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立法反對派
① 許智峰是香港什麼人
許智峯(Ted Hui),1982年出生,亂港分子,曾任香港反對派立法會議員。
2020年8月26日晨,許智峯被香港警方拘捕, 據中新社香港消息,2020年11月18日,許智峯被警方上門逮捕。 2020年12月27日,香港警方以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通緝宣布流亡的許智峯。
2021年5月29日,許智峯喪失擔任議員的資格,其議席由今日起懸空。
2023年7月3日,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消息,包括許智峰等8名反中亂港分子已被通緝。
據香港無線新聞網報道,26日早上,香港警方以涉嫌參與去年7·21暴動、7月6日屯門警署外串謀他人毀壞財物及妨礙司法公正等罪名,分別對反對派議員林卓廷和許智峰進行了拘捕。這是自去年「修例風波」以來,香港警方已經拘捕了9672人,並檢控2093人。在這些被檢控的人中,所觸犯罪名的前三位是「暴動」、「非法集結」及「藏有攻擊性武器」。警方呼籲市民應保持社交距離,與罪惡保持絕對距離,切勿以身試法。
② 二戰後的美國國會的權利有得到加強嗎
美國憲法規定,宣戰權掌握在國會手裡,總統雖為三軍統帥,派兵參戰之前,必須經過國會的批准。然而,美國歷史上發生的上百次戰爭,只有五次是由國會宣戰。
二戰後歷屆總統常以國家或國際安全處於緊急狀態時總統有權動員軍隊為借口,向海外派兵並採取戰爭行動。就連以「和平總統」自居的奧巴馬,也打破不發動戰爭的願景,下令美軍參與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在猶豫多日之後,美國總統奧巴馬終於在兩周前下令美軍參與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事有湊巧,當天剛好是伊拉克戰爭八周年前夕。
評論家都說,與八年前小布希宣布對伊拉克開戰的意氣風發與霸氣相比,奧巴馬的講話顯得猶豫曖昧與謙遜低調,他一面宣稱使用武力非自己首選,也不是美國願意看到的結果,一方面強調作出動武決定並非輕率之舉。
奧巴馬言下之意是作出這一決定實出無奈,是為了阻止一場人道主義災難。在解釋這次行動時,奧巴馬用詞謹慎,稱這是「有限的軍事行動」。
伊拉克戰爭的陰影和阿富汗戰爭的糾結,使奧巴馬對於向利比亞動武欠缺熱忱。中期選舉慘敗讓奧巴馬引以為鑒,力求連任的他實在不願意冒險進行可能曠日持久的第三場戰爭。所以他再三強調這次只參與空襲,不會向利比亞派遣地面部隊。
奧巴馬和防長蓋茨多次表示要在最短時間內把指揮權交給盟軍。究其原因在於好些議員和輿論質疑奧巴馬批准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違反憲法。他們指出,憲法賦予國會、而不是總統宣戰的權力。
宣戰是指一個國家在發動對外軍事行動前的正式聲明。
美國憲法規定派兵參戰 須經國會批准
熟悉歷史的人都記得,羅斯福總統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第二天,向國會請求對日宣戰。參議院當天以82票對0票,眾議院以388票對1票通過了羅斯福的請求,正式對日宣戰。珍珠港事件也成為迫使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從對日宣戰可以看出,宣戰權掌握在國會手裡,總統雖為三軍統帥,派兵參戰之前,必須經過國會的批准,而這也正是美國憲法所要求的。
法學家指出,美國的開國先驅在制訂憲法時之所以把宣戰權交給國會是因為他們擔心行政部門會輕易把國家引向戰爭,而國會是由人民選出的代表組成,因此就把更多的權力交給國會。
然而,據史學家研究,盡管憲法如是規定,美國歷史上發生的上百次戰爭,只有五次是由國會宣戰,而自二戰以後,國會就沒行使過憲法規定的宣戰權。
專家指出,出現這樣的情況是總統權力日益擴大造成的。部分原因是自20世紀後半葉以來,總統的軍事行動大多是透過聯合國安理會或北約的授權和其他五花八門的途徑而發起的,因此,過去五六十年,總統一直利用這些國際組織和途徑打壓國會的權力。
二戰後常以國安為由向海外派兵
二戰後歷屆總統常以國家或國際安全處於緊急狀態時總統有權動員軍隊為借口,向海外派兵並採取戰爭行動。
1950年杜魯門出兵朝鮮、1960年代肯尼迪和約翰遜出兵越南、1962年肯尼迪在導彈危機期間下令封鎖古巴、1970年尼遜下令轟炸柬埔寨等,所有這些戰爭行動,都是在沒有徵得國會批準的情況下進行的。國會只是在事後被迫接受既成事實。
冷戰期間,美蘇爭霸,核戰一觸即發。總統更振振有辭要有緊急權力應付核彈突襲。
後冷戰時代,美國面對新的安全挑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流氓國家的崛起和國際恐怖主義的泛濫,都需要總統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來保護美國的利益,而國會的授權可以在總統採取行動之後再簽發。
九一一恐怖襲擊說明以國際恐怖主義為代表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對美國威脅日增,總統需要足夠的機動性根據情況和情報採取先發制人行動。這也為總統戰爭權的持續擴張提供了契機。
這些年來,國會的宣戰權雖不至於淪為一紙空文,但行政部門日漸奪取了立法部門的宣戰權,輿論驚呼總統權力已發展到帝王般的程度,就如古羅馬時代一樣,從共和一步步滑向帝國。
地緣政治學者弗里德曼 (George Friedman)周二發表論文,回顧了歷屆總統如何在國會未宣戰的情況下發動軍事行動。他警告,這樣的帝王權力會削弱共和體制和影響民主的運作。
但也有人說過去兩百年的實踐說明了開國先驅高瞻遠矚、深明兵貴神速兵行詭秘的道理,所以在憲法中留下這么個後路,讓總統可在沒有國會授權的情況下,及時根據形勢變化快速作出戰爭決策。
而小布希發動伊拉克戰爭,便是透過擴張詮釋總統的統帥權來回應違憲質疑。
說回羅斯福的宣戰演說,其中一些名句如日本的偷襲行為「將以恥辱載入史冊」(a date which will live in infamy)如今仍為人傳誦:「昨天,1941年12月7日,將以恥辱載入史冊。美利堅合眾國遭到日本帝國海空軍蓄意的突然襲擊……我要求國會宣布,從日本發動無緣無故和懦弱無能的進攻這一天開始,美利堅合眾國和日本帝國已經處於戰爭狀態。」
英國的制度略有不同,宣戰實質上是由首相掌握,但名義上是由國王昭示。
人們往往只記得戰時首相丘吉爾的《血、汗與淚》(Blood, Sweat and Tears)和《我們將戰斗到底》(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等讓人熱血沸騰的抗戰演說,而忽略了英王喬治六世克服言語障礙發表的一場最觸動人心經典演說。
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就重現了這精彩一幕。
自小嚴重口吃連幾句問候話都講不好的喬治六世,經過連串艱辛的矯正訓練治好口吃後,對著麥克風念「正義宣言」,正式對希特勒宣戰和誓言英國將赴湯蹈火捍衛正義,深深鼓舞了當時水深火熱的英國軍民。
「和平總統」也不得不發動戰爭
奧巴馬上台不久獲頒年度諾貝爾和平獎,許多人質疑他何德何能。他在頒獎禮上承認:「可能我得獎卻引發爭議的原因就是我領導的國家正處於兩場戰爭中。」
在提到自己對於使用武力和戰爭的理解時,奧巴馬說:「今天我也拿不出一個明確的辦法解決戰爭帶來的問題。我只知道,我們需要和先人一樣,擁有長遠目光、努力工作、堅持不懈,才能面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用一種新的角度去理解戰爭與和平的定義。」
奧巴馬認為有時戰爭是合理和必要的,「尤其是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
他說:「非暴力無以阻止希特勒的鐵騎,談判不能讓卡伊達放下武器。我們說武力是必須的,這不是在狡辯而是以史為鑒。」
奧巴馬的領獎演說,莫非已為美國上月向揚言要把國內反對派趕盡殺絕的卡達菲動武,埋下了伏筆?
以「和平總統」自居的奧巴馬如今無奈打破不發動戰爭的願景。然而,與伊拉克戰爭和鏟除薩達姆的行動明顯不同的是,此次美國出兵是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旨在保護利比亞平民的1973號決議之後進行的。而奧巴馬也一再強調美國參與行動的合法性和有限性。
可以相信的是,在應對新的安全挑戰和「若要出兵何患無詞」的大前提下,美國總統的戰爭權只有持續擴張而沒有削弱的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