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辯論賽依法治國

辯論賽依法治國

發布時間: 2025-02-07 08:40:02

㈠ 以法治國和依法治國的辯論賽,如何提問題向對方

這個辯題有問題。這是一個類命題,也就是說兩者差距不大。從廣義上來說,依法治國,屬於已法治國

㈡ 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抑或德治辯論賽,我方是法制,求犀利提問的素材

1.他原本無德,是胎里壞,你和他大講理想道德責任使命光明願景,你是不是單相思?你和孔慶東灌輸「五講四美」能攔住他和記者一媽二媽三媽?你是不是要喂肛門吃飯?
2.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宋襄公是治國理真的明君嗎?
3.毛 澤 東為什麼說「這些條約,對於日本這樣的侵略國家,僅只是一種道德制裁力量,要阻止日本向中國作戰是不可能的」?蔣委員長沒試過道德感召日寇?最終得到了什麼?
4.唐僧的緊箍咒是你的德治嗎?
5.我同意你的觀點,德治和法治必須並駕齊驅。但必須有一個有力的補充,德治的盡頭,必須是法治的開頭,對方辯友有懷疑嗎?
6.德是自律,法是他律;只靠德治,蒼白無力;沒有法律,萬事不立。要不要我再重復一遍加深你的印象和理解?

㈢ 辯論:以德治國比以法治國重要

因為沒有德治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在當代中國加強德治是十分必要的。

法治與德治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加強法治能賦予社會道德規范以權威性,促進社會道德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強德治能有效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精神境界,從而在根本上防範和減少違法亂紀現象的滋生。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於道德在治國安邦中的地位與作用歷來予以高度重視和評價。馬克思曾提出,國家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使每個社會成員「把個人的目的變成大家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變成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獨立性變成精神的自由。

基本內容

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

「以德治國」,這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我國社會經濟步入新的發展時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國方略,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治國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論斷,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重大發展。

㈣ 辯論賽 法治重要還是德治重要

法治與德治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加強法治能賦予社會道德規范以權威性,促進社會道德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強德治能有效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精神境界,從而在根本上防範和減少違法亂紀現象的滋生。沒有德治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在當代中國加強德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我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把德治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一是社會結構的變化凸現出德治的重要性。在人類社會的不同時期,公共社會規范的內容和控制方式是不同的。社會結構的復雜程度直接決定了公共社會行為規范的控制方式。在結構簡單的社會中,人們從事生產活動及其他社會活動的空間極為有限,經濟組織、家族組織、政治組織等往往合而為一。緊密的社會關系、巨大的共同利益和人們生存的彼此依賴性,迫使人們不得不自覺地遵守社會組織內部的各種規則。這時的公共社會行為規范是以習慣、族規和宗教體現的。在這種結構簡單、規模狹小的社會里,社會成員道德自律的重要性還未充分凸現。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增加、生產方式的變更以及社會生活的多樣化,社會組織結構的復雜程度不斷提高;維持公共社會行為規范的控制手段也隨之改變。社會結構越復雜,社會活動的空間越廣闊,個人行為所影響的直接對象就越少,行為後果的直接利益影響也越不明顯;相反,在社會幅員廣大、組織結構復雜、人口眾多而且流動量大的社會背景下,個人的隱匿條件(如居住分散、固定交往率下降、網路交往的日益普遍化等)卻不斷增加。這時,社會成員的道德自律在公共社會行為規范維護中的重要性就日益 凸現出來。二是科技的現代化呼喚著德治的強化。如生物學「克隆」技術的發展、網路技術的發展以及企業倫理、地球生態等問題的提出,都把科技道德問題提到更為重要的地位。高科技的發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德治。此外,人的現代化、政治的高度民主化也對德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現代化首先是觀念現代化,造就現代人,首要前提在於培育現代主體意識。現代主體意識具有廣泛深刻性,涉及政治、經濟和文化各領域;而崇高道德理想信念的確立、理想人格的塑造、高尚道德品格的培養,是現代主體意識的核心。民主政治的高度發展正需要以大量具有高尚道德的現代人為基礎,因為只有這樣的現代人才能具備現代的民主意識。 其次,處於經濟轉型期的當代中國社會現實呼喚著德治的強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極大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增強了人們的改革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然而與此同時,意識形態的控制方式呈現出更為復雜的狀況,如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我的滲透將進一步加大;商品交換的法則一旦侵蝕到社會政治生活和人們的精神領域,勢必引發見利忘義、權錢交易,導致國家意識、集體意識和互助精神、奉獻精神的減弱;經濟轉型期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利益調整以及一些難以預測的突發事件,難免會引發人們思想的波動。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價值觀念也趨向多樣化。面對新形勢,如何在各種思想和文化相互激盪,特別是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滲透的情況下,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廣大社會成員中確立起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為實現新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在依法治國的同時強化以德治國,是一個關繫到我國命運和前途的重要舉措。再次,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把德治置於更重要的地位。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實現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文化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社會發展中,文化始終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在現代社會中,文化更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和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社會的綜合國力是包括自然資源、經濟、政治、科技、教育、外交、國民素質、民族意志力、凝聚力等各種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文化是精神力量的代表,它以精神財富的形式及對別國的影響力、輻射力顯示其綜合國力。當今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突出地表現為知識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競爭。而道德信念、道德理想作為文化的核心,在綜合國力中尤顯其重要性。另外,文化矛盾和文化沖突是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而先進文化對於調節社會矛盾,整合民族力量,協調社會運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沒有相應文化環境的形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完善,必定是不完美的。
提倡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學者早就看出,這一機制下不會產生高尚的人格,他們甚至喊出了「不講道德的經濟學」這樣的口號。在市場經濟社會里,遵守承諾應該是基本的行為准則。但這里的守信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礎上的。當遵守承諾將會損害自己的利益時,市場主體寧願作出違約的選擇。這種利己的運行機制與社會和諧發展的互助精神存在著天然的隔閡,於是人們越來越關注對市場的制約作用。現在,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的興起,為市場中弱者權益的保護提供了充足的理論,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出現則使文明社會的互助精神從法律上找到了依據。 然而,法律的實施依然需要道德的土壤,當整個社會迷信市場作用的時候,互助精神在法院司法判決中無法體現。處於弱者的消費者面對一個又一個貌似公正卻完全不同的判決無所適從。我們不缺少市場的理念,也不缺乏對法律的關照,我們缺少道德的支撐。 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提道德的力量,並且將以德治國作為治國的方略就很有必要了。因為這是對市場經濟運行機制進行校正,也是為法治的實施提供有益的基礎。在德治的光輝下,法治的陰影會消除,市場的局限會得到彌補,整個社會將和諧發展。 不管我們是否承認,無論是市場機制還是法律制度本身,都是建立在「性本惡」基礎上的。市場運行機制就是利用人們原始的追求財富的本能推動資源的配置。在一個對財富無動於衷的人面前,市場經濟無法發動起來;但在對財富充滿佔有慾望的人們面前,市場會自行運動。然而,由於市場上每個人都是利己的,所以,必須建立基本的運行規則,法律會在交易中內部生成。當國家順應市場的需要,將市場規律法律化後,市場運行機制就能夠繼續發展下去;當國家不能順應經濟的要求,及時將市場的運行規律法律化,或者強行頒布扭曲市場運行機制的規則後,市場就會發生混亂。可以說,市場的一個基本的假定就是包含著法律規則。然而,當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市場運行機制同樣會面臨衰亡,例如當資源集中到少數人手中時,競爭的機制就不會發揮作用。這時,人們要麼等待新的市場進入者,要麼坐視壟斷者獨享高額的利潤。更重要的是,在等待的過程中,消費者和社會上弱勢群體的利益必將遭受損害,法律在這里應該再次發揮作用。這就象是一個不停滾動的鐵環,如果沒有推動者必然會停止轉動,自然倒下。然而,在需要法律的地方,我們往往看不到制度的倩影,法律總是在無休止的爭論中,在各種利益的妥協中誕生。在這些滯後的法律面前,利益的最大受損者往往是弱勢的群體。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社會和經濟的變革中,承受動盪成本最多的往往是那些最弱的人群,而對弱者的保護規則總是在各種利益的較量中姍姍來遲。 既然我們不能依賴市場本身為我們提供社會文明發展的推動力量,我們也無法保證法律天然地保護社會弱者的利益,我們還能藉助什麼來實現社會的正義呢? 道德,惟有道德!道德可以使市場主體有所顧忌,也會使法律的制定者和適用者擁有基本的准繩。所以,提倡以德治國,實際上是糾正市場的缺陷,也是彌補法律之不足。道德的時代意義不在於維護市場的尊嚴,而是對市場運行機制進行理性的批判。回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話,我們應該更深刻地領會其中的意義。 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著飛速的變化,處在市場經濟的旋渦中,人們也會不由自主地接受市場的理念。如果缺乏批判意識,認為市場萬能,甚至讓市場的理念主宰社會的一切領域,其結果將會使一切不可以交易的東西成為交易的對象,一切不可以法治的行為法治化。人們將越來越屈從於自設的規則陷阱,而無法自拔。當年,經濟學的開山鼻祖亞當·斯密曾經從醉心研究的市場「看不見的手」中抽身,探究自己的本行——倫理問題,現代經濟學家也開始關注經濟學中真正的人。而我國的經濟學家和法學家是不是也應該從制度的沉迷中醒過來,關注社會道德的作用?誠然,道德的觀念是多元化的,道德的規則也是非強制的,但關注道德,實際上是關注人本身,它會使市場運行得更有理性,也會使法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㈤ 辯論賽 法治和人治哪個更重要

法治當然先行,依法治國是基本國策,任何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治就是以德之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㈥ 辯論賽 法治重要還是德治重要

法治離不開德治
自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上下已普遍認識到法治的必要性與重要內性。容盡管由於種種原因,中國目前的法治現狀還不盡如人意,但法治對於發展市場經濟和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作用,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有學者甚至論證,市場經濟和「法治經濟」是完全等同的兩個范疇。2 事實上,對法治重要性的認識和法治在中國的相對落後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而正是這種反差促使了「依法治國」與「法治國家」的理念成為憲法規范。在中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改革實踐中,法治理念的提出無疑是一次歷史性的進步,其意義無庸本文贅述。

然而,在強調法治重要性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種「法治萬能主義」,並導致對法治的盲目崇拜。在學術界,法治概念的范圍也因未受到准確的界定而具有無限擴大的傾向。「法治」成為一種包羅萬象、十全十美的抽象理念,一種超越民族傳統和國情的追求目標,一種包醫中國百病的萬靈葯。對於這種傾向,法學界已有學者提出了批評。

筆者認為,法治概念雖然重要,但也具有其內在的局限性。5 畢竟,法治既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完備的。有兩大類理由表明,法治離不開德治。法治不但在概念上取決於一個民族對於道德規范的認同與選擇,而且一旦離開了德治就不可能實現。

㈦ 急急急!!!!跪求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還是德治辯論賽論據觀點,我們是法治(好的追加分)

中法治是根本,是根基,是對越過道德的最低表現形式的反制,換句話說,法治所針對的是一切越過道德的最低門檻的不軌行為。道德是不能脫離實際的社會生活而獨存的,社會生活的順利運轉依賴於人們尊重遵守約定俗成的各種道德規范,各種道德規范其實就是法治的最初雛形,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文明的提高,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就產生了對社會最低的道德規范明文界定的需求,即所謂的法律條文——越過道德規范的最低門檻即違法,而違法必被追究。

人類之所以不同於獸類,是因為人類有思想,有情感,思想和情感產生道德觀念,道德純潔人的心靈,滌盪人的魂魄,但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產生過程也從另一個角度反證了人類有「不道德」的另一面,而且從陰陽理論,辯證關系來說,有「好」,就有「不好」;有「高」,就必定有「不高」......與之對應,「不道德」與「道德」同樣形影相隨,「夫唱婦隨」,單純的相信道德「法力」如佛祖之手無邊無界,其結果必然是無數人曾經幻想的樂土——烏托邦,不但不能樂在其中,到頭來反而是滿腹猛醒後的幻滅與酸楚。

所以,真到那時侯,真正樂在其中的,很可能就是「不道德」,因為,藩籬已被撤除,拳頭總能勝過舌頭....
摘自好水非壞水的博客

㈧ 法律辯論賽題目

法律辯論賽題目

對於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辯論賽是家常便飯的事情,那麼關於法律的辯論賽題目有哪些呢?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法律辯論賽題目相關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法律辯論賽題目1

一、當代中國是否應廢除死刑?

二、依法治國重要不是以德治國重要?

三、律師應以當事人利益為重還是以國家法律為重?

四、中國憲法有無約束力?

五、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高還是低?

六、民事糾紛應該尋求私力救濟還是公力救濟?

七、刑訊副供所得的證據是否可作為定案依據?

八、抽象行政行為應當不應當作為行政訴訟審查對象?

九、惡法是不是法?

十、公平與效率那個為重?

法律辯論賽題目2

1、中國應不應該開放色情特區

2、應不應該禁止吃狗肉

3、律師應以當事人利益為重還是以國家法律為重

4、經濟發展可以避免自然環境惡化/經濟發展不能避免自然環境惡化

5、依法治國重要不是以德治國重要

6、當代中國是否應廢除死刑

7、公平與效率那個為重

8、社會發展主要靠法制/社會發展主要靠德制

9、市場經濟有利於道德發展/市場經濟不利於道德發展

10、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

法律辯論賽題目3

辯題

1、王某(女23歲)、劉某(女22歲)、趙某(女22歲),系某服裝店店員。一日中午一點左右,王某外出吃飯時將手提包放在商店後的休息室的沙發上,包內有3000元,回來後發現包內的3000元丟失,四下尋找,店主稱中午顧客較少,只有一婦女去過後面的休息室。王某與劉某追出尋找未果。一個月後某日,張某來到這個商店,店王對王某說,張某像那天去休息室的那個中年婦女,王某同劉某上前詢問張某,張某否認,三人發生口角,趙某前來幫忙,四人發生身體沖突,其間張某的頭被打破,商店櫃台上的一塊坡璃破碎。後來張某承認是其拿走王某的3000元錢,於是三人要求賠償,張某將工資卡(內有7000餘元)和密碼告訴王某,張某要劉某去取3000元。劉某從卡中取出3100元,把3000交給王某,100元用於賠償玻璃損失,劉某取錢期間,王某幫張某梳頭並要與其去醫院包紮,張某婉言拒絕。劉某取回錢後,將銀行卡還給張某。張某離開後報警,警方拘留了王某、劉某、趙某,經法醫鑒定,張某構成輕傷。後檢察院以搶劫罪向法院提起公訴。法庭上雙方對三人是否構成搶劫罪發生激烈爭論,現本案已審理完畢。王、劉、趙三人的行為是否構成搶劫罪?

正方:構成搶劫罪

反方:不構成搶劫罪

2、廣州市番禺區發生一起商務車撞死兩名搶匪的案件。一商務車司機在番禺南村市新路北段717號李錦記汽車美容中心前洗車時,遭遇兩歹徒飛車搶奪。得手後,兩歹徒駕駛一輛無牌摩托車逃竄。發現被搶後,司機立刻上車驅車追趕,據稱事主駕車追趕撞上摩托車,雙雙掉進七星崗公園附近河溝。兩歹徒當場身亡。商務車司機的行為是否防衛過當?

正方:屬於防衛過當

反方:不屬於防衛過當

3、甲坐公交車發現一小偷乙偷了乘客丙的包。車到站後,甲無意中和小偷乙同路並發現小偷乙將包內錢物取走,但是將盜竊的手機扔到了路邊的草叢里。甲待乙離開後撿到了該手機,並發現其中有三千元話費。於是,甲使用該手機花掉了所有話費後,將該手機賣給二手手機市場的丁,後失主丙報案,警方根據手機聯系情況,將甲抓獲。甲的行為是否構成盜竊罪?

正方:構成

反方:不構成

4、2011年12月,李某、劉某晚上在路邊攤吃宵夜。期間,王某經過李某、劉某二人的餐桌時,將桌上的一隻盤子打翻,並且出言不遜,雙方遂起爭執,王某從腰間掏出一把水果刀,一刀捅在了劉某身上致其輕傷,隨後轉身逃跑。李、劉二人隨手拿了飯館的條凳在後追趕,大喊「有種別跑,打不死你!」。並撥打110報警稱有人持刀傷人。二人追趕王某數十米後,王某見無法脫身,遂拐下大路,跳入路邊河中,該河有20餘米寬,李劉二人追到河岸時,發現王某已到河中央,由於夜色已晚,無法看到河對岸的情況。過了一會,河中沒有了聲音,李某擔心的問:他不會淹死吧?劉某回答:放心吧,肯定能過去。二人遂返回。3日後,王某的屍體從該河中浮起,經鑒定為溺水死亡。據查,李劉二人均會游泳,李劉二入的'行為性質是過失還是無罪?

正方:過失致人死亡罪

反方:不構成犯罪

法律辯論賽題目4

辯題1:正方:在司法審判中,參考判例在我國利大於弊

反方:在司法審判中,參考判例在我國弊大於利

辯題2:正方:社會穩定主要靠法律維持

反方:社會穩定主要靠法律維持

辯題3:正方:實體法比程序法更重要

反方:程序法比實體法更重要

辯題4:正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道德

反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法律

辯題5:正方:遏制家庭冷暴力應以法律制裁為主

反方:遏制家庭冷暴力應以道德教化為主

辯論6:正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道德

反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法律

辯論7:正方:杜絕盜版,消費者扮演比政府更重要的角色

反方:杜絕盜版,政府扮演比消費者更重要的角色

辯論8:正方:善心是真善

反方:善行是真善

辯論9:正方:同性戀是個人問題,不是社會問題

反方:同性戀是社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

辯論10:正方:IQ誠可貴,EQ價更高

反方:EQ誠可貴,IQ價更高

辯論11:正方:青春偶像崇拜利大於弊

反方:青春偶像崇拜弊大於利

辯論12:正方:人類將會毀於科技

反方:人類將不會毀於科技

辯論13:正方:科技的發展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反方:科技的發展會抑制人的全面發展

辯論14:正方:現代社會女人更累

反方:現代社會男人更累

辯論15:正方:文才比口才更重要

反方:口才比文才更重要

辯論16:正方:當今世界合作高於競爭

反方:當今世界競爭高於合作

辯論17:正方:真理越辯越明

反方:真理不會越辯越明

辯題18:正方:律師應該為死刑犯做無罪辯護

反方:律師不應該為死刑犯做無罪辯護

辯題19:正方:情在理先

反方:理在情先

辯題20:正方:人才的發掘需要考試

反方:人才的發掘不需要考試

;

㈨ 辯論:中國社會發展是德治還是法治

(一)法治需要思想道德建設先行 道德品格是法治的前提,法律的產生以道德為基礎。重要的基本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來源之一。沒有對道德理念的追求,法律可能成為專制與奴役的工具。法治的關鍵在於善法或良法的存在。法的正義與否,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立法者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水準。不體現道德,甚至背叛道德的不義之法,也許可以稱為法制,卻永遠無法納入法治的范疇,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不同的經濟社會群體有著不同的法律願望,立法主體的道德品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把什麼樣的法律願望上升為國家法律,從而決定法律的品質。從我國來說,立法主體只有把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願望上升為國家法律,才能獲得絕大多數人的支持,這樣,法律才具備了順利運行的前提條件。因此,比起法治,德治更具有基礎性和前提性。 (二)法治的運行需要道德支撐 道德控制是法治的內在動力。法治的重點是人的外在行為,德治的重點是人的內心世界。法律不能自行,再好的法律也需要人來執行。法律的確立和實施,歸根到底是人的活動過程,法治是靠人來實現的。見物不見人,法治也就無從談起。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沒有較高的道德水準,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執行,再嚴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鑽。不可能設想法律和制度一旦建立,社會秩序就井然有序,失范現象就不攻自破或盪然無存。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從思想道德上保證切實遵紀守法,同一切違法亂紀的思想和行為作斗爭。要看到,一個社會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低下,那麼不論有多麼苛刻嚴厲的法律,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秩序和管理問題,不能長治久安。法治是對全國人民最起碼的要求,德治則是高層次的要求。沒有德治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 (三)法治的完善離不開道德制約 法律在實踐中是動態的開放的體系,需要在面對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延續、提升和發展。道德的自覺約束與法律的強行約束是互相制約的,也可以互相轉化,某些道德規范需要適時提升為法律規范。在法律未涉及的領域,道德就在其中起到一個補漏的作用。厲行法治,必須輔以德治。某些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可能束手無策,道德卻可以有所作為,人們可以依據道德來評判、譴責一切危害社會的行為。道德不僅可以彌補法律條文的某些空隙或薄弱環節,而且可以深入人的靈魂。以德治國並非是要以德治來代替法治,而是要真正強化和實現法治。只有在實行法治的同時實行德治,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設作為法治的後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依法治國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社會發展才能進入較高層次。

㈩ 急急急!辯論賽 :中國社會更需要德治還是法治 我們是反方法治 ,希望得到高手指點!

我來告訴你中國社會需要德治,也需要法治,法治是根本,德治是輔助,但是無論德治還是法治都缺乏足夠的群眾基礎。
首先,有人說德治是根本,只是屁話,荒誕的話,他的本質是認為德治是我國的根本政策,難道德治高於憲法,你說是不是荒誕
其次,中國法治不健全,政府說健全,我可以以一名法律研究者的尊嚴告訴你,中國法治有法無治,最基本的是人民已經缺乏對法律的信仰,是我們的錯,也是政府的錯,不是政府有意犯錯,而是很多無奈,不合你主題,少說。
說中國更需要德治的,你問問他:1.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什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用法治護航還是德治。2難道我們可愛的中國人就那麼缺德嗎?3.現實社會,民工討薪,但是政府不能解決,檢察不能解決,法院不能解決,誰給人民公平和安全,難道是讓老闆們良心大發現,德治顯然解決不了,這正是我國法治不健全的表現4.德治要求太高,人得自覺性事第一位,顯示社會i坑能嗎?

熱點內容
民法典解讀講座 發布:2025-02-07 10:40:24 瀏覽:384
勞動法對工種的分類 發布:2025-02-07 10:31:10 瀏覽:262
吉林省司法改革 發布:2025-02-07 10:23:22 瀏覽:376
成都西同律師 發布:2025-02-07 10:21:42 瀏覽:936
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二十字 發布:2025-02-07 10:10:22 瀏覽:811
法規英文動詞 發布:2025-02-07 10:09:40 瀏覽:324
首頁社會正文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2-07 10:08:08 瀏覽:476
法律碩士要事先選定學校 發布:2025-02-07 09:50:03 瀏覽:629
標准輸入法官方 發布:2025-02-07 09:49:23 瀏覽:449
失德之害領導幹部從政道德警示錄下載 發布:2025-02-07 09:49:22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