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底線圖片

道德底線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2-21 17:30:06

⑴ 婦道之道德底線(在情感與道德間的掙扎與彷徨)

1948年,中國第二代「文人導演」費穆拍攝的《小城之春》上映,影片講述了一個已婚女人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況下再次見到昔日戀人時舊情重燃的故事。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影片在那個歷史年代並沒有激起什麼水花,比起少有伯樂的贊譽,更多的是對這部影片的批評。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被認為是中國電影研究的經典,其中有關《小城之春》的評價成為十七年批評該片的基準:

直至上世紀80年代,該片才被海外及香港電影人發現並譽為經典作品;2005年,被金像獎評顫銷為百年百大電影第一名。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從1934年到1947年的幾部經典影片來看,大部分都是講述社會底層人士的生活、各階級抗日戰士、戰爭對家庭的影響等等,反映的都是那個時代的主題,關於社會的慾望、需求、友殲恐懼和抱負。而費穆導演將鏡頭聚焦在全國性內戰時代的一座小城,幾個人物之間復雜矛盾的心理變化以及微妙的情感關系,按照現在的話好洞沖來說,就是婚外情、四角戀。

在電影院,我們更喜歡觀看漫威的超級英雄系列電影、《速度與激情》、《哈利波特》等商業性電影,藝術性電影往往叫好不叫座,隱喻太深而讓觀者一時難以理解。 《小城之春》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簡單沒有刺激腎上腺素的高潮,人物極少,節奏緩慢沉悶,追求意境的營造與藝術性,藝術有餘而娛樂不足,忽視了電影的通俗性,從而不能滿足大眾消費娛樂的需求。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獨特的內心獨白;意在言外,情在留白的詩化表達。

以「我」的口吻來敘述,給人以親切真實之感,增加觀者的代入感,但話語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經歷或耳聞目見的范圍之內。 而周玉紋的獨白用時而主觀時而旁觀的全知視角,將對過去的記敘、當下的描述、未來的預敘含混,觀眾得以多層次窺見她心緒的起伏。而第一人稱的敘述中夾帶的第三人稱指代對象的更迭(志忱到來之前,「他」指的是禮言),更把她從對丈夫恪守婦道到與情人舊情復燃的過程袒露無疑。

①獨特的內心獨白

「住在一個小城裡邊,每天過著沒有變化的日子,早上買完了菜,總喜歡到城牆上走一趟,這在我已經成了習慣,人在城頭上走著,就好像離開了這個世界,眼睛裡不看見什麼,心裡也不想著什麼,要不是手裡拿著菜籃子跟我先生生病吃的葯,也許就整天不回家。」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部影片以女主周玉紋的大篇幅內心獨白開始,如此長篇幅的畫外音在同期影片中是非常少見的。慢條斯理的女聲緩緩道出了故事背景,一個戰後破敗的家,丈夫戴禮言重病纏身、整日想念往日的家族榮光、喪失了面對現實的勇氣。妹妹戴秀活潑開朗、對未來充滿美好期許,而女主的內心就像眼前破敗的城牆、枯萎的野草一樣荒蕪。

看似一個女人在介紹日常生活,但字里行間寫滿了暗語。「每天」、「沒有變化」、「離開了這個世界」、「整天不回家」,在平淡的敘述間展現女主的心理世界,暗示著女主平淡無味、死水一般的生活,在這座剛結束戰爭的小城、平靜的家庭下,暗藏的那種壓抑、苦悶讓女主的內心備受煎熬,卻找不著出路,當昔日戀人出現的時候,也就不難理解她內心的波瀾起伏。

「禮言,每天跟我見不到兩次面,說不到三句話,我早上出來買菜,他一早就往花園里跑,他會躲在一個地方叫人找不著,他說他有肺病,我想他是神經病,我沒有勇氣死,他好像沒有勇氣活了。」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畫外音暗示了女主與丈夫相敬如賓,沒有感情只剩責任的關系。章志忱的出現,讓女主的內心獨白有了明顯的變化,「現在他說來的客人姓章,也許是他,也許不是他」、「你為什麼來,你何必來,叫我怎麼見你。」

舊日情人的出現就像一顆石子投入水中,激起層層漣漪。影片中的周玉紋表面上看似平靜,畫外音卻暴露了她內心真實的情感,在女主的眼中,眼前的生活是灰色的,唯一的彩色是記憶中16歲那年的初戀。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朱光潛先生曾說,初戀大多發生在青春時期,我們只會考慮某人之愛某人是否真純,而不會問某人之愛某人是否應該,身家、財產、學業、名譽、道德等等觀念都不會滲入一分一毫,只是為戀愛而戀愛,戀愛以外不復有其他。 而被家長、社會等因素阻撓的初戀,往往容易成為彼此心中的白月光,畢竟人生最美不過初見。

初戀的再遇,往往意味著偏執或者放下。愛情導師塗磊在面對初戀情結的時候,建議暫時不要發展新的戀情,面對初戀才能放下,重新開啟一段全新的戀情與生活。 章志忱的到來,激起了女主對愛的渴望,舊日戀情重燃,也讓宛如死水一般的生活重新煥發了春的生機。

2002年導演田壯壯翻拍了《小城之春》,卻全然不見內心獨白的蹤影。史鐵生為此給他寫過一封信:「最突出的一個想法是:玉紋的內心獨白刪得可惜了;在我看,不僅不要刪,那反而是大有可為之處......舉重若輕一下子就得到了這種效果——即於眾人皆在的世界裡,開辟出了玉紋所獨在的世界。這效果,在我想,是除此手段再用多少細節去營造都難達到的。」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我看來,周玉紋的內心獨白很是讓人驚艷,隱喻出女主孤獨、封閉的精神世界,它的缺失讓影片更難以體現女主細膩的情感世界以及心理變化。

②台詞顯隱情,動作存真意

章:我們有十年沒見了。

周:老黃倒給你預備好洋蠟了,我們這一到十二點就沒電。

章:哦

......

周:讓你住這間屋子委屈了你,這什麼都不齊全

周:我不知道來的客人是你

章:是

......

周:我給拿去,我就來,我就來

章:你別為我麻煩了

周:不,我就來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兩人久別重逢後首次獨處,章志忱說兩人有十年沒見了,周玉紋卻答非所問,這樣的台詞乍看之下很奇怪,卻是情人間的心照不宣。章志忱的潛台詞是對她的思念,而周玉紋的避而不答泄露了內心的慌亂。兩人在對話間都選用了簡短的嘆詞回應彼此,周玉紋看似沒話找話,章志忱的回答則看似漠然、客氣有禮,仿若素未蒙面的陌生人。小小的房間里,節奏空前緩慢,彷彿這一刻被凝固、被放大,兩人都在期待對方說點什麼,卻都不知該說什麼,失速的心跳束縛在應有的禮數之下,僅一個再三重復的「我就來」就傳遞了重燃的愛情。

一個已嫁作人婦,一個眼看著自己深愛的女子成為了好友的妻子,本以為一切的愛怨恨別離都隨著時間的逝去而淡化,可兩人見面時,他沒有說當年的悔意,她也沒有傾訴埋藏在心中的愛戀,一切都盡在情侶間的脈脈不得語。

兩人之間刻意生硬的交流,恰恰表明他們對過去的那段戀情都沒有釋然,這對昔日的愛侶在壓抑對彼此的愛戀之心。如果他們能輕松自然的交談,或許就是真正的放下了。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重逢的那一刻,章志忱臉上的表情從笑容燦爛,到驚愕,再到有點驚喜;周玉紋從綳著一張臉,到初戀認出她後有點高興的忍不住嘴角微微上揚。在戴秀表演唱歌的時候,章志忱的目光總是忍不住追隨著周玉紋的身影;而周玉紋卻在一旁忙忙碌碌,眼神並不與章志忱對視,這並不符合正常的待客之道,她的行為動作都是在借忙碌躲避內心的真實情感,而這恰恰表明她明了自身已婚的身份,同時又放不下過去的戀情。

故事最扣人心弦之處,莫過於周玉紋首次夜訪章志忱,在這夜訪的過程中,人性被推上了倫理道德的審判台。 第一天夜裡,章志忱以丈夫朋友的身份住下,周玉紋卻必須以別人太太的身份接待客人。她腳步踟躕,在門前卻用手指敲出了短且促的聲音;她生怕撞見對方的眼神,心慌意亂不接話茬卻忙於想著對方的各種生活必需品;又拿來毯子的時候,她換了一身新衣裳,且步履匆匆;玉紋作為主人家太太的職責已盡完,她應該離開了,但是她不想離開。說了好幾個「明兒見」,卻因為對方一個還未發出的話音馬上轉過頭來。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周玉紋是一個充斥著矛盾屬性的人,在章志忱出現之前,她外表矜持冷寂,她認命,她拒絕與丈夫談談,心裡何嘗不是有怨氣在。正如「如果未曾遇見陽光,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章志忱的出現照亮了她的世界,點燃了她內心深埋著的灼熱而大膽的情慾,然而愛戀有多甜蜜,面對現實就有多無奈痛苦,他們的戀情終究受著「禮義」和「忠信」的束縛。

本我與超我的斗爭;無法掙脫封建禮教束縛的女性主義。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學分析,人的心理被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快樂原則;自我帶著理性和謹慎,被現實原則支配;超我則抑制本能沖動,一切受道德原則支配,阻擋那些社會不能接受的尋求快樂的沖動性行為。 在《小城之春》里不難發現本我、自我與超我的碰撞,周玉紋與章志忱之間的關系,隱含著上述三種結構的關系,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斥著本我與超我的斗爭。

①本我與超我的斗爭

四個人沒有目的的閑逛,走在城牆上,周玉紋的服飾一反往日的素色,換上了繁花盛景的旗袍,此刻她的內心獨白:「他,他們站定了等我」。顯而易見她著重於那個「他」,背著丈夫、妹妹與章志忱悄悄牽手。在小河裡劃船的時候,周玉紋屢次回頭看了眼章志忱。兩人在城牆上約會的時候,周玉紋說:「你讓我上哪兒,我就上哪兒」。 從女主服飾上的變化、眼神追逐的方向以及言語中透露的信息,都告訴觀者她依舊戀著章志忱。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就周玉紋的心理而言,她依然愛著16歲那年的初戀情人,這種愛就是「本我」的表現,她的快樂在十年前可追尋,但是在十年後,她已為人妻,她的行為必然受到道德的約束,她源自本能的「快樂原則」必然受到道德的束縛而轉化為「超我」層次的道德原則。

在城牆上,章志忱聊到過去的事,情緒激動下問道:「那麼現在我叫你跟我一塊走,你也說隨便我嗎?」周玉紋情不自禁的回了一句:「真的嗎?」他錯開眼神,沉默著,無言以對,他的內心當然想,但這是不被允許的。周玉紋心緒難受的閉起了雙眼,她當然也想,也是得不到允許的。 不是人不允許,不是心意不允許,而是道德不允許,他們想與對方在一起的意願都受到了道德層面的壓制,表現為人格上的「超我」。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最能表現自我與超我之間變化的,莫過於在林間小道短短不到2分鍾的路程上,章志忱與周玉紋兩人從肩並肩一起走,到分開走在道路兩旁,又越走越近,周玉紋挽著章志忱的手臂歡快的行走,又緩下腳步,對視之後分開走在道路兩邊。 兩人如此反復多次的靠近、分開,恰恰表現了無意識下自我的快樂選擇,與察覺到現實後被道德所抑制的選擇。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戴禮言向好友訴說夫妻間的情感問題,說出「如果她嫁的是你,多好啊」。好友的這句話說出了章志忱內心的願景,同時也讓他意識到木已成舟,他和周玉紋不可能也不能有結果。他倆的初戀是美好的,但現在的戀情是罪惡的。再次面對周玉紋的時候,他欲言又止之後說道:「除非,除非......我走」。 超我層面的心理開始占據上風,在周玉紋第四次夜訪的時候,章志忱才做出了將她反鎖房間內的行為,在自我與超我的抗爭中,他最終選擇了超我。

同樣陷入矛盾痛苦的周玉紋,說「除非......他死」,章志忱與她自己都被嚇到了,甚至連觀眾也驚了一跳。馬上出現女主的畫外音「我從來沒這么想過,我怎麼會這么想呢。」其實這未必不是深藏在她心底本我的念想。她嫁給了禮言,曾逼著自己去愛他,無疾而終於丈夫的疾病與頹廢的精神狀態,使她陷入想愛無法愛,想走不能走的境地,她在此刻直白地說出了潛意識中的渴望:也許禮言死了,就不會有這么多痛苦。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周玉紋說出了人的「卑鄙」的渴望,通常被意識中各種道德倫理、法律所壓制的罪惡的潛意識。之後戴禮言自殺,周玉紋當初脫口問出的「除非他死」即將成為現實,我們又看見她抱著丈夫大哭,懇求章志忱一定要救活他。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丈夫戴禮言, 她意識到與章志忱的戀情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丈夫才是她生活中的根本,尋求自我快樂的沖動性行為就此被排擠掉,內心深處那個根深蒂固的東西被呼喚上來,可以說是道德層面上人的良知與責任的覺醒。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②被束縛的女性主義

周玉紋在家庭中的實際地位不低,受到丈夫的尊敬,小姑的愛戴,但她依舊受到傳統「三從四德」禮教的約束,不能隨心所欲,不能自由地追求愛情。 影片中的她想擺脫這種壓制,想要自由地追尋愛情,恰是她女性意識主義的覺醒。

整部影片中,周玉紋多次主動地夜訪章志忱,第一夜她帶著點踟躕踏入房間,戀戀不舍的離開。第二夜她說出內心的痛苦與煎熬:「禮言對我只是成了一種責任,他是我的丈夫,我得死心塌地的服侍他,我心裡是你。」,忍不住與章志忱相依。第三夜她質問章志忱帶小妹去玩耍,面對章志忱的退縮,她扯著絲巾頑皮的遮住半張臉,眼神兒挑逗似的說道:「我回去就告訴禮言,我來過這。」現在的她與影片開頭憂郁的走在城牆上的她判若兩人。第四夜,她借著酒意走入房間,被章志忱抱起的時候,絲毫不見反抗,嬌羞地笑著,被反鎖在屋內的時候,她用拳頭砸碎了門上的玻璃。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舊日情人的歸來掀起了她內心的波瀾,讓她一步步釋放自我,從步履徘徊到碎步慢行再到疾步向前,配合她著裝、飾物的逐漸精緻,直指她心境的變化。而患病的丈夫一直在替自己著想,他是無辜的,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她的束縛,好比「選擇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人」這個世紀難題。

從倫理的角度來說,玉紋不應當離棄自己的丈夫,慾望只能被泯滅。她所在的兩難處境在那個年代很容易引起女人的共鳴,當初歸於愛情的幻想,面對現實卻顯得太天真幼稚。以往的生活雖然乏味,倒也平靜,現在的生活掀起了波瀾,卻讓人感到窒息。

看到這里忍不住自問一句:如果禮言死去,章志忱與周玉紋能否在一起?他們會就此幸福嗎?他們的結合是否有罪?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以道德的標准來說,周玉紋與章志忱的戀情是不道德的,一者的身份是為人妻,一者的身份是好友,對他們大肆攻擊詆毀,是分所應有的事,因為不如此則社會賴以維持的道德難免喪失;以戀愛的標准來說,戀愛者整個沉醉於戀愛的世界中,毅然不顧一切,也是分所應有的事,因為不如此則戀愛不真純。

黑格爾認為凡悲劇都生於兩理想的沖突,就周玉紋而言,追尋自我、自由地追尋愛情是合理的,倫常禮教亦是合理的,但她年輕的時候被父母之言約束,母親死了卻又有被妻子的身份約束,兩種觀念斗爭的結果,讓她的悲哀無從迴避。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場短暫而熱烈的愛情之後,周玉紋最終還是選擇了丈夫與家庭,選擇留在這個小城裡度過平凡的生活,她的形象在本我與超我的斗爭、情與禮的沖突中被塑造出來,她的內心雖然有追求自我的想法,卻並非非常強烈,也就無力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想不順從卻無法突破,只能強迫自己順從現實。

周玉紋的這種不堅定的斗爭,沒有結果的斗爭,試圖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沖破內心的道德,表現了她被束縛住的女性主義,實際上卻驗證了傳統文化思想根基的強大、牢固。

總結

《小城之春》中的愛情表現的並不激烈,只是一個拉手、一個擁抱,這愛情看似清淡,實則濃烈,其悲痛是連綿不絕,卻並不歇斯底里。影片中的人物並不缺乏追求自我、追求愛情的勇氣,更多的卻是承擔秩序、規則以及責任。

我們擁有了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廣泛的自由。婚姻自由、情感自由、選擇自由,禮的束縛越來越微乎其微,它幾乎成為一個象徵,供人們聊以慰藉。禮為人們的內心加了一把鎖,讓他們徒有身的自由而沒有心的自由,在影片的最後,章志忱向戴禮言坦白:我幾乎做了不是人的事情。

由此可見,禮也讓我們成為人,成為有道德、有良知、有底線的人。

熱點內容
天津勞動法咨詢 發布:2025-02-22 10:59:19 瀏覽:115
勞動法關於病退的規定 發布:2025-02-22 10:32:16 瀏覽:906
護生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發布:2025-02-22 10:27:19 瀏覽:767
行政事業單位錄用適用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22 09:14:16 瀏覽:5
法律顧問的崗位職責 發布:2025-02-22 08:38:46 瀏覽:358
公司法律顧問的業績考核方法 發布:2025-02-22 08:34:07 瀏覽:18
中小學教師條例實施意見 發布:2025-02-22 08:17:54 瀏覽:884
出軌納入刑法 發布:2025-02-22 07:23:12 瀏覽:576
陳柏峰法學 發布:2025-02-22 06:18:27 瀏覽:296
租金收據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22 05:48:05 瀏覽: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