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日本刑法立法

日本刑法立法

發布時間: 2025-03-28 10:13:49

1. 日本刑法典全文求助

日本刑法典第六十五條第一項規定:「對於因犯罪人身份而構成的犯罪行為進行加功的人,雖不具有這種身份的,也是共犯。」第二項規定:「因身份而特別加重或者減輕刑罰時,對於沒有這種身份的人,判處通常的刑罰。」日本刑法典第197條: 公務員或仲裁員,關於其職務實施不正當行為或不實施應當實施的行為,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是受賄罪。 197條Ⅰ項:公務員或仲裁人就其職務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處5年以下懲役。其中,接受請托的,處7年以下懲役。 197條Ⅱ項:將成為公務員或仲裁人的人,就其應擔任的職務接受請托,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而後又擔任了公務員或仲裁人的,處5年以下懲役。 197條之2:公務員或仲裁人就其職務接受請托,讓人將賄賂交付第三者,或者要求或約定如此交付的,處5年以下懲役。 197條之3之Ⅰ項:公務員或仲裁人犯前2條之罪,因而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的,處1年以上有期徒刑。 197條之3之Ⅱ項:「公務員或仲裁人就其所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或者要求或約定交付賄賂於第三者,與前項同。」 197條之3之Ⅲ項:「曾任公務員或仲裁人的人,就其任職時接受請托所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而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的,處5年以下懲役。」 197條之4:「公務員接受請托,斡旋或已經促成別的公務員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作為報酬的,處5年以下懲役。」日本刑法典第一百九十七條之三:公務員或仲裁員,關於其職務實施不正當行為或不實施應當實施的行為,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是受賄罪。 日本刑法典第246條之二規定:「向他人處理事務使用的電子計算機輸入虛偽信息或者不正當的指令,從而製作與財產權得失或者變更有關的不真實的電磁記錄,或者提供與財產權的得失、變更的虛偽電磁記錄給他人處理事務使用,取得財產上的不法利益或者使他人取得的」,是使用電子計算機詐騙罪。日本刑法典第81條(誘致外患)規定:「通謀外國,致使已對日本國行使武力的,處死刑。」第82條(援助外患)規定:「當外國對日本國行使武力時,為其服務或給予其他軍事上的利益的,處死刑,無期或2年以上懲役。日本刑法典第80條、第93條則規定,犯預備或陰謀內亂罪、幫助內亂或幫助預備或陰謀內亂罪在未達到暴動前自首的,私戰的預備或陰謀自首的,等等,免除刑罰日本刑法典第109條第1項規定:放火燒毀現非供人居住而且現無人在內的建築物、船艦或者礦井的,處二年以上有期懲役。第2項規定:前項所列之物屬於自己所有的,處六個月以上七年以下懲役,但未發生公共危險犯的,不處罰日本刑法典第110條規定:放火燒毀前兩條規定以外之物,因而發生公共危險的,處一年以上十年以下懲役日本刑法典第108條規定:放火燒毀現供人居住或者現有人在內的建築物、火車、電車、船艦或者礦井的,處死刑,無期或者五年以上懲役。日本刑法典第188條 對神祠、佛堂、墓地或者其它禮拜場所公然實行不敬行為的,處六個月以下懲役、監禁或者十萬元以下罰金。妨礙傳教、禮拜或者葬儀的,處一年以下懲役、監禁或者十萬元以下罰金。日本刑法典第238條規定「盜竊犯在竊取財物後為防止財物返還,或者為逃避逮捕或者隱滅罪跡,而實施暴行或者脅迫的,以強盜論。」 日本刑法典第205條規定「故意傷害致死處2年以上有期懲役。」 日本刑法典中並沒有盜竊殺人的結合罪。只有強盜強奸罪,強盜殺人罪之類…… 2004年,日本立法機關又對刑法典作了重大修改。總則部分:將有期懲役與禁錮的期限由1個月以上15年以下,提高為1個月以上20年以下;將死刑、無期懲役與禁錮減為有期懲役與禁錮的期限,由15年提高到30年;將加重有期懲役與禁錮的期限,由20年提高到30年。建議你去買本《日本刑法典》吧 ..

2. 日本刑法中的賄賂罪

(一)單純受賄罪
所謂單純受賄罪,包含受賄罪和受託受賄罪,為日本刑法197條1項所規定,即「公務員或仲裁人就其職務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處5年以下懲役。其中,接受請托的,處7年以下懲役。」犯罪主體是公務員或仲裁人。公務員包括國家和地方公共團體的職員以及依照法令從事公務的議員、委員和其他職員。所稱職員,是指國家或公共團體的事務管理人員,不包括單純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仲裁員是指依法行使仲裁職權的人,不包括其他在仲裁進行前後起斡旋作用的人。所謂收受,是指願意接受並取得賄賂。賄賂為財物時,表現為對財物的佔有;賄賂為利益時,表現為實際上已能享受這一利益。收受時間在行使職務以前還是以後,不影響受賄的性質。所謂要求,只要一方提出即可,提出要求的時間為既遂成立之時,即使沒有答應要求,本罪亦成立。所謂約定,是指雙方就收受賄賂的意思已達成一致。約定一經達成,即使後來一方提出解除約定的意思表示,亦不影響本罪成立。由於本罪是故意犯,主觀上的賄賂性認識是必要條件,因而如果確信是「正當的要求而非賄賂」而加以收受,本罪不能成立。但是,如依普通人的理解肯定存在賄賂性認識的,則成立本罪。
還有必要討論的問題是當公務員利用職務,通過恐嚇、欺詐手段取得財物和賄賂之時,該如何定罪?因日本刑法中關於恐嚇罪和欺詐罪的規定,易與本條混淆。從判例和一些著述來看,對於取得賄賂一方的定罪和對於提供賄賂一方的處理各有兩種見解。首先,對於通過恐嚇、欺詐方式取得財物的公務員,曾有判例認為這種情況下的恐嚇、欺詐是違背對方意願的行為,應當以恐嚇罪或欺詐罪論處,但理論界有不同看法,多認為這是受賄罪與恐嚇罪或欺詐罪觀念上的競合,也就是我國許多學者所理解的異種罪的想像競合犯,從一重罪處斷。對於提供「賄賂」的一方,大冢仁等學者認為,由於恐嚇欺詐與強盜(搶劫)罪不同,交出財物等利益的一方仍是基於本人意願交出財物,仍可構成行賄。但多數認為恐嚇的「被害者」不具有作為行賄罪處罰的必要性。
197條後段是受託受賄罪的規定,即在接受請托實施單純受賄罪的場合,加重其刑。所謂請托,是指提出就其職務實施一定行為的請求,這里的「實施一定行為」,可以有作為和不作為兩種形式,即使是關於實施正當職務的請求,本罪亦成立。請托並不要求必須在接受賄賂之前明示,在接受賄賂行為中能明確領會所請求事項的也是請托。所謂接受請先,是對請求的事項作出承諾。
(二)事前受賄罪
事前受賄罪是日本刑法中很有特色的一個罪名。刑法197條II項的規定:「將成為公務員或仲裁人的人,就其應擔任的職務接受清托,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而後又擔任了公務員或仲裁人的,處5年以下懲役。」根據本規定,只有在行為人成為公務員或仲裁人的情況下才能處罰。這是日本刑法犯(或者稱行政犯)中,處罰條件與犯罪構成條件不一致的一個典型。1993年,日本也曾有過議員候選人受賄,擔任議員後被判處刑罰的案例。
對行為人判處刑罰的條件,日本刑法理論的通說主張犯罪構成符合性、可罰的刑事違法性、責任等三個條件同時具備,才能處以刑罰。涉及事前受賄罪其違法性和責任問題在學理上有以下認識:學理解釋認為,是否成為公務員或仲裁人,不是行為人直接左右得了的事,因而該事實與行為人的違法性評價無關,但是,行為後的外部情況的變化必將導致法益侵害性和危險性程度的變化,行為人成為公務員或仲裁人的場合,其行為妨礙公眾對公共職務信賴這一危害程度加重,使行為具備了可罰的違法性。同樣道理,與事前受賄罪相對應的行賄罪,也是以受賄一方就任公務員或仲裁人為必要條件。因為如果受賄者沒有就任為公務員或仲裁人,行賄行為同樣沒達到妨礙國民對公正性信賴的危害程度,不具有可罰的違法性。關於責任問題,日本的通說認為,預見可能性是構成責任的前提,因此,如果行為人對於他以後將成為公務員或仲裁員,因而其行為將妨礙公眾對公共職務信賴的可能性不能預見,則責任不能成立,不能以本罪定罪處刑。
(三)第三者供賄罪
第三者供賄罪為刑法197條之2所規定,即「公務員或仲裁人就其職務接受請托,讓人將賄賂交付第三者,或者要求或約定如此交付的,處5年以下懲役。」本罪的主體依然是公務員或仲裁人,但他們不是自己獲取賄賂,而是讓第三者收受賄賂,為了防止這種行為逃避制裁,1947年修改刑法時特作此規定。這里的「接受請托」,意指本罪須以就其職務對某種請求給予承諾為必要要件。讓人交付第三者的利益,必須存在與公務員職務行為之間具有對價性。所謂第三者,是指該公務員或仲裁人以外的人,也包括本罪的教唆犯或幫助犯。
關於本罪有兩個問題需要研究。一是第三者是否認識賄賂性質的問題,這里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指如果第三者對該利益的賄賂的性質沒有認識,本罪照樣成立,但第三者不構成賄賂罪。第二種情況是指,如果第三者對該利益屬於賄賂的性質明知,則可能構成本罪的教唆犯或幫助犯,以共同犯罪論處。二是關於本罪的實行行為,多數學者理解它應該是讓人交付或要求、約定交付的行為。
(四)枉法受賄罪
枉法受賄罪被規定在刑法197條之3之1項規定之中,即「公務員或仲裁人犯前2條之罪,因而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的,處 1年以上有期徒刑。」 Ⅱ項規定:「公務員或仲裁人就其所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或者要求或約定交付賄賂於第三者,與前項同。」本罪亦稱加重受賄罪。I項為公務員或仲裁人犯單純受賄罪、受託受賄罪、事前受賄罪及第三者供賄罪,且以作為的形式實施不正行為,或以不作為形式不履行當為義務,構成枉法狀態,故處以比單純受賄罪更重的刑罰。Ⅱ項的職務履行狀態同樣枉法,故處罰同前項。枉法受賄罪(加重受賄罪)的主體也包括事前受賄罪中「將成為公務員或仲裁人」的人,其實施違背職務行為的時點,以正式成為公務員或仲裁人的時候開始。
關於本罪的作為與不作為兩種行為形式,在日本已有不少判例。「為不正行為」的有:1914年,大理院確認主持投標的公務員向特定投標人透露其他投標人的投標價格的行為構成本罪;1959年,東京高等法院判定,稅務署一辦事員指使納稅人提出減額不當的所得稅申報表,並予以受理後呈報上級,構成本罪。「不為當為行為」的有:1954年,最高法院判定,一警察署長不將有犯罪嫌疑的案件向檢察廳移送,構成本罪;一巡警根據犯罪嫌疑人的要求不履行扣押物證的義務,亦構成本罪。日本立法上並未賦予判例以法律上的效力,但判例對下級法院具有實際指導意義,並對後來判決具有深遠影響。這些判例說明了日本司法界的相關觀點。
(五)事後受賄罪
事後受賄罪是日本刑法為嚴密賄賂犯罪的刑事法網的一個重要體現。這在197條之3之Ⅲ項中有規定,即「曾任公務員或仲裁人的人,就其任職時接受請托所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而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的,處5年以下懲役。」本條是對憑借任職時的違背職務行為而在退職後受賄的情況所作的規定。
這里需研究的問題有兩個。一是本罪的主體是否包括改任職務、但未失去公務員或仲裁人身份的人?二是就賄賂所作的要求、約定是否可在原擔任公務員或仲裁人的時候進行?對於第一問題,刑法學家大冢仁持肯定態度,認為改任以後即不是原來的公務員和仲裁人,盡管仍有抽象的職務許可權,但職務的具體內容已經變更,與條文含義相符,即成立事後受賄罪;但前田雅英等人認為在主體仍擔任公務員或仲裁人,只是更改了具體職務的場合,只能構成單純受賄罪。筆者接受後一種意見,因為既稱「曾任公務員或仲裁人的人」,就意味著公務員和仲裁人的職務已成過去,現在的時點必須不再擔任公務員或仲裁人,方構成本罪,許多判例也是這么解釋的,而改任職務並未失去公務員或仲裁人身份的不符合事後受賄罪的主體要件。
對於第二問題,多數意見作否定的回答。因為擔任公務員或仲裁人期間要求、約定,並在離任後取得賄賂的行為,在其作出要求、約定行為時,即已構成單純受賄罪,其後取得賄賂的行為,應為構成單純受賄罪的客觀方面行為所吸收,而不屬於事後受賄罪。
(六)斡旋受賄罪
這是1958年在刑法197條之4中新設的規定,即「公務員接受請托,斡旋或已經促成別的公務員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作為報酬的,處5年以下懲役。」由於公務員除了利用自己職務收受賄賂之外,還將出現利用其地位對別的公務員施加影響的行為,這種行為同樣損害公眾對公務活動公正性的信賴,故增設此條。但本罪的構成要件是相當嚴格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必須是公務員接受請托。理論上認為,如果從可罰性的角度考察,斡旋受賄的主體即使不是公務員,有些人也能憑借其事實上的影響力促使他人的職權行使陷於枉法狀態,但立法上僅將本罪主體限於公務員,且不包括仲裁人,可見,本罪在公眾對公務活動公正性的信賴之外,還將公務員的廉潔性作為保護法益。另有學說主張,實施斡旋行為的時候,利用公務員的地位是本罪的必要條件,但是,盡管公務員以私人身份進行斡旋的不構成本罪,但並不要求必須積極利用公務員的地位進行斡旋,才能構成本罪。
第二,必須是斡旋或已經促成別的公務員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但是,上級官員在本職范圍內,指揮有服從義務的下級官員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則不屬本罪。斡旋行為的違法性是十分明顯的。
第三,還須具備收受、要求、約定賄賂的行為。作為行為對象的賄賂,不是職務的對價,而是斡旋行為的對價,它包括就將來的斡旋行為而約定、要求、收受的賄賂。
(七)行賄罪
刑法198條規定了行賄罪,即「交付、要求接受或約定197條至197條之4所規定的賄賂的,處3年以下懲役或250萬日元以下的罰金。」這是對單純受賄罪、受託受賄罪、事前受賄罪、第三者供賄罪、枉法受賄罪、事後受賄罪、斡旋受賄罪的另一方行為的處罰規定。它與受賄罪不同的是,受賄罪的主體是純正身份犯,而本罪的主體不受任何限制,不是身份犯。行賄的方式各種各樣,但交付、要求接受或約定的行為必須針對公務員、仲裁人的職務進行。事前受賄、第三者供賄、枉法受賄、事後受賄、斡旋受賄等罪所對應的行賄罪,還必須有請托這一必要條件。
賄賂的交付是指使對方實際收受賄賂的行為,如果對方不予收受,則屬要求接受。交付與收受是必要的共同犯罪,屬對向犯。所謂要求接受,是指提出對方接受本人提供利益請求的意向表明行為,其成立犯罪的條件則與對方收受的意向無關,可以一廂情願。根據判例,向公務員的配偶作此意向表明行為的,也構成本罪。所謂約定,是指就賄賂的交付與受賄人達成合意。其與受賄也是必要的共同犯罪。
對於被脅迫向公務員交付賄賂的行為是否構成行賄罪?1964年日本最高法院的判例認為,由於行為人此時仍屬根據自己自由意志而決定行為,因而仍然具備可罰性。但通說認為,就公務員來說,是把職務行為作為利益的對價,在脅迫基礎上取得賄賂,既侵害國家法益,又侵害了國民的私人法益,系敲詐勒索罪與受賄罪的觀念的競合,實質上為一罪;就交付賄賂的人來說,同時也是勒索行為的「被害人」,一則造成國民對公務信賴損害的原因力較小,二則責任非難程度較低,因而缺乏作為行賄罪處罰的必要性。

3. 日本刑法對賄賂罪的規定


國外立法分析商業賄賂是市場經濟中常見且危害性較大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因此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通過立法予以規制。國外有關禁止商業賄賂的立法模式主要是將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內容規定在反不正當競爭法或者反壟斷法中,如德國、美國;也有個別國家針對某一類商業賄賂行為進行特別規定,如日本。1.德國對禁止商業賄賂的立法德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同時該法也是世界上最早對商業賄賂行為做出懲罰規定的相關法律。該法第十二條即是關於禁止商業賄賂的規定,涉及商業企業職員的行賄和受賄兩方面的內容:
(1)在商品交易中,行為人以競爭為目的而給商業企業的職員或受任人提供、許諾或授予一種利益,以此作為在取得商品或工業給付時以不正當之方式給自己或第三人換取優惠的相應給付,於此情形,應對行為人科以最高為一年的徒刑或罰款;
(2)商業企業的職員或受任人在商業交易中要求、讓人許諾或接受一種利益,以此作為在取得商品或工業給付時以不正當之競爭方式給他人換取優惠的相應給付,應對該職員或受任人同等處罰。而其反腐敗的主要
法律依據:是《德國刑法典》。刑法對賄賂等涉及腐敗行為的制裁有兩個:有期徒刑和罰金。有期徒刑最短3個月,最長10年。對於罰金的規定更體現了可操作性的特點。如把受賄處罰金額定為5歐元,連續三次受賄5歐元就要被開除公職,並且對行賄與受賄者的處罰是對等的。此外,公務員法律還專門規定,任何公務員接受禮品包括公務禮品都必須申報上交,徵得上級同意才能留給個人。如果所收禮品涉及金錢,50至80歐元之內的,必須交由所在部門內部處理,超過這一限額的必須交上級組織和人事部門處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九十二條【介紹賄賂罪】向國家工作人員介紹賄賂,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介紹賄賂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介紹賄賂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第三百九十一條【對單位行賄罪】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以財物的,或者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第三百九十條【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為謀取不正當利益,向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或者向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行賄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熱點內容
皮城執法官打野刀 發布:2025-03-31 10:03:05 瀏覽:163
分期付款協議具備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3-31 09:54:40 瀏覽:800
瞻養法規 發布:2025-03-31 09:54:29 瀏覽:46
柳江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3-31 09:40:50 瀏覽:454
德州司法拍賣 發布:2025-03-31 09:10:47 瀏覽:940
懸吊法治痔瘡 發布:2025-03-31 09:03:00 瀏覽:187
廈大知識產權研究院法律碩士名單 發布:2025-03-31 08:35:08 瀏覽:580
突發公共衛生應急事件條例案例 發布:2025-03-31 08:35:02 瀏覽:330
保證書怎麼樣寫才不起法律責任 發布:2025-03-31 08:33:32 瀏覽:902
微信照片沒有原件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3-31 08:29:54 瀏覽: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