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法概述
立法是指國家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決定等法律文件,管理社會、調整社會關系和規范社會行為的一項重要行政活動。立法程序是指國家進行立法活動的程序和流程。為了保證法律制定的合法性、公正性、民主性和科學性,我國制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法》(下稱立法法)。本文將就該法的組成結構、審議程序、法律效力等方面進行詳細解讀。
一、組成結構
《立法法》總共由七章六十九條組成,分別是:總則、立法機關、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規章。其中,總則闡述了立法的性質、任務和原則;立法機關規定了國家立法的組織形式和職權范圍;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規章則具體規定了何種內容涉及何種層級的制定,以及各級行政機關和集體組織立法的許可權和程序等。
二、審議程序
立法法規定了國家立法的審議程序,主要分為立法倡議、立法起草、送審、審議、表決、公布等環節。其中,立法倡議指倡導某項法律的制定及審議;立法起草指由立法機關組成專責起草法律的法律委員會進行草案起草;送審是指將草案提交立法機關會議進行審議;審議是指組織立法機關代表圍繞草案內容進行研討和表決;表決是指代表們對草案進行投票表決;公布則是指新法律、法規、決定等法律文件在發布後經過一定的廣泛宣傳後生效。
三、法律效力
立法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公民的利益和社會的穩定,因此新法律、法規、決定等法律文件的效力至關重要。立法法確立了國家法律的層級關系,將各種法律文件劃分為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規章五個層級,根據層級的不同確定了法律效力。其中,法律的效力最高,而下級法規的效力必須符合上級法律的規定。另外,《立法法》還規定了法律效力的時間,法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法規、地方性法規自送交人民政府審查之日起生效;自治條例、規章等制定的日期自定。
四、立法不足與完善
當前,我國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制定的法律雖然涵蓋的范圍廣泛,但有時候卻缺乏可操作性和具體性。此外,在立法的審議過程中,民眾的參與度還有待提高。因此,我們應該根據當前的發展需求,進一步完善立法工作,加強對專業人士和民間組織的咨詢,提高立法水平,為國家長治久安、民族振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總之,立法法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文書,它規定了立法的程序和步驟,對立法過程中的各個方面都作出了具體規定,為我國的法制建設提供了保障。通過本文的解讀,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立法法的內容和實踐意義,同時也能從中領悟到眾多的立法經驗。我們應該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立法機制,共同推動我國的法制建設,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㈡ 立法法的內容是什麼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法律
第一節 立法許可權
第二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
第三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
第四節 法律解釋
第五節 其他規定
第三章 行政法規
第四章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
第一節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第二節 規章
第五章 適用與備案
第六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第四條 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第五條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第六條 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第二章 法律
第一節 立法許可權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
(七)民事基本制度;
(八)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九)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第九條 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十條 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范圍。
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目的和范圍行使該項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該項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
第十一條 授權立法事項,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及時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後,相應立法事項的授權終止。
第二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
第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第十三條 一個代表團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十四條 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常務委員會提出,經常務委員會會議依照本法第二章第三節規定的有關程序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由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
第十五條 常務委員會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一個月前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
第十六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大會全體會議聽取提案人的說明後,由各代表團進行審議。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根據代表團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十七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意見,並印發會議。
第十八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經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
第十九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必要時,主席團常務主席可以召開各代表團團長會議,就法律案中的重大問題聽取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主席團常務主席也可以就法律案中的重大的專門性問題,召集代表團推選的有關代表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第二十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主席團同意,並向大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二十一條 法律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作出決定,並將決定情況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報告;也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審議決定。
第二十二條 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各代表團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第二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三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
第二十四條 委員長會議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如果委員長會議認為法律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務委員會提出。
還有在下面的網站上
http://www.dffy.com/faguixiazai/xf/200311/20031111130229.htm
㈢ 立法法是普通法的立法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作為全國人民代表大全制定與修改的基本法律,雖然屬於實體法范疇,但其具有關於制定法律法規的程序性規定,且是制定法律法規所必須遵守的基礎法律,也制定法律法規的權源。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是普通法、實體法、一般法的立法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根據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修正,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的法律,因此屬於基本法律。
基本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的法律。
普通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范性文件的統稱。
㈣ 立法法修改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立法法是規范國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動、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的基本法律,是「管立法的法」,對我國民主法治建設非常重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是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
2023年3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自2023年3月15日起施行。
2023年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修正草案)》的說明。3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輪含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自2023年3月15日起施行。
制定原因:
中國憲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盡管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立法程序、法律解釋尺段等問題作了原則規定。但由於憲法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不夠具體、不夠明確,導致有些法規、規章與法律相抵觸或者法規、規章之間相互矛盾、沖突。
有些法規、規章的質量不高,存在著起草和陵桐譽制定過程中片面強化、擴大部門的權力,為本部門、本系統帶來不應當有的審批權、發證權、收費權、處罰權;有的還超越職權,擅自解釋法律、法規,或者各搞各的規章。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國家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也嚴重地影響了正確執法。
為了提高立法質量,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制定一部《立法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的制定做出統一的規定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