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法學認知
『壹』 法學概念是什麼
探索法律的奧秘:法學概念的深度解析
法學,這門獨特的社會科學,猶如一座橋梁,連接著社會現實與人類精神生活,它以法作為核心研究對象,深入探討法律的產生、發展及其規律。它不同於封閉的技術學科,如醫學或土木工程,它們缺乏法學對社會政治和經濟關系的廣泛考量。法學關注的是政府與民眾、經濟與法律的復雜交織,它揭示了法在社會秩序中的核心作用,同時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精神導向。
作為一門科學,法學具有嚴謹的理論體系和科學方法。它遵循社會科學的廣泛研究范疇,關注法律與社會現象的相互關系,同時又承載著人文關懷,為不同文化和國度的人們提供法律理論和實踐指導。法學的體系,就像一座大廈,由立法學、司法學、法律解釋學等眾多分支學科相互支撐,形成一個有機的知識網路,滿足社會法律現象多樣性的研究需求。
從歷史的角度看,法學的誕生並非偶然。恩格斯的論述揭示了法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即社會復雜法律現象的積累和專門研究者的出現。在中國,法學的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和儒家,而在西方,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法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後的中世紀和近代,法學經歷了從神學附屬到獨立學科,再到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多元流派的演變,如自然法學、實證主義法學和社會法學等,每一階段都為法學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法學的歷史發展,不僅是一個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更是社會變遷和思想進步的反映。它見證了人類對法律認知的深化,以及法律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變遷。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法學中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它不僅是理論的探究,更是實踐的指南。
總結:法學,這門跨越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知識形態,以其深刻的理論內涵和豐富的實踐應用,構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體系。無論是研究立法、司法,還是探討法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法學都以其獨特的視角,洞察社會的脈絡,為人類的法治進程提供理論支撐。
『貳』 大學生對法律觀的認識
我是一名一畢業的大學生,讓我來談談吧。
一、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
1.法律意識的培養是以法治國的客觀要求
法治社會是現代國家的重要標志。現代法治社會的根本特徵是法律權威的至上性,而法律權威的確立,必須以良好的法律意識作為前提和基礎。法律只有贏得全社會普遍的心理認同,才會化為人們的內心自覺。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1〕可見,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至少應具備兩個因素:一是良好的法律;二是普遍的服從,也即完備的法律制度和積極的守法精神。如果沒有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那麼,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無法促成一個國家法治精神的形成。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 「法治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從精神層面上講,它還是一種觀念,一種意識,一種視『法』為社會最高權威的理念和文化。只有這種觀念與意識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信仰,並支配著社會主體的行為時,法治才能實現」。〔2〕
2. 法律意識的培養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
市場經濟是法治化的經濟,經濟活動的主體精神就是法治化的利益精神。它以利益為取向,要求的不是「重義輕利」的道德觀,而是以義為鏡、合法取利的法治觀。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必然要求大學生對公平、公開、競爭等主體精神的認同,及由此決定的對法治精神的呼喚。市場經濟的抉擇預示著民族精神的價值取向由道德本位向法治本位轉型。與之相適應,現代高校德育在內容、形式和對象上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單純的思想品德教育發展到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律意識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德育。為此,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體現時代的這一要求,把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放到一個相當重要、相當突出的戰略高度上來認識,突出其應有的地位。
3. 法律意識的培養是傳統道德教育獲得有力支持的重要保障
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對大學生進行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這是我黨長期以來形成的政治優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極大的傳承的價值意義。不僅不能放棄,而應與時俱進,繼續堅持並發揚光大。但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由於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及社會利益分配的市場化,一方面激發了人們的創造性,另一方面又容易誘發人們的貪欲,加之,傳統的道德規范因缺乏強有力的制約機制,而使之呈現出了弱化的趨勢。當代大學生道德認識和行為背離現象增多的事實表明,僅僅依賴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無法適應客觀現實的需要。為有效地規范他們的行為,必須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重視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使傳統精神由此獲得新的力量的支撐。
4.法律意識的培養是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從社會的維權角度來看,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能夠使其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學生唯有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才會明白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在具體的法律活動中,明白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什麼是法律所禁止的,什麼是法律所要求的,尤其是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如何通過法定程序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另外,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的對外交往日漸加強,可以預見,中國的未來將不可避免地更加緊密地與世界連為一體,這種新形勢對我國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在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的同時,尚需具備相應的法律素質,唯有如此,才能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二、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1.整體法律認知水平不高
當前,我國大學生對法律知識比較感興趣,且認識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現行的高校《法律基礎》課時有限,不可能對法律知識系統地展開,加之講授該門課程的教師受專業的局限,對專業教的法律知識難以深入把握,從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歷史及現實造成了大學生整體法律認識水平不高的狀況,甚至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與社會接觸中出現許多法律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