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選獬豸

法學選獬豸

發布時間: 2025-01-22 00:50:50

㈠ 中國象徵法的神獸是什麼

獬豸。

獬豸又稱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1)法學選獬豸擴展閱讀:

外貌形態:

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可以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

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治獄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准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稱「獬豸冠」。

獬豸是有著羊的身體、麒麟外觀的瑞獸,擁有分辨正與不正的神秘力量,而不正者則會遭受懲罰,後世也因此將其畫像融入判官的官服之中。人們經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於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它的角卻沒有神奇力量,這是它與歐洲傳說中的獨角獸相區別的地方。

㈡ 法學院標志上面的動物是什麼

復制來的。。。。不過又來確實是這樣。

獬豸,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頭上長著一隻角,故又俗稱獨角獸。 在中國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視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它怒目圓睜,能夠辨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處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自古以來被認為是驅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此處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於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 辭海解釋: 傳說中的異獸名,能辨曲直,見人斗即以角觸不直者,聞人爭即以口咬不正者,見《異物志》。 《後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後亦用以指執法者。 獬豸冠:古代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後漢書·輿服志下》:"[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 關漢卿《玉鏡台》第一折: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正義女神忒彌斯是法律的象徵。從中世紀始,這位手持天平與利劍,蒙著眼睛的女神,就棲息在城市法院的屋檐之上,居高臨下,支撐著西方文明對於法律的信仰。在中國,法律的象徵則是獬豸(讀xiè zhì)。 出身——未解之謎 獬豸,也稱廌或解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頭生一角,追隨在中國首任「大法官」皋陶左右,能辨明善惡忠奸、是非曲直,遇到不平,則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正因為此,從誕生之日起,獬豸就與法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成就各種法學教材對於「法」字的造字結構的解釋:古體的「法」寫作「灋」,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而「廌」,則為獬豸,遇到不直之人,則「去」之。獬豸作為法律象徵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可傳說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得見,獬豸的尊容自然引發了學者們無窮的想像力,也留下了幾個不同的版本。《史記集解》認為它是黃帝時代神仙所贈的神鹿,而《說文解字》則指稱它長相酷似牛,而後世流傳最為廣泛的還是神羊說。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考古發現——在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基本上都是一角之羊的造型,而其他形象如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後,由此認定神羊說更接近事實。 在真身為何都不能確認的情況下,就認定獬豸的存在,不免有道聽途說之嫌。明代一位謝姓學者就對獬豸頗不以為然,他撰文說:很多法官沒有神獸傍身,卻仍有斷案如神之名。而作為他們前輩的皋陶,堂堂審判之神,居然要依賴神獸成就自己的名聲,豈不荒唐?按照這樣的邏輯,既有獬豸,又何用皋陶? 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追捧。獬豸頻繁地出現在廟堂之上,風光無限。在春秋戰國時期,相傳楚王得一獬豸,並製成了獬豸冠,帶於頭上,取能辨曲直之意。這種獬豸冠呈現高桶狀,形如「鐵柱卷」。此後上行下效,這種樣式的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為了衙門必備的裝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慣一直延續下來,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獬豸作為「任法獸」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就連東坡先生也拿獬豸做文章。東坡先生的《艾子雜說》中就有「獬豸辨奸」的故事,故事的內容是齊宣王與艾子的一次聊天。 這天,齊宣王問艾子,先生可曾聽說古代有一種叫做獬豸的動物?艾子回答說,堯帝時代曾經有過這樣一種兇猛的動物,被飼養在宮廷之中。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分辨忠臣與奸臣,如果遇到奸臣,就用角把它放倒,變成自己的大餐。接下來艾子的話則更為辛辣,他說,如果朝堂之上仍有獬豸這種神獸在,那麼它肯定不缺食物果腹。 東坡先生巧妙地借用獬豸的特性,來諷喻當時的吏治,可謂意味深遠。 由「灋」到「法」,獬豸雖然已在「法」字中被隱去,然而它象徵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卻不能被舍棄

㈢ 法的來歷

一、「法」的來歷

灋,金文=(去,離開住地,代表為生存所進行的各種生產、社會活動)+(水,柔軟、流動,無所抗拒又無堅不克的物質)+(廌,輕盈靈巧的動物),表示古代參天察地的高人在野外活動時,從流水順其自然的特性、麋鹿等動物的靈巧自由中,領悟到符合自然規律的生存之道。

道家思想相信「上善若水」,認為水的特質代表了自然的本質精神。有的金文調整結構,突出了代表自然的「水」和「廌」。

篆文基本承續金文字形,將金文字形的左右結構調整成上下結構。篆文異體字簡化結構,省去「鹿」。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寫成。在道家思想觀念中,「道」代表宇宙萬物和諧運行的本質規律;「法」代表人類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則。

二、造字本義

名詞,人類從水、鹿等自然中領悟並踐行的生存之道,即暗合宇宙萬物的本質精神、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則。

(3)法學選獬豸擴展閱讀

「法」的組詞

一、辦法 [ bàn fǎ ]

處理事情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好~。他不答應,你也拿他沒~。

二、想法 [ xiǎng fǎ ]

1.設法;想辦法。

2.思考的結果;意見。

三、法寶 [ fǎ bǎo ]

1.佛教用語,指佛說的法,也指和尚用的衣缽、錫杖等。

2.神話中能制伏或殺傷妖魔的寶物。

3.比喻用起來特別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經驗:群眾路線是我們工作的~。

四、法律 [ fǎ lǜ ]

1.法的形式的統稱。

2.在中國,專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地位僅次於憲法。

五、加法 [ jiā fǎ ]

數學中的一種運算方法。最簡單的是數的加法,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合成一個數的計算方法。

㈣ 什麼是法的淵源

法的淵源簡稱「法源」。通常指法的創立方式及表現為何種法律文件形式。分為直接淵源和間接淵源兩種。前者為成文法,後者可以是判例、慣例甚至法理。
含義
法的淵源一詞在中外法學著述中是一個有種種詮釋、包括多種含義而並非特指某一確定含義的概念。它可以指法的實質淵源,即法是根源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還是神的意志、君主意志或人民意志;可以指法的形式淵源,即法的各種具體表現形式,如憲法、法律、法規;可以指法的效力淵源,即法產生於立法機關還是其他主體,產生於什麼樣的立法機關或其他主體;可以指法的材料淵源,即形成法的材料來源於成文法還是來源於政策、習慣、宗教、禮儀、道德、典章或理論、學說;等等。但無論中西方法學著述,對法的淵源的解說,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認為法的淵源主要指法的效力來源,亦即根據法的效力來源不同對法所作的基本分類。在中國,法的淵源的含義的規范化表述,是指由不同國家機關制定、認可和變動的,具有不同法的效力或地位的各種法的形式。
淵源
法的淵源理論通常把法的淵源分為正式意義上的和非正式意義上的兩種。正式意義上的法的淵源,主要指以規范性法文件形式表現出來的成文法,如立法機關或立法主體制定的憲法、法律、法規、規章和條約等。非正式意義上的法的淵源,主要指具有法的意義的觀念和其他有關准則,如正義和公平等觀念,政策、道德和習慣等准則,還有權威性法學著作等。
法的淵源是發展的,不同時代和國情之下的法的淵源多有不同。如古羅馬的法的淵源主要是法律、習慣、最高裁判官的告示、法學家的著作;中國封建社會的法的淵源主要有成文法、有關的封建綱常禮教和習慣,其中成文法在不同朝代又常有不同形式。就是說,各個歷史時期、各個國家,不可能有種類完全一樣的法的淵源。一國有多少種法的淵源,有什麼樣的法的淵源體系,主要由該國的具體國情所決定。
中國法源
中國法的淵源有較為明顯的特點,這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形成了以成文法為主要的法的淵源的傳統。而成文法的表現形式在不同歷史時代則不盡相同。中國現時成文法淵源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行政規章、特別行政區法、國際條約。其中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在中國法的淵源體系中分別居於核心地位和尤為重要的地位。這主要是從立法體制、法的效力等級和效力范圍角度所作的分類,亦可以說是從立法的角度所作的分類。這一類法的淵源是中國現時各種立法主體進行立法活動的結果,其中主要是從中央到地方有關權力機關所立的法;也有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所立的規范性法文件和其他有關政府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法文件。不成文法往往是中國法的淵源的補充。現時作為中國法的淵源補充存在的,主要是政策、習慣、判例。
憲法

憲法既是法的淵源概念,也是法的體系概念。作為法的淵源,憲法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經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綜合性地規定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的根本問題的,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種法。它在法的淵源體系中居於最高的、核心的地位,是一級大法或根本大法。從實質特徵看,憲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嚴格。只有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大才能行使制定和修改憲法的權力,憲法須由全國人大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數通過,憲法的修改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或五分之一以上全國人大代表提議。憲法規定和調整的內容比其他法更重要、更系統。它綜合性地規定和調整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憲法具有最高的效力等級,是其他法的立法依據或基礎。其他法的內容或精神必須符合或不得違背它的規定或精神,否則無效。從技術特徵看,現行中國憲法是成文憲法、有標題憲法、單一文件憲法;是折中了規范封閉、具體的憲法和規范開放、含糊的憲法這兩種特徵的憲法;也是折中了嚴密憲法和綱領性憲法、起指導作用憲法和不起指導作用憲法、制度性憲法和職能性憲法這幾種特徵的憲法;又是集中了有條件憲法和無條件憲法這兩種特徵的憲法。
法律
這里所謂法律是指作為現行中國法的一種淵源的法律,不是各種法的總稱。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制定和變動的,規定和調整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帶根本性的社會關系或基本問題的一種法。通常亦被人們稱之為狹義上的法律。它是中國法的淵源體系的主導。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低於憲法而高於其他法,是法的形式體系中的二級大法。法律是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的立法依據或基礎,後兩者不得違反它,否則無效。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兩種。基本法律由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也有權對其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不得同其基本原則相抵觸。基本法律規定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的基本問題,如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規定由基本法律調整以外的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重要問題,其調整面相對較窄,內容較具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兩種法律具有同等效力。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還有權就有關問題作出規范性決議或決定,它們與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
行政規范
行政法規是由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依法制定和變動的,有關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事項的規范性法文件的總稱。它是中國法的淵源體系中一種特定的法的淵源,而不是指的各種規定和調整行政關系和行政問題的規范性法文件的總稱。行政法規在中國法的淵源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行政法規的基本特徵在於:
第一,行政法規作為一種法的淵源,在中國法的淵源體系中處於低於憲法、法律和高於一般地方性法規的地位。行政法規要根據憲法、法律來制定,不得與憲法、法律相抵觸。而一般地方性法規亦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否則無效。
第二,行政法規在中國法的淵源體系中具有紐帶作用。行政法規的立法目的是保證憲法和法律實施,有了行政法規,憲法和法律的原則和精神便能具體化,便能更好地、有效地實現。行政法規又是聯結地方性法規與憲法和法律的重要紐帶。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就進一步保證了憲法、法律得以實施。
第三,行政法規調整的社會關系和規定的事項,遠比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規定的事項廣泛、具體。經濟、政治、教育、科學、文化、體育以及其他方面的社會關系和事項,只要不帶根本性,或只要不是一定要由憲法、法律調整和規定的,行政法規都可以調整和規定。
地方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由特定的地方國家機關依法制定和變動的,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區域范圍,作為地方司法依據之一,在法的淵源體系中具有基礎作用的規范性法文件的總稱。
地方性法規是低於憲法、法律、行政法規但又具有不可或缺作用的基礎性法的淵源。現階段,省、自治區、直轄市、省級政府所在地的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地方性法規在本行政區域的全部范圍或部分區域有效。地方性法規的基本特徵在於:立法主體只能是地方國家機關,任務是解決地方問題;有更多的關系需要處理,比中央立法更復雜、具體;具有從屬與自主兩重性;城市地方性法規在整個地方性法規中逐漸占據重要位置。地方性法規的作用主要有:使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大政方針得以有效實施;解決中央法律、法規不能獨力解決或暫時不宜由中央解決的問題;自主地解決應由地方性法規解決的各種問題。地方性法規要堅持兩條基本原則:一是體現地方特色。二是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不相抵觸。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
自治法規
自治法規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權力機關所制定的特殊的地方規范性法文件即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總稱。自治條例是民族自治地方根據自治權制定的綜合性法文件;單行條例則是根據自治權制定的調整某一方面事項的規范性法文件。根據現行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各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都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與地方性法規在立法依據、程序、層次和構成方面,在與憲法和其他規范性法文件以及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國務院的關系方面,均有區別。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在中國法的淵源中是低於憲法、法律的一種形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作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依據。
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是有關行政機關依法制定的事關行政管理的規范性法文件的總稱。分為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兩種。部門規章是國務院所屬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所發布的各種行政性的規范性法文件,亦稱部委規章。其地位低於憲法、法律、行政法規,不得與它們相抵觸。政府規章是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制定的規范性法文件,亦稱地方政府規章。政府規章除不得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外,還不得與上級和同級地方性法規相抵觸。行政規章本來不屬於法的淵源的范圍,但自1989年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規章是司法機關辦理有關案件的參照依據後,便成為中國法的形式中的一種「准法」,可列入法的淵源范圍之內。通過的立法法中,行政規章更有了作為法的淵源一個成員的正式的地位。
國際條約
國際條約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國際組織間締結的確定其相互關系中權利和義務的各種協議,是國際間相互交往的一種最普遍的法的淵源或法的形式。締約雙方或各方即為國際法的主體。國際條約不僅包括以條約為名稱的協議,也包括國際法主體間形成的憲章、公約、盟約、規約、專約、協定、議定書、換文、公報、聯合宣言、最後決議書。國際條約本屬國際法范疇,但對締結或加入條約的國家的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社會組織和公民也有法的約束力;在這個意義上,國際條約也是該國的一種法的淵源或法的形式,與國內法具有同等約束力。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發展,與別國交往日益頻繁,與別國締結的條約和加入的條約日漸增多。這些條約也是中國司法的重要依據。
其他法源
除上述法的淵源外,在中國還有這樣幾種成文的法的淵源:
一是一國兩制條件下特別行政區的規范性法文件;
二是中央軍事委員會制定的軍事法規和軍內有關方面制定的軍事規章;
三是有關機關授權別的機關所制定的規范性法文件。
經濟特區的規范性法文件,如果是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規定的許可權制定的,屬於地方性法規;如果是根據有關機關授權制定的,則屬於根據授權而制定的規范性法文件的范疇。

㈤ 獬豸的寓意和象徵是什麼

獬豸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

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可以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治獄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准確無誤。


獬豸的文化特色

出於便於書寫和記憶的需要,「廌」字從「灋」中被隱去,簡化為「法」,然而它所象徵的中國法律傳統文化並沒有隨之消失。直到今天,在法學的殿堂,在法院的門口,我們常常看到它的代表法律、代表公平、代表正義的身影。

作為法律的象徵,獬豸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在民間,獬豸作為正義的象徵,它給民眾帶來心 理上的安全感是其他動物無可比擬的,用獬豸來鎮邪、驅邪的行為,幾乎遍及全國各地。

如今天隴上一 帶的居民,將獬豸形象刻在鎖子等器物上震懾邪魅。這些器物上鍥刻的獬豸,銳角前突,弓首翹尾,躍躍 欲試。

㈥ 為什麼中國早期代表法律象徵的是獸,而西方為美女比較一下,折射出什麼樣的中西法律

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法律文化,中國往往立獨角獸,西方則常常立正義女神。
中國的獬豸。
獬豸,也稱解廌或解豸,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大致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發,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隻獨角,據傳角斷者即死,有被見到長有雙翼,但多數沒有翅膀。因為只有一隻角,故又俗稱獨角獸。據說它智慧很高,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之人,就用角觸他,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違法者不寒而慄。
獬豸與法的關系,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而「廌」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
傳說中,帝堯的刑官皋陶飼養了一隻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准確無誤。另外,還傳說在春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直到現代,仍將其視為法律與公正的象徵。
西方的正義女神朱斯提提亞(Justitia)。
正義女神像主要形象為:蒙眼女性,白袍,左手提一天平,右手舉一劍。雙眼蒙布,象徵約束個人傾向,不被外界干擾,不帶有任何歧視和偏袒;白袍,象徵聖潔清白、剛正不阿;左手提一天平,象徵公平裁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右手舉一劍,象徵維護正義的力量與權力,和決不姑息的決心。此外,據說在她的造像背面常常刻有古羅馬的執法誓言:為了正義的實現,何懼天踏地陷(fiat justitia,ruat caelum,拉丁文)。(有學者考證,蒙眼正義的形象最早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蒙眼,象徵「司法純靠理性」,不靠誤人的感官印象。)
正義女神的形象最早源於古希臘神話里正義和秩序的女神是忒彌斯(Themis)。按照《神統紀》,她是大神烏拉諾斯(Ouranos代表天)和蓋亞(Gaea代表地)的女兒,後來成為奧林匹斯主神宙斯的第二位妻子。她的名字的原意為「大地」,轉義為「創造」、「穩定」、「秩序」,從而和法律發生了聯系。早期神話里,忒彌斯是解釋預言之神,據說她曾經掌管特爾斐神殿,解釋神喻,後來轉交給阿波羅。她還負責維持奧林匹斯山的秩序,監管儀式的執行。在古希臘的雕塑中,她的造型是一位表情嚴肅的女神,手持一架天平。她和宙斯生下了時序三女神(Horae):歐諾彌亞((Eunomia秩序女神)、狄刻(Dike正義女神)、厄瑞斯((Eirene和平女神)等,為她分擔職責。其中和法律最有關系的是狄刻,據說這位正義女神掌管白晝和黑夜大門的鑰匙,監視人間的生活,在靈魂循環時主持正義。她經常手持利劍追逐罪犯,刺殺褻瀆神靈者。古希臘神話中經常提到的另一位正義女神是阿斯特賴亞(Astraea),她在地上主持正義,又升上天空為室女星座的主星「維耳戈」,純潔無瑕。她的造型是一位清純的少女。後來,羅馬人接受了希臘的諸神。在羅馬帝國時代,又將一些概念擬人化,「創造」出不少神靈,其中就包含了正義女神朱斯提提亞(Justitia就是由法律jus一詞轉變而來)。
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Rudolf Von Jhering)曾說過:「正義女神一手提天平,用它衡量法;另一隻手握劍,用它維護法。劍如果不帶著天平,就是赤裸裸的暴力;天平如果不帶著劍,就意味著軟弱無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正義之神操劍的力量和掌秤的技巧並駕齊驅的時候,一種完滿的法治狀態才能占統治地位。」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不管是獨角獸,還是正義女神,都只是文化淵源和外在表現形式不同而已,究其本質,都是以司法公正和維護正義為其追求的精神。

熱點內容
松原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5-01-22 12:04:49 瀏覽:602
酒店大廳保安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2 11:21:37 瀏覽:936
盱眙法院庭長 發布:2025-01-22 11:06:23 瀏覽:950
吳惠芬的姐姐是法官嗎 發布:2025-01-22 10:43:29 瀏覽:728
駐馬店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2 10:24:45 瀏覽:970
法院立案管轄 發布:2025-01-22 09:57:12 瀏覽:392
催收死人承擔法律責任不 發布:2025-01-22 08:45:33 瀏覽:591
中醫有關道德 發布:2025-01-22 08:23:28 瀏覽:570
司法廳孫 發布:2025-01-22 08:04:06 瀏覽:225
張亞坤法院 發布:2025-01-22 07:32:36 瀏覽: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