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美人
1. 《道德經》28章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老闆是幹嘛的?老闆就是搭台的,搭好了台吸引人來唱戲,而不是只想著自己唱。
老子的比喻則更妙:
什麼叫知其雄?就是你要了解雄性物種的德性,什麼德性呢?
就是愛爭斗、愛顯擺、愛出風頭嘛!
為什麼雄性會這樣?還不是因為雌性!
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只有那些表現慾望強的個體才能獲得雌性的青睞,獲得了青睞才有交配權,有了交配權,才能生兒育女延續基因。
如此優勝劣汰、大浪淘沙,千百萬代之後的今天,剩下的基因就變成了現在的德性。
我帶女兒去捉知了,會優先捉一隻雌的,把她固定在低處的樹枝上,剩下的事就容易了。只需要等著雄知了一隻一隻飛過來交配,來一隻捉一隻,輕松得很。
這就叫知其雄,守其雌。
做事,也是一個道理,千萬別把自己當作雄知了去好勇鬥狠,就算你是最強壯的雄知了,最後也無非就是先被人家抓住了事。
而你要做的,是要找到一隻雌知了。就算找不到,寧可自己去做雌知了,起碼你可以活得比所有雄知了都久。
如果你的第一反應以為我說的是美人計,那麼請盡快離開吧,你可能理解不到點子上了。
所有的慾望,都是雌知了,之前講過,最基本的慾望有四種,生存、性、知、美。
性慾說過了,就算舉了一隅,你要以三隅反才行。
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慾望,有的人追求錢、有的人追求名、有的人追求成長、有的人為了探索,這些都是四種基本慾望按照不同比例的組合。
所謂搭台,就是找到一種機制、一種模式,使得不同的人加入進來之後,都可以源源不斷的滿足自己的各種慾望。
想贏球,就讓所有隊友得分上雙;想成為千萬富翁,就讓所有跟著你的人都至少成為百萬富翁。
把自己放在低處,連通江河湖海,所有的涓流自然匯集於你,而你並不需要刻意去做什麼,此即所謂「天下溪」。
成為天下溪還不夠,要把這種德融入我們潛意識,做什麼事都以這種德來做決定,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你就不需要刻意去想,而是變得像嬰兒一樣自然。
老子特別喜歡嬰兒這個意象,有人理解不了,有開始瞎琢磨,老子是不是有什麼讓人返老還童的靈丹妙葯啊?以至於,太上老君練金丹都被編出來了,而且在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比《道德經》還有名,不知道老子知道了會怎麼想。
其實,所謂的嬰兒,就跟孟子說「赤子之心」的「赤子」是一個意思,該不會有人把赤子之心也跟長生不老聯系起來吧?赤子,就是剛生下來的嬰兒,。為什麼儒、道兩位宗師又不約而同的撞上了呢?
因為,嬰兒人人都見過,而且那真的是人類最天真無邪的狀態。以腦科學的結論看,嬰兒大腦沒有發育成熟,真的就是什麼「心眼」都沒有,想哭就哭,想吃就吃,絕沒有半點兒遮掩。
宗師們認為,做人這件事通過不停的訓練,也是可以達到嬰兒那種毫無刻意的狀態的。就像學會了騎自行車,你絕不會琢磨每個動作怎麼做,也絕不會刻意的偏左點或者偏有點,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這就是因為騎車經過訓練,融入了我們的潛意識。潛意識的特點就是只需要佔用我們大腦少量「帶寬」,就可以完成極其復雜的活動。做人,雖然比騎自行車復雜得多,但是我們訓練的機會也多,周期也長,所以也是有可能被融入潛意識的。當然,這不容易,孔子到了七十歲,才敢說「隨其所欲不逾矩」,就是這種狀態。
有了這句做模板,後面幾句就好理解了吧?排比明白了一個,也就都明白了。
啥叫知其白,守其黑?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主要矛盾嘛。
大家都知道白好,可我們卻要去守著那個黑。為什麼?因為白用不著我們守,有的是人會去守。互聯網公司誰的話語權最大?當然是銷售了,因為業績都是他們「拼」出來的嘛。那麼作為老闆,我們要把所有資源投入到銷售嗎?當然不是,如果那樣,公司持續不了多久的。因為用戶認的還是你的產品,銷售只是他們接觸產品的一個渠道而已。既然銷售已經是白了,我們就不要去關注那個白,反而要去關注產品、研發,因為他們在幕後,離業績遠,容易被忽視,那才是黑。
對於國家來說也一樣。教師、醫生、軍人、科研工作者永遠都賺不了大錢,如果商人、明星是白,那他們便是黑。國家需要關注的不是商人、明星,而是教師、醫生、軍人、科技工作者。國家把民眾引導去關注這些人,才能夠為民眾樹立楷模。民眾有了這些人做楷模,那麼他們的德,也就是價值觀就不會出現問題。久而久之,民眾就會把這種價值觀融入潛意識,這種潛意識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的方方面面,例如教育子女好好學習,而不是成為明星;引導人們尊師重教,而不是笑貧不笑娼;引導人們保家衛國,而不是理直氣壯的當帶路黨;引導人們科研強國,而不是八卦女明星。
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之後,整個國家、民族就會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那時候無需多做什麼,而人們的生活自然會越來越好,這才叫「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還是那個意思嘛!有功勞你們上,出問題我來扛,這才是領導應該做的。當領導的跟下屬搶功勞,這得多想不開?你帶領團隊取得成績,那功勞默認就是你的,你爭什麼爭?你把功勞給下屬,不是把自己的功勞分出去了,而是把自己的功勞多復制了好多份,整體功勞翻倍了。
不但功勞翻倍,因為你把自己放低,不居功,「為天下谷」,還會收獲謙退的美名,這是一舉兩得。員工收獲了功勞,受到鼓舞,自然干勁更足,會創造更多的業績,這是一舉三得。這種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為什麼不做?
出了問題,你要扛著,也是一個道理。你想想,如果你是老闆,會去員工身上找問題嗎?老闆認識幾個員工?知道誰是誰?所有問題,都是領導者的問題。你主動承擔下來,還落得個勇於擔當。這時候你要真敢甩鍋給員工,只要老闆不傻,都會問一句,「他是哪個團隊的呢?」是不是就啞口無言了?承認錯誤,給解決方案,問題解決了,什麼都好說。問題不解決,怎麼甩鍋你也甩不掉。所以呀,還不如自己主動擔下來,團隊也是人,你都這樣了,人家也會於心不忍。心想領導這么仁義,咱們不能讓好人寒心啊。大家一塊努力,問題才更容易被解決。
如果你常年做山谷,德行自然充足。這種德行融入潛意識之後,自然就回歸到「朴」的狀態。朴,未經加工的木材,也就是自然狀態,之前也出現過,這也是老子很喜歡的一個意象。嬰兒、無極、朴其實都是一種意象,就是自然而然、毫不矯揉造作的狀態。
接著老子說,這種自然而然的「德」,散布到萬事萬物之上,便成了「器」。什麼是器?就是有某種特殊用途的工具。這個詞在經典中經常出現,孔子說「君子不器」,也是同一個「器」,就是說君子不要拘泥於某種才能,要廣泛的學習,然後融會貫通,最終學會「做人」。是不是又跟老子異曲同工了?
老子說的「朴散」,意思也是說,領導者要把德用於各個領域,而不能只做一件事。把德用到各個領域了,便可以成為「官長」,也就是「百官之長」,也就是君主了。這就是儒家提倡的「內聖外王」,而這個詞是莊子提出來的,莊子的老師則是個儒生。所以,還是一再強調的,儒道本是一家,只是後世別有用心之徒挑起了無謂的紛爭而已。
老子最後也說,「大制不割」,就是上面這個意思。政治制度、道德學問,到了深處便只是一家,想分也分不開的。
2. 美與丑並無定論 ——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功成弗居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怎麼樣算是美,這樣就有了丑;天下人都知道怎麼樣算是善,這樣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所以,「實有」和「虛無」相互滋生,困難和容易相輔相成,長和短互相比較而顯現,高和下相互依靠而存在,單音與回聲相互應和而成曲調,才顯得和諧動聽,前和後相互接隨,彼此排列才有順序。因此,有道的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聽萬物自然生長而不加以干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已有;撫育萬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勛而不自我誇耀。正因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
解析
通過對常見的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觀察與研究,老子得出一個普遍真理——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的。他由此提出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即對立統一這個永恆的、根本性的哲學法則。
為了進一步形象地說明這一理論,老子舉出了一些相互對立的概念,如善惡、美醜、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等。這些相互對立的概念存在於人類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深刻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試想,如果我們不去追求美好的事物,那麼對一些惡劣的或醜陋的東西會覺得厭惡嗎?如果我們只享受當下的快樂或是成功,當災難突然降臨時我們能夠輕松應對嗎?
在老子看來,事物的發展和變化,無不是由對立統一的矛盾催生出來的。對立著的兩個方面互相依存,並能在一定條件下向其對立面轉化。老子將這種變化看做是自然的本質。
老子認為,宇宙萬事萬物從產生至消亡,無不處於運動變化之中。可以說,除了「道」之外,宇宙間再無永恆不變之物。關於事物的運動變化,老子提出「相反相成」的道理。他認為,事物都有自己的對立面,其對立面是其存在的前提條件,沒有「有」,「無」也就無從說起;沒有「難」,「易」也就沒有著落,反之亦然。這是老子哲學中的精華部分。
面對這個矛盾對立的世界,人們該怎樣去做事呢?對此,老子給出了一個建議——無為。這里所說的「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幹,而是要以辯證法的思想指導人們的活動,使人們的活動能夠順天應人。老子所提倡的是: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生長而不加以干涉;養育萬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萬物而不自居有功。
所謂不言之教,也正如隋末唐初的醫家和哲人楊上善在其著作《黃帝內經·太素》中所說: 「古聖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勝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眾,故曰下皆為之。」 的確如此,口若懸河的人固然令人欣賞,身體力行者卻更加值得效仿。請記住,使人行者,身先行之。
美與丑並無定論
每個人審美標准不同,對美與丑的判斷自然不盡相同,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美和丑只是一種感覺,亦實亦虛。它們本身就是同一種事物,可以相互轉化。
譬如,海鮮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人們往往趨之若鶩,對它的美贊不絕口。但海鮮剛剛打撈上來的時候,魚腥味很重,而且買回來烹飪之前必須清理干凈,這時我們覺得它是令人厭惡的。而它們被我們吃剩下的殘骸,被扔進垃圾桶里,氣味腥臭,這時我們更是避之不及。
我們說海鮮海鮮是美還是丑呢?海鮮就是海鮮,它一直就在那裡,只不過是在不同的時間表現出不同的狀態。是我們心中先有了美與丑的觀點,如果我們被這種觀點牽絆,就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看到漂亮的美女,每個人都會駐足多看幾眼,不光是男人喜歡美女,女人之間看到漂亮的美女也會心生歡喜,這是本能的喜歡,這是表象。
正如昨天日更的那篇班婕妤的《團扇詩》中提及的趙飛燕和趙合德姐妹,何等的美麗,把漢成帝迷的神魂顛倒,但卻有顏無德,蛇蠍心腸,排除異己,霍亂朝綱,害人無數,我們能說她們是美的嗎?其實這樣的美女,是蛇蠍美人,她的靈魂是醜陋的,不堪的,在我們的認知中,她們是丑惡的女人,心靈的醜陋,必將遭到世人的唾罵和指責,而最終也沒有好結果。
正如泰戈爾所說:「你可以從外表的美來評論一朵花或一隻蝴蝶,但你不能這樣來評論一個人。」
再比如現代人追星,有影視明星,體育明星,也不乏企業明星。他們或是有著光鮮的外表,或是有卓越的功績,都是風靡一時的公眾人物,在各自領域都是佼佼者。但我們普通人所能及的關於他們的信息,都是通過各大媒體的報道,電視新聞以及各種現代化的傳播工具,這同樣是表象。
忽地某一天各種傳播軟體鋪天蓋地報道某某吸毒,背地裡幹了些不見光的勾當,或是某某靠賄賂拿工程,靠走裙帶關繫上位……這些一但曝光,他們一夜間人設崩塌,一落千丈,從眾星捧月到人人喊打,所以我們不能僅靠公眾形象來評價一個明星。
因此,美醜善惡都是相對的,都是在相對關系中產生的,他們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常變化的。美的東西不會一直美,丑的東西不會一直丑。事情一直都是他們原本的樣子,變化的只是人們的價值判斷標准,這些標准都是人為設定的。
事實上,世界上本無美醜,只是人們強執於美、丑的概念,分別心太重,以至於在生活中不能公平地對待「丑」,才導致了很多生活的不快。放下這種執著心、分別心,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3. 三十六計是什麼
《三十六計》中的計謀:
第一計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的計策,古時人們早有使用。如:春秋時代,齊姜和狐偃定計,把晉公子重耳灌醉,打發他離開齊國;隋代,隋將賀若弼多次大張旗鼓地進行換防,以麻痹敵軍,最後在敵軍毫無戒備的情況下,指揮大軍偷襲並攻克了陳國的南徐州。
第二計圍魏救趙
指戰國時期的趙、魏兩國;原指戰國時期齊國用圍攻魏國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邯鄲(今河北邯鄲)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戰國時(公元前353年) 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將田忌、孫臏率軍救趙 ,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於中途大敗魏軍,遂解趙圍。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此種戰略後來常為兵家所採用,稱為「圍魏救趙」法。
第三計借刀殺人
三十六計里的第三計,計謀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作品簡介:《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第四計以逸待勞
多指作戰時採取守勢,養精蓄銳,讓敵人來攻,然後乘其疲勞,戰而勝之。原作「以佚待勞」。
《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若未可入,則深壁高壘,以逸待勞。」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張昭曰:「孤城不可守,不如且回江東。劉表知我破黃祖,必來報仇;我以逸待勞,必敗劉表;表敗而後乘勢攻之,荊襄可得也!」
第五計趁火打劫
三十六計第五計之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一把。《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第六計聲東擊西
三十六計中的聲東擊西在現實生活中被提及的頻率非常高,它以假動作欺敵,掩護主力在第一時間擊其要害。聲言出東,其實擊西。聲東擊西之計,雖然早已被歷代軍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時必須充分估計敵方情況。方法雖是一個,但可變化無窮。
第七計無中生有
本計計語出自中國古代哲學家(也有的稱為兵家)老子《道德經》第40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揭示了萬物第有與無相互依存、相互變化的規律。中國古代軍事家尉繚子把老子的辯證思想運用到軍事上,進一步分析虛無與實有的關系。
第八計暗渡陳倉
全稱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自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
本計的特點是,將真實的意圖隱藏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動的背後,將奇特的、非一般的、非正規的、非習慣的行動隱藏在普通的、一般的、正規的、習慣的行動背後,迂迴進攻,出奇制勝。「明修棧道」表示公開的行動,「暗渡陳倉」表示隱藏的真實意圖。
第九計隔岸觀火
當敵方矛盾突出,相互傾軋越來越暴露出來的時候,可不急於去「趁火打劫」。操之過急常常會促使他們達成暫時的聯合,而增強他們的還擊力量。故意讓開一步,坐待敵方矛盾繼續向對抗性發展,以致出現自相殘殺的動機,就會達到削弱敵人,壯大自己的目的。
第十計笑裡藏刀
笑裡藏刀是三十六計之一。該計策的最大特點就是運用廣泛,而且可以無師自通 。笑容本是人類一種美好的表情,俗話說拳頭不打笑臉人,笑裡藏刀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百試不爽的計謀就是因為他擊中了人性中最常見的弱點。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成語,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後轉用來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出自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雞鳴》:「桃在露井上,李樹在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在軍事戰略上,三十六計之一,指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或者敵優我劣的情況下,用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謀略,很像象棋中的「舍車保帥」戰術。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
「順手牽羊」是個比喻,喻指意外獲得某種便宜,或毫不費力地獲得某種平常要花大氣力才能獲得的東西。
大部隊在運動的過程中,漏洞肯定很多,比如,大兵急於前進,各部運動速度不同,給養可能造成困難,協調可能不靈,戰線拉得越長,可乘之機一定更多。看準敵人的空隙,抓住時機一擊,只要有利,不一定完全取勝也行。
這個方法,勝利者可以運用,失敗者也可以運用,強大的一方可以運用,弱小的一方也可以運用。戰爭史上一方經常用小股游擊隊,鑽進敵人的心臟,神出鬼沒打擊敵人,攻敵薄弱處,應手得利。這樣用順手牽羊取勝的例子,不勝枚舉。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打草驚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借屍還魂原意指已經死亡的東西,又藉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為的勢力來達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出自《三十六計》第十四計-借屍還魂。迷信人認為人死後靈魂可附著於別人的屍體而復活。後用以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假託別的名義或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調虎離山,設法使老虎離開原來的山岡;比喻用計謀調動對方離開原來的有利地位;「三十六計」中的一計。目的在於削弱對方的抵抗力,減少自己的危險。
在軍事上指,如果敵方占據來有利的地勢,並且兵力眾多,這時我方應把敵人引出堅固的據點,或者把敵人引入對我方有利的地區,才可以取勝。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
欲擒故縱:擒:捉;縱:放。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鬆戒備,充分暴露,然後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縱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
原文為:「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譯義:逼迫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減弱敵人的氣勢。
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於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鬥志,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經·需》卦的原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就能贏得光明的戰爭結局。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是古代兵法三十六計中的第十七計,在戰爭中常常用到。 磚指小利,是誘敵上當的誘餌;玉是大利,是真實的意圖。此計謀指用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使之懵懂上當,中我圈套,然後擊敗敵人。
後來拋磚引玉也指以自己的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賞析。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此計認為攻打敵軍主力,捉住敵人首領,這樣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敵軍一旦失去指揮,就會不戰而潰。挽弓當自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作戰時要先把敵方的主力摧毀,先俘虜其領導人,就可以瓦解敵人的戰力。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一個成語,出自《三十六計》第十九計,意思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指暗中進行破壞。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
三十六計之第二十計混水摸魚
比喻趁混亂時機攫取不正當的利益。也作「渾水摸魚」。《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指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逃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關門捉賊,意義從字面上可以看出,是一種圍困並殲滅敵人、特別是小股敵人的計謀。該計一般都還配合著其他計謀的使用,中國軍事家中,有相當多的人成功地運用過關門捉賊計,而且開、關都非常適時,非常的自如。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是一個成語,拼音是yuǎn jiāo jìn gōng,意思是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是戰國時秦國採取的一種外交策略。後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
《三十六計》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指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佔該國(或該路)。虢,諸侯國名。也作「假道滅虢」「假途滅虢」。
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
這則按語,主要是從軍事部署的角度講的。古代作戰,雙方要擺開陣式。列陣都要按東、西、南、北方位部署。陣中有「天橫」,首尾相對,是陣的大梁;「地軸」在陣中央,是陣的支枕。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隊的地方。
因此,觀察敵陣,就能發現敵軍的主力的位置。如果與友軍聯合作戰,應設法多次變動友軍的陣容,暗中更換它的主力,派自己的部隊去代替它的樑柱,這樣一定使它的陣地無法由它自己控制,這時,立即吞並友軍的部隊。這是吞並這一股敵人再去攻擊另一股敵人的首要戰略。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
《三十六計》中(第五套 並戰計)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治軍,有時採取適當的強剛手段便會得到應和,行險則遇順。
第二十七計假痴不癲
《三十六計》中第二十七計,指假裝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三十六計」第二十八計:「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搖應,陷之死地。遇毒,位不當也。」語本《孫子·九地篇》:「帥與之朝,如登高而去其梯。」
另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將亮游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
「三十六計」之一。亦比喻將本求利,別有收獲。《盪寇志》第九四回:「應元道:『前日卑職原說這點銀子不彀,此刻若回曹州,往返多日。不如想個樹上開花的法子,安撫衙內當案 王孔目 ,卑職與他廝熟,太尊只須立紙文書與他,待結案時交付,豈不省一番急迫。』」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
反客為主,讀音為fǎn kè wéi zhǔ,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
美人計,俗稱色情間諜。指某些國家的偵察情報機關,為了套取情報,收買特務,採取的以色情勾引的色誘計謀。它是利用色情、出賣肉體的方法,以女性勾引男性對象,以男性勾引女性對象,進行間諜情報活動。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沖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於己弱而敵強的情況。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如張守圭守瓜州等。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
反間計,是漢語詞彙來自《三十六計》,指的是識破對方的陰謀算計巧妙地利用對方的陰謀詭計進行攻擊對方。
採用反間計的關鍵是「以假亂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敵人上當受騙,信以為真,作出錯誤的判斷,採取錯誤的行動。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
苦肉計,按照常理,人不會傷害自己,要是受到某種傷害,一定是某種自己無法抗爭的力量導致的。利用好這樣的常理,自己傷害自己,以蒙騙他人,從而達到預先設計好的目標,這種做法,稱為苦肉計。
苦肉計,不僅用於戰爭之中,還廣泛地見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現代經商活動中,經營者利用「苦肉計」,對自己不合格產品集中進行銷毀,用以引起廣大群眾的注意,樹立自己企業的良好形象,為下一步賺回更多的錢而埋下伏筆,是非常可取之計,但會有人為此付出代價。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
連環計,出自《三十六計·第三十五計》,是指中國古代兵法策略,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龐統使曹操戰艦勾連,而後縱火焚之,使不得脫。則連環計者,其結在使敵自累,而後圖之。蓋一計累敵,—計攻敵,兩計扣用,以摧強勢也。如宋畢再遇賞引敵與戰,且前且卻,至於數四。視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布地上。復前博戰,佯敗走。敵乘勝追逐。
其馬已飢,聞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師反攻,遂大勝。皆連環之計也。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指的是戰爭中看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時就逃走,也謂遇到強敵或陷於困境時,以離開迴避為最好的策略。現多用於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
(3)道德經美人擴展閱讀:
春秋戰國的軍事實踐活動造就了《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古代軍事戰略理論的話,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戰亂,又將我國古代軍事戰術理論推向新的高峰。
檀道濟作為這一時代優秀軍事家的代表,總結大量的軍事實踐活動,成就《三十六計》是符合時代背景及其要求的。
所不同的是:隋玉簡中沒有現在版本中的總說和六套計,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的題目及按。而按中多用春秋戰國及漢代戰例,但也有兩處提到宋、遼、金之事。
因此可以認為《三十六計》作者是檀道濟無疑,而總說和每計的「按」可能是後世的一位深諳兵法理論、精通易經、滿腹經綸的人加上去的。
兵法《三十六計》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然而書籍《三十六計》最早的版本是1941年發現的。其作者是軍事家檀道濟所著,經過相關專家研究考證,《三十六計》出自的年代也可以基本確定為南北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