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77章

道德經第77章

發布時間: 2025-02-04 05:58:04

1.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的譯文

天之來道,其猶張弓歟?高自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自然的法則,不是像拉開弓弦一樣嗎?高了就把它壓低,低了就把它抬高;過滿了就減小一些,不夠滿就補足一些。自然的法則,是減去有餘的並且補上不足的。人世的作風就不是如此,是減損不足的,用來供給有餘的。誰能把有餘的拿來供給天下人?只有悟道的人能夠如此。因此,聖人有所作為而不仗恃己力,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他不願表現自己的過人之處。

2. 77《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薯鋒漏其不欲見賢。

【譯文】天的規則,不就像拉弓射箭一樣嗎?瞄得高了就往下壓,瞄得低了就往上抬;有多餘的就減少,不足的就給補充。天的規則,減損有餘的來補充不足的。人類社會的規則不是這樣,減損不足的來供奉有餘的。誰能讓那些有餘的人奉獻出來為天下做貢獻?只有得道的人。所以聖人把事情做成而不把這當成一種倚仗、憑借甚至勒索的手段,有了功勞卻不居功自傲,不想表現自己的賢能。

【經解】

        這一章重要在什麼地方呢?大家都知道「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出自《聖經·馬太福音》,直觀的解釋,窮者越窮,富者越富。在這一章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句話跟「馬太效應」講的意思是一樣的,「損不足以奉有餘」。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道德經》很早就給出了一個方案,我們把這一章叫「張弓效應」。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天道像什麼樣子呢,給你打個比方,就像拉弓射箭一樣,拉弓射箭要有的放矢。「高者抑之,下者舉之」,這個箭呢,你瞄得高了,往下壓一下;低了,往上抬一下,沿著這個比喻,得出結論,對人類社會也是這樣,「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有多餘的就減少,不足的就給補充,財富多的人,應該拿出更多幫助不足的人,收入高的人應該多交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的規則,減損有餘的來補充不足的。「人之道則不然」,人類社會的規則不是這樣,「損不足以奉有餘」,減損不足的來供奉有餘的,越是窮困的,反而被壓榨得越厲害。

        老子的話是講給坐在他對面的、聽他講治國之道的統治者的,他希望這些領導者制定政策和建立機制時注意到公平的天道,別老以人之道對抗天之道。「孰能有餘以奉天下?」誰能讓那些有餘的人奉獻出來,為天下做貢獻?「唯有道者」,只有得道的人,就是了解道的人、按照道的方式去行事的人,才能做基猛到這一點。「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所以一個好的領導者做成了事情,卻不把這個當作倚仗、憑借甚至勒索的手段,有了功勞卻不居功自傲, 不想表現自己的賢能。只是認真做事,為天下謀福利,為大眾謀福利。

        讀這一章,可以感覺到老子的社會財富平均化和人類平等的觀念。細品則可知這一章是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七十五章「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這一思數爛想的繼續和發展,表達了老子對以貪腐和苛政聚斂財富者的痛恨,對為富則不舍、為富則不仁者的批評,對窮苦者越來越窮苦的同情。這幾章都體現了《道德經》人民性的一面,是其精粹。

3.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羅老師版本: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寶矣。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本章主要講老子的軍事思想。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上古的兵書中說:我不是貿然主動進攻,而是作為客(等待的一方)迎戰;不會貿然進一寸,而是退一尺。

「用兵有言曰」這句話也再一次說明老子是整理了上古時代的智慧,加上自己天才的發揮,整理出《道德經》的。

勇:勇氣

敢:貿然

對於戰爭思想,一個將領和一個國君的解讀是不一樣的,對於將領,一心只想打贏,可是對於國君,要有文官有武將,文官能解決的,盡量不打仗,能不打就不打,逼不得已才打。

對於國君來講,部隊特別強盛不是一個好事,國君容易被沖昏頭腦,認為我的部隊天下最強,所以我就開始打,打誰都能贏,這不是王道,而是霸道。舉例:魏武卒的故事,能征善戰,但是消耗了國家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如果國君非常清醒要用德行感召天下,有一支強盛的部隊放在那裡震懾,是好的,可是如果部隊太能打,國君腦袋糊塗,認為就要靠打,而不是靠德行了,那就壞了。

能征善戰意味著樹敵太多,仗勢欺人往往得不到好的結果。力量的作用應該是威懾,真正成功的人靠的是德行。

是謂行(xing二聲)無行(hang二聲),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寶矣。

所以行軍沒有行列、方陣,不會一起揮著胳膊打打殺殺喊來喊去,手中沒有兵器(能不打就不打,把武器收起來,用德行感召天下),才能達到無敵的境界。(但是不要想著無敵)如果真認為自己無敵了,那麼禍端就出來了,沒有比認為自己無敵的禍端更大了。認為自己無敵就幾乎要失去了我的寶貝(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王道和霸道的區別,就是仁慈之心與動物性的區別。

人類要放下霸權、暴力、掠奪,用慈愛來作為粘合劑,人類才能和諧地向更高層次邁進。放下爭奪,拿起慈愛,生活不需要武力。

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所以兩軍對抗實力相當的時候,則是有慈悲心的一方(國君愛惜百姓的)會獲勝。

仁愛之心的培養永遠應該排在教育的第一位。

我(羅老師)認為《孫子兵法》是接著老子的軍事思想寫的,「計」不是計謀,而是計算,打仗之前先計算這五個因素:道天地將法。

道:領導者一心一意地愛惜老百姓,則老百姓願意與國君一個思想,一旦國家有難,老百姓會願意為國家出生入死。(要計算、衡量兩個國家的領導者誰更有「道」)

天:陰陽寒暑等天地變化,天時

地:地勢、地利

將:智慧、信譽、仁愛、勇敢

法:賞罰分明等

老子講的是國君之道,孫子講的是戰爭之道。

記得點贊哈~

4.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一、原文

【通行本】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帛書】

天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夫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唯有道乎。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天的規則,不就像拉弓射箭一樣嗎?瞄得高了就往下壓,瞄得低了就往上抬;有多餘的就減少,不足的就給補充。天的規則,減損有餘的來補充不足的。人類社會的規則不是這樣,減損不足的來供奉有餘的。誰能讓那些有餘的人奉獻出來為天下做貢獻?只有得道的人。所以聖人把事情做成而不把這當成一種倚仗、憑借甚至勒索的手段,有了功勞卻不居功自傲,不想表現自己的賢能。

2、南懷瑾《老子他說》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宇宙的法則「天之道」,如拉弓射箭一樣,弓拉得滿,箭才能射得遠。人不如意時,反而不會昏頭,而惡貫則容易滿盈,所以「天之道」像張弓一樣,「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弓對准目標射,太高時要往下一點,太低也不行,要拉高一點才能射到。「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道就那麼公平,你這里多了,他一定給你拿掉一點,少了又會補上一點。「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人類卻不像天那樣公平,人們錦上容易添花,更有損人而利己者,所以人道會受慘痛的報應。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學道的人有一個原則,把我有餘的都捨出來,幫助天下人,多布施給別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這種事。「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所以老子始終告訴我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個人做事也好,為天下國家也好,不要把你的成功看成是你自己了不起;「功成」是大家的;「名遂」,出了名已經不好意思;「身退」,趕快自己退下來,這是「天之道」,是天道自然之理。所以,把一切的成功奉獻給世人,布施給天下,老子叫我們效法天道,這是因果的大原理。

3、羅大倫《道德經說什麼》

(1)富人不會一直富,窮人不會一直窮

「天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老子說天之道就像拉開弓一樣,「高者抑之」,高的地方就把弓弦向下按;「下者舉之」,低的地方就把弓箭向上抬。

這句話真正的含圓襲義是告訴大家,如果領導者處於高位,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如此尊貴,如此聰明,如此有雄才偉略。要懂得把自己放低,為大家多做點兒事才重要。而且作為領搏橋導,不要覺得員工低下,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盡量把員工抬高點兒,這叫「下者舉之」。

(2)天之道,從來都是雨基腔猛露均沾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這句話老子在告訴我們,整個社會處於一種平均的狀態,這期間雖然有起伏,但有餘的會慢慢減損,不足的會慢慢補足。

(3)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意思是「天之道」一定會慢慢趨向於平靜,您如果什麼地方多了,它會慢慢讓您恢復正常,您不足了,會慢慢給您補上。事實上,天之道就是在講我們心中公平的原則。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人之道不是真正的道,而是普通人的運行思路,人之道是減損不足,奉獻有餘——總想把不足那部分撈足,把有餘的部分越堆越高,這講的就是人心裡私心的部分。當一個人私心膨脹時,就想把大家的資源都撈到自己這兒來。

(4)人生幸福的終極之道

「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這句話有很多個版本,河上公本寫的是「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傅本寫的是「孰能有餘而奉不足於天下者?」我們這句話還是按照帛書甲本的寫法來講)。「孰能」,是誰能夠的意思,領導者「有餘」,卻能「取奉於天者乎」。「取奉於天」是按照天之道做事,「奉」是成天之道的意思。

「唯有道者乎」。只有明白了道的人才能這樣做。「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意思是聖人為大家作為,不把好處占為己有。「成功而弗居也」,有了功勞也不自居。

「若此其不欲見賢也」,聖人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不想展露出自己有多麼賢德。他覺得大家的評價和結果沒有那麼重要,他為大家做事才重要。

三、我之體悟——「均值回歸」和「馬太效應」

老子說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這不正是現代流行的兩個概念——「均值回歸」和「馬太效應」。

均值回歸,起初是金融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股票價格、房產價格等社會現象、自然現象等,無論高於或低於價值中樞(或均值)都會以很高的概率向價值中樞回歸的趨勢。英國統計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發現均值回歸理論在遺傳界也一樣適用。他的文章《遺傳中身高的均值回歸》中說,當父母的身高大於平均水平時,他們的子女往往會比他們矮;當父母的身高小於平均水平時,他們的子女往往會比他們高。上一代人身高差異較大,遺傳之後身高差異將減少,也就是事物經過時間推移,將變得更平均、更穩定。

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馬太效應,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已經證明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主要原因。我們都知道如果貧富差距過大,就會影響社會穩定。所以防止貧富差距過大,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是一個政府的重要職責。

老子在三千年前就已經指出了這兩種現象,真是讓人不由得感嘆我們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

天道是自然界的永恆規律。人道其實就是人性。天道從未改變過,人道也一直存在。天道損有餘補不足。人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兩股力量不斷較量,便形成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波形曲線。

5. 原創《道德經》第77章淺釋天道如張弓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解讀

本章講天道如張弓。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天道好比張弓。射藝是西周六藝之一,是用氣(力)的藝術。張弓有三大要點:其一是蓄氣,神閑氣定,神氣相隨;懷感恩之心,則慈勇有力。其二是御氣,辨微知精,收放自如;力不可使全,儉廣而致遠。其三是發力,以退求進,至心一處;箭無虛發,不爭而善勝。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張弓而為用,不用則弓弛。張弓之法在於調弦合宜。弦高則下移放寬,弦低則上移收緊,弦長有餘則減短,弦短不足則增補。

弓不可拉滿,滿則箭出。弓者,中也。守中執一,則箭無虛發。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道盈虛,與時消息。貴在無過不及,損益得當,守中執一。天得一以清,無以清將恐裂。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凡人執身為我,存私廢公,自利而損他,損不足以奉有餘。種種造作,縱欲妄行,乃至陰陽失和。外耗於氣,則內有熵變之患。熵變是混亂無序的狀態。人之迷也,其日固久。違天失道,身死道消。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兩極,陰陽互根互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凝元,陽敷華。修道者清靜無為,致虛守靜,正定中和,混元抱一,歸根復命。知常而能容,容乃公,舍私利他,損有餘以奉天下。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公乃全,全天道而歿身不殆。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所以聖人無為而為,不因私而為,無私則不恃;後其身而不爭,有功而不居功;無欲而心定,正定而得,有德乃賢,不以賢耀於人。和光同塵,隱聖顯凡。歷劫度人,道炁常存。

熱點內容
疫情防控司法所 發布:2025-02-04 08:50:42 瀏覽:856
法律援助中心特邀監督員 發布:2025-02-04 08:49:16 瀏覽:247
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試題 發布:2025-02-04 08:49:15 瀏覽:279
行政訴訟法異同 發布:2025-02-04 08:33:54 瀏覽:373
失去交流能力簽名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4 08:18:58 瀏覽:325
過磅單和發票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4 08:16:47 瀏覽:811
勞動法工齡賠償從哪年生效 發布:2025-02-04 06:37:54 瀏覽:922
下列關於行政許可法律責任說法錯誤的是 發布:2025-02-04 06:32:56 瀏覽:954
勞動法工資不給 發布:2025-02-04 06:30:44 瀏覽:602
合同法中對日期的規定 發布:2025-02-04 06:23:35 瀏覽: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