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一般屬於
『壹』 道德屬於什麼范疇
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1、社會輿論是社會這一群體對個體行為和社會組織的活動施加精神影響的手段,是道德關系和人際關系的一種表現,對群體執行著調節、教育與管理的職能。
2、傳統習俗是長久的約定俗成,具有穩定的社會風俗和行為習俗,同民族情緒和社會心理密切結合,是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准則,人們也會以傳統習俗作為評價道德的標准。
3、內心信念是人們內心一系列道德規范的總和,它通過人們內心的愧疚感,罪惡感以及責任感等感覺指導與約束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心理和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起監督和審核作用。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其本質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應,最終還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
『貳』 道德屬於政治嗎社會呢
道德不屬於政治,道德屬於文化。
文化是區別於經濟政治的一種精神活動和精神現象。
『叄』 道德屬於什麼的范疇
道德:
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道德是對人的社會性的自我約束和心理約束意識。
不同的社會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標准,但是任何一個社會的道德標准都是以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秩序為目的。
對道德的維護,實際上就是對人的社會性的維護。需要從宗教、教育和國家機器的作用多方面來實現。
(一)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道德是社會物質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而在社會經濟關系中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其道德也必然居於統治地位。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又必然引起社會道德的變化。可以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起源問題非常復雜。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
只有發生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和整體利益關系,而且人們自覺意識到這種關系時,才會出現道德問題。
道德得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是人類通過勞動形成的。
道德的特徵及其作用特徵: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實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個人為主體來認識和調節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穩定性。
5.判斷對象的特殊性
6.調節范圍的廣泛性。
(二)在中國哲學史上,「道德」指「道」與「德」的關系。孔子主張:「志於道,據於德。」(《論語·述而》)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會圖景,「德」指立身根據和行為准則。因儒家以仁義為道德的重要內容,故也以仁義道德並稱。《老子》中的「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和「得」意義相近,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亦稱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道」和「德」雖尊貴,卻不是什麽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韓非認為:「德者道之功」,把「德」釋為道的功用。北宋張載提出:「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正蒙·神化》)認為「德」是氣之體,「道」是氣之用。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受全世界推崇,是相當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這是不道德的行為。
其實道德是不是1個人追重要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