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道德
1. 當代中國宗教信仰與世俗道德是非此即彼的嗎
不是。是相互依存、彼此完善。
以佛教為例,佛法如同大學課程,包含了低級課程、高級課程兩大類,低級課程叫「世間法」,教導大家如何改善當下的生活,擁有幸福人生,可謂「財智雙贏」。這樣的結果又叫「人天福報」或「龍天福報」);高級課程叫「出世間法」,教導大家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升級換代,最後離開地球,去到更高維度的空間去生活,在那裡,人的壽命延長(最短是地球的900萬年起),能力增強(類似地球上認知中的神仙),繼續修行並成為更高層次的生命體(超凡入聖),這樣的結果又叫「解脫生死,超越輪回」。所以佛教著眼於來生、今生和來世的修行。
世俗道德則不然,它們側重於眼前,也就是今生,也強調善行及倫理,而且因為只看今生的緣故,所以不夠完善圓滿(佛教稱為「不究竟」),不是佛法,是善法,若有信仰補充,自然是最好的結果
2. 世俗道德人性是什麼意思
世俗道德是指在社會中普遍認可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這些道德規范和價值觀是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它們反映了人類對一些基本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如何處理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如何平衡個人自由和社會秩序的關系等等。世俗道德的形成和發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人類固有的道德本能的表現,是我們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的一種道德意識。
人性是指人類固有的本能和特質,是每個人固有的天性和區別於其他物種的特點。人性表現為人類特有的創造力、自主性、情感與感性、理性與智慧等等。人性的發展和塑造是相對固定的,但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人性也會受到不同的影響。人性在世俗道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道德實踐的根源和基礎,同時也是道德行為的主體和動力。
人性和世俗道德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世俗道德作為一種人類自我規范的方式,需要受到人性的支持和促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較高的道德品質和人性素養,這不僅有助於個人成長和發展,也有助於社會和諧和進步。因此,人性與世俗道德的有機結合,是人類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人類在不斷實踐中逐漸完善的道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