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跟信仰
A. 如何強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維,帶頭學法尊法用法
1、要堅持帶頭學法,不斷提高法治素養。把學習憲法和黨章作為首要任務,原原本本地學,逐條逐章地看。把學習做好領導工作必需的法律法規作為關鍵所在,既要學習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也要本著「干什麼、學什麼」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學習與履行職責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堅持勤學、真學、善學,帶著問題學習,聯系實際思考,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推動學法常態化、制度化。
2、要堅持帶頭尊法,發自內心信仰法治。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切實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覺性堅定性,增強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推進依法治省的自覺性堅定性,牢牢把握人民在法治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切實增強憲法意識,帶頭抓好憲法實施,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堅守法治的思想基礎,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行引領社會風尚、培育法治文化。
3、要堅持帶頭守法,切實做到依法用權。把握權力邊界,按照「法定職權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要求,對已經明確的權力邊界,要嚴格貫徹執行;對權力邊界不清晰的,要抓緊依法界定清楚。堅持秉公用權,處理好情與法、利與法、權與法的關系,切實做到公正用權、公平處事。主動接受監督,習慣於在「聚光燈」下行使權力,在「放大鏡」下開展工作,確保權力在陽光下規范運行。充分發揮制度的監督約束作用,有針對性地立制度、建平台、定規矩,帶頭強化制度執行,主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4、要堅持帶頭用法,嚴格依法依規辦事。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想問題作決策,把合不合法、合不合規作為決策的前置審查條件,最大限度防止決策不當、決策失誤。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改革發展,自覺在法治基礎上凝聚改革共識,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風險,確保改革於法有據、蹄疾步穩。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從嚴管黨治黨,把黨章作為管黨治黨的根本依據,與時俱進加強黨內法規建設,落實主體責任,嚴守政治規矩,不斷提高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B. 如何讓法治成為全民的信仰
1. 法治是指國家的全部活動都必須以法律為基礎,依據法律來保證公民的權利與利益。
2. 法治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普遍要求,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原則。
3. 法治使得國家的權力得以規范、制約和合理化,被視為現代國家治理的基石。
4. 要使法治成為全民的信仰,需要付出長時間和艱苦的努力。
5. 加強法制教育,應從少年兒童時期開始,讓學生深入理解法律和法治精神,樹立尊重法律的意識。
6. 通過法制課程的設立、基礎法律知識的教育以及法治文化的宣傳,可以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培養全民尊重法律和依法行事的習慣,從而形成法治信仰。
7. 加強司法公信力是社會公正、公平和勞動人民的正義感的體現。
8. 為增強司法公信力,應優化司法資源配置,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加強司法紀律監督,提升司法公開透明度。
9. 和諧社會是經濟繁榮、政治穩定、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社會。
10. 和諧社會的根基是法治社會,只有依法行事、尊重法律、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人們,才能構建和諧社會。
11. 全面加強社會管理,加強社會治理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構建和諧社會,為法治信仰的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12. 民眾對法治的信仰程度與民眾對自己參與社會決策的話語權有密切關系。
13. 國家應加大對公眾的法治宣傳力度,鼓勵和引導全民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來,增加人民的話語權。
14. 法治信仰是全社會共同的追求。
15. 在日益完善和持之以恆的努力下,我們堅信法治可以成為全民的信仰。
C. 我們應當如何培養我們的法治思維和對法律的信仰
學習並熟知法律知識是培養法治思維的基礎。通過系統學習,我們可以理解法律的本質、精神和應用方式,這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遵守法律,也能在面對法律問題時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
在學識和實踐中培養邏輯思維,提高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法治思維的關鍵。邏輯思維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法律條文背後的邏輯,從而在遇到復雜情況時做出更為合理的判斷。
增加社會閱歷,積累基礎知識同樣重要。社會閱歷能夠讓我們更全面地理解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而基礎知識則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和應用法律的工具。
維護法律的尊嚴,加強法律信仰,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這不僅是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也是對我們自身權益的保護。法律信仰的增強,可以讓我們在面對法律問題時更加堅定,更有勇氣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加強實務操作技能,如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也是法治思維培養的重要環節。這些技能在法律實踐中至關重要,能夠幫助我們在處理法律事務時更加高效、准確。
在任何時候,保持思想自由、人格獨立,堅定地服從法律,是我們法治思維的核心。思想自由和人格獨立能夠讓我們更好地審視法律條文,獨立思考,而堅定服從法律則是我們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的基本准則。
D. 如何理解'法治成為共同信仰'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法治建設亦是如此;沒有精神的法治,猶如沒有靈魂的人體。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真正意義上的法治,並不完全取決於法律條文有多麼嚴厲、嚴密,也不僅僅體現在公民對法律條文有多麼深透的了解,而在於能否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讓法治成為人們共同堅守的信仰。
讓法治成為人們的共同信仰,黨員幹部的示範作用至關重要。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又是全黨的表率。從一定意義上說,法治精神只有武裝了黨員幹部的頭腦,才能真正走進人民的心中。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黨員幹部對待法律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對待法律的態度。黨員幹部嚴格依法辦事,直接體現著法律的尊嚴和權威。黨員幹部帶頭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指引下,增強法治觀念,帶頭尊崇、遵守憲法和法律,自覺在法治軌道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讓法治成為人們的共同信仰,必須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要健全完善學法用法制度,把法治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幹部培訓規劃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必須切實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禮法相依、崇德重禮、正心修身的歷史智慧中吸收營養,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盧梭曾經說過:「規章都只不過是穹窿頂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誕生的風尚才最後構成那個穹窿頂上的不可動搖的拱心石。」當法治一旦成為人們的共同信仰,必將釋放出巨大的正能量,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