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道德經
⑴ D4:《道德經》里的三個原則
《道德經》里「道」的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這個世界是不斷變化著的,期間生滅變化永無停息,我們都只是變化中的短短的片斷,不要執著於任何事。
這個原則告訴我們,世間一直在變化,根本沒有永遠的事。我們人世間的痛苦相當比例的內容都來自於我們試圖想永遠,一旦你想永遠,痛苦就來了。比如說,一個孩子摘了一朵鮮花,他希望這個鮮花永遠開放,永遠這么鮮艷,我們成人看是:小朋友太好笑了,這怎麼可能呢?摘下來,很快就會枯萎的。
大人明白的道理,當我們大人碰到同樣事的時候往往就不明白了。比如女孩子走在街上,碰到一個帥哥,哎呀,長得像吳彥祖一樣,太帥了,我一定要永遠擁有他。這么一想,痛苦來了,為什麼呢?你晚上睡不著覺了,朝思暮想,那麼,你真的能擁有他嗎?怎麼可能永遠擁有他呢?人生不過百年,自己都不能夠永遠,怎麼能夠永遠擁有另外一個人呢?而且即使你真的嫁給他了,再過40年,再過50年,他就是一個老頭,您你說他永遠是一個男神嗎?而且你真的就擁有他了嗎?倆人一生氣吵架離婚了?沒什麼是擁有的,所以別想永遠怎麼樣,這世間所有的事都像流星一樣,你順應自然之道就可以了。所以道家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順應自然之道,順應大自然的變化,這就是我們要理解的,否則您你執著了,你就會痛苦,會犯錯誤。
不要太執著,我們放下、從容一些,你找到這個事情的根本的意義所在,有可能會做得更好,成績會更大,但是你一定要執著地想把住什麼東西,往往會失去它。手裡拿一捧沙子,我一定要永遠擁有它,使勁握著它,沙子流出的卻更多,你輕輕地捧一把在手裡,可能會捧得更多呢。所以執著是人生的一大毛病,放下,這是人生重要的一課,我們學會以後人生會從容很多,這是「道」的第一個內涵。
「道」的第二個原則是什麼?是我們與這個世界是一個整體,這叫「天人合一」。
我們與這個世界聯系的非常緊密,我們從心裡或者以行為向外發出的信息,會影響這個世界的進程,而且因為你們是一個整體,這個世界又會把它回饋給您,以各種倍數、以各種形式、以各個時間段來回饋給你,誰都逃不掉。你所發出的一切都會在外面醞釀,這世界最後會回饋給你,這個就是「道」的第二個原則。
我們跟這個世界是一個整體,給出什麼,世界回饋給您你什麼,而且倍數可能更多,這個我們一定要記住。
我曾經在一個圓桌吃飯,在吃飯的時候我就跟大家講,我用這個圓桌做例子來說明這個原則,這一個圓桌坐了10個人,我不主動向我左邊的人說話,我怎麼能讓他主動的還微笑著向我說話呢?各位想想怎麼辦?我主動微笑的向我右邊的人說話,不斷的用我的情緒去影響他。心理學研究顯示,一個人僅僅通過兩分鍾,就能把情緒傳遞給另外一個人,結果兩分鍾以後我右邊的人開心了,他開心了他就只跟我說話嗎?他也轉頭跟他右邊的人說話,結果又過了兩分鍾,他右邊的人也開心了,然後一個一個,兩分鍾兩分鍾,僅僅過了二十分鍾,我左邊的人怎麼樣?開心了,開心以後怎麼樣呢?他只跟他左邊的人說話嗎?他跟他右邊的人也說話,所以,他開始微笑著跟我說話,主動問我,告訴我一件好玩的事,這個事怎麼怎麼樣。你看,我向右發出的一份微笑,轉了一圈從我左邊回饋給我了,人世間的事就是這樣,你覺得你發出這一個善念,跟其他人沒關系,你放心吧,傳來傳去跟其他人有關系了,傳來傳去又回到您你身上來了,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的。
所以我們很多人會發現,在我們生活中仔細觀察,這種奸詐的算計的人,總是朋友很少,大家總是遠離他,而最後能做得好的人,全是厚道的,守誠信的,守規矩的,樂於助人的人,這是人世間的大規律,這就是我們人世間「道」的第二個原則。這個原則對我們的人生其實意義非常重大,我們很多人不了解這個,以為我隨意發出的什麼信息,沒關系。您千萬別認為沒關系,您發出的善或者惡的信息都在累計,都在傳遞,最後您自己逃不過去,都會回到您身上來。所以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道德經》里一直在講這樣的原則,就是你給出什麼,然後世界回饋給你什麼,你發出善念,放下自己,為大家做事,結果大家反而成就您,追隨你。所以這是一個「道」的重要原則,也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法則,如果我們能夠按照這個法則去做事,那你人生無往不利,會越來越豐盛的。
「道」的第三個原則總結起來四個字我們可以叫它「無我、利他」,「無我」什麼意思呢?並不是真的沒有自己了,而是盡量放下自己的慾念,放下自己的名利之心,《道德經》里用大量的篇幅來講為什麼做領導者一定要放下自己的慾望,一定要盡量放下,這是「無我」,「利他」,就是盡量利益眾生,為大家做好事,作為一個公司的領導者,盡量首先要利員工,對員工好,讓你管理的員工能夠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任何一個組織的領導都要照顧好你管理的百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進而利眾生,在管理好自己員工的前提下,再去「利」眾生,這就是「利他」,「無我、利他」是一個很高的境界,這個「境界」,你真的向它靠近,你就在向「道」靠近。
我們該怎麼幸福度過這一生呢?聖人講的是這樣的,只有我們不計回報,不計功利的發出善的信息,你周圍的世界才能越來越美好,你才能幸福度過此生。那麼這里邊的核心是,「不計回報」的發出善的信息,為什麼不計回報呢?因為「道」的第一個原則告訴我們,這些回報都不要在意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都是變化中的片斷,沒有什麼是可以真的存在,你真的能夠帶走的,放下這種回報之念,你去坦然的為大家做好事,發出善的信息,世界向您你回饋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你越來越幸福,您你這樣就能在從容、圓融中度過此生,這個是我們幸福的一個方法,這樣可能您的人生會越來越豐盛,所以這是「道」的第三個原則,第三個原則里邊最核心的大家記住是不計回報,一旦計較回報了,你心裡就糾結了可能就有問題了,就不幸福了,不圓融無礙了,我們不計代價一直向外發出善的信息,你會發現周圍人越來越美好,然後他們回饋給你的,我們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家回饋都是余香的話,那你就幸福了,所以說這種狀態我們要去追求,可能很難達到,真的完全不計回報,但是越向這個方向努力,您生活越幸福,您越接近「道」,這就是「道」的第三個原則。
這就是我們這個人世間的運行規則,如果說我們人世間整個是一個大游戲,它有什麼設計的游戲規則的話,這個就是,甚至我覺得這都可以用數學計算方法統計出來,我們人世間,你每出發一個信息,它是一個事件,所有的事件相疊加,最後我們會得到一個什麼結果?我覺得最後一定會驗證「道」的原則的,這是我們人世間運行的秘密,各位如果能夠掌握了,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你最後發現人生會越來越順暢,越來越豐盛。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人,這么堅持做,最後人生改變了,比如說日本的稻盛和夫,他27歲的時候他說創業的目的就是為了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去努力,所以他對員工非常好,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時候,6個月下降了90%的訂單,但是他要求所有員工可以正常上班,然後工資都照發,別的公司都辭退員工,他說所有員工正常上班沒問題,然後工資照發,這么照顧員工,而員工也竭力回報他,拚命為公司做事,所以在這個危機中,稻盛和夫的公司的股價飆升成為全日本第一,為什麼呢?就是別的公司此時萎靡不振,但是稻盛和夫的企業卻鬥志昂揚,這個是稻盛和夫度過經濟危急的秘密,他說眾志成城,建立陽光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非常關鍵,他為員工好,「無我、利他」,他說放下自己的私利,完全為員工去考慮,結果大家就更願意加入他的企業來成就他,所以他的公司的股價飆升,成為全日本第一,超過索尼公司,為什麼呢?就是老子《道德經》一直給我們講的原理,也就是說你放下自己的利益,為大家做事,尤其是公司領導者,放下自己的私利,如果能為大家去做事,努力為大家著想,這個時候大家會來成就你,那麼你的事業會越來越好,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好,老子《道德經》里邊一直在反復強調這個道理,就是說我們跟世界是一個整體,你發出善的信息,世界會向您你回饋令你人生更幸福,那麼作為領導者,這個道理會看得更加明顯,所以今天分享「道」的第三個原則「無我、利他」。
⑵ 《道德經》 第三章 感悟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解讀]:
如果不去推崇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民風就會非常的淳樸,老百姓就不會產生紛爭。如果不把那些稀有的東西認為是寶,百姓就不會起偷盜竊取之心。
人有六根,叫「眼、耳、鼻、舌、身、意」,世間有六塵,叫「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對六塵。如果眼不外視、心不外想,耳不外聽,老百姓的心就不會迷亂,這叫「使民心不亂」。
聖人治理天下,就是少讓人產生乖巧、奸詐、陰謀,以及那些所謂的計策,讓心寬廣,讓大家把生活過得好一些,像我們今天提倡的小康生活,同時,不讓人巧取豪奪,不生那些奸佞之計相互競爭,而使老百姓的身體得到安養。這樣,才能使世間民風淳樸,少陰謀、少詭計,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如果用這種順其自然的方法,就沒有他不能治理的,這就叫「無為而治」。
[感悟]:
在企業的管理中要想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關鍵在於公平。所謂的「不尚賢」,並非不重用賢者,而是要採用公平的激勵機制,沒有偏私,給員工提供一個平等的發展空間。「不尚賢」的本質就是公平,公平才能夠「使民不爭」。
「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認為,用無為的方式處理政務,那麼天下就沒有不能治理的。無為管理並不是不要制度,也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輕易干涉,管理者對下屬是「指導」,而非「指揮」。現代企業大多建立了嚴密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本意是要成為管理者有力的助手,但大多數情況下,企業越大,制度越多,管理效率越低,致使許多管理者陷入了日常事務管理不能自拔,「大企業病」多來源於此。最高明的管理者不是依據表面的信息手忙腳亂地採取行動,而是把握管理的一般原則,實現「無為而治」,也就是多指導,少指揮。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可以理解成為「培養員工承擔壓力、面對挫折的能力」。管理者必須培養員工勇於獨擋一面的工作精神和不屈不撓的人格,培訓出強大而冷靜,不卑不亢,不驕不餒,能夠面對任何外界的變化而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的優秀人才。善於管理的企業高層往往心胸寬廣、實事求是,一般人無法知道他想什麼、要做什麼,那些即使能猜出他想什麼、需要什麼的人也不敢輕舉妄動。什麼時候做、什麼時候不做,完全按事物的規律來處理,就沒有什麼不能治理好的。
⑶ 《道德經》減少不必要的慾望,無為而無不為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注釋】
[1]尚:崇尚,尊崇。
[2]貴:動詞,以之為貴,重視,珍貴。
[3]貨:財物。
[4]見(xiàn):動詞,使之看見,顯示,炫耀。
[5]可欲:能引發慾望的東西。
[6]無知:沒有奸巧之心。
[7]無欲:沒有非分之想。
這一章總體上是闡釋天下之人往往為物慾所驅使,爭名奪利,以致於天下大亂,這是有為之心帶來的後果。
聖人針對這種情況教導為人君者如何實行無為而治,以校正那些弊病。
第一句話:不尚賢,使民不爭;
古文今譯:不標榜崇尚賢才異能,使民眾不因此為了獲利而爭搶功名。
我的理解:名位足以引起人們的爭逐好利之心。
俗話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有的人天賦異稟,有的人學識淵博,有的人很善良,有的人心思細膩,有的人善於謀略,可謂是各有千秋。
如果標榜什麼才是賢能,就相當於是肯定了一種人,否定了大多數人,其他人就不好嗎?就不是賢能之人嗎?
正如一個領導總是當著一個員工及旁人,極力誇贊另一個員工是如何的出類拔萃、智勇雙全,這個員工就可能為了得到領導的賞識而起爭心。
另外,對於賢能的標准,很難去下定義。
建立一個所謂的標准,也容易被人所利用,為了爭得「賢能」的好名聲及其背後的利益,不乏有投機取巧、不擇手段的人。
這樣一來,有時候大奸大惡的人,看起來卻像個大好的賢人。知其表不知其利!
所以有道的人不推崇賢德,不標榜自己,使民眾不會為了虛名去爭奪。
第二句話: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古文今譯:不以難得稀有之物視為珍寶,抬高其價值,使百姓不因此而做偷盜之事。
我的理解:財貨實足以激起人的貪圖心。
如果提高稀有之貨的價值,那就會引起盜賊的貪心而去盜竊。如果上層之人不看重這些東西,不抬高市價,就不會有人去偷了。
打個比方,現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文物拍賣價格非常高,由此引發了許盜墓者,偷盜文物者。
如果把價格降的跟普通商品一樣,哪裡還有這些盜竊案?
有一句話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意思是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特別的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
他們可能會為了它而起竊盜,去偷竊劫奪。
另外,現在很多所謂的難得之貨,其實都是人們炒作或吹噓出來的,對我們自己來說,本身並沒有那麼大的價值。
所以,有道的人不對特別珍貴難得的稀有之物極力追捧,而使民眾不起貪圖的心思。
第三句話: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古文今譯:不顯耀可貪的事物,使民眾不被惑亂。
我的理解:激起人們貪欲的事物越多,人心就越亂,這是導致人與人之間混亂與沖突的主要原因,比如名位、財貨等。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有道的人不會輕易顯耀什麼,不顯露自己特別喜好什麼,從而使民心不被惑亂。
比如,公司領導不要動不動去呈現、去顯耀可能引起人們私慾的東西,經這么一撩撥、一刺激,員工的心就亂了,就沒法把心思全都放在做事上,又怎麼讓他們的工作卓有成效呢?
天下之亂都是因上層之人好名好利,讓老百姓增長了那些慾望。
如果上層之人不去看重名利,則老百姓覺得那些名利並沒有什麼稀罕的,就會心安而沒有那些慾望貪求了。
追名逐利之心太重,投機取巧,大多數時候不僅無法如願反而徒增煩惱焦慮,而使自己的內心無法平靜。
第四句話:「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古文今譯:所以聖人治理政事,
會凈化人民的心靈,滿足其溫飽,削弱其爭名奪利之心,強健其筋骨體魄。
我的理解:去掉不必要的慾望,活的真誠簡單健康。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讓生命處於一種自由自在而又寧靜充實的狀態,這是最理想的。
這句話說的就是「行不言之教」,它是對上述三個例子的總結和概括。
「虛其心」,就是排除一切邪念,讓百姓心中沒有追逐財富、難得之貨和可欲的念想,不是謙虛謹慎或心靈開闊的意思,這與老子的邏輯毫不相干。
「實其腹」,是說反對金錢至上不等於鼓吹貧困,像墨家一樣讓人打赤腳餓肚子,而是要保障百姓生活富足;
「實其腹」不是簡單的吃飽肚子,而是象徵生活富裕,說的是一種均富。
「弱其志,強其骨。」志,上士下心;士表示從一到十,是成事的意思;那麼志就是心中想做的事。
但這里的「志」是貶義詞,特指那些不該想的事。
《道德經》有個行文風格,但凡遇到有可能引起誤解的概念,老子便會在下文加插入語,對概念予以補充說明。
於是,「弱其志,強其骨」就是說,既要讓百姓沒有非分之想,又要讓百姓敢於擔當。
「強其骨」不是簡單指身體強壯,而是用其喻義,指勤勞勇敢,盡職盡責,不因為不妄想就撂挑子不幹活。
可見老子的思維極其嚴謹,說話滴水不漏,這是因為老子的腦子里始終有個「全」字。
現在我們來看老子對「弱其志」的批註。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
知不敢,指那些不該做的事,「敢」作「該」解。
「知不敢」前冠以「夫」字,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加引號。
老子解釋說,「弱其志」的意思就是「常使民無知無欲」,而「無知無欲」的目的,就是讓百姓不去做哪些不該做的事,沒有奸巧之心。說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
至此,老子已將何為「行不言之教」闡述完畢,它就是:聖人的使命就是從事制度建設,以因治果,用制度鏟除一切滋生邪念的土壤,使百姓不去想那些不該做的事,但不妄為不等於無為,制度建設同時還要鼓勵勤勞勇敢,敢於擔當,創造美好生活。
聖人若能如此「行不言之教」,「則無不治」。
為無為,則無不治。這一句是總結全段,聖人所教導人君的就是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
人君如果能體悟無為而治之理,那麼天下沒有治理不好的。
比如西周成康之治,周王深得無為而治的原則,以節儉示天下,不崇尚寶貨,以至天下繁榮,太平,犯罪的人極少,刑罰閑置四十多年不用,這實在是全人類文明史上的楷模!
所以,老子推崇「無為而治」的方針,但「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要刻意作為,不可故意推崇那些看似有才能的人,以身作則,一切最好順其自然,按照規律辦事。
⑷ 《道德經》告訴我們最好的管理是怎樣的
《道德經》告訴我們最好的管理是怎樣的
老子的《道德經》說管理的幾個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管理就是,就是員工感覺不到領導的干預,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把自己崗位上的事情安排得妥妥當當。領導說最少的話,管最少的事,干預最少此猜的過程。簡言之,就是尊重專業人才,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性和能動性。
老子《道德經》里談到治國與管理的幾個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說的是最差的管理境界是“侮之”——上司與下屬互相看不上,明裡暗裡有很多牢騷怪話,在工作上相互不配合。
比這稍好一點的是“畏之”——下屬害怕上司,規章制度嚴格,領導作風嚴厲,員工因為畏懼利益受損或是領導威嚴而變得唯唯諾諾。這樣的企業文化,很難激發人的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
更高明一些的是“親而譽之”——雙方關系不錯,互相贊美而互感親切。但老子認為這只是第二等的領導境界,因為領導藝術之一便是恩威並施,太過一團和氣,有時難免會放鬆標准,放縱人的惰性。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意思是說:善於打結的人,用不著繩索也沒有人解得開。老子此處是用打結比喻對下屬的管理。意思是說,用“道”約束人,不用嚴格的管理制度和嚴厲的制裁手段,也沒有人會違背。自我約束比他人約束更為有效。
《封神演義》中記錄了一個“畫地為牢”的傳說故事:周文王以仁道治天下,百姓都知恥守責。只需在地上畫一個圈,讓犯法的人在圈子裡坐牢,雖然沒有牆壁和守衛,也無人逃跑;即使逃跑,周文王善於占卜,也很快就能把罪犯抓回來。這種讓百姓自尊自愛、自覺守法的管理方法,正是老予弘揚的“道”。
真正的管理,要依賴被管理者的自動自發,如果需要頻繁動用嚴厲的制裁手段,往往是失敗的開始。秦始皇制訂了嚴刑苛法,殺人如麻,天下卻亂套了。漢高祖、唐太宗法律簡明,卻天下太平,百姓安樂。據史料記載,唐朝貞觀年間,全國犯重罪被處死的,最少的一年只有9個人,可見犯罪率多麼低。所以說,老子認為用道約束人,勝於制裁手段,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在企業中,管理者和員工就像一對天生的“仇敵”,他們似乎處在矛盾的對立兩面,永遠無法調和。在工作中,大多人都抱怨過老闆忽視自己的意見,用指揮、命令的方式來行使領導的權力,甚至經常無情地批評與訓斥下屬。而同樣,老闆對員工也經常感到不滿意,他們認為員工不服從管理、不遵守制度、生產技能不夠、懶惰、效率低下等。對於這種冤家似的矛盾,美國學者肯尼思·克洛克與瓊·戈德史密斯曾在合著的《管理的終結》中分析指出,管理的終結不應是強迫式的管理,即利用權力和地位去控制他人願望,而應是“自我管理”。
大名鼎鼎的西門子公司有個口號叫做“自己培養自己”。它是西門子發展自己文化或價值體系的最成功的辦法,反映出了公司在員工管理上的深刻見解。和世界上所有的頂級公司一樣,西門子公司把人員的全面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列入了公司戰略發展規劃,並認真地加以實施,只有專心工作,人人都有晉升的機會。但他們所做的並不止於此,他們把相當的注意力放在了激發員工的學習願望、引導員工不斷地進行自我激勵、營造環境讓員工承擔責任、在創造性的工作中體會到成就感這些方面,以便員工能和公司共同成長。對西門子來說,先支持優秀的人才再支持“准成功”的創意更有價值。面對世界性的競爭,要求擁有成功的經營人才。這種理念的前提就是,經過挑選的員工絕大部分都是優秀的,他們必須干練、靈活和全身心投入工數旁作。他們必須有良好的學歷,積極發展自我的潛力。而且,公司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優秀的`員工而獲得業績和其他利益的增長。
案例有效地說明了“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個道理。對於管理者而言,員工的自我約束力是最好的管理制度,是企業事半功倍的法寶。當薯扒橡然了,員工自我管理雖然是一種切實可行的積極的目標,但是真正做到卻非常不容易;不僅需要領導者和管理者具備幫助、引導、培訓的種種技巧,還需要極大的熱情、耐心,以及正確的信仰。
最有效並持續不斷的控制是觸發個人內在的自我控制,而不是強制。許多企業在推行人本管理的過程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效果卻不甚理想。為什麼呢?就是沒有緊緊抓住最為關鍵的那個部分——幫助和引導員工實現自我管理。因為,現代企業的員工有更強的自我意識,工作對他們來說不僅意味著“生存”,更重要的是,他們要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一個公司管理者,假如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那就無法贏得他的下屬員工,他的公司同樣無法獲得成功。
最高的領導境界是什麼呢?老子認為是“不知有之”,就是員工感覺不到領導的干預,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把自己崗位上的事情安排得妥妥當當。領導說最少的話,管最少的事,干預最少的過程。簡言之,就是尊重專業人才,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性和能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