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立法建議
⑴ 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的指導原則
一、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的原則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的原則,是指在進行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時,應當充分考慮和尊重自然資源和生態演變的規律,以地球生態系統平衡的基本原理作為制定法律的理論基礎。1、 生態學的基本規律(1) 物物相關律(2) 相生相剋律(3) 能流物復律(4) 負載定額律(5) 協調穩定律(6) 時空有宜律二、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原則,是指在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中應當將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法律所要實現的理想目標,用新的發展觀取代傳統的發展觀,使人類的思想和行為在法律法規的引導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由挪威前首相布蘭特朗夫人領導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於1987年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首先提出的。三、突出和運用環境經濟學方法的原則突出和運用環境經濟學方法的原則,是指在進行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時,應當將環境效益的損益分析方法和對法律規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運用到對開發行為的預測、評價、管理以及擬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設計與分析之中,作為指導(決定或修改)法律以及確立法律規范的理論基礎,以真正通過立法實現社會、經濟、環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綜合決策。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超越活動主體范圍的利害影響。它包括正、負兩方面影響,正面的影響亦稱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性。負面的影響亦稱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性。(註:關於環境的外部性問題的例子,大家可以看書78頁)解決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的方法。經濟學家認為,解決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將外部的不經濟性內部化,即由產生外部性影響的一方來承擔消除影響的所有費用,以實現社會的公平。就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而言,經濟學家提出,將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管制方法和經濟刺激方法兩大類。直接管制就是由國家制定環境法律,以行政控制標準的形式規定活動者產生外部不經濟性的允許數量和方式。它又可分為末端管制和全程管制兩類。經濟刺激方式又包括市場刺激和非市場性刺激兩大類。一般認為,對環境法規進行經濟分析是美國發明的
⑵ 關於農村生態環境有什麼立法建議
3.1進一步節制人口的增長,提高人口素質,自覺協調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引起的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問題已越來越為世人所關注。多年來,由於人口的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加之對合理利用資源認識不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對資源採取掠奪式開發經營,致使資源衰退,破壞了人與資源的平衡關系,人口、資源、環境三者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人口快速增長是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態環境失衡的主要原因。協調好三者之間的關系,關鍵是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尤其是農村人口的迅速增長。每一個有識之士,每一個有責任心的中國人尤其是農民,為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只生一個孩子吧!
其次是提高人口素質,包括文化素質、科技素質和社會公德,尤其要加強生態、環境知識的教育和普及。要認識到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及其嚴重的危害,要有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心。樹立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在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提倡生態文明。
3.2加強法制觀念,強化科學管理。認真學習、宣傳、自覺遵守有關森林、土地、水、環境等方面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法律法規。按照法律法規對資源環境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對那些違法經營、肆意破壞的不法分子要堅決給予打擊和嚴懲,真正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決不姑息養奸。尤其是對那些「權」、「錢」勾結肆意破壞資源、損毀環境,造成巨大危害的貪官污吏,更要狠狠打擊、嚴懲不貸。
要制定和完善農業生態平衡的環境政策。根據各地具體概況,目前要側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遏制鄉鎮企業對環境的污染破壞,防止水土流失等的政策,堅決取締、關停並轉污染嚴重、治理無望的「十五小」企業;對退耕還林、還草、還水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規,由群眾來監督地方官員認真執行。二是對土地施用有機肥、實施生物防治、地膜回收等進行獎勵,要制定出農牧產品優質優價的政策。三是加強新上工程和項目的生態環境評價和論證,尊重科學而不是「游戲」科學;尊重科技人才而不是「玩弄」科技人才。在環境問題上要實行一票否決制,以避免造成新的環境隱患和問題。四是放寬「四荒」地拍賣政策,嚴格遵守協議,加快治理速度。
各級領導部門要制定環保考核目標,落實責任制,經常進行檢查和督促,獎懲結合,賞罰分明。環保、公安、工商、司法等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協同執法,堅決打擊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行為。
3.3綜合規劃全面發展,走生態農業之路。生態農業是以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為指導,採用農業生態技術,把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良性循環的高效集約農業。生態農業主張提高太陽等自然能源的利用率與轉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農業廢棄物的再循環率。開發農村能源,保護自然資源,多施有機肥和生物農葯,減少化肥和化學農葯的使用,減少外部投入防止污染,用地養地,精耕細作,改革農業結構等。在當前對資源破壞嚴重、環境惡劣、生態脆弱的地區,要確實搞好產業結構調整,退耕還林、草、水,進行資源重組,生態恢復和重建工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漬化和毒性化的發展趨勢。
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生態農業的特點一是起步較早,二是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三是政府支持和重視。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5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縣和一大批生態戶、生態村、生態流域等先進典型,取得了顯著的生產、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這是為本世紀末基本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2010年改變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狀況的一大舉措。
3.4積極引進,研究和推廣高新農業技術,尤其是高新生物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依靠科學進步、技術創新,才能在發展生產和經濟的同時,做到資源合理利用,環境有效保護,協調三者之間的關系。在當前要重點解決:快速封山育林,植被恢復和建造技術;小流域或區域綜合治理和綜合發展技術;優良畜禽(作物)品種選育及其高產、高效飼養(栽培)管理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技術,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生產配套技術等等。這些具體的技術問題不解決,要實現既定的目標即協調好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三者之間的關系,只能是一句空話。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本專業的優勢,努力去為農業、農村和農民解決1-2個技術難題;要求每一位政府官員,利用自己的能力,為科技人員創造一個推廣科學技術的寬松環境條件。只喊口號,只要求做什麼,不告訴怎麼做,「以其昏昏,令人昭昭」是不能阻止中國農村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因而也就不能徹底解決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