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教學案例
三年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1)
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養成做事認真細致的習慣,理解完成任務的重要性,學會使用交流、討論等方法,體驗探究過程。
教學重點:完成任務的重要性,養成做事認真細致的習慣。
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視頻。
教學過程:引入故事《小馬虎》,通過角色扮演、討論和互動活動,讓學生認識到馬虎的危害,學會如何避免馬虎,培養認真細致的習慣。通過游戲「傳悄悄話」,鍛煉學生的注意力和溝通能力。
三年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2)
主題目標:培養鄰里間和睦相處、互相幫助、互相謙讓的意識,感受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重要性。
活動重點:了解鄰里關系,學會處理鄰里間的關系,培養交往能力。
教學過程:通過閱讀材料、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讓學生了解鄰里關系的重要性,學習如何與鄰里友好相處,體會鄰里和諧帶來的快樂。
三年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3)
教學目標:讓學生認識到作為家庭成員的職責,提高自理能力,學會承擔家庭責任。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為家庭盡責,認識到家庭責任的承擔。
教學方法:活動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過程:通過討論、分享和角色扮演,讓學生理解家庭責任,學會為家庭貢獻,培養責任感。
三年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4)
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生活體驗,建立對家庭、學校、社區的初步認識,樹立社會公德意識。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實例,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他人。
教學方法:直觀教具展示、小組討論、案例分析。
教學過程:通過不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理解社會公德的重要性。
三年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5)
教學目標:圍繞單元主題,讓學生了解與生活相關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培養合作、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聯系實際,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綜合課程設計、實踐活動、案例教學。
教學過程:通過單元主題的學習,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道德與法治意識。
2. 如何在思想品德課的小組合作學習中運用案例教學法
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
一、激趣生疑
多媒體播放:「甘肅舟曲泥石流災難」(略)。
二、目標引領
1.為什麼說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2.我們在生活中該怎樣做到珍愛生命?
帶著以上問題,學生自學課本、小組討論、交流答案。先組內交流,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
三、學有所用
簡答題:在下列情況下,你該怎麼辦?
1.晚上騎車經過十字路口時,看見紅燈亮了。2.放學路上,一個陌生人說:「同學,上我的車吧,順路。」3.和同學在湖邊遊玩,他不慎落水。4.忽然聞到煤氣味,發現廚房中的煤氣沒有關好。
四、遷移創新
材料分析題:8月7日晚上10點半,家住舟曲城關鎮北街的楊露梅迷糊聽到外面傳來亂石翻滾、玻璃落地的聲響,她一把拉起在身邊熟睡的兒子,打算從窗口沖出去,但倒塌的牆體堵住了去路。牆壁和石塊開始往下垮塌。楊露梅只得用右手緊緊撐起孩子的腋窩,右膝牢牢抵住孩子的屁股將孩子的脊背靠在冰箱上。頃刻間,泥石流灌了進來,一直埋到了楊露梅的脖頸。母子倆像被澆築一樣雙腿再也動彈不得。
「我要爸爸……」兒子的哭喊聲,讓她一下清醒過來。「別怕,別慌,媽媽在這里。」楊露梅拚命地忍住內心的恐懼,開始用露在外面的左手一點一點撥開脖子邊的石塊。終於,母子兩人的呼吸順暢起來。
不知過了多久,聽到了撬窗戶、掏石挖沙聲音,隨後救援人員來到了身邊。看著兒子順利被抬出,楊露梅當即暈了過去。在被埋長達8個多小時的漆黑絕境里,一位母親拚命托舉起懷中4歲半的兒子,直到救援人員趕到。
大難面前,這位母親和兒子求生的故事給了你哪些啟示?
三、四兩道練習題均由小組合作討論完成,學生展示、學生補充、教師指導、深化、點撥、對課堂進行宏觀調控。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五、知識構建
讓學生再一次回顧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重點難點的掌握情況,形成初步的知識框架。
【教後反思】
小組合作的目的是讓每個小組成員都從中有所獲。那麼在小組合作中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每個學生的作用、著實有效地開展學習呢?下面談談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1.合作小組的調配組建。既要依據學生共同的興趣、特長等個性傾向,又要考慮學生個性差異,做到揚長補短,各盡其才,讓每個學生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組合作學習互動增值。
2.熟練掌握合作技能。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般情況下的小組討論,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未等其他學生發言,就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於走了個形式,沒有經過大腦思考便得到了現成的答案,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這時就需要教師事先作好安排,制定合作規則,使學生掌握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表達自己的見解,如何糾正他人的錯誤,如何汲取他人的長處,如何歸納眾人的意見等。因此,可在小組合作前這樣規定: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記下來,再由小組長安排,各個成員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後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後由記錄員將其整理出來。這樣,每個人都有了思考的機會和時間。
3.制定明確的協作分工。小組合作的基礎是小組個體的獨立思考與學習,小組成員獨立思考的習慣,可以避免小組交流「人雲亦雲」盲目從眾的現象。同時,小組分工是小組合作的前提。小組活動容易因責任分散而讓學生產生依賴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為。所以,在小組合作中,小組成員必須明確自己在小組中的角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在小組活動中,學生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如小組長、記錄員、中心發言人、記時員等。小組長應選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小組長的主要職責是對本組成員進行分工,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記錄員的職責是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記錄下來。中心發言人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後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
4.充分發揮教師作用。從表面上看,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壓縮」了教師的空間,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賦予了更大的責任。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時候,教師應該做些什麼呢?我認為教師不是等待,不是觀望,而是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指導。對小組的任務不清楚時,教師要再耐心地向學生說明;小組討論的聲音過大時,教師可以抽取小組中的一人做噪音監督員;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或討論一時受阻時,教師應及時發現,及時制止,或為小組討論提供及時的點撥,使小組討論順利開展……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
5.及時展開交流評價。由於分工具體,學生的信息往往可能有些偏窄或者片面,研製的作品難得十全十美,所想到的問題只是一己之見。另外,活動時間較長,過程較復雜,一些問題,一些收獲會不時的出現。為保證小組的有效合作,發揮集體的作用,要及時組織交流。通過小組合作,變「要我學」為「我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