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十二章解讀
㈠ 《道德經》第12章的賞析
《道德經》第十二章[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橡銀;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五彩斑斕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繁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無比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沒有節制的縱情狩獵,易使人心情放盪發狂;世間稀有的物品,易使人行為不守常規,防礙正法的施行。因此,聖人為了全心全意服務天下,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寧願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本章啟示: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這里讓我想起了充滿辯證法的酒色財氣歌,酒色財氣歌完整十二句是:「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
以上幾句是從反面來說的。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倒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以上幾句,又是從正面說的。
「色財氣歌伍如螞」四字,從出世間的反面講來說,它是有害的;從入世間的正面來說,它也是有益的,就看我們怎樣去對待了。
回到《道德經》第12章,在現實生活中,這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畋獵、難得之貨,這些東西利用好了,也有好的一面,比如這幾個方面都是可以發展經濟,提高和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但是如果不能節制,不能利用好它的話,當然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本章節所講的這幾個方面的壞處。而為何聖人主要看到了不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好的一方面呢?因為好的一方面大家都知道,聖人在這里就不用敘述了。但作為不好的方面,聖人為了防微杜漸,所以在這里詳細地進行了論述。
如果作為普通人,大家通過眼耳鼻舌,有節制地享受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不違背法律,不違背良俗,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道德經》是講給統治階級聽的,古代的萬乘之主承國器之重,如果不腔埋節制自己的慾望,就有可能成為國家的災難,比如宋徽宗過分喜歡花石,導致國力空虛,遭遇到靖康之難。後唐庄宗李存勖過分寵愛伶官,導致武將不滿,最後在兵變中被殺。唐玄宗過分寵愛楊貴妃,導致朝政腐敗,引起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而衰。這些事件的起因都是人之常情,如果不過分,也沒有什麼,但是一旦過分造成的災難就是毀滅性的。
所以佛教講:菩薩畏因,凡夫畏果。道家聖人知道防微杜漸,所以才主動節制感覺器官的放縱,用比較激烈的言辭警醒大家,希望引起治國者的高度重視,也希望引起我們普通人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