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建設先行

道德建設先行

發布時間: 2025-01-26 06:47:04

Ⅰ 構建和諧主要依靠法律還是道德(辯論賽)

我方資料陳詞:
看看美國就知道了,美國政府是一個非常有限的政府,可卻是世界上最有力的政府!靠的是什麼?法律!正是法律維系著美國的高效和諧的運轉!道德建設已經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無法避開的難點,說是難點,一方面道德建設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另一方面道德建設是一個艱巨性的任務,它牽涉到各個環節,哪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道德建設成為空話。
關於道德建設的思路,我個人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公民的道德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上,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要求是道德建設的基石。其次、政府必須成為道德建設的先行者,言傳不如身教。第三、道德培養需要更為寬松的環境,自然的和諧社會,人性的趨向於道德。第四、法律應該成為社會道德的最後屏障,失去法律的保障,道德將一瀉千里。
法律應當是道德的最後屏障,失去這道屏障,道德將在社會潰散。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軟工具,它是以法律為後盾的。如果法律的潰散,道德就無從談起。當前社會許多人們寧願上訪,而不願通過法律解決問題,說明在個別地方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公眾信任,尤其部分貧困低收入人群已經徹底拋棄對法律的信任
你不能指望人人都有道德這個東西,可只要有萬分之一的人沒道德,社會就會亂套,怎麼處置這個敗類?每個人的道德標准不一樣,有的說關上幾年,有的說教育,有的說殺了,有的說做奴隸,有的可能認為那個不是敗類,你認為該一樣樣意見執行過去還是全民投票?等你投完了,下一個敗類又出現了,你什麼都不用做了,天天投票吧。所以還是要有法律。所謂法律,本身就應當是一個強制性的道德要求,達不到就要處罰。中國人德治了幾千年了,結果中國人是最沒道德的,你居然還想要靠道德這東西?法治所維系的秩序是和諧社會形成的重要標志 1.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法治保障的有序社會 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它要求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生活都依法 而治,即管理國家,治理社會,是憑靠法律這種公共權威的

對方資料陳詞:
在人類存在的社會中,「理性就是道德性。」「國有道,雖加刑,無刑也;國無道,雖殺之,不可勝也。」道德才是法之根本。看問題要著本質。不能光看錶面呀!對方說維系社會秩序靠法律。請問法律又是靠什麼來維系社會秩序的?那就是道德。只有道德,才能保證立法的公平,執法的公正;只有道德,才能保證守法的自覺。首先,守法是什麼?是法律,還是道德?我們因為怕被處罰而守法,還是因為覺得那是一種美德而守法?難道沙子認為大多數人去守法不做壞事是因為害怕被判刑嗎?要是那樣的話,那可真是危險人物噗!照對方的觀點,在一個秩序的社會,那極少數的危險人物是這個社會主要的,而我們大多數人守法,有守法的美德倒是次要的了。這難道是你們的邏輯嗎?
事實表明,守法觀念越強,社會越強調這種守法觀念,我們的社會中危險人物就越不敢冒險,社會秩序就越穩定。再從執法的層次看,執法的公正靠什麼?靠執法者的良心。良心就是個人品行符合社會道德的標准。無論是亂世用重典,還是盛世之大赦,重典不是亂典,大赦不是亂赦。重典與大赦無不歸因於執法者望天下更太平、社會更穩定的動機。這種動機就是個人品行與社會道德的相一致。立法也是道德,立法的依據首先要有守法的可能性。我們說過,守法本身就是一種公德,否則立了法又沒有人遵守,最後只好法不責眾了。執法要有勇,立法要有才,可是「才而無德謂之奸,勇而無德謂之暴」啊!現代社會,法律的作用比原來大了許多,我方從不否認這一點。但是,這本身就是道德的需求,它隨時受到道德的約束。
總之,道德不僅貫穿了立法、執法和守法的始終,而且是整個法律系統真正有效運作的保證。對方辯友說維系社會秩序靠法律,那麼我們應該說是道德保證了法律的維系功能。
社會維系靠道德還是靠法律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是一個對社會法律不是很懂的人,我基本都不是很懂法律的人,但是我知道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基本的道德觀念,那麼他必定遭世人吐罵沒人肯與你相交,依理而推,如果人人都這樣,那麼我們就會變得很孤立,一孤立就各走各走的,不管對方怎樣,只顧自己,這樣人心都變了,人心都變了,人心都散了,怎麼去維持社會。所謂「得天下必先得民心」同理可證,撐天下必先取民心,而心最直接的一個標准就是道德。沒有道德就沒有心,沒有心就會散,我是一個對社會法律不是很懂的人,我基本都不是很懂法律的人,但是我知道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基本的道德觀念,那麼他必定遭世人吐罵沒人肯與你相交,依理而推,如果人人都這樣,那麼我們就會變得很孤立,一孤立就各走各走的,不管對方怎樣,只顧自己,這樣人心都變了,人心都變了,人心都散了,怎麼去維持社會。所謂「得天下必先得民心」同理可證,撐天下必先取民心,而心最直接的一個標准就是道德。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種行為標准。 區別是,法律是外在的,可見的(有法律條文),是強制的,是最低標准。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即使沒有道德,每個人必也須強制的遵守法律,因此法律保證了社會的最基本的穩定和正常運轉。 道德是內在的,不可見的(沒有明確條文),基本不具有強制性,是高於法律的行為標准。每個人道德的標准不盡相同,表現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比較難對道德作出明確的評判。道德的存在是社會良好發展的保證。

Ⅱ 辯論:中國社會發展是德治還是法治

(一)法治需要思想道德建設先行 道德品格是法治的前提,法律的產生以道德為基礎。重要的基本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來源之一。沒有對道德理念的追求,法律可能成為專制與奴役的工具。法治的關鍵在於善法或良法的存在。法的正義與否,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立法者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水準。不體現道德,甚至背叛道德的不義之法,也許可以稱為法制,卻永遠無法納入法治的范疇,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不同的經濟社會群體有著不同的法律願望,立法主體的道德品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把什麼樣的法律願望上升為國家法律,從而決定法律的品質。從我國來說,立法主體只有把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願望上升為國家法律,才能獲得絕大多數人的支持,這樣,法律才具備了順利運行的前提條件。因此,比起法治,德治更具有基礎性和前提性。 (二)法治的運行需要道德支撐 道德控制是法治的內在動力。法治的重點是人的外在行為,德治的重點是人的內心世界。法律不能自行,再好的法律也需要人來執行。法律的確立和實施,歸根到底是人的活動過程,法治是靠人來實現的。見物不見人,法治也就無從談起。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沒有較高的道德水準,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執行,再嚴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鑽。不可能設想法律和制度一旦建立,社會秩序就井然有序,失范現象就不攻自破或盪然無存。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從思想道德上保證切實遵紀守法,同一切違法亂紀的思想和行為作斗爭。要看到,一個社會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低下,那麼不論有多麼苛刻嚴厲的法律,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秩序和管理問題,不能長治久安。法治是對全國人民最起碼的要求,德治則是高層次的要求。沒有德治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 (三)法治的完善離不開道德制約 法律在實踐中是動態的開放的體系,需要在面對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延續、提升和發展。道德的自覺約束與法律的強行約束是互相制約的,也可以互相轉化,某些道德規范需要適時提升為法律規范。在法律未涉及的領域,道德就在其中起到一個補漏的作用。厲行法治,必須輔以德治。某些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可能束手無策,道德卻可以有所作為,人們可以依據道德來評判、譴責一切危害社會的行為。道德不僅可以彌補法律條文的某些空隙或薄弱環節,而且可以深入人的靈魂。以德治國並非是要以德治來代替法治,而是要真正強化和實現法治。只有在實行法治的同時實行德治,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設作為法治的後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依法治國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社會發展才能進入較高層次。

Ⅲ 水心學派學術主張

水心學派在政治立場上,強調抗金的必要性,但他們主張在實際行動和道德建設上先行,即「修實政,行實德」。他們倡導穩固邊防,認為應在准備充分後再採取行動,保持防守穩固後再進攻,不支持韓侂胄的冒險伐金策略。

在經濟層面,他們提倡理財,強調善理財者的聖君賢臣形象,區分「理財」與「聚斂」,主張通過《通商惠工》來扶持商業,促進貨幣流通,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

宇宙觀上,水心學派反對二程和朱熹的「天理本體論」,認為自然界由「五行」和「八封」等物質元素構成,強調「道」寓於萬物之中,不存在脫離物的抽象「道」,強調認識與物質世界的緊密聯系。

在認識論方面,他們強調人的認知依賴於具體事物,認為必須全面考察事物才能得出准確的義理,重視「耳目之官」和「心之官」的作用,主張內外因素共同塑造全面認識的過程,批判理學的道統傳授和理論來源。

此學派特別重視事功,強調務實而非空談,認為「仁」與「義」必須體現在實際成果上,沒有功利的道義只是空談。他們主張實際行動與大義相符,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為國家和人民帶來益處。

Ⅳ 什麼是德治

您好!

"德治",是指以禮樂教化來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質,將遵守社會等級秩序及其行為規范變為一種自覺,從而達到國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對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動地心悅誠服,而不是靠嚴刑峻法來迫使人民畏敬。

德治也是孔孟儒學大力提倡的政治主張,後來儒家把這種德治思想進行了發揮與弘揚,對傳統政治影響巨大。"以德為主,以刑為輔"便是歷代王朝政教奉行的一條基本原則。

下文為衛君翰所作,見地甚為透徹。

孔子的德治思想有以下幾個重點來反映:

1.德治並不排除法治。

子路篇: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媵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意思是賢人相繼治理國事,也要到百年之後,才能感化殘暴之人,達到廢除刑罰的境界。換句話說,那百年之內當然還是須要刑罰的。
子路篇:…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指罪與刑必須適當,重罪重罰,輕罪輕罰。既然如此,刑罰,而且是適當的刑罰,還是須要的。
堯曰篇…不教而殺謂之虐…。從另一角度來看,教而後殺就不算虐了。
里仁篇…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是說君子敬畏刑法,小人貪圖利益。
憲問篇…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如怨於社會國家時,若不以刑罰報之,何謂直?

2.德治是主觀的理想,還須其它很多客觀的環境配合,才能達成。

2-1.時間——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費相當時間的。同前例,子路篇: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善人為邦也要百年時間。同篇中: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意指如有聖人為天子,也要三十年的時間,才能使仁道行於天下。
2-2.人民的生活情況——子路篇: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和冉有一齊到了衛國,孔子見衛國人煙稠密,便說:這里人口真是眾多啊!冉有問到:治理國家時,當人口多了以後,我們還能為他們作些什麼呢?孔子說:改善大家的生活,使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使人民的生活富裕之後,還能為他們再作些什麼呢?孔子說:那就是要開始教育、教化他們的時候了。由此可知使人民豐衣足食,也是想要施行德治的基本條件之一。
2-3.政治制度——德治和法治是指治國的方法,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或共產主義制度則指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可采不同或相同的治國方法。

如前所述,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費相當時間的。因此一個可長可久又穩定的政治制度也是必須的。以孔子當時君主制度的背景而言,想想看善人為邦百年,那必定是要經由好幾位賢人持續接力式的努力才能作到的。

綜言之,孔子的德治思想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養民步驟 庶——>富——>教

治國方法 法治由重而輕而無

————————————>

德治由輕而重

————————————>

政治制度 長久穩定合理的政治制度

=============================>

法治的特點是方便,收效快速;德治的優點則是:在早期可使法治的效果增加,中後期則可減少治國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民眾理性且快樂。故孔子的德治思想在早期增加了法治的成份,在中後期則加重德治的份量,並慢慢將法治成份減到最低,最終的目的還是使民有恥且格。這也是義(宜)的表現之一吧!

Ⅳ 大學生的誠信道德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誠信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其基本內容是指誠實、誠懇、信用、信任,也就是忠誠老實,誠懇待人,以信用取信於人,對他人給予信任。它是貫穿於遠古直至當代的人類「數千年來在一切處世格言上反復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

當今社會,誠信之所以不僅仍為道德的基石,而且成為市場經濟——法治經濟社會的基本准則,成為民事法律規范中的「帝王條款」。這是因為誠信並非只是一種個人的美德或仁慈地善待自己的交易夥伴,而是要在市場經濟中善待一切人,包括陌生人乃至外國人,是現代社會文明和秩序的絕對的必要條件。誠信是為了以非強制力反對一切非道德行為、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和安全,特別是解決陌生人之間交往的互不信任問題,這也是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

改革開放,加入WTO使我國完全融入國際社會,21世紀大學生都將是「國際公民」。樹立現代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是時代的要求。作為集這兩種規范為一身的誠信,是一名優秀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素質。因為無論是實現科教興國還是對外交流,大學生都將是絕對的主力軍,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和民族素質要在優秀的大學生身上展現出來。道德建設既是群體的行為,體現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道德建設也是個體的行為,體現人類精神文明的自律。作為文化精英的大學生應該把誠信的培養變成自覺意識與行為。

當前在大學生中開展道德建設非常必要,大學生應該在「修業」的同時加強「修身」,防止大學生知識水準與道德水準嚴重失衡的現象發生。一方面,學校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應該克服純文化課的傾向,即過分注重德育課程的知識化和分數化,淡化了德育課程的人文精神,把德育變成了一門普通的文化課,這樣就會把大學德育的靈魂淡化掉。

另一方面,大學生也應從自身端正對待德育課程的態度,自覺接受道德教育。大學生的道德建設應該重在自律、重在自我教育,提倡樹文明新風從我做起,從生活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大學生應從誠信做起,成為道德建設的先行者。

誠信是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要求,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大學生作為國民中的優秀分子,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否具備誠信的品德是事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否順利推進的重大問題,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現實任務。

當前,盡管各大高校始終將誠信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中心,然而屢禁不止的考試作弊、惡意拖欠助學貸款、假文憑、假學術等現象仍呈增長趨勢,這不但突顯了部分大學生存在誠信危機的客觀事實,同時也為高校的誠信教育拉響警鍾。高校誠信教育的效果不佳、大學生出現誠信危機呼籲高校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時需建構起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誠信道德建設體系。本文針對大學生的誠信現狀及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分析根源,並探討新時期構建高校和諧
本文來自: 大學生校內網(www.dxs518.cn) 詳細出處參考:http://www.dxs518.cn/Html/xyzt/120952999.shtml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第113條第三款 發布:2025-01-27 11:59:23 瀏覽:420
雲南省高等級公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1:47:40 瀏覽:988
勞動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7 11:38:14 瀏覽:98
釘釘告上法院 發布:2025-01-27 11:27:45 瀏覽:142
減肥店老闆走了該付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7 10:49:37 瀏覽:530
行政法上的行政就是指 發布:2025-01-27 10:04:10 瀏覽:109
撫遠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7 08:59:48 瀏覽:152
法學方法論與法理學 發布:2025-01-27 08:50:39 瀏覽:859
合同法上的欺詐 發布:2025-01-27 08:25:33 瀏覽:463
法院與商會 發布:2025-01-27 08:20:23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