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一詞的概念
1. 法制和法治的區別
法律分析:1、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
2、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法制一詞,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泛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律既包括以規范性文件形式出現的成文法,如憲法、法律和各種法規,也包括經國家機關認可的不成文法,如習慣法和判例法等。制度指依法建立起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各種制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2. 法治的讀音
法治的讀音是:fǎzhì。
基本解釋
(名)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張依靠法律統治人民,治理國家。②(動)指根據法律治理國家。
詳細解釋
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
《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 鄒韜奮 《抗戰以來》六二:「在此種慘酷壓迫之情況下,法治無存,是非不論。」亦指依法處治。《史記·蒙恬列傳》:「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法治,顧名思義,法治就是"法的統治"。
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 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它要求作為反映社會主體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並在全社會得到有效的實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貫徹。
法治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式, 要求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生活均依法而治, 即管理國家、治理社會, 是憑靠法律這種公共權威, 這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而不是靠任何人格權威, 不是靠掌權者的威嚴甚至特權, 不依個人意志為轉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代中國,"法治"和"依法治國"這兩個概念是根本一致的,依法治國實際就是法治的另一種表述,二者之間是一體兩面的關系。 要全面認識法治的內涵,必須對法治與法制、法治與人治、法治與德治的概念做一下辨析,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
3. 法制一詞大體上有哪三種含義
法制是指①一個國家制定的各種法律、②建立的政法系統和③它們所維護的社會關系。
相關理論:
一、法制的定義和特徵
法制是指一個國家制定的各種法律、建立的政法系統和它們所維護的社會關系。
法制是一種社會調控制體系,基本特徵是「以法治國」,個人是否具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取決於國家的性質。
「法制」一般譯自「rule by law」,英文的字面含義是「用法律來統治」。
二、法治的定義和特徵
法治是指一個國家的法律具有至上性、正義性、完備性。(高、好、全)
法治是一種社會政治狀態,基本特徵是「依法治國」,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法治」一般譯自「rule of law」,英文的字面含義是「法律的統治」。
三、法制與法治的關系
1、區別
法制經常相對於民主而言;法治一般相對於「人治」而言。「人治」的特徵是:①人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②個人可以隨意制定和廢除法律。
2、聯系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礎: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制,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徵;
②法治是法制的升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參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原則、基本要求、根本指針: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核心),執法必嚴(關鍵),違法必究(保障)。1978,113GB
4. 法治名詞解釋
法治是指根據法律來治理國家和管理社會的一種基本方式,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
法治強調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至上地位,強調法律的公正性、穩定性和普遍適用性,旨在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促進社會公正和穩定。法治的本質是限制權力、保障權利。權力是公共意志的代表,但也可能被濫用或異化,導致對公民權利的侵犯。
3、法治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市場經濟需要公平競爭的環境,而法治是保障公平競爭的基石。法治通過制定和執行市場規則,保護企業合法權益,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在法治社會中,企業能夠在一個公平、透明、可預測的環境中進行經營和競爭,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風險。
4、法治是推動政治進步的重要力量。政治進步需要建立在民主、公正、法治的基礎上。法治通過限制權力、保障權利,促進政治的民主化和公正化。在法治社會中,政府的行為受到法律的制約和監督,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得到保障,有利於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
5. 法治是什麼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但有時並非作為一個片語,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家提倡的「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無論在理論上如何高瞻遠矚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是,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可以表訴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應當說,這種情況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過程中並不少見。行政機關往往藉助手中的「立法權」,紛紛行使行政權力擴張法律化,也藉助於手中執法權力及對司法權的影響,來擴大其職能和實現其效用。這種片面的、出於「官本位」思想的「依法治理」嚴重悖離了法治精神和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法家「垂法而治」的再版。而廣大民眾則處於「被動」的地位,既在客觀上不能有效介入國家法治實踐,又在主觀上無法正確參與和對之加以評價。[5]其深層原因在於人治思想與權力本位思想還在相當的領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先後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號。這種形式主義做法使得依法治國的法治內涵與精神逐步喪失,結果最後演變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觀。在他們眼裡,仍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見,認為法律只是專管老百姓的,從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層現象,其真正內涵沒有深刻理解並內化為堅實的信念和外化為行動。因此,「依法治國」成為僅僅理解為依據大量出自有據的規章、政策和法律來治理國家和人民,這種「葉公好龍」式的法治觀是法治非理性的表現形式,是傳統專制主義、人治主義和宗法思想沒有得到徹底清算的典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