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廣東立法徵用

廣東立法徵用

發布時間: 2025-02-05 08:00:25

Ⅰ 廣東省政府規章立法後評估規定(2017修改)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評估本省政府規章的實施效果,規范政府規章立法後評估工作,提高制度建設質量,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政府規章立法後評估(以下簡稱立法後評估)是指政府規章實施後,根據其立法目的,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按照一定的標准和程序,對政府規章的立法質量、實施績效、存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等進行跟蹤調查和分析評價,並提出評估意見的制度。
本規定所稱政府規章,包括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以及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第三條政府規章的制定機關應當加強對立法後評估工作的領導和監督,並提供必要的人員、經費等保障。第四條省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和省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是政府規章的評估機關。
省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負責立法後評估的組織、指導和協調工作,並對重要的、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政府規章進行立法後評估。
省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對其負責組織實施的政府規章進行立法後評估。第五條其他行政機關和有關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配合做好立法後評估工作。第六條評估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將立法後評估的部分事項或者全部事項委託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團體(以下統稱受委託評估單位)進行。第七條立法後評估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公眾參與的原則,建立科學、規范的評估標准。第二章工作與要求第八條與政府規章實施有關的行政機關應當按照評估機關的要求,提供與政府規章實施情況有關的材料和數據,協助做好立法後評估工作。第九條評估機關應當指導、監督受委託評估單位開展立法後評估工作。受委託評估單位在委託范圍內,以評估機關名義開展評估,不得將評估工作轉委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
受委託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熟悉行政立法、行政事務和掌握評估方法技術的人員;
(二)相關人員參與評估的時間能夠得到保障;
(三)具備開展評估工作的必要設備、設施。第十條開展立法後評估工作應當全面調查了解政府規章的實施情況,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手段收集、分析和評估相關資料,客觀全面地作出評估。
評估機關、受委託評估單位不得預設評估結論,不得按照評估機關和工作人員的偏好取捨信息資料。第十一條立法後評估工作的方案、程序和報告,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應當向社會公開。
評估機關應當在其門戶網站上設立政府規章立法後評估專欄,登載被評估規章全文和評估情況等信息,並開設公眾意見反饋專欄,方便公眾發表意見。第十二條參加評估工作的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對評估工作中涉及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予以保密。第十三條開展立法後評估工作應當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立法後評估的權利。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信函、電報、傳真和電子郵件、網上提意見等方式,向評估機關提出意見和建議。第十四條有關行政機關應當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收集有關政府立法和行政執法的信息資料,及時進行分類整理,逐步建立健全評估信息收集系統,為開展立法後評估工作積累資料。第三章范圍與標准第十五條政府規章立法後評估應當制定年度計劃。評估計劃由政府法制機構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六條立法後評估主要對直接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對經濟社會發展有較大影響的政府規章進行評估。
政府規章實施滿3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進行立法後評估:
(一)擬上升為地方性法規的;
(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政府規章提出較多意見的;
(三)同級政府法制機構認為有必要進行立法後評估的。
根據上位法需要進行修改或者有緊急情況需要進行修改的政府規章,可以不進行立法後評估。第十七條立法後評估可以根據政府規章的具體情況,對其全部內容進行整體評估,或者對其主要內容進行部分評估。
評估機關應當重點對政府規章有關機構職責、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徵用、行政救助、行政給付、行政裁決、行政賠償、行政補償等事項進行評估。

Ⅱ 政府對農村土地進行徵用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是國家運用其行政權力把農民集體十地轉為國家所有的行為。在法制完善的社會里,土地強制徵收要有法定事由才能進行。這些法定事由一般是為公共目的而進行的。我國立法沒有明確國家徵用集體土地的「公共利益」到底是什麼,這是土地立法中還需完善的地方。

國家建設徵用土地,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征地主體的惟一性。征地主體只能是國家,集體土地所有權向國家土地所有權的轉化是在國家與集體所有者之間發生的法律關系。
(2)征地行為的行政性。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是通過具體行政行為實現土地所有權的轉換,雙方地位不是平等的,被徵用土地的集體經濟組織府當服從國家需要,不得阻撓。
(3)征地條件的補償性。國家建設征均集體土地,簍對集體經濟組織給予經濟補償。徵用耕地的,補償費用應當包括十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徵用其他土地的,應當給予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償費。

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徵用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用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用土地方案的實施。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Ⅲ 徵收與徵用的概念

【徵收與徵用】
憲法第13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
所以,【徵收】是指當國家基於公益要求,以對公民財產加以特別限制為必要時,就需要對該公民個人的特別犧牲給予補償的行為。
徵收特徵:
1.強制性
行政徵收機關實施行政徵收行為,實質上是履行國家賦予的徵收權,這種權利具有強制他人服從的效力。因此,實施行政徵收行為,不需要徵得相對人的同意,甚至可以在違背相對人意志的情況下進行。徵收的對象、數額及具體徵收的程序,完全由行政機關依法確定,無須與相對人協商一致。行政相對人必須服從行政徵收命令,否則,應承擔一定的法律後果。
2.無償性
國家為了完成其職能,維護其統治,必須耗用一定的物質資財,而作為凌駕於社會生產之上的管理機構的國家行政機關,其本身並不直接從事生產,創造財富。因而,只有憑借國家行政權力,通過行政徵收來取得所需物質資財。行政相對人的財產一經國家徵收,其所有權就轉移為國家所有,成為國家財產的一部分,由國家負責分配和使用,從保證國家財產開支的需要。行政徵收必然是無償的,是財產的單向流轉,無需向被徵收主體償付報酬。
3.法定性
行政徵收直接指向的是行政相對人的經濟利益,由於其強制性和無償性,決定了其對相對人的權益始終都具有侵害性。因此,為了確保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不受違法行政徵收行為的侵害,必須確立行政徵收法定的原則。將行政徵收的整個過程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使具體的行政行為受相對穩定的法律支配,使行政徵收項目、行政徵收金額、行政徵收機關、行政徵收相對人、行政徵收程序都有法律上的明確依據,這是現代行政、特別是侵益行政行為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只要沒有法律根據,任何擅自決定徵收的行為,都是侵害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的侵權行為,都為國法不容。 由於稅和費的自身特性,決定了行政徵收的交納主體具有相當的廣泛性。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國有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外資企業和外國企業、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專業戶和一般公民個人,在符合一定條件時均可能成為繳納主體。 行政徵收主體與繳納主體之間的關系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在具體的徵收活動中,徵收主體總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現的,而繳納主體始終處於被管理者的地位。繳納主體作為被管理者,並不意味著在行政徵收過程中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而是有權依法向徵收主體主張自己的權利。
徵收原則:
1.公平公正原則
行政徵收流程圖法治與公平、公正原則。法治原則是一切行為的最基本的原則。它應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1)行為主體本身要合法。就是說,行為主體是行政主體,是合法的行政機關,並且還要有法定的職權。 (2)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不得法外行政。法治原則是一種基本的、綜合性的原則,只要實現了法治,人們才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各種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他們的各種權利才能得到最大的尊重和保護。同樣,在我們的行政徵收制度中,法治是前提。實現了法治,就能保證公平、公正原則的實現。具體地講,公平、公正原則體現在稅收公平方面。稅收公平又稱公平稅負,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普遍征稅,一是平等征稅。通過稅收,既可以保障國家財政來源,又可以減少納稅人之間收入上的差距,從而保障社會公平。�
2.效率原則
效率原則也是行政徵收的基本原則。就稅收來說,效率原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稅收徵收過程本身的效率,一是稅收作用於社會政治經濟的效率。公平和效率作為行政徵收的原則,應力求兼顧。在處理問題時既要堅持原則,又要靈活多樣,不可死板教條,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公平和效率在每一具體問題上不可強求等量齊觀,應是一種在質上、總體上的把握和追求。
費用抵償原則
這一原則主要是確定收費總額的問題,目的是費用逾越禁止。即作出的開支應用行政收費來抵消,而不應該使其成為公眾整體承擔的開支。不允許行政部門顯著提高某一收費項目而為其它項目集資,或是補貼財政,或是挪做他用。計算支出時,應只計算行政部門在人力、物力方面的總體花費,不得考慮其它無關因素。
3.對等給付原則
這一原則主要是在確定相對人具體交費額時應堅持的原則。一般情況下,對於因對公共設施、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引起的收費,必須根據實際對等給付價值予以確定。在此不得根據「交易價值」、給付受領人的主觀價值或其社會關系來量定收費額,收費應盡量與「真正」給付保持對等性。

【徵用】就是指行政機關為了公共利益和公共目的,依法強制獲得公民、法人財產的使用權或所有權,並給予其合理補償的一種行政法律制度。它主要具有三個特點:
一是公益性。公益性是行政徵用的核心,如果是為了個人或組織的私益,則其只能租用或購買。
二是強制性。強制性是行政徵用的保證,行政徵用權是一種社會公共權力,可以無需相對方同意而強制徵用其財產。
三是補償性。補償性是行政徵用的重要法律屬性,公民合法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是現代社會的普遍原則,如果政府為了公共利益而強制徵用私人財產,就必須給予合理補償。
行政徵用應當給予補償。關於行政徵用補償,在理論上有既得權說、恩惠說、社會職務說、特別犧牲說、公用徵收說、公平負擔說等多種觀點,其中特別犧牲說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該學說認為:「國家原有使人民負擔義務之權力,人民有服從其命令之義務,唯如非加於一般之負擔,而僅使特定人受特別犧牲時,自應予補償,俾合於正義公平之原則。」關於補償標准,各國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確立有不同的原則,如美國是公平合理補償原則,法國是公正補償原則,日本是正當補償原則。我國一些法律,如《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戒嚴法》等規定的是「相應補償」原則,另一些法律如《國家安全法》、《人民警察法》、《水法》等則規定的是「適當補償」原則,「相應補償」顯然比「適當補償」的標准要高。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民主法治的發展,行政徵用似應確立「合理補償」原則較為適宜。所謂「合理補償」,是指補償數額與被徵用財產的實際價值或被徵用人的實際財產損失相當。此外,徵用補償還應遵循一定的程序,並為被徵用者提供法律救濟途徑。 行政徵用屬於行政強製法中的「即時強制」措施,將在行政強制立法中予以規范,而行政徵用的程序將由行政程序法規范。
希望樓主滿意。

Ⅳ 廣東省航道條例全文

廣東省航道條例全文

保護和開發水運資源,加強航道建設、養護和管理,保障航道安全暢通,促進水路運輸發展,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廣東省航道條例的全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章總 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為保護和開發水運資源,加強航道建設、養護和管理,保障航道安全暢通,促進水路運輸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適用范圍】本條例適用於我省轄區沿海和內河的航道規劃、建設、養護和保護。

進出軍事港口、漁業港口的專用航道不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機構及職責】省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負責本條例的組織實施和監督執行,其所屬的省航道管理機構對全省航道實行統一管理。

各級航道管理機構負責本轄區的航道及航道設施的建設、養護、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按照政府的規定行使航道行政監督檢查、行政處罰以及相關的行政強制職權。

水利、國土、海洋與漁業、林業、公安、海事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做好航道管理工作。

第四條【航道資金保障】 航道是公益性交通基礎設施,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航道建設、養護的需要,在財政預算中合理安排航道建設和養護資金。

航道建設也可採取國家政策性貸款、社會資本投資等合法方式籌集資金。

第五條【專用航道】專用航道及航道設施由專用部門建設、養護和管理,並接受航道管理機構的業務監督和指導;也可以委託航道管理機構代管。

第二章 航道的規劃和建設

第六條【航道規劃】 本省已通航和可開發通航的河流(包括運河)、出海口門及沿海航道的航道規劃,由省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會同同級發展改革部門、水行政主管部門等有關部門編制,按國家規定許可權報經批准後實施。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在編制轄區內水運發展規劃時,應與區域內的航道規劃銜接。

專用部門在編制或修訂專用航道發展規劃前,應事先徵求省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意見。

第七條【航道建設】 進行航道工程建設應當維護河勢穩定,不得危及依法建設的其他工程或者設施的安全。航道工程建設應符合防洪排澇要求和航道規劃,並按國家基本建設程序辦理有關手續。

第八條【灘塗開發管理】 開發利用航道保護范圍內的灘塗,必須符合航道規劃,並徵得航道管理機構同意。

第九條【航道建設改造】 為了航道發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航道建設單位應對合法修建但不符合航道發展要求的橋梁、電纜、碼頭和水利工程等設施進行充分論證,並對嚴重礙航的設施進行改造,改造費用列入項目概算。

第三章 航道養護

第十條【航道管理機構養護職責】 航道管理機構應當按照航道養護技術規范,加強航道的養護和管理,保持規定的航道尺度,保證助航標志符合國家標准,保護航道設施處於良好的技術狀態。

第十一條【履行職責保障】 航道管理機構為保證航道暢通,從事勘測、整治、疏浚、清障、炸礁、建設航道設施、設置助航標志等活動依法受到保護。

第十二條【公布航道信息】 航道管理機構應當根據航道現狀技術等級或者航道自然條件,確定並公布航道維護尺度和內河航道圖。

航道管理機構應當按照航道養護技術規范要求,定期對航道進行長河段測量。

航道管理機構應當整合提供便於船舶通航的航道綜合服務信息,促進船舶、港口等業務協調,推進航運智能化。

第十三條【水上服務區】 航道管理機構設置水上服務區,應當根據船舶通航情況進行研究論證,並依法辦理相關手續後方可建設。

第十四條【航道巡查】 航道管理機構進行航道巡查時,發現有下列情形的,應當進行維護或者督促有關當事人採取維護措施,及時發布航道通告並通報海事管理機構:

(一)航道實際尺度達不到航道維護尺度;

(二)航標損害、漂失或其他不能正常發揮效能的情形;

(三)其他不符合保證船舶通航安全要求的情形。

第十五條【航道應急搶通】 航道管理機構應當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造成航道損壞、阻塞的,航道管理機構應盡快修復搶通;必要時由縣級以上政府組織修復搶通。

縣級以上政府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航道應急搶通的需要,在財政預算中合理安排航道應急搶通補助資金。

第十六條【通航建築物監管】 通航河流上通航建築物的運行方案應當經航道管理機構同意,並在通航建築物的顯著位置公布。

通航建築物的建設或管理單位應當保持設施、設備正常運轉,通行順暢,並負責維護通航建築物引航道與主航道的連接段內的航道及航道設施、水工建築物和機電設備等設施。

通航建築物的建設或管理單位應定期將通航建築物運行維護情況報航道管理機構。

航道上活動橋的通航孔的運行和維護,參照通航建築物的相關管理規定。

第十七條【通航建築物維修】 通航建築物維修應在運輸淡季或枯水期進行。同航道上的上下游梯級建築物,應同時進行維修;同梯級上的多線建築物,不得同時停航維修。

通航建築物停航24小時以上的,應事先徵得航道管理機構同意,並由航道管理機構發布航道通告,抄送海事管理機構。

第十八條【通航建築物運行要求】 通航建築物的運行,應當做到:

(一)在晝夜通航的航道上建設的通航建築物,必須保障通航建築物晝夜通行;

(二)船舶通過量大的通航建築物,應連續開放;

(三)船舶通過量較少的通航建築物,應做到船舶隨到隨開放;確有困難的,可合理定時開放。

第十九條【專用航道養護】 專用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標准和規范做好專用航道的養護,並定期向航道管理機構報送航道養護資料。

第四章 航道保護

第二十條【航道保護職責】 各級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航道管理機構應當認真履行職責,依法保護航道,保障航道安全和暢通。

第二十一條【航道監管】 各級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航道管理機構有權檢查、制止侵佔或者損壞航道等違反航道法律法規的行為。

第二十二條【跨越穿越航道建築物應符合通航條件要求】 新建、改建、擴建(以下統稱建設)跨越、穿越航道的橋梁、隧道、管道、纜線等建築物、構築物,應當符合該航道發展規劃技術等級對通航凈高、凈寬、埋設深度等航道通航條件的要求。

第二十三條【通航建築物建設】 在通航河流上建設永久性攔河閘壩,建設單位或個人應當按照航道發展規劃技術等級建設通航建築物。通航建築物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

通航建築物未按規定與主體工程同步投入使用的,攔河閘壩的其他工程不得投入使用,有關部門不得予以驗收;涉及發電的,供電等有關部門不得同意電站並網發電。

通航建築物的建設規模和設計、施工方案,須經航道管理機構審查同意;工程竣工驗收,經航道管理機構確認通航建築物符合設計要求後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四條【通航建築物施工】 閘壩建設期間確需降低航道原有通航能力的,必須徵得航道管理機構和其他有關部門的同意,建設單位應當採取修建臨時航道、安排翻壩轉運等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

第二十五條 【通航流量】 在通航河流上新建水利水電工程、引水灌溉工程,應當兼顧航道和通航建築物所需通航流量。

水工程需大幅度減流或者大流量泄水的,應當提前通報航道管理機構和海事管理機構,給船舶避讓留出合理的時間。

第二十六條【航道保護范圍】 在航道保護范圍內建設臨河、臨湖、臨海建築物或者構築物,應當符合該航道通航條件的要求。

航道保護范圍由省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流域管理機構、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有關地級以上市政府,根據航道發展規劃技術等級和航道保護實際需要劃定,報政府批准公布;涉及海域的,還應徵求省海洋主管部門的意見。

第二十七條【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 在航道和航道保護范圍內建設下列與航道有關的工程,建設單位和個人應當依照《航道法》規定,就建設項目對航道通航條件的影響作出評價,並報送航道管理機構審核:

(一)建設攔河閘壩、水電站;

(二)建設和設置碼頭、躉船、渡口、駁岸、錨地、船塢、滑道、涵洞、抽水站、排污口、護坡、護岸磯頭;

(三)建設橋梁、棧橋、隧道、渡槽以及埋設或架設纜線、管道;

(四)建設其他與航道有關的建築物或設施。

上述設施的修建,涉及到水利、城鄉規劃等有關部門的,按照水利、城鄉規劃等法律法規執行。

第二十八條【與航道有關工程監管】 建設與航道有關的工程,建設單位或個人開工前必須通知航道管理機構參與監督放線;工程施工完畢應按通航要求及時清除遺留物,並向航道管理機構提交水下掃床測量圖;工程竣工應有航道管理機構參加驗收。

第二十九條 【助航標志管理】 本省轄區的內河通航水域以及相關陸域的航標,由航道管理機構負責管理;沿海通航水域以及相關陸域的航標,由航道管理機構和海事管理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管理。

建設與航道有關的工程,涉及到航行安全和設施自身安全的,建設單位或個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技術要求設置經航道或者海事管理機構認可的助航標志,並負責日常維護;或委託該轄區的航道或者海事管理機構設置和維護,並承擔設置和維護費用。

橋區水上航標由橋梁建設或管理單位按照有關規定設置,並承擔設置費用;經航道或者海事管理機構驗收合格後,移交航道或者海事管理機構維護管理,維護費用納入財政預算。

第三十條【航道通告】 航道變化、助航標志異動和在航道上進行工程施工作業,航道管理機構應根據需要發布航道通告,並抄送當地海事管理機構。

第三十一條【航道範圍內水上水下施工作業】 在航道和航道保護范圍內進行測量、挖泥、打撈、鑽探、打樁、爆破以及其他的水上水下施工作業的單位或個人,應報航道管理機構審核同意,並由航道管理機構發布航道通告。施工完畢對圍堰等遺留物必須及時清除,並應經航道管理機構驗收。

發布航道通告應同時抄送當地海事管理機構。

第三十二條【航道安全】 禁止下列危害航道通航安全的行為:

(一)在航道內設置漁具或者水產養殖設施的;

(二)在航道和航道保護范圍內傾倒砂石、泥土、垃圾以及其他廢棄物的;

(三)在通航建築物及其引航道和船舶調度區內從事貨物裝卸、水上加油、船舶維修、捕魚等,影響通航建築物正常運行的`;

(四)危害航道設施安全的;

(五)其他危害航道通航安全的行為。

第三十三條【船舶尺度】 船舶、竹木排筏、浮運物體的尺度和吃水深度應符合規定的航道尺度、通航建築物規模的要求。

第三十四條【航道上採挖砂管理】 任何單位或個人在航道和航道保護范圍內開采河砂、砂石、砂金的,必須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航道管理機構批准,到水行政主管部門辦理登記手續,並按規定的區域和指定的方式作業,不得損壞航道通航條件。

第三十五條【沉船處理】 船舶、設施或者其他物體在航道水域中沉沒,影響航道暢通和通航安全的,其所有人或者經營人應當立即報告航道管理機構和海事管理機構,按照規定自行或者委託航道管理機構或者海事管理機構代為設置標志,並應當在海事管理機構限定的時間內打撈清除。

第三十六條【航標保護】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移動、損壞助航、導航設施和測量標志。

船舶、竹木排筏、浮運物體碰撞(拖帶)助航標志,造成標志移位、熄滅、失常的,有關責任人員應立即報告航道管理機構,並按損壞情況予以賠償。

助航標志周圍不得種植影響其效能的高桿植物或建設影響助航效能的建築物;航道兩岸不得設置與助航標志相混淆的燈光。

第三十七條【專用航標審批權分工】內河航道上專用航標的設置、撤除、位置移動和其他狀況改變,應當經航道管理機構審核同意;沿海航道上專用航標的設置、撤除、位置移動和其他狀況改變,由具有管轄權的航道管理機構或者海事管理機構審核同意。

第三十八條【通航建築物保護】 通航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通航建築物管理區域內依法徵用的土地和劃定的水域,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或毀壞。

第三十九條【過閘費徵收】 船舶通過通航建築物,應按有關規定繳納過閘費。收費標准和具體徵收辦法由政府制定。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條【法律責任】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單位或個人,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除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採取補救措施外,按下列規定處罰:

(一)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的規定,不按規定維護或運行通航建築物的,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3萬元以下罰款。

(二)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不建或不按審批的規模建設通航建築物的,責令其立即停止施工,限期採取補救措施,處3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採取補救措施的,責令限期恢復原狀,並處2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

(三)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建設與航道有關的工程,未通知航道管理機構參與監督放線或竣工驗收的,責令其限期提交相關資料;逾期沒有提交的,處以1萬元以下罰款。

(四)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的規定,未按要求設置或維護助航標志的,責令其限期設置或維護,並處5萬元以下罰款;

(五)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一條的規定,未經批准或不按批准要求進行水上水下施工作業的,責令其停止施工、限期拆除建築物或設施,並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一條【航行事故責任】違反本條例造成航行事故的,有關責任單位或個人應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十二條【行政許可期限】航道管理機構收到按本條例規定需由其許可的申請後,應自受理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作出行政許可決定。十五日內不能作出決定的,經航道管理機構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十個工作日,並應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

第四十三條【執法監督】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以及航道管理機構或其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由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或航道管理機構負責賠償。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航道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權、徇私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拒絕監督檢查的法律責任】拒絕、阻撓航道行政執法人員執行公務或違反本條例其他規定,應當受治安管理處罰的,由公安機關處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 則

第四十五條【施行日期】本條例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

Ⅳ 立法法律是不是要主吸簽字生生效

國務院的立法,需要主席簽字的。

立法法對於不同立法程序有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八條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第九條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六十五條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第七十條行政法規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

有關國防建設的行政法規,可以由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共同簽署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令公布。



熱點內容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
省司法廳張敏 發布:2025-02-05 10:08:43 瀏覽:375
公司監事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5 10:03:50 瀏覽:68
日本古代刑法圖片 發布:2025-02-05 10:03:05 瀏覽:104
司法考試考點組 發布:2025-02-05 09:29:15 瀏覽:780
術前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5 09:27:47 瀏覽:399
法院康翻身 發布:2025-02-05 09:25:35 瀏覽:856
崇陽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8:55:02 瀏覽: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