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善意取得的立法精神

善意取得的立法精神

發布時間: 2025-03-26 23:53:48

A. 論述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與構成要件。

善意取得制度又叫即時取得制度。即時取得,顧名思義就是在交易中須雙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如果約定一方在交了錢之後標的物(給付行為所指向的對象,即用來交易的物)的所有權過一段期限後發生轉移,則在此情況下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須滿足以下幾個構成要件:
1 標的物必須是動產;
2 交易必須是有償(贈與,繼承均為無償);
3 須有所有權人脫離所有物的意思,即無權處分人須獲得他人財產並處分之,在此前提下才有可能發生善意取得;
4 受讓人須為善意,具體表現為交易中以合理的價款購得該標的物。若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或者買受該標的的,均不適用善意取得。
符合以上構成要件的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法律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構成善意取得的第三人可據此對抗原權利人。原權利人可向無權處分人要求返還不當得利。

B. 商法基本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合同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根據誠實信用原則,民事主體在實施民事行為時,應版當講究權信用,嚴守諾言,不把自己利益的獲得建立在損害國家、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基礎之上,應當在不損害國家、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合同法)第6條就明確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不僅是中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已經將誠實信用這一道德基準進一步提升到民商立法中去,將誠實信用原則規定為民商法的一條基本原則,因此將其稱為「帝王規則」。
1)誠實信用本質上是一個道德規范。只有在市場主體的市場行為都符合誠實信用標准時,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會有質的發展和飛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才會有更大的發展。
2)正確理解和掌握《合同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真正內涵,正確運用誠實信用原則去解釋合同,裁判案件,維護善意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C. 《物權法》中的"善意第三人"是什麼意思

善意取得是指,原物由佔有人轉讓給善意第三人時,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原物的所有權,所有權人不得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 但我國法律 上並沒有相關規定,僅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4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8條,而且都只是停留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盡管如此,我國法學界卻一直沒有放棄相關問題的研究,並且司法實踐中也出現過。學者們普遍認為善意取得必須符合如下四個構成要件,即:(1)善意第三人取得的必須是動產;(2)第三人取得該動產時必須具有善意;(3)善意第三人取得動產時必須是有償的;(4)轉讓人必須是基於原所有人的意思佔有該動產。筆者對此並不敢苟同,認為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只有如上的前兩個條件(對要件(1)筆者也有不同認識,詳見下文),後兩個不是必要條件,本文僅結合我國現有的立法狀況,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客體

善意取得制度的客體僅限於動產,這在國內外學說中為通說。但問題是一切動產都可以成為該項制度的客體嗎,不動產為什麼不是呢?這是本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知道物可以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而有不同的分類,比如根據物是否能移動並且移動是否會損害其價值為標准,可以分為動產和不動產;根據物的流通性,可以分為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因此筆者認為,只有流通的動產和一定條件下的不動產可以是善意取得制度的客體。分析闡述如下:
1.一般情況下,不動產不能成為善意取得的客體。因為物權法上區分動產和不動產的一個意義在於兩者變動的公示和公信原則不同,動產的變動以佔有為公示原則,而不動產的變動則以登記為公示原則,第三人不可能不知道轉讓人是無權處分人。但是,如果是夫妻共同財產的房屋,登記的所有權人只是夫或妻一方時,另一方處分時,善意第三人能否取得所有權呢?答案可以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中找到,該條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的義務。在共同共有關系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其它共有人的損失,由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人賠償。」這一規定突破了民法領域中「左」的禁止,確立了我國的善意取得制度。 其中的「共有財產」應當包括動產和不動產。有學者主張該規定並不是真正的善意取得制度,理由是「這里規定的出讓人是部分共有人,而不是非所有權人或無轉讓權人」。 筆者並不贊同。因為在共同共有理論上,所有共有人均可以對共有物進行佔有、使用和收益,但是處分權的行使必須徵得全體共有人的一致同意,該項處分權只能所有的共有人集體享有,所以部分共有人是無權處分的,是無轉讓權的。當然,如果依法律規定或共有人之間的協議,推舉某一共有人代表全體共有人處分共有財產時,則該共有人依法或依協議做出的處分財產的行為有效。 顯然,此種情況下,不發生善意取得的問題。因此,只要第三人是善意並且有償取得的,第三人就取得該共有物的所有權,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不動產為數人共同共有的情況下,不動產才可以是善意取得的客體。
2.必須是可以自由流通的流通物。善意取得制度設立的目的在於保護交易安全,促進商品流通,其前提是這些財產必須能在市場上自由、不受限制的流通,如轉讓的財產不能隨便流通或者只能在特定人之間流通,則交易行為本身是違法行為,自然談不上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了。法律區分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的目的也在於保護和促進交易的安全進行,對於明知是限制流通物或者禁止流通物而進行交易的,法律不以保護,法律此處起到的作用在於引導當事人進行合法的交易。
3.對於需要登記的動產是否適用呢?比如汽車、輪船和飛行器,筆者認為不能適用,因為這些動產是以登記而不是以佔有為公示方法,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第三人對無權轉讓不知情的情況。但是如果是為數人共同共有而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該類財產時,就可以適用該制度,理由同上,不再贅述。
4.原本是可流通物,但由於查封或者被扣押,能否適用呢?筆者認為可以適用,只要第三人取得時具有善意就可,因為不能因為該物被查封或者被扣押,就由此而認為該物喪失了流通性,進而損害到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5.某些具有重大特殊人身性質或感情價值的財產是否適用?有些學者認為不應該適用,因為在這些財產具有重大特殊人身性質或感情價值,具有不可替代性,除非返還,不能彌補原權利人的損失。筆者並不這么認同,因為對善意第三人來講,該物也可能對其具有重大特殊人身性質或感情價值,法律出於只保護原權利人的利益的考慮顯然在理論上和實踐中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法律必須兼顧各方的利益,從而平衡各方的利益。
6.盜贓物和遺失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呢?筆者認為適用,只要是可以自由流通的動產就行。對第三人來講,他不可能在每一個交易中,都對標的物具有清楚的認識,以致可以辨別該物是不是盜贓物或遺失物,對任何一個正常人來說,都不可能做到。再者,所有權人對其物的佔有喪失,也負有一定的責任,不能因為他的過錯而去損害另一個善意的人。
7.某些權利可以成為善意取得的客體。在我國立法層面上,僅有質權和留置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4條規定:「出質人以其不具有所有權但合法佔有的動產出質的,不知出質人無處分權的質權人行使質權後,因此給動產所有人造成損失的,由出質人承擔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8條規定:「債權人合法佔有債務人交付的動產時,不知債務人無處分該動產的權利,債權人可以按照擔保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行使留置權」。那麼是否只有這兩項權利可以適用,而其它權利不能適用呢?筆者以為僅有這兩項權利,因為質權和留置權都是擔保物權,標的是動產,而且都以權利人直接佔有該動產為要件。這是由質權和留置權的性質直接決定的,其它的權利不具備這些特徵,因此不能成為善意取得的客體。

二、第三人取得財產時必須具有善意

對於這個要件,必須界定什麼是善意,何時才算是善意。首先界定善意,民法上,善意是指不知情,即行為人不知道存在足以影響其法律行為效力的事實而為法律行為。在該制度中,善意是指受讓人不知道轉讓人無所有權或處分權的事實。如果第三人慾取得所有權,則必須舉證自己取得財產時是善意的,這是法律在平衡各方當事人利益的情況下做出的規定。但具體如何認定善意呢?善意與否,乃是一個人的心理主觀狀態,只能通過一些外化的客觀情況來認定。筆者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判斷:(1)受讓人有無法定了解義務;(2)受讓人的專業知識水平;(3)受讓人對轉讓人的熟悉和了解程度等等。這是從正面認定,如果能夠證明第三人是惡意的,顯然就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定:(1)受讓人明知轉讓人是無權處分人或所有權人,或者明知轉讓人身份可疑而與之交易或者接受贈與;(2)受讓人明知該物是盜贓物或者遺失物,或者不可流通物;(3)受讓人與轉讓人是近親屬關系或者有其它利害關系,惡意串通,具有損害所有人利益的故意的。
其次何時可以認為是善意呢?這得依不同的交付方式而定。(1)如果是現實交付,則須交付時為善意;(2)如果是簡易交付,則須訂約時為善意;(3)如果是佔有改定,則須受讓人取得間接佔有時為善意;(4)如果是返還請求權讓與,則須返還請求權讓與時為善意。但如果就該動產的交易附有條件或者期限,則須條件成就時或者期限屆至時,都要求受讓人為善意。
最後,是否要求轉讓人也必須善意呢?筆者以為不然,因為在第三人看來,他並不能了解到轉讓人是否善意這一復雜的心理活動,或者退一步說,轉讓人沒有轉讓物的所有權或處分權而進行處分時,已經是惡意了,何以再談什麼善意呢?如果要求轉讓人也必須善意時,第三人才能取得所有權,那麼善意取得制度就喪失了它存在的意義了。

三、後兩個條件不必要的理由

筆者認為,善意第三人取得財產時不必是有償,轉讓人也不必是基於原所有人的意思而佔有財產,以下將從善意取得制度所涉及的三方當事人(即所有人、無權處分人和善意第三人)出發,並結合法律和法院在此制度上的立場,闡述理由如次:
1.對所有人來講,很顯然,所有人因為善意取得制度的設立,而喪失了原物的所有權,是實際的受害者,這時他只能要求無權處分人賠償損失,這是法律對其權利的救濟,而且善意取得制度的確立可以督促所有人謹慎的行使自己的權利。
通說認為,在無權處分人是基於所有人的意思而佔有其物的情況下,是所有人自己的原因而使得第三人相信無權處分人具有處分權或者就是所有人,法律不保護所有人的利益,因為他自己具有一定的過錯,法律是為了加強所有人選任託付自己財產的當事人(如承租人、保管人、運送人等)的責任,督促所有人謹慎的選擇對方當事人 。筆者對於這點表示贊同。
但是在所有人喪失其物佔有的其它情況下,他盡管沒有選用合適的委託人的過錯,還是存在其它一定程度的過錯的,比如因自己管理所有物不善而遺失所有物,所以此種情況下法律也應該要求此種情況下的所有人也必須認真行使自己的權利,也不能要求善意第三人返還。再者,如果所有權人對於善意第三人合法取得所有權的財產有權要求返還,這是權利的濫用,違背了民法上的帝王條款「誠信原則」,權利人不能因為行使自己的權利(主要是基於所有權產生的物上請求權)而損害其它人的合法權益。
綜上,不管無權處分人是否基於所有人的意思佔有而處分,所有人都不得要求善意第三人返還原物。為了對所有人的權利進行充分的救濟,筆者認為,應當對無權處分人的責任因第三人無償或有償取得而區分對待。如果第三人無償取得,則應該加大無權處分人的責任。 這樣一方面使得所有人的權利得到了充分的救濟,另一方面也給無權處分人以相應的懲罰,使得無權處分人不敢再進行無權的處分行為了,也可以杜絕無權處分人的惡意規避。比如,無權處分人想取得該物的所有權而所有人卻不想轉讓時,他就會利用善意第三人的取得做中介,然後再從善意第三人處買回,從而間接地取得了該物的所有權。
2.從無權處分人的角度來看,正因其無權處分,造成了所有人所有權的喪失,不管他善意還是惡意,都應該對此負責,所有人可以對之提起侵權之訴或者違約之訴。
如果要求無權處分人佔有是基於所有人的意思,目的何在?依據四要件的通說,這顯然是為了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因為無權處分人基於所有人的意思佔有,是所有人自己的原因而使得第三人相信無權處分人具有處分權或者就是所有人,法律不保護所有人的利益,因為他自己具有一定的過錯。
如果無權處分人佔有不是基於所有人的意思,第三人的利益就不應受保護了嗎?這樣的立法目的又何在呢?顯然這樣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保護所有人的利益,是法律平衡各方利益的結果。但問題是對善意的第三人來講,他不可能完全了解無權處分人到底是否基於所有人的意思而佔有, 而法律卻讓同樣的善意第三人承擔不同的法律後果,在原本簡單的法律關系中平添一份復雜,這與法律的終極目標是不符的,這樣的規定是不合乎法理的。
法律設定這一制度的目的不僅在於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還在於保護交易的正常和安全進行,保護物的及時流通,而法律要求無權處分人是否基於所有人的意思佔有的區別規定違背法理,不利於物的流通,因此無權處分人必須基於所有人的意思佔有,不應是善意取得的一個構成要件。不管何種情況,無權處分人都是最終責任的承擔者,第三人和所有人並不會有損失,如上述,在善意第三人無償還是有償取得的不同情況下,對無權處分人的責任應當區別對待,限於篇幅此處不再贅述。
3.對第三人來講,法律設立該制度的目的正是為了保護其利益,因此要求第三人必須能夠證明取得財產時是善意的,這是法律為了平衡第三人和所有人之間利益的一個重要規定,否則所有人有權要求第三人返還原物。
交易時,第三人不可能了解無權處分人是否基於所有人的意思佔有的情況,也沒有了解的義務,自然法律就不應該區別對待。因為所有人有權要求其返還,那麼將會損害交易的安全,盡管最後第三人並不會有什麼財產損失,但是如果使其捲入爭訴之中,讓其備受訟累之苦,折磨其精神,對其來講,就不能說這不是一種損失了。
如果在善意第三人無償取得的情況下,所有人有權要求其返還原物,那將損害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盡管其是無對價取得,但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他的期待利益,不能像有些學者所言,財產返還並不影響其原有權利。表面看來,這種說法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其實不然,無償善意取得第三人也會因此而受有心靈上的打擊,給其精神利益造成一定的影響,面對當前憲法對人權的保護,民法對人格權的保護,不能只看到財產權沒有損失這一方面,而忽視了對人格權的保護。為了公平,筆者認為,法律應該通過加大無權處分人的責任來平衡所有人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而不是通過區分善意第三人的無償或有償取得進行平衡。
4.對法院來講,擴大的糾紛勢必加重其負擔,增加訴訟成本,從而浪費了社會資源。
如果是如通說所要求的四個必要要件,那麼當第三人具備前兩個條件而不具備後兩個條件時,所有人就有權要求第三人返還,然後第三人可以要求無權處分人賠償相應損失,不難看出,至少這三方當事人要捲入到訴訟之中來實現自己的權利。但如果是如本文所要求的兩個要件,則所有人只能要求無權處分人承擔侵權責任或者違約責任,善意第三人不會受到影響。
兩者加以比較,可以發現:前者會涉及兩個訴訟,後者則只有一訴;前者糾紛擴大,以致復雜,而後者簡單明了;前者雖然可以保護所有人和第三人的財產利益,但是損害了交易的安全進行,可能讓善意的第三人產生某種誤會,喪失對法律的信心,而後者不僅可以保護合法權利人的利益,而且沒有損害到交易的安全。因此前者較後者來說,訴訟成本加大,不符合訴訟經濟原則。法律的一個終極目標在於定紛止爭,在於減少或者預防糾紛的發生,本文所探討的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就是為了更好的實現這個目的,它能夠讓糾紛就只停留在無權處分人和原所有權人之間,而避免善意第三人的無辜捲入,以致對其造成不利結果和影響,從而法院不僅節約了訴訟成本,而且確實平衡了各方權益。所有人在該物的喪失也存在一定的過錯,善意的第三人不能因為過錯者自身的過錯受到損害,他的權利救濟途徑並沒有因為第三人的善意取得而喪失,他仍然有權要求無權處分人賠償相關損失,法律並沒有喪失正義和公平。

D. 什麼是票據善意取得

票據善意取得是指票據的受讓人,按票據法規定的轉讓方法,善意地從沒有票據處分權利的人手中取得票據,因而享有票據上的權利。這一制度適應了票據流通的需要,保障了善意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從而充分發揮了票據在市場經濟中應有的作用。
票據善意取得的起源
票據善意取得制度最早源於1882年的《英國票據法》。該法第29條第1款規定:「善意持票人是指根據下列條件取得匯票之持有人,且該匯票票面完整並合格:(1)在匯票預期以前成為持有人,匯票曾有拒付通知而該持票人並不知情;(2)持有人是善意取得匯票要求對價的人,並且在受讓該匯票時,對於讓與人在匯票所有權上的任何瑕疵概不知情。」根據這一規定,如果一個持票人符合本條規定的全部要求,他就擁有為流通票據持票人所具有的全部權利,特別是有權不受所有前手權利的約束以及影響前手諸持票人的其他權益的約束。

1952年的《美國統一商法典》採取了與《英國票據法》基本一致的規定,即在法典中直接正面明確了善意取得制度。而且1984年的《香港票據條例》更是全盤沿襲了《英國票據法》第29條的規定。日內瓦統一法系各國票據法是從條文規定的反面解釋中確認了善意取得制度。《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 16 條第 2 款規定「票據不論曾因何種原因喪失時,依前項規定取得權利之持票人,除有惡意或重大過失外,不負放棄票據之義務。」此項規定的反面解釋,即為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1933年的《德國票據法》第16條第2款、1935年的《法國票據法》第120條第2款、1934年的《日本票據法》第16條第2款、我國《台灣票據法》第14條第1款都有類似規定。
我國《票據法》第12 條規定:「以欺詐、盜竊或者脅迫等手段取得票據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於惡意取得票據的,不得享有票據權利。持票人因重大過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規定的票據的,也不得享有票據權利。」 對於該條的解釋,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多數學者認為,第12條是關於票據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但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我國的《票據法》並未明文規定善意取得。
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是指依票據法規定的轉讓方法,善意且無重大過失地從無票據處分權人處取得票據,即取得票據權利的制度。 「在這種情況下,原持票人本來享有票據權利,是合法票據權利人,只是由於自己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不能持有票據。最後持票人是通過合法手段取得形式合法的票據,但轉讓人無權處分該票據。這樣就形成了原票據權利人與最後持票人之間的權利沖突。」在現代商品經濟社會中,票據以其獨特的支付、匯兌、信用等功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票據立法的宗旨,在於促進票據流通,保護交易安全。善意取得制度,一項本來是財產所有權制度中的重要制度,被我們借鑒到了票據法中,以適應票據流通的需要,保護票據交易的安全,保障當事人,特別是善意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現代各國,凡是制定票據法的國家,均將這一制度規定在各自的票據法中。
票據善意取得的內容
實行票據善意取得這一制度的目的,在於促進票據流通,保障交易安全,充分發揮票據的功能。票據善意取得之所以成立,其基礎在於票據權利與票據這一物質形態的緊密結合,使得票據具有了類似於「物」的動產性質;而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的實質,則在於以犧牲真實票據權利人的利益,來消除票據受讓人在權利取得上的瑕疵,從而使票據受讓人不僅在形式上成為票據權利人,而且在實質上也成為票據權利人。如果將審查票據前手人的合法性作為票據受讓人的義務以及取得票據權利的條件,不僅使受讓人背上了不公平的負擔,還會直接影響到票據的流通性這一存在的本質目的。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票據的流通,就不會產生現代的票據法制度。票據的特點在於流通,票據流通的基礎又在於票據能夠頻繁地轉讓。可以說票據轉讓是票據制度的核心。離開了轉讓,票據就失去了其作為票據的特點,票據制度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在票據轉讓流通過程中,由於諸多紛繁復雜的因素,受讓票據的人往往並不知道轉讓人是否為真正的權利人,也很難要求他去逐一辨別查明。如果受讓人不知或不應知道轉讓人不是票據上的真正權利人,在轉讓完成後,因無權處分行為使轉讓無效,要求受讓人返還票據,則使受讓人產生不安全感,在票據流通的過程中,隨時擔心交易的安全,以致於不敢接受票據,這必然阻礙票據的流通。相反,如果依法確認善意受讓人能夠即時取得票據,則能消除受讓人的後顧之憂,放心大膽地受讓票據,促進票據的流通轉讓,從而充分發揮票據在市場經濟中應有的作用。
票據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分析
票據善意取得制度是以犧牲原票據持有人的利益來保護善意取得人的利益,因而對於票據持有人構成善意取得的要件應該加以嚴格限制。否則,持票人有可能濫用此項制度,從而損害原票據持有人的合法利益。構成票據善意取得需要具備哪些要件,我國票據法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國內學者解釋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學說:
(一)二要件說,即票據善意取得必須具備兩項要件——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票據善意取得的主觀要件是受讓人必須為善意且無重大過失。票據善意取得的客觀要件是受讓人需依背書轉讓方式取得票據,且依背書連續證明自己為合法持票人。
(二)三要件說,即票據善意取得必須滿足三項要件。包括:1、須受讓人從無票據處分權人手中取得票據;2、須依照票據法規定的轉讓方式取得票據;3、取得票據之時須無惡意或重大過失。
(三)四要件說,即票據善意取得必須滿足四項要件。包括:1、必須是從無權利人處取得票據;2、必須是依票據法上的轉讓方法取得票據;3、必須是基於善意而取得票據;4、必須是付出相當代價而取得票據。
(四)五要件說,即票據善意取得必須滿足五項要件。包括:1、須從無處分權人處取得票據;2、須以票據法規定的轉讓方法取得票據;3、在票據上必須有獨立有效的票據債務存在;4、受讓人須善意且無重大過失;5、須給付對價。

5、從善意取得的要件來看,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成立條件更為嚴格。即在其他要件基本相同外,又增加了要求善意第三人依票據背書的連續性來證明自己為全法持票人,只有通過連續的背書證明自己合法持有人的身份,才能獲得票據權利。
6、從善意取得的例外情況來看,物的善意取得例外存在於盜贓物和遺失物上,而票據上的善意取得是由票據上的記載加以排除。依我國《票據法》第27條第2款規定:「出票人在匯票上記載『不得轉讓』字樣的匯票不得轉讓」此種情況是由於禁轉背書的記載排除了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若該票據轉讓,只發生民法上一般債權轉讓的效力。禁轉背書實質上是權利人保護自己權利的一種方式。此外,期後背書和委託收款背書只具有債權轉讓效力,也不可能發生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
票據善意取得在實踐當中的應用
我國《票據法》第12條規定:「因稅收、繼承、贈與可以依法取得票據的,不受給付對價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據權利不得優於其前手的權利。」 所謂不得享有優於前手的權利,是指:第一,前手的權利如果存在瑕疵,取得人應承繼其瑕疵;第二,如果前手無權利,則取得人亦不能取得權利。第一種情況屬於票據抗辯問題,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是指第二種情況而言。也就是說,沒有付出合理的或相當的對價從無處分權人手中取得票據的,取得人即使系善意,也不得適用善意取得的規定。運用票據行為的客觀解釋原則來分析,我們應以票據轉讓的一般規則誠實信用之原則,客觀地辯析個案事實,認定受讓人是否善意。如受讓人自無處分權人手中以不相當之價格受讓票據,就是違反了這些原則,不能認定其為善意。 所以要求受讓人給付相當對價也是符合善意取得制度本身的需要的。
在實踐中,司法機關的審判人員要提高票據理論水平,學習和積累有關經驗,在審理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案件時,要以善意取得構成要件為基礎,綜合分析案件的方方面面,盡量保護善意持票人的合法權益,以鼓勵票據流通,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E. 善意取得制度詳細內容

僅就「善意」的本源、主體如何判斷「善意」、善意取得的客體及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等問題進行了中外比較論述。指出:善意取得制度,又稱即時取得或即時時效,是世界各國尤其是大陸法系國家普遍採用的一項民事制度。在我國改革開放的今日,引進與吸收外國先進的立法制度,促進我國立法的完善與發展並與國際立法接軌,具有很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善意取得制度,又稱即時取得或即時時效,是世界各國尤其是大陸法系國家普遍採用的一項民事制度。其含義是,無權轉讓財產的佔有人在將財產轉讓給第三人後,如果受讓人是善意地取得,則其對該財產就享有合法的所有權。財產的原所有人不能要求第三人返還,只能要求轉讓人賠償損失。

在古羅馬法上,徹底地貫徹「意思主義」,認為「無論任何人,不能以大於自己所有的權利讓與他人」,「我發現我的財產時,我就收回」。《摩奴法典》也規定:「真正物主以外的其他人的贈與或出賣,應視為無效」。早期英國也有法諺認為,「如果讓與人的權利有瑕疵,受讓人的權利也有瑕疵。所以,所有人有權向任何人,包括不知情的受讓人追回無權轉讓的財產。善意受讓人不能合法地對該項財產行使所有權。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制度在實際中產生許多不利之處,尤其是對於善意受讓人來說,不太合理,甚至有失公平。在某種情況下對社會造成的損害比嚴格保護所有人利益所能得到的好處要大得多。因此,人們開始認為,在一定條件下,法律應當保護不知情受讓人,允許其取得財產的所有權,中止所有人的追及權,通過由所有人要求無權轉讓人賠償的方式來保護其所有權。這也就是善意取得制度的觀念。

一般認為,善意取得制度源於日耳曼習慣法上的「HandmassHandwahren」即「以手護手」或「一手還一手」原則。這一原則意指財產的權利人在財產被他人無權轉讓的情況下,只能向侵犯其權利的相對人要求返還或賠償,而不能向第三人要求返還,不知情的第三人對於財產的受讓佔有,其有轉移所有權的效力。當然,對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護並非僅限於日耳曼習慣法中,在其他一些國家的早期立法中,也有類似記載。如14世紀前後的英國普通法規定,在公開市場善意地從無處分權人買受財產或委託行紀人所為的善意買受,可取得財產的所有權,所有人對善意買受人無直接請求權。

不過,善意取得作為一項真正切實可行的民事制度在各國法律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則是在大規模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得到蓬勃發展,伴隨著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之後的民事立法開始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的規定,法國民法典完成了善意取得由習慣法到成文立法的轉化過程,而進一步得到完善的則是由德國民法典完成的,它明確指出了善意取得的適用范圍,明確了善意的判斷標准以及相關的其他問題。1922年和1964年的蘇俄民法典也都詳細地規定了財產的善意取得。除此之外,瑞士民法第714條和第884條、荷蘭民法第2014條、義大利民法第709條、日本民法第189—196條、匈牙利民法典第118—119條也規定了善意取得。

英美等國的傳統法律中,雖無系統成文的善意取得制度,但也有同善意取得起著同一效果的規定。而在現代,在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逐漸融合的趨勢下,善意取得制度在英美等國的成文法中也有表現。例如1979年英國貨物買賣法規定,「如果貨物是在公開市場上購買的,根據市場慣例,只要買方是善意的,沒有注意到賣方的權利瑕疵,就可以獲得貨物完全的權利。」美國統一商法典中也有類似規定。值得指出的是,在一些國際公約中也體現了對善意買受人的保護。如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以及羅馬統一私法協會擬定的有關國際商法的公約草案。

二在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麼,何謂「善意」呢?在民法上,「善意」(bonafides,goodfaith)主要指不知情,即「行為人不知存在足以影響其法律行為效力的事實而為法律行為」。「行為人的行為是真誠的,不知道也沒有理由相信其請求是不合理的」。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是指受讓人不知轉讓人無所有權或處分權的事實。不過,善意並非指受讓人不知道法律規定而為的民事行為,「佔有人不能用法律上的錯誤而主張其佔有出於善意」,對法律的無知不能作為善意的借口。善意的反面是惡意,即知情,明知轉讓人無轉讓權或有責任知道但出於疏忽而未知道的,是為惡意第三人。惡意通常不能合法地取得財產的所有權。所以,善意是受讓人取得財產所有權或主張其他權利的法律前提和道德上的立足點。一個明知轉讓人無處分權而仍受讓該財產的人同違反所有人意志轉讓財產的人一樣,均屬於一種故意侵犯他人所有權的行為,不僅在法律上不能主張權利,還應受到法律的制裁。

至於善意的主體,一般以受讓人為善意即可,出讓人是否善意,並不影響善意取得的成立,出讓人非善意,一般不能要求返還財產。如果受讓人是代理人,只要代理人是善意的,被代理人一般就可取得財產所有權。但在委託代理中,如果代理人是善意而被代理人非善意,則不應成立善意取得,以免惡意第三人假借他人之手合法地取得財產所有權。善意的時間,以受讓人受讓財產的當時為善意即可,受讓之後是否善意,可不涉及,所以有的國家民法稱善意取得為即時取得。這對於財產的流通和社會經濟關系的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否善意是受讓人能否取得財產所有權的一項重要標准,因此往往成為當事人爭執的焦點。由於社會生活實際紛繁復雜,在許多情況下,要正確判斷受讓人是否善意並非易事。所以,各國民法一般都未對此作出具體規定,而留給司法實踐去掌握。

我們認為,在通常情況下,判斷是否善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察:(1)受讓人有無法定了解的義務;(2)財產轉讓時的價格情況;(3)受讓人的專業以及文化知識水平;(4)受讓人對轉讓人的熟悉和了解程度;(5)交易場所因素;(6)受讓人與轉讓人的關系以及其對轉讓人的態度。當然,在實踐當中,判斷是否善意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准,上面提到的也不能適用於所有的情況。要想正確地把握,還需要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具體分析。

三、善意取得的客體是財產,但並非所有的財產都可以適用善意取得。至於財產的適用范圍如何界定,在不同的國家情況有所不同。從各國實踐看,主要有兩種劃分標准。一是德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一般根據傳統的動產與不動產的劃分標准來確定善意取得的適用,即善意取得只適用於動產,而不適用於不動產。二是前蘇聯等國家,以財產的所有制形式為標准來確定。善意取得只適用於公民所有的財產,國家、集體農庄以及其他合作社組織和社會團體的財產,不論以什麼方式被非法轉讓,有關組織都可以向任何取得人要求返還。

我們認為,我國目前正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市場上進行交換的財產具有平等的地位,這是民事交換關系的一個基本原則,因此不能以不同所有制形式來劃分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范圍,而以動產不動產的標准來確定善意取得立法時應當考慮到的各種精神。從長遠看,這種劃分方法也是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的。那麼,是否所有的動產都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認為,為了保護國家利益,保護社會的安全與穩定,下列動產一般不宜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1、禁止和限制流通的動產。善意取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促進財產流轉。其前提是這些財產能夠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如果轉讓的財產不能隨便流通或只能在特定的主體之間流通,交易行為本身就違反了法律規定,善意取得自然不能保護和促進這一層次的財產流轉,受讓人無權要求適用善意取得。如轉讓毒品、劇毒物、爆炸物,倒賣國家不允許自由買賣的珍稀動物以及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等,都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2、須經登記才能轉讓所有權的動產。有些動產,由於其價值較大,對社會經濟生活具有相當重要性,為了加強管理,法律對此特別規定轉讓時應履行一定的登記手續。這類財產主要是自行車、機動車輛等。公民或法人在買賣贈與這類財產時,須提供相應證明,到有關部門辦理登記過戶手續,法律關系才能生效。因此,通常不會發生無權轉讓而第三人又不知情的情況。

3、被查封的財產。財產被查封後,當事人的處分權受到限制,如將財產轉讓他人,將破壞查封的效力,劃歸債權人的債權,屬於無權轉讓。因此,第三人即使是善意,也不應取得所有權。

4、盜竊物和遺失物。在各國法例上,盜竊物和遺失物一般都不能適用善意取得。羅馬法規定,凡佔有盜贓和遺失之物,不因時效消失,權利人無論何種情況都可提起回收之訴。其他如日耳曼習慣法、摩奴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我國法律等都有類似規定。近現代民法也貫徹了這一精神。但要指出的是,遺失物與盜竊物應有所區別。在某些國家,如德、日等國民法規定拾得遺失物的人可在一定條件下取得所有權。因此,這種情況下發生的轉讓屬有權轉讓,不適用善意取得。我國司法實踐一般是不作區別,只要是盜竊物或遺失物,不論轉讓幾手,所有人均可要求善意佔有人返還。但是,這種做法受到理論上的反對。因為在復雜的商品交換中,受讓人要判斷出讓人是否為真正權利人已屬不易,更何況要判斷財產是否屬於盜竊物或遺失物。對此,我們認為,從精神文明建設和維護社會治安狀況出發,對於遺失物和盜竊物不適用善意取得是合理的,但也不能絕對化。

對之,應有一定的限制或例外:

第一、所有人的追及權應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在一定期間內,所有人有權向善意第三人要求返還,超過此期間,則無權要求返還。這一期間也即除斥期間。從所有人的財產被盜或遺失時起算,具體期間長短各國規定不一,如日本為二年,法國為三年,瑞士為五年。

第二、在某些情況下,善意第三人可不必適用除斥期間,即時取得所有權。如財產被多次轉讓,一旦返還波動很大,或者財產是易消耗物,或者根據具體情況財產不宜返還,如善意第三人正在使用的對其生產必不可少的零部件,或財產在市場上被眾多不知情的顧客受讓,收回難度大等,應即時取得所有權。

第三、貨幣和無記名有價證券即使為盜贓,善意第三人也可即時取得,這在各國立法上有較為一致的規定。因為它們作為一般等價物,流通頻繁,如要求返還,會牽涉眾多的經濟關系。而且,貨幣和無記名有價證券的信用不應當被懷疑,在實際生活中,商店或個人在出售財物時要求買受人提供貨幣的來源證明是違悖常理的。當然,某些貨幣和無記名有價證券依法不能進入流通領域,受讓人自然不能善意取得。而記名有價證券,由於其所有權屬於特定的人,一般無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必要。

第四、對某些在國營商店或公開拍賣場合善意受讓盜竊物的,為維護這些交易場所的信用,保護善意受讓人的利益,可考慮由所有人給付善意第三人一定補償後要求返還。補償的范圍主要包括財產的價值,善意第三人為保存佔有物維持物之本來狀況、預防減毀損失或減少價值所支出的費用,因加工和改良佔有物所增加的價值。

5、無償取得的財產。善意受讓人取得財產可能是有償的,也可能是無償的。在有償的情況下,其善意取得一般受法律的保護。但如果善意第三人是在無償情況下取得財產的,一般不應適用善意取得。首先,從商品流通的整體而言,絕大部分是等價或有償的,無償轉讓只是一種例外情況,在商品流通中所佔比例極小,一個雖屬善意但無償佔有他人財產的人將財產返還,一般來說無礙商品交易的安全和財產的流轉。另一方面,從利益角度說,由於第三人在受讓時未給予相應的給付,如另將財產返還原有人,也並不影響他原有的利益。如因保管、搬運等付出了代價,可向無權轉讓人要求賠償。再者,將未付出適當代價的財產據為己有而傷害他人利益,與民法上的公平原則不符,且與傳統道德不合。在前蘇聯及德國民法上,無償取得的善意第三人也負有返還財產的義務。如1964年蘇聯民法典第152條規定:「如果財產是無償地從沒有出讓該財產權利的人那裡取得的,則所有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權要求返還財產。」德國民法典第816條也有類似規定。

6、某些具有人身性質或重大感情價值的財產。某些因無權轉讓發生爭議的財產,與所有人或善意第三人具有身份上或特殊的感情聯系。與身份聯系的如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結婚證書、獎章、商品手稿等,與感情聯系的如愛情信物、祖傳傢俱、多年收集的郵品以及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具有重大紀念意義的財物。很顯然,忽視這類財產所聯系的特定的人和特定的感情,僅就財產的使用價值或物理屬性,判斷其歸屬,並不能合乎情理地解決問題。因為如果是一般財產,原所有人的損失可以通過無權轉讓人賠的方式得到補償,但是上述的特定財產,除非善意第三人歸還,否則其損失是無法得以補償的。

從善意第三人方面談,他也沒有充分理由非擁有這些財產不可。他可以通過替換或者賠償回復損失。因此,這類財產不可一味地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而應視具體情況由特定身份或特定感情聯系的一方所有,另一方則得以此得到賠償或替換有關財產。

此外,還要說明的是,在所有人要求返還財產前,如果該項財產已經在善意第三人處取得一定收益,那麼,這種收益的去向一般是應同原物的去向聯系在一起的。它不能在原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時,單獨保留於善意第三人處。如果原物依善意取得制度原由第三人所有,則第三人就對原物享有所有權,其收益一般應由善意第三人所有。如果依善意取得制度,所有人在向善意第三人收回財產之前應當補償善意第三人所支出的費用;所有人要求取得收益,一般也應對第三人在獲取收益時所支出的費用予以補償,特別是這種收益是由第三人經營獲得的。如果第三人不應適用善意取得原則,而需將財產返還所有人,一般認為第三人的收益也應當無條件的返還所有人。

不過,按照德、日等國民法的規定,這種收益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即返還「起訴之後」或「判決發生效力之後」或第三人知道是「非法佔有」之時起所獲得的收益。在此之前的收益,一般則不予返還。

四、善意取得制度一般是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原所有人遭受的損失不能要求善意第三人返還,而只能向不法轉讓人索賠;或者善意第三人將財產返還原所有人,不法轉讓人也應賠償其損失。但是,在實踐中大量發生的情況是向不法轉讓人索賠不成,使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失。如不法轉讓人蹤跡全無,難以找到,也沒有可能執行的財產;不法轉讓人死亡,又無可以賠償的財產;刑事案件一時難以破案;不法轉讓人在被追究前將財產揮霍一空;不法轉讓人的少量財產不足以賠償損失;或者不法轉讓人因其他違法行為,其個人財產被優先償還其他債務,如國家稅收等等。

在這些情況下,如果要求賠償的一方不能通過別的途徑,如保險賠款得到補償,則有可能要單方面承擔大部分乃至全部損失,而這對當事人是十分不公平的。我們認為,在都無過錯的原所有人和第三人之間,一方取得原物之所以是公平的,是因為另一方的損失可以通過要求不法轉讓人賠償而得以彌補,兩者的利益在不同的保護方式下取得平衡。一方負有要求賠償的一方無法從無權轉讓人的賠償中彌補損失,使於危及這種已經形成的平衡,造成無過錯的雙方中一方獨擔損失,另一方則不受損失;顯得損益不均,有失公平。特別是在兩方相比,經濟條件本來相差懸殊的情況下,這種不公平性就有可能變得更加明顯。

有鑒於此,1965年《關於沒收和處理贓款贓物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中指出:「對於罪犯確實無力回贖或賠償損失時,可以根據買主與失主雙方的具體情況進行調解,妥善解決。」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2條也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但是,這些規定都不太具體、明確。我們認為,為了妥善地解決一方確實得不到賠償的情況,未受損失的一方應向遭受損失的一方提供一定的補償,以共擔損失。當然,如果把問題局限於某一方來談,由於分擔了另一方的損失,其原先的利益可能會受到一定的損害,可能有些人會以主觀上無過錯客觀上不違法來否定其應承擔的補償責任,在理論上也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是,鑒於民法上的「公平原則」、「誠信原則」以及《民法通則》的上述具體規定,由未受損失的一方給予一定的補償是有根據的、可行的。雖然其在主觀上無過錯,客觀上也不違法,但是他與另一方在利益上和因果關繫上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作出這種對實際情況的補救,與一般意義上的賠償責任不同,並需要某一方構成一定的責任條件,只須有不公正的後果即可。

我們認為,從公平的需要出發,在原所有人或善意第三人確實無法從不法轉讓人處獲得賠償的情況下,由未受損失的一方給予受損失的一方一定的補償是合理的。不過,應該強調的是,這種補償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合理確定。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公平。

熱點內容
總經理職責公司法 發布:2025-03-30 01:01:42 瀏覽:35
浙江大學非全日製法律碩士錄取分數線 發布:2025-03-30 00:44:48 瀏覽:987
上市公司收購法律問題探析 發布:2025-03-30 00:44:47 瀏覽:449
法治思維與實踐 發布:2025-03-30 00:23:35 瀏覽:367
轉租樓房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3-30 00:23:35 瀏覽:965
司法鑒定庭 發布:2025-03-30 00:22:05 瀏覽:151
同意規章制度的通知 發布:2025-03-30 00:17:07 瀏覽:58
商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 發布:2025-03-30 00:11:30 瀏覽:625
母嬰保健法規定 發布:2025-03-29 23:48:23 瀏覽:596
猶太人的商法藤田 發布:2025-03-29 23:36:51 瀏覽: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