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調和
A. 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1. 認識功能:道德充當著引導人們向善的導師,啟示個體對自己在家庭、社會、國家中的責任與義務有所認識,理解社會道德規范與原則,從而作出恰當的行為選擇和生活決策。
2. 調節功能:在社會交往中,道德如同一個調節器,解決個體間的矛盾。通過輿論、習俗和個人的信念等手段,道德以自身的善惡標准引導人們的行為,促使個體之間以及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和諧發展。
3. 教育功能:道德猶如一位激勵人心的導師,塑造人們的道德意識和行為,培養正確的義務觀、榮譽觀、正義觀和幸福觀,使人們成為道德純潔、追求高尚理想的人。
4. 評價功能:道德扮演著公正評判者的角色。通過道德評價,人們將社會現象劃分為「善」與「惡」,以此把握現實,並對個體行為產生內在的驅動和約束。
5. 平衡功能:道德不僅調整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還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教導人們對待自然應持正確的態度,調和人類行為,維護生態平衡。環境道德是現代社會公德的一部分,它教導人們承擔起對後代有益而非有害的責任,合理開發資源,促進生產,維護自然環境的平衡與和諧。
B. 道德的作用不包括
道德的主要功能並不包括自律。道德的功能主要包括:
1. 認識功能:道德能夠引導人們認識到自己對家庭、他人、社會和國家的責任與義務。
2. 調節功能:道德作為社會矛盾的調節器,通過社會輿論和風俗習慣等手段,用善惡標准來調整人們的行為。
3. 教育功能:道德教育有助於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品質和行為。
4. 評價功能:道德如同公正的法官,評價社會現象,幫助人們理解現實世界。
5. 平衡功能:道德能夠調和人際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人們為後代造福的責任感。
道德的作用表現在:
1. 為經濟基礎服務:道德以其善惡標准,從道義上支持經濟基礎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促進其形成和鞏固,並批評不利於經濟基礎的思想和行為。
2. 階級斗爭的工具: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斗爭的手段之一。統治階級的道德為統治服務,而被統治階級的道德則代表反抗和未來利益。
3. 推動生產力與科技發展:進步的道德積極促進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而落後的道德則產生阻礙。
4. 影響上層建築和社會秩序:道德對上層建築的其他領域和社會生活秩序有重要影響。
5. 道德的共同性:不同階級、不同社會在某些經濟、文化、民族心理條件下,可能存在相似或相同的道德特性。
6. 道德的自律性:道德主體通過認識客觀世界和生活條件,自願遵循社會道德規范,將外部要求轉化為內在自律。
7. 道德的習得性:道德觀念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和社會輿論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與道德相對主義相對,後者認為道德是絕對的。
道德常與良心聯系在一起,良心是指自覺遵守主流道德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