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道德經
❶ 《道德經》這本傳世佳作和曾國藩有何聯系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但是他卻能成功逆襲,在之後的人生里,一路輝煌。後又當時在「屢敗屢戰」的形勢下,仍然平定太平天國,為國家立下了巨大功勞。
可見,他傳奇的一生,值得為後人所稱贊,事實上,至今人們也在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追根溯源的話,就會發現他的人生智慧其實並不神秘,來源於《道德經》。《道德經》宛如一味使人清醒的葯,使曾國藩明白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使他去掉了傲氣。在曾國藩人生最困難的時候,也是靠著讀《道德經》才得以走出來。
中年以後他遭受身體疾病和父親去世、同僚排擠、等痛苦,這時是《道德經》令他恍然大悟,漸漸地他開始轉變自己的內心,思想境界也得以拔高。最為重要的是,是《道德經》令他立志,一個人只有明確志向才能有所成就。
可以說《道德經》是成就曾國藩後半生的光輝事業的契機,也是必要的精神條件。
❷ 感悟《道德經》(二十四章)
【原文】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感悟】
本篇中所要表達的,我認為是一個人如何認識從本我到自我到超我的發展過程。這是西方心理學中精神分析中的理論,和《道德經》中的思想不謀塵喚螞而合。
弗洛伊德說:「本我」代表慾望,完全存在於潛意識之中,受意識遏抑;「自我」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處於大部分有意識的狀態;「超我」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處於部分有意識的狀態。
本章開篇就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就是一個人「本我」的狀態,是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不明白或者說不了解自己,只想站得高、跑得快,但實際上只會適得其反。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意思是一個人的德性配不上自己的地位,這個人必然會有災難。這種人就是「企者」、「跨者」。
「本我」時期,就是自己看到的自我。小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看到超人覺得自己也能成為超人,看到蜘蛛俠覺得自己也能變成蜘蛛俠,所以很多人都會表現出文中所列舉的四種狀態:自逞已見、自以為是、自我誇耀、自高自大。
那麼 我們該如何看待自我呢?日本設計大師山本耀司曾說:「自己」這個東西往往是看不見的,你要撞上一些別的什麼東西,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因此,了解自我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碰撞的越狠,才能更深地了解自我。
這種碰撞,就是文中所說的「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當經過碰撞,反饋回來的自我原來是這樣的: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
當被撞的頭破血流,甚至懷疑人生的時候,就到了第三種「超我」的狀態,也就是文中所說的「道」的狀態。有了良知和道德的內在判斷,不再做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的事情,才算是真正得道了。
曾國藩的一生很好地詮釋了這個從自我到本我到超我的成長歷程。
曾國藩自幼愚笨,數次科舉不派埋中,終於當了官之後,自逞已見、自以為是、自我誇耀、自高自大這些毛病一個不少都犯過,後來遭遇挫折後,經過兩年的仔細揣摩,他終於大徹大悟:覺得自己是最牛的,其實就是最傻的那一個。
從此,曾國藩就走到了求「道」的路上,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稱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沒有完美無缺的人,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克服停留在鏈前「本我」的局限,去碰撞「自我」,最終走上「超我」,也就是尋求「道」的道路上。
❸ 「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是什麼意思
在《道德經》中,"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這句寓言表達了勤勉與謹慎、道德與慾望之間的平衡。這里的"敬"象徵著對事物的敬畏與尊重,"怠"則指懈怠和輕忽;"義"代表正確的道德原則,"欲"則象徵著個人的慾望。這句話教導我們,即使在顯赫的位置上,也要保持謙遜,懂得在強大的實力中保持柔弱,如同溪澗般謙卑而持久,這樣才能保有持久的德行,回歸於簡單和無極的狀態。
這句名言源自曾國藩,他藉以提醒自己和他人,不要過於傲慢,懂得示弱是一種智慧,能避免硬碰硬帶來的挫敗。高明的人懂得敬畏與謙虛,明白低調和包容的力量,這是成功和長久之道。
《道德經》作為老子的重要哲學著作,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哲學、政治和宗教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萬經之王,它展示了古代中國獨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對後世影響深遠。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樸素的辯證法和無為而治的思想,至今仍受到全球學術界的重視和研究。
❹ 莊敬日強,安肆日偷;慎終如一,則無敗事是什麼意思
」莊敬日強,安肆日偷「意思: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莊重嚴謹恭恭敬敬,就會一天比一天壯大自己,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傲慢無禮肆意而為,就會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
」莊敬日強,安肆日偷「出自曾國藩的《曾國藩誡子書》。
」慎終如一,則無敗事「意思: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原文是」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慎終如一,則無敗事「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准備。
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碧含的團慧山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
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4)曾國藩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曾國藩誡子書》創作背景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這是一個令曾國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今天曾國藩的父親去世了,當天,他拜過父親的牌位,讓兒子紀澤扶他去花園散步。他對紀澤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
父子倆拉著家常,不知不覺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陣大風吹過,曾國藩連呼"腳麻",便倒在兒子身上。扶進屋時,曾國藩已經不能說話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寫好的遺囑。..... 誡子書其實是曾國藩的遺書,為曾家世世代代的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