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磨難
⑴ 老子《道德經》中的十大天機,人生十種智慧
《道德經》又稱《老子》,作者老子,本名李聃或李耳,其所著《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一、持之以恆最可貴
強行者有志。堅持往前走的人最有志向。
二、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能言善辯、巧舌利嘴的人,確實是一種才能,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而不辯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真正聰明的人不需要去與別人辯論什麼,即使面對誹謗或攻擊,也能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在生活中,我們要遠離那些高談闊論,動不動就對他人評頭論足的人;接觸那些真誠待人,遇到磨難時忍辱不辯的人,這些人才是正人君子。
三、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治理國家、管理社會,採用無為而治的方法,不強行約束別人,用無言的方式來教化別人,使人自發向上。這里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要求順其自然,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掌握關鍵點。
四、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市尊:市,取得。市尊,得到別人的尊重。加人:幫助別人。老子告訴我們:美好的言語可以得到別人的敬重,高尚的行為可以幫助別人,感化別人。只要你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敬重你。
五、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
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所以接近於道。老子認為,世上最柔弱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水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岩石,柔弱使它躲避風險,曲中求直,剛強則使它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二者不可偏廢。自古以來,成大事業者,必須兼有剛柔相濟之道。陽剛之氣可以讓你渡過難關,開辟道路;而陰柔之力則可以化解矛盾,抹平道路上的坎坎坷坷。
六、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若是說話太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適當保持沉默,把話說到適可而止為妙。言多必失,禍從口出,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強詞奪理會帶來理屈詞窮,滔滔不絕的結果就是威信掃地,如果你總想方設法去壓倒別人,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七、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仰望參天大樹,眺望巍巍高塔,遙望迢迢旅程,我們心生敬意又心生畏意。殊不知,那巨木也有樹苗的幼年,那高塔是由坯土壘成,而那萬里長征,始於小小的一步。那麼就讓我們馬上行動吧—努力成長,努力積累,努力前進。
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效法、依賴。道:指規律、法則。人類依賴於大地,大地依仗著天空,天空追隨著地球,地球依循自然。揭示了老子關於人、地、天、自然之間高度和諧發展的美妙境界。所以,人類應該對大自然存有一份敬畏之心、感激之心,要學會適應大自然,保護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樣才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九、不知常,妄作,凶。
如果你不懂得這些自然規律,而一意孤行、蠻干,那就凶多吉少了。老子的這句話說明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否則將來肯定沒有好下場。我們不妨多思考,不為表面的東西所迷惑,撥開雲霧,看到其中的本質,然後再做出決定。
十、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多言」與「不言」相對,指政令繁多。數窮:屢次失敗。守中:持守虛靜。
⑵ 【回味經典】《道德經》第四章·和光同塵
今晚和孩子們分享《道德經》第四章。
【原文再現】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 文】
大「道」空虛無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創新講解】
《道德經》第四章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需要回答哪幾個問題呢?
1.說明對象是什麼?
2.說明對象的特徵是什麼?
3.說明對象有什麼屬性、功能、用途?
4.作者採用什麼順序介紹?
聯系說明文的學習思路,第四章提出的問題如下:
1.道是什麼?
2.道有什麼特點?
3.道有什麼屬性?
4.道對我們做人處事有什麼啟示?
【道】道是誰?
似萬物之宗、象帝之先(萬物祖宗、天地祖先)
【道·特徵】道有什麼特徵?
1.沖——空虛無形
2.淵——無窮無盡
3.湛——深遠遼闊
4.若隱若現——似或存
【道·屬性】道有什麼屬性?
1.銼其銳
消磨自己的銳氣。一個人有稜角可以顯得與眾不同,但稜角越多必然會傷著他人,刺痛他人,同時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磨難和挫折。你看河裡的石頭,在與眾多石頭的打磨中,逐漸變得沒有稜角,之至圓滑。做人品行得方正,但處事要圓滑,這是生存之本。
2.解其紛
化解自己的糾紛。這糾紛可以是自己與他人的糾紛,也指自己內心深處的矛盾糾結。一個人只有解決了自己與他人的矛盾,解決了自己內心的矛盾,這人才會平和淡泊,格律和眼界才能夠打開,才能成就大事業。
3.和其光
隱藏自己的光芒。也可以說是「韜光養晦」。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古詩有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個人優秀點,有長處固然與眾不同,固然處處優秀,但如果光太強了,勢必刺痛了別人的眼睛,讓人不舒服,人家不舒服了,一定會反作用回來,結果自己也不舒服,但竟不知道這不舒服產生的原因來自自己不會「和光」啊!所以,光太強了,就隱藏點吧,讓人舒服,自己舒服。
4.同其塵
和普通的塵垢融為一起。一個人磨滅了自己的銳氣,化解了自己的矛盾糾紛,隱藏了自己的光芒,如果特立獨行,還是不能完好的保護自己,要想真正在道上,做個有道之人,必須和周圍的人融為一體,毫無差別,這樣才和諧安寧。
由此,想到了李白、蘇軾,這兩位中國文壇的巨星成也「獨特」,挫也「不馴」,兀自活著,召開更多的羨慕嫉妒恨,無端增添了人生的坎坷與磨難。如果,李蘇皆在道上,言談舉止皆在狀態,可能我們今天就讀不到那曠世不羈的詩詞,感受不到那恆久不變的魅力了!
⑶ 古代老子在寫出《道德經》前經歷了多少磨難才寫出這本巨作
老子是貴族出身,並且是一名文化貴族。
他在周王朝的職業是「守藏室史」,專門為周王朝管理圖書的。
現代 社會 的圖書太多了,人們已經失去了對圖書的恭敬之心。所以,現代 社會 中如果誰的職業是專門管理圖書,那還真不算是有前途,有榮光的職業。
可是春秋時代不一樣,那時候圖書金貴,能為國家專門管理圖書,絕對是備受尊崇的職業。
那時候識字的人沒畝螞有幾個,更沒有義務教育之說,一個人想學識字讀書,必須是家裡有人也能識字讀書。
那個時候,文化知識是被壟斷的。
老子的家庭應該是一個壟斷了文化的貴族家庭,不是軍事貴族,也不是政治貴族。
所以,春秋雖然是戰亂年代,貴族們親自上陣打仗,老子他也可能無需上陣打仗,當然也更是無需去勞作了,應該連管理奴迅頃埋隸勞作也不需要他去做。
那個時候,圖書是國家至寶。
老子的日常工作應該就是拿著高薪讀書抄書,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去經歷生活磨難。
如果一定要說老子經歷過磨難,也應該是精神磨難。讀書呢!有一個規律:一個人只要會讀書,他會發現,本來是為了解決疑問而去讀書的 ,結果讀書越多,疑問越多,並且這些疑問還解決不了。
這時候,這個人就會開始精神苦悶,身邊有和他同樣水平的人到也罷了,可以和人家探討一下,以解苦悶。
如果沒有,那就慘了, 他需要一個人獨自前行。
難免走錯路。
這就是磨難了。
稱之為精神磨難。
有那意志脆弱的,或者慧根不高的,有很大可能變成世俗意義上的瘋子。
所以俗話說,「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老子他整天的讀書抄書,一定也要經歷這個過程。
很明顯,老子天生意志堅強,別具慧根,他沒有瘋,他寫出了皇皇巨著《道德經》。
但是,很可惜,老子具體經受了什麼樣的精乎衫神磨難,以及他怎樣克服的精神磨難,後來的世人並不能知道。
因為保存圖書的不容易,因為戰亂,也許是因為廢書坑儒,也許是因為圖書壟斷。反正春秋時代的圖書幾乎都佚失了。
後人並不能重走老子的老路,一窺遠古的那些智慧人類寫的圖書。
或許老子未經磨難,只是堅定了虛無。
老子寫出德經,不是經歷多少磨難寫出來的。是老子讀了太多的書寫出來的。
老子作為朝庭圖書館官員,負責書箱管理。閑時都在館里讀書。
加上古代神化故事很多,又盛行修道成仙,對天體感覺很神秘。古時人們嚮往神仙,人們便把宇宙歸為神仙所造就。
老子根據眾多書中道理,進行總結,歸納。
宇宙的產生,運行的規律進行,以及萬事萬物的產生和運行規律,進行-個系統的總結,便寫出了道德經。
老子用字非常精避,他把宇宙間所發生的有的-切事物,運動規律,萬事萬物更規,發展運行,用-個道字就能表達完美無瑕。
用-個德字,來支稱起這個道字,圓滿了整個宇宙運行,發展更替,和人類,自然,古人神,仙化宇宙世界。
道德經,無論你站在各個層面,各個角度,各種位置,去理解,去解讀都是正確的,意義寬廣如宇宙一般無邊無際。
_
智者不一定都像愚義一樣移山。
成者自誠,道者自導。道理有的是生而知之,有的學而知之,有的努力而為。不可一概而論。道德經是老子答尹喜的疑問而作,象一部格言集,也象散文詩,是很輕松狀態下的創作,非苦思冥想,更非傷痕文學,談不上苦難,只有對世界人生的認知,隨手拈來,舉重若輕,談笑間在思想上征服尹喜,隨其出函谷關西去傳道,周遊世界。
不需要磨難,隨身寫出來而已
問題是你有讀過《道德經》嗎?我以閱從書之知![可愛][捂臉]
⑷ 《道德經》第一章 感悟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讀】:「道」如果是可以闡述的話就不是恆常之道,「名」如果可以來命名的話就不是恆常之名。大道的本質是虛無的、不可描述的,但又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道」要求我們用不斷變化的思想和觀點看待萬事萬物。一切有形、有像、叫得出名字的事物,擁有的只是一個代稱,執著於名分而沒有名分。領悟了大道,世間就沒有不能通曉的事物,沒有治理不好的國家,也沒有辦不成功的事。所以可以稱之為玄妙。
在天地誕生之先就已經有「道」的存在,「道」生天地,有了天地以後就有了人,有了萬物,有了萬種事業。世間之「道」是可變的,由一種轉換成另外一種,有新的「道」的誕生,也有舊的「道」的消亡。為此我們所見的一切的「道」都是變化的「道」,非恆久和永久的「道」,這就告訴我們要用一種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
我們應從無形無名中體會道的奧妙,從有形有名的事物中觀察道的邊界。「無」跟「有」都是同根,這叫「有無相生」。「好」跟「壞」其實也是同根,有「壞」才有「好」,有「失」才有「得」所以「道」是產生天、地、人、萬事萬物之本源吶!那是萬物變化的玄妙之所在。
所以說萬事萬物產生於無、誕生於有,此兩者雖名字不盡相同,卻從一個根上來,所以叫「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感悟】:
宇宙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中,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他不是永恆的道,不是永遠的道,那她是一個什麼樣的道呢?她不是一成不變的,世間之道是可變的,有一種轉換成另外一種,一種新的道的誕生,一種舊的道的消亡,那就告訴我們要用一種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
昨天你沒有財富,未來不帶代表你沒有大財富,昨天你是一個善者,不一定代表你未來還是善者,昨天你是一個惡者,不一定代表未來你還是惡者,那為此的話呢?人是可變的,天是可變的,地是可變的,萬事萬物都是可變的,告訴我們,那麼道是不可以執著的,不可以著相,不要執著於啥呢,能叫出來的這些有形的名字,比如今天我叫何平,明天也可以叫何小妹,後天也可以叫平兒,都不一樣,執著於長名而不得名,能叫的出來的反而不是恆久的,因為它是變化的,要有這樣的一個思想和觀點來看待萬事萬物。
我們大家常說,太極是萬物之母,太極也是道,道也是太極,但是太極是陰陽有相的時候,生了萬有的有相,所以為此的話,在天地沒誕生之前就已經有道,在作用。那麼道生天地,有了天地以後,就有了人,有了萬物,有了萬種事業,天地產生了陰陽,陰陽合而成太極,那麼萬事萬物,包括人都是由太極化生。
一個事業,一個偉大的人物的誕生,這些造化一定要經歷三個過程,在道德經中老子說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不是直接能生萬物,也不是到直接能夠成就一件事業,每個人都要經歷無數次磨難,可以說是九九八十一難才能成就一個偉大的人和事業,經歷了風雨不是一年一次就成的,如果一把就成了,那就叫直接就能生萬物道,直接就生萬事,這是不可能的,困難磨練了大家的意志,在磨難來的時候你害不害怕,恐不恐懼,那麼為此不害怕不恐怖,泰山崩在眼前,眼睛都不帶卡一下,這叫定力,有了定力,然後你才有大財富的成長。第二個磨練了我們的忍,有忍辱力,人成就大事,不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人不能成為人上之人,一個大事業遇到困難就轉不堅定,這個事業是永遠不夠偉大的,沒等成就,他又轉成第二個,第二個又遇到磨難了,又轉成第三個,一輩子都是在轉換當中,什麼都做不成,就是因為沒有忍辱力。那麼第三智慧是什麼呢?每出現一個問題,一個難題,我們就得想辦法呢!去解決這個難題啊,就得想出來各種各樣的辦法,生出各種各樣的智慧去解決這個難題,第三個力磨練和提升了我們的智慧力,所以說一個偉大的企業,是由偉大的團隊進行推動和完成的,那麼偉大的團隊必須具備三種力,一個是定力,二個是忍辱力,三個是智慧力,方成大事。
把災難看成波若密,把她看成美好,把她看成是上天對你的恩賜,智慧的才成都是從中而來,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才能鍛煉我們的非凡的自信力和定力,定生慧,才能有大智慧啊!窮則變變則通,沒有路走了我們怎麼辦,只有變,需要變化,用變化的眼光去解決問題去看待問題,把沒路變成有路,把窮路變成富路,創新化腐朽為神奇。所以說我們一定要用變化的心態和眼光看待問題,不沉靜在過去,也不恐懼和擔憂未來,活在當下!
⑸ 解讀《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老子的《道德經》博大精深,其中三十三章,雖言語平實卻充滿了哲理和智慧。
第三十三章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用現代漢語表達,大概意思就是 :
能了解他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高明。
能勝過他人的人有力量,能勝過自己的人才是強者。
知道滿足的人才是真的富有,克服困難,堅持前行的人才是有志向,
不丟失本分不忘初心的人才能堅持,人死了但精神還有影響力的人才是長壽。
不同人讀道德經,有不同的理解和體會。即便是相同的一句話,都有多種解釋。在書面大意的背後,有著以下幾種含義:
1、 自知比知人難
識人辨人,需要智慧。但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了解自己,更加需要智慧,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為什麼?
因為人在自我意識裡面,傾向於認可自己的優點,不承認自己的缺點。以至於別人指出我們缺點的時候,我們的第一時間反應是否認和辯解。
如果不能認知自己的缺點,就談不上了解自我,更談不上克服缺點和提升自我。
2、 自勝比勝過他人難
勝人,指勝過他人,是可以比較的東西,例如力氣,例如才藝。很牛B的比不過,就找差一點的比,總是可以勝過他人的。所以,勝人者,比比皆是。
自勝,是指克服缺點,提升自我。
蘇轍《老子解》在這句話的注釋是: 「力能及人而不能及我,能克己復性則非力之所及,故可謂強」
能戰勝自己的人,是厲害的人。所以,不要和別人比較,要和自己比較,不斷提高自己,今天的自己比過去的自己好,這就是強者。
自律,減肥,戒煙,修心養性等,都需要強大的意志力去克服自己的缺點。
能持之以恆,能夠做的到的,都是強者。
3、 內心的平和滿足,是真正的富足
財富是可以衡量和比較的,是可以量化的,沒有最多,只有更多,沒有最少,只有更少。
所以財富,不能用量化比較,不要橫向比較(和他人比),也不要縱向比較(和自己比)。
財富,只應該用自己的內心去衡量,不管自己的財富多了還是少了,不管別人的財富多了還是少了,只要你感覺到滿足了,你就快樂了。
這就是知足常樂!
4、 知難而上,克服困難堅持前行,才能稱之為有志向。
在一帆風順的順境裡面,看不出一個人的志向。所以困苦磨難,是考驗一個人志向的最好「驗金石」。
愛如此,愛情也如此,不共患難,如何談真愛?
生活如此,事業也如此,只有經歷困苦磨難,才能吹沙見金。
5、 不忘初心,不違背初衷的人才能堅持。
不要丟失了自己的根本,不要忘記了自己的初心。
做人也好,過生活也好,成就一份事業也好。之所以迷路,是忘記了出發時的方向;之所以迷茫,是違背了內心的初衷。很多事業失敗了,就是因為在發展過程中迷失了方向。
所以,不失其所者久。
6、 生命雖然短暫,但精神可以長存。
人的生命可以分成兩截,有形的生命和無形的生命。前者指你活了多少歲,後者指他人可以記住你多少年。有的人活了100歲,死了就死了,有人活了50歲,幾百年後人們依然記得他。
所以人總得有點精神方面的東西傳承,不敢想流芳百世,但是可以想想能被子孫後代記住幾十年。
這才是「死而不亡者壽」
(道德經博大精深,本人末學陋識,只是把自己的理解整理一下。一方面為了加深印記,也願拋磚引玉。或親人朋友有緣看到,因此有所啟發,便也是一件確幸的事情。陳耀明2019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