唾棄,道德自然會成為人們嚮往的追求,道德之風也自然將回歸社會的主流。值得欣慰的是,公民道德的體制機制保障建設已經引起國家重視,相關工作正轎乎賀在穩步開展。」
讓道德之光溫暖全社會
近日,江蘇鎮江一位75歲老人病發昏倒路邊,一位女孩和三位保安果斷進行救援。在「彭宇案」逐漸產生「暈輪反應」的背景下,在「救人有風險,救前需思量」的流行語境下,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回應了人們關於「扶與不扶」的爭論閉派。這種正面的回應,剝離了個人利益的算計,純粹而溫暖,值得我們學習。
盡管曾經發生過個別「救人被告」的事件,盡管這些事件的主角以及他們的「悲情」讓人心生寒意,但這不能成為「麻木不仁」和「見死不救」的借口。武漢一老人摔倒後因無人救助而死亡的事件,深深地刺痛了人們的心。不少人暗自思量:如果當時伸手去扶一把,老人也許就能得救。然而彼時路人卻都「害怕惹麻煩」,避之唯恐不頃橘及。而鎮江的這位女孩和三位保安遇到相似情況,卻能夠勇敢地上前救援。這裡面除了對生命的尊重、對社會和他人起碼的信任外,更多的是對人性和良知的堅守,而這恰恰是當今社會需要倡揚的精神元素。
當前,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些社會弊病並不能代表社會全貌。就在各種關於「人性冷漠」、「道德滑坡」的提法甚囂塵上之時,許許多多溫暖的故事也在不斷發生。在贛州南門文化廣場,一位交警俯身背起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最美奶奶」柴小女奮力救起落水孩子不幸犧牲;「板凳媽媽」許月華37年帶大138個孤兒……聽著這些柔軟的故事,我們還能斷定當今「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嗎?拿「攙扶老人」來說,盡管一些地方出現了「訛詐」現象,但終究難以掩蓋「救人受稱頌」的光芒。
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審視一下社會、人心。如果用心去品味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就不會對少數人「因行善被訛詐」的個例太過敏感,就可能在該出手時,勇敢地伸出手。此外,不妨做一些換位思考。如果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審視一下「摔倒不扶」與「見死不救」,不免會黯然神傷。青絲變白發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今天因為「有人被訛」就放棄「尊老愛老」、「見義勇為」的良知堅守,我們能以什麼資格要求下一輩「攙扶我們」?
基於道德層面的救贖,歸根到底離不開對人性和良知的堅守,離不開道德的自覺,鎮江女孩、保安不怕惹是非果斷救人是個典型案例。對於他們的義舉,我們理應去學習和踐行,見賢思齊有助於形成全民的道德自覺。培根說,「集體的習慣,其力量更大於個人的習慣」。全社會都奉行尊老愛幼、扶危濟困,正是我們要追求的道德理想。
(如能幫到您,望您採納!謝謝~~)

關於扶不扶老人的英語作文

他們就是既得利益者其實這不是一個道德問題。就像行人可以肆無忌憚的穿過馬路,即使最終被證實他們錯了,就因為這樣,也不外乎賠禮道歉了事,出事了。因為被扶者或其家屬無論訛詐或者只是判斷錯誤不會受到制裁與懲罰,這是一個法律問題,所以就可以放心大膽去做,不需要負責任,無論行人是否有錯。滿意請採納,一旦不能證明,計程車肆無忌憚橫行一樣,他們是弱勢群體,才車禍頻頻

關於扶不扶老人的作文 不少於800字

扶不扶老人
老人倒地,扶還是不扶?在傳統道德氛圍里,這不應該是一個問題。然而,在今天卻成為一個道德選擇難題。從2006年「彭宇案」,到今年「殷紅彬案」、「許雲鶴案」,這一難題由於執法因素的介入,變得使人更加困惑。不久前,衛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專業技術指導也無助於破解社會道德難題。 由此,我們更聯想到:信任,本是一個和諧社會里最基本的要求—— 不是嗎?當你打開水龍頭,要相信里頭流出來的水沒有毒;過馬路,要相信所有汽車都會在亮紅燈的時候停下來;坐高鐵、地鐵,要相信它不會突然追尾;就是你睡覺,也要相信這屋不是「樓脆脆」;遇事報警,要相信警察不是盜賊的同夥……如果吃葷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喝白水也怕有害元素,我們還能吃什麼? 講小道理,如德國社會學家盧曼所說:「當一個人對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時,早上甚至會沒辦法從床上爬起來。」講大道理,一個缺乏信任的民族沒有希望,一個缺乏信任的國家沒有未來。大到社會,小到個人,沒有信任,便如大海里的船,看不到航行的標識。 也許這個話題並不那麼簡單。如果正如學者們尖銳指出的:社會信任遠不是靠一個時期的輿論引導或政治動員就能建立的。那麼,我們該如何重建中國的社會信任?《思想者》特邀3位學者就此發表看法,以饗讀者。 畢竟,我們是「老百姓」,不要變成「老不信」。十人中有九人缺德,不是德不好;十人中一人有德,就是德尚在。總得使有德的人多起來,總得讓道德的土壤厚起來。古人說「厚德載物」,其實「厚德」,才能承載市場經濟。 重建信任:「原湯化原食」 「信任危機」來自「信仰危機」。毋庸諱言,當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存在信仰危機,其形成主要肇始於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過度追逐物質利益,人的發展片面化,忽視或無視信仰和人生價值。加上中國傳統信仰的世俗性與西方信仰的崇高性簡單對接,有些人便會遠離崇高,隨順世俗;面對社會上的各種不良現象和社會問題,一時間是非難分,榮辱莫辨;而信仰、道德教育雖有好的頂層設計卻難接地氣,在耀眼的金錢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當前信任危機的蔓延,主因是傳統的信任在市場經濟面前遭遇了尷尬。「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字當頭,「信」也低頭,熙熙攘攘,信任沒了!

月6日,衛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提出:不要急於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處理。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識清楚,救助者應詢問老年人跌倒情況及對跌倒過程是否有記憶;如不能記起,可能為暈厥或腦血管意外,應立即護送老人到醫院或打急救電話。(9月7日《揚子晚報
》)
老人家跌倒,怎麼扶、需要哪些醫學知識,需要通過一個學習並實踐的過程,不是一篇報道就能夠保證所有人在遇到老人跌倒的時候,就能夠按照「技術指南」中的每一步進行操作。而目前,爭議最大的問題不是「如何扶」,而是「扶不扶」!
看到老人跌倒在地,人們通常的第一個想法是:哎呀,真可憐,歲數那麼大了,不知道這一摔會不會造成嚴重的傷害。但是,隨著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許雲鶴案,再到最近的南通長途司機好心救人卻被誣陷肇事,人們的情感逐漸偏移,從最初對跌倒人的同情、對助人者的尊敬,轉移到對助人者的同情、對跌到人的無視。才有了老太被活活卡死在護欄上、摔倒的老大爺隔了一個小時才被送進醫院這些令人寒心的後續事件發生。
作為路人,你是否問過自己:當我遇到跌倒的老人時,扶還是不扶?如果當時沒有攝像頭、沒有錄像、甚至沒有來往的行人作證的時候,我敢向他/她伸出援手嗎?
作為受害人,你是否問過自己:當別人來幫助我的時候,我應該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對待這些陌生的好心人?以後別人摔倒,我會像別人幫助我一樣幫助別人嗎?
作為受害人家屬,你說是否問過自己:我的親人是如何脫離危險的?誰在他/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了援手?
我們都應該問問自己:如果那個跌倒的、被夾住的、急需幫助的人是自己,你希望別人怎麼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誰都會遇到路滑摔跤,往大了說,誰都不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老人跌倒扶不扶」拷問的不僅僅是幾個當事人,更考驗整個社會的公德心,考驗每個人的良心!如果我們能設身處地為別人想想,如果我們能少一點私心,如果國家法制再細致一點……也許就會大量出現「金發女孩給暈倒老人喂水」這樣的情景,也就不會出現「老人被護欄夾死,眾人圍觀」的慘劇。

扶不扶話題作文800字

該怎麼扶起跌倒的道德?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的輝煌!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鍾後又被一小型貨櫃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鍾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位拾荒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
小悅悅事件,經過媒體的報道,在網諾上引起軒然 *** 。或許你可以憤怒聲討,甚至人肉冷血路人,但當你揮舞道德大棒的時候,底氣是否真的很足?小悅悅的死亡,看似個意外,實則是一道關於「道德」的考題。如果自己身臨現場,又會作何抉擇?是馬上救人、報警,還是假裝看不見、繞路而過呢?我想,當很多人面對這樣的考題時,會無從下手。
十八,並不單純只是一個數字,而是折射出我們現在社會存在的普遍問題。捫心自問,在社會急劇轉型過程中,扭曲的價值導向譬如金錢至上、為了成功甚至可以不擇手段等等,導致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異化。而一些本應該堅守、珍視和傳承的傳統價值、道德觀念,卻在急速丟失,究竟是誰的錯?當騙子一次又一次得逞而又逃脫責任時,我們變得敏感而脆弱。於是,我們將冷漠當成了人生的必修課;於是,這個世界就少了溫情。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否太過於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呢?
在一件又一件的「意外」發生之後,我們開始反思,這似乎是對的。但是,我們知道亡羊補牢,可以改正錯誤;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學會未雨綢繆,避免錯誤呢?難道犯錯之後,才可以解決問題嗎?每一次的「意外」發生之後,並不是我們學會了如何去補救就可以的,那可是人命啊!當我們在面對鮮活的人命、跳動的心時,怎麼能選擇漠視呢? 我們不能屈從於這些現象,更不能長嘆甚至承認這種現象已經成為我們的道德底線。有時候我也覺得:社會就相當於一張無形的大網,將好與壞交織在一起,令人辨不清方向。而當「道德」這根「網絲」被抽斷,人們的生活就將面臨著無盡的黑暗。 從毒奶粉、地溝油到小悅悅事件,中國人是否真的到了最缺德的時候了呢?是不是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可以重新出發去尋找曾經的那個禮儀之邦呢?當今時代的中國之所以會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問題,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人性的泯滅,道德的缺失!而現在的我們,又該怎麼扶起跌倒的道德?

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社會話題搬上春晚舞台

去年春晚有一個小品,就是說這個事。希望回答,讓你滿意。

關於買不買「扶不扶老人險」作文

我們大家應該還記得春晚上《扶不扶》的小品吧?好人郝建扶了一個摔倒的老太太,卻被當成了撞人者。現實生活中,也有小品情景再現。
一個熱心小伙兒看見一位老人在商店門前摔倒了,趕緊上前將其扶起,不料,老人來了一句:「你害 *** 啥?」後來,警方調取了監控錄像,還原了老人自己摔倒的真相。這是近日發生在洛陽的一個真事。
有了「被訛」的先例,好心的人們苦惱起來:老人摔倒,扶不扶?發生在身邊的一件事給了我答案。
最近,爺爺身體不適,要在醫院動手術,爸爸和姑姑上班很忙,媽媽只好請假去照顧爺爺,家裡只剩下奶奶一人。
一天中午放學後,媽媽接著我就往家趕,突然接到了奶奶的電話。媽媽一接電話,卻是一個陌生人在說話:「哦,大姐,您媽剛才在路上摔倒了,我把她扶了起來,又問了她家在哪,把她扶回了家,我在她的手機里找到了您的手機號……」「好的,好,我這就回去!」媽媽加快了回家的速度。
到了家,只見奶奶在床上躺著,一位二三十歲的叔叔站在奶奶旁邊。「我餓了,冰箱里沒有現成的,我只好自己出去買,一不小心摔倒了,多虧了這個小夥子!」「大娘,這是應該的!」被奶奶一誇,那個叔叔害羞地撓了撓頭。
奶奶只是腿上擦破了點皮,沒有大礙。知道奶奶沒事,那個叔叔才放心離開。
現在,我有了答案:老人摔倒了應該扶!讓我們都爭做「活雷鋒」!

扶不扶老人作文

老人摔倒扶不扶作文 第一篇
老人跌倒到底我們該不該扶起來?
這個討論我覺得很有必要。尊老愛幼、救死扶傷歷來是我國的優良傳統,誰家沒有老人,誰人不會變老?
由於媒體曝光出諸多諸如彭宇案之類的扶助跌倒老人做好事反被老人誣為肇事者、甚至被法院以「常理判斷」等邏輯推理的理由判決巨額賠款等案例,越來越多的人對攙扶跌倒老人心存忌憚。
簡單不過的舉手之勞,有可能惹來無盡的麻煩。社會公德,傳統道德,在我們猶豫的目光中漸漸喪失。
當跌倒老人該不該扶作為問題,被全社會、被公眾、被媒體熱烈討論的時候,其實已經證明某種程度上這個社會的公德已經破產了。顯然,似乎作為社會人,誰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無良的南京法官、天津法官,以及制裁那些誣賴彭宇們的老人,理應受到譴責,但見死不救的圍觀者,是否也會受到道德、公義和良心的譴責?
武漢市88歲的李老漢在離家不到百米的菜場口摔倒後,眾多圍觀者無人敢伸出援手,最終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的事件讓整個社會震驚。公眾對老人跌倒出現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整個社會都應該檢討,甚至每一個人都應該檢討。以前一直覺得類似老人跌倒該不該扶、應該怎麼扶這些事情不是個問題,但現在還真成了一個大問題。類似南京法官、武漢老人這樣的案例,雖然不能說是普遍的現象,但其折射出來的社會現實卻是很嚴峻的。
我們對跌倒老人該不該扶的討論,這絕非故意誇大問題的嚴重性,而是針對目前整個社會道德、價值觀滑坡出現的現象提出質疑,因為類似人情冷漠、麻木不仁的現象不僅僅發生在跌倒老人身上,還有其它的案例,比如見義勇為的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故事,比如圍觀跳樓自殺時出現一片幸災樂禍的「快跳」的喊聲,比如公車上乘客對小偷熟視無睹的常態等等,不一而足,這都早已成了全社會反思的問題,完全是一個社會問題。
自從南京徐老太事件開始,中國就開始進入國民道德淪喪期,開始瓦解中國人民的道德,想徐老太這種人開始肆意妄為,有法律支持,又可以獲取巨額的回報,而且沒有任何成本。而彭宇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高,從而開始冷漠國人的同情心,淡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爾後如釣魚執法等一系列事件,徹底麻木人們的憐憫之心,造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導致八旬老人倒地1個多小時而無人敢伸出援助之手。我可以肯定,大多數圍觀昔都是善良的人,可是誰也承擔不起那巨大的代價。你能說人們冷漠?
蒼蠅多的地方,是垃圾的原因還是蒼蠅的原因?

扶與不扶話題作文700字

老人跌倒到底我們該不該扶起來?
這個討論我覺得很有必要。尊老愛幼、救死扶傷歷來是我國的優良傳統,誰家沒有老人,誰人不會變老?
由於媒體曝光出諸多諸如彭宇案之類的扶助跌倒老人做好事反被老人誣為肇事者、甚至被法院以「常理判斷」等邏輯推理的理由判決巨額賠款等案例,越來越多的人對攙扶跌倒老人心存忌憚。
簡單不過的舉手之勞,有可能惹來無盡的麻煩。社會公德,傳統道德,在我們猶豫的目光中漸漸喪失。
當跌倒老人該不該扶作為問題,被全社會、被公眾、被媒體熱烈討論的時候,其實已經證明某種程度上這個社會的公德已經破產了。顯然,似乎作為社會人,誰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無良的南京法官、天津法官,以及制裁那些誣賴彭宇們的老人,理應受到譴責,但見死不救的圍觀者,是否也會受到道德、公義和良心的譴責?
武漢市88歲的李老漢在離家不到百米的菜場口摔倒後,眾多圍觀者無人敢伸出援手,最終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的事件讓整個社會震驚。公眾對老人跌倒出現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整個社會都應該檢討,甚至每一個人都應該檢討。以前一直覺得類似老人跌倒該不該扶、應該怎麼扶這些事情不是個問題,但現在還真成了一個大問題。類似南京法官、武漢老人這樣的案例,雖然不能說是普遍的現象,但其折射出來的社會現實卻是很嚴峻的。
我們對跌倒老人該不該扶的討論,這絕非故意誇大問題的嚴重性,而是針對目前整個社會道德、價值觀滑坡出現的現象提出質疑,因為類似人情冷漠、麻木不仁的現象不僅僅發生在跌倒老人身上,還有其它的案例,比如見義勇為的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故事,比如圍觀跳樓自殺時出現一片幸災樂禍的「快跳」的喊聲,比如公車上乘客對小偷熟視無睹的常態等等,不一而足,這都早已成了全社會反思的問題,完全是一個社會問題。
自從南京徐老太事件開始,中國就開始進入國民道德淪喪期,開始瓦解中國人民的道德,想徐老太這種人開始肆意妄為,有法律支持,又可以獲取巨額的回報,而且沒有任何成本。而彭宇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高,從而開始冷漠國人的同情心,淡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爾後如釣魚執法等一系列事件,徹底麻木人們的憐憫之心,造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導致八旬老人倒地1個多小時而無人敢伸出援助之手。我可以肯定,大多數圍觀昔都是善良的人,可是誰也承擔不起那巨大的代價。你能說人們冷漠?
蒼蠅多的地方,是垃圾的原因還是蒼蠅的原因?

和諧社會話題作文

建設和諧社會
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所以生在21世紀的我們更要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而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的基礎則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和諧就是和平,和諧就是友好地相處。誠實守信、團結友愛,是人與人的和諧;尊老愛幼、樂於奉獻,是人與社會的和諧;保護環境、愛護動物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總之,我們身邊處處都有和諧,處處都能發現和諧。我眼裡的和諧是這樣的:
一個香蕉皮在路邊孤零零地躺著,沒有人注意,沒人把它扔進它該去的地方——垃圾桶。人們對它熟視無睹。這時,一個稚嫩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媽媽,老師說要保護環境,那裡有個香蕉皮,我們去把它撿起來吧!」在人群的吵鬧聲中,這個稚嫩的聲音打動了我,在人群的嘈雜聲中,誰的話比這個稚嫩的聲音更有分量呢?
平時我是坐車去上學。車來車去,一日又一日,甚是平常。但是有一天早晨,卻很不平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車跟往常一樣,發動引擎,開出了車站。當一位老奶奶上車時,一位同學忽然起身離座,說:「老奶奶您坐!」我又被這一幕感動了,尊老愛幼,中華民族的美德在他身上展現著!
播下一顆種子,收獲一片希望;播下良好的行為,收獲人生的精彩。讓和諧的影子跟隨我們真誠的步伐,風吹不去,雨打不散,如影隨形,讓我們攜手同行,從你做起,從我做起,從我們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建設和諧社會,共創美好未來。

F. 扶不扶話題作文800字

該怎麼扶起跌倒的道德?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的輝煌!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鍾後又被一小型貨櫃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鍾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位拾荒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
小悅悅事件,經過媒體的報道,在網諾上引起軒然大波。或許你可以憤怒聲討,甚至人肉冷血路人,但當你揮舞道德大棒的時候,底氣是否真的很足?小悅悅的死亡,看似個意外,實則是一道關於「道德」的考題。如果自己身臨現場,又會作何抉擇?是馬上救人、報警,還是假裝看不見、繞路而過呢?我想,當很多人面對這樣的考題時,會無從下手。
十八,並不單純只是一個數字,而是折射出我們現在社會存在的普遍問題。捫心自問,在社會急劇轉型過程中,扭曲的價值導向譬如金錢至上、為了成功甚至可以不擇手段等等,導致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異化。而一些本應該堅守、珍視和傳承的傳統價值、道德觀念,卻在急速丟失,究竟是誰的錯?當騙子一次又一次得逞而又逃脫責任時,我們變得敏感而脆弱。於是,我們將冷漠當成了人生的必修課;於是,這個世界就少了溫情。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否太過於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呢?
在一件又一件的「意外」發生之後,我們開始反思,這似乎是對的。但是,我們知道亡羊補牢,可以改正錯誤;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學會未雨綢繆,避免錯誤呢?難道犯錯之後,才可以解決問題嗎?每一次的「意外」發生之後,並不是我們學會了如何去補救就可以的,那可是人命啊!當我們在面對鮮活的人命、跳動的心時,怎麼能選擇漠視呢? 我們不能屈從於這些現象,更不能長嘆甚至承認這種現象已經成為我們的道德底線。有時候我也覺得:社會就相當於一張無形的大網,將好與壞交織在一起,令人辨不清方向。而當「道德」這根「網絲」被抽斷,人們的生活就將面臨著無盡的黑暗。 從毒奶粉、地溝油到小悅悅事件,中國人是否真的到了最缺德的時候了呢?是不是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可以重新出發去尋找曾經的那個禮儀之邦呢?當今時代的中國之所以會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問題,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人性的泯滅,道德的缺失!而現在的我們,又該怎麼扶起跌倒的道德?

G. 跌倒的道德該怎樣扶起

那麼老人摔倒我們該不該扶?在我看來,答案是肯定的,必須扶。
首先,你扶起老人,對得住的,是自己的道德,是自己的良知,至於老人及家屬怎樣去誣陷你,那是他們的道德良知,需要受到譴責。看見了,不去扶、不去救,自己的良心不安,有些人怕給自己找麻煩、賠錢、打官司,其實,做人,只要行得端坐得正,不怕別人怎樣誣陷你。至少,對自己是問心無愧的,即使在這個年代,沒有人肯出來為你作證,但是,你的一言一舉,襯托的是整個社會的良知,讓社會看到,道德是存在的,並不是因為個別訛詐的案例而去毀滅了社會道德。這是扶老人的一點價值所在。
其次,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仍然是我們這個社會推崇的美德。我們所追求的和諧社會,不僅僅是社會對公平正義秩序的制度期待,而且還是人們對美好安寧生活理想的倫理期待。如果沒有了良好的社會道德,人與人之間沒有了關愛,沒有了理解,互不信任、相互仇視,那麼我們是無法建設成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一個充滿道義關切和共享和諧的社會。如何正確看待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糊塗的老人畢竟是少數,她只是社會上的一個縮影。見義勇為,做了好事不留名的也大有人在。也為大家做出了典範。
最後,老人訛詐扶人者的現象畢竟是個別的,不是普遍的,我們的國家正在進入老齡社會,以後我們身邊的老人會越來越多。每人家中都有老人,我們每個人都會變老,誰不希望在自己需要的時候,有人能幫一把?我們不能因為一兩起事情便對社會產生悲觀情緒。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消極待,社會的溫度真的就會變涼。如果是這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和諧社會從何談起,但如果大家一起去扶老,訛人者的心裡也不會好過,隨著普遍道德的提升,這種訛詐誣陷的現象也會慢慢消失的,隨之而來的就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我希望人與人之間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愛,盡可能的減少因為扶摔倒老人而被訛詐的事件發生。希望健全養老機制,老人生活醫療有了保障,就不會因為缺錢而去「訛詐」人,還希望政府和司法部門盡快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為助人為樂,為見義勇為,為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道德「護航」。唯有此,才能讓社會道德盡快重新回歸正軌,化信任危機於無形!

熱點內容
巡視監督條例 發布:2025-01-14 03:36:00 瀏覽:729
個人計程車外包面臨那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4 02:58:43 瀏覽:136
理化司法鑒定 發布:2025-01-14 02:44:36 瀏覽:560
濰坊司法鑒定 發布:2025-01-14 02:18:44 瀏覽:236
采礦權司法拍賣 發布:2025-01-14 02:10:24 瀏覽:637
合同法分類 發布:2025-01-14 01:13:24 瀏覽:533
理財代持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4 01:09:07 瀏覽:12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體包括哪些分類 發布:2025-01-14 00:50:06 瀏覽:614
勞動法企業如何辭退職工 發布:2025-01-14 00:42:44 瀏覽:520
政府出具證明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3 23:49:18 瀏覽: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