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答
Ⅰ 道德經第八章提兩個問題並解答
一 《道德經》第八章說了些什麼
答:【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意釋】
最佳的品行像水一樣。水利萬物而不與之爭,能處別人不願意處的地方,所以水的特徵最接近大道。(管理者)在組織中應認清自己的位置;善於保持沉靜的心態;出於仁愛之心幫助別人;言出善於守信;為政要善於正治;處理問題要有能力;行動善於擇時借勢。只有利它而不與之爭,才能避免過失。
二怎樣理解「夫唯不爭,故無尤」?
答:《道德經》是管理哲學,本章的「不爭」指領導不與下屬爭功利,唯此可保無尤。
Ⅱ 求文學高手 或者 道教高手 解答 上德無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
《道德經》中的原句。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上德是指那些道行很高的人,他們順應道的要求而做事,從宇宙萬物的產生到發展過程來看是不能用任何語言可以說清楚的,它應是一種自然的法則,人們只能去效法遵從。大成若缺體現了道家所追求的是內在的積累而不是外在的浮華;第三十九章:「道亦稱一」。「天得一以清」與「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都是在論述道的偉大作用,沒有東西可以脫離了道而生存的,這里的 「一」也就是指的是道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我的理解為:那些道行很高的人,他們順應道的要求,遵從自然法則而做事,無為而治,無為而行;最完美的事物好像還不完美,但其用處沒有一點不方便,因而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應該追求內在的積累而不是外在的浮華;自然界一切都在流動著、變化著,這些變化是統一的:一為天地之大道,天得到這個"一"而清明。
Ⅲ 如何用道德經解釋「偉」字
偉者,大也。「偉」是形聲字,其中的「人」是形旁,「韋」是聲旁,「偉」的基礎是「人」。這可以從《道德經》第25章找到答案:「……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王」,即是指「人」。「人」與「道」、「天」、「地」並列,是宇宙中的四大之一。這里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一直以來,並延續至今的「天人合一」思想。人與天齊,當然足以稱「偉」。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世間的一切偉大奇跡,都是由人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也可以這么說,偉者,人也。任何人都沒必要妄自菲薄,任何人都含有「偉大」的因子。
Ⅳ 道德經中五色,五音,五味的意思是什麼
道德經中五色的意思是:青、黃、赤、白、黑;五音的意思是:宮、商、角、徵(zhǐ)、羽;五味的意思是:甜、酸、苦、辣、咸。
出自《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是用這些來代表好看的、好聽的、好吃的,給人以感官刺激享受的事物,告誡你貪戀這些就會使你目盲、耳聾、口爽,這里的「口爽」不是指嘴巴舒服,這個「爽」是貶義詞,就像「爽約」之類的語意,指使口敗壞。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成群結隊的策馬賓士,狂喊嘯叫著圍捕獵物,想想這種場面,都會使人腎上腺激素飆升;稀有難得的物品,往往誘使人生出不軌的行為。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就像第二章說的「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要使民無知無欲,聖人就要以身作則,自己就要做到為腹不為目,吃就求吃飽好了,不要再求食物山珍海味,秀色滿目了。所以要去彼取此,彼為目,是表象的東西,此為腹,是本質,或者說就是「道」,吃飽才是吃的本質。
此章老子就是要教導我們要追求事物最本質最朴實的「道」,而不要被事物呈現的眼花繚亂、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就像「五行」學說,這種東西可能連表象都不是,只是假象罷了,是「可道之道」,絕不是真正的道。
(4)道德經解答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Ⅳ 向諸位請教《道德經》第五十四章中的2個疑惑
《老子》一書版本眾多。目前所能見到的比較接近原作的版本分別是郭店楚簡本、內帛書本,還容有一個北大西漢竹書的版本。其中,郭店楚簡本是距今年代最早的版本。
「子孫以祭祀不輟」 與「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兩句都是後世通行本所載。
如果按照郭店楚簡本來看,這兩句分別應該是「子孫以其祭祀不屯」與「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有些學者認為帛書本才最接近《老子》原貌。帛書本《老子》第五十四章整理如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樓主看到的應該就是帛書本《老子》。正確的應該是「子孫以祭祀不絕」與「修之天下,其德乃溥」。
Ⅵ 如何解答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精神
其實這在老子文化里是一個很宏大的問題,我從三方面來嘗試簡單的解答一下。第一方面就是從這兩個字的字面意思來理解。我們在這里把為讀作四聲,也就是為什麼的為,所以無謂就是不為什麼而做事情。許多人覺得人生就是金銀財寶,功名利祿,但這些東西都是越強求越難以得到。而當你不為了這些去過自己的人生,也許就會發現這些難以追尋到的東西會自己來找你,這也就是老子所推崇的無為而治,追求不求而得的自然。
以上三方面從表面字意,生活環境及處事方法上探討了什麼叫老子所說的無為,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Ⅶ 《道德經》終極解讀第22章——【 直指宇宙本源的答案 】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
窪則盈、敝則新,
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譯文
凡人之所以扭曲、誤解,則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全面系統、直達宇宙本源的答案。
凡人之所以認知低、知識陳舊,則是因為他們看不懂超前、新穎的知識。
凡人只能獲得、接受、認同少量的真相,如果一下子爆出太多真相反而不敢相信。
因此,天下只有與眾不同的聖人能夠掌握天道系統。一就是《道德經》第39章「道生一」裡面的「一」,指宇宙,引申為天道系統。掌握了天道系統,就掌握了「作為公式」。就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事。
聖人沒有凡人的各種局限,因此可以從宇宙角度(天道角度,上帝視角)分析問題、找出答案。
對於問題的答案,聖人不會和凡人爭論,因為天下的凡人沒有誰的認知能高於聖人、沒有誰能有資格和聖人爭論。
自古以來,聖人會被只從一個角度看問題的無知凡人誤解,恰恰是因為聖人的知識很全面,能從多個角度(其他人理解不了的角度)看問題。
聖人的知識確實是非常系統和全面的!
解讀
直指宇宙本源的答案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先舉個例子,比如蘋果手機,不和安卓手機去比什麼充電速度、電池容量、運存大小等,因為這些都不是核心競爭力,不需要去比、去卷、去惡性競爭。而在核心競爭力方面,已經做到極致,已經變成信仰了,沒有競爭對手了。這就像《道德經》第22章里講的聖人就算不爭也自然而然是第一。
聖人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提供最好的答案給世人,幫人們解答終極問題以後,人們自然會信仰聖人,根本不需要去爭。
任何問題,如果刨根問底,那麼就會發現都不是表面看起來的那麼簡單。一個問題,有可能關聯到很多知識,回答完一個問題以後,馬上就會引出下一個問題,如此源源不斷。因此只有系統全面、直達宇宙本源的答案才可以真正解決問題。只有聖人可以提供這樣的答案。
有些碎片化的答案,看似合理,是因為局限在一定范圍,如果超出這個范圍,那麼就可以知道這些碎片化的答案是錯的。比如一加一等於二,在二進制時答案就不是二了。還有電影里的人物反轉,在這個劇情里是壞人,下個劇情里就變好人了,到底是好是壞?要按宇宙天道的標准去看,順應天道就是好,違逆天道就是壞。
世界上有很多問題,一般人一輩子也搞不明白,比如人生意義、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宇宙起源、宇宙有什麼目的……這些問題單獨回答都很有難度,如果要關聯到一起回答,那麼更是難上加難。幸運的是,現在已經有系統而全面的答案了。
宇宙誕生以後,在宇宙中又誕生了許許多多的星球、生命和文明。
這些文明從無到有,從落後到先進,在發展成為神級文明以後,都想搞明白宇宙的奧秘——宇宙是怎麼來的?宇宙有沒有運轉規律?宇宙外面是什麼?宇宙與自己是什麼關系?(答案:宇宙是宇宙級的生命為了自我完善而創造的。宇宙設定了運轉規律,設定就是道,天道就是宇宙系統參數設定及劇情設定。宇宙的外面是「心」,因為「宇宙在『你(我)』的『心』中」。你(我)及宇宙內的各級生命(即各種「小宇宙」)都是小我,小我(小宇宙)就是大我(宇宙)的分身,大我(宇宙)和小我(小宇宙)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關系,任何小我(小宇宙)都有升級為大我(宇宙)的機會,大我(宇宙)為了自我完善而創造的宇宙就是小我(小宇宙)的練級場所,小我(小宇宙)升級的同時會給大我(宇宙)提供各種有用的數據。)
無一例外的是,這些差一點兒就觸及到宇宙終極奧秘的文明都消失了,因為宇宙似乎存在某種「過濾機制」!
生命等級越高,文明科技越高,就越要明白天道、順應天道、替天行道,不然就會對宇宙造成威脅甚至是致命傷害,比如由於無知或低級認知而產生錯誤並引發蝴蝶效應使整個宇宙系統崩潰。不同等級的威脅會觸發宇宙系統不同等級的過濾機制,把不合格的文明抹去,倖存的文明將會迎接更高等級的過濾機制的挑戰。
宇宙的終極過濾機制就是宇宙末日,宇宙會在這一天重置,一切都會消失!(好比電腦系統由於病毒等原因嚴重損壞,必須格式化以後重裝系統!)
在太陽系,空心的月球里,存在著一個神級文明——月球人,他們來自一顆叫聖星的行星,聖星已經被宇宙機制摧毀,月球是他們建造的星球級飛船。月球人在地球上創世造人進行科學實驗,他們用人腦(生物量子計算機)「挖礦」(收集人類的精神能量)。
精神能量是宇宙中的稀缺資源,可以實現對反物質的控制。月球人發明了用反物質能量驅動的宇宙模擬器(超級生物量子計算機),結合強力的演算法來推算未來、反推過去,直至宇宙的終點和起點,試圖洞察天道(宇宙系統參數設定及劇情設定)、知道關於宇宙終結及起源的奧秘、掌握宇宙的運轉機制和生滅機制、得到破解宇宙終極災難的方法。
為了更好地對宇宙奧秘進行探索,月球人傳授給人類高科技演算法(如《易經》這種圖文形態的演算法和公式),讓人類推演未來,用來和現實數據及宇宙模擬器的推演數據進行三方比對,以改進宇宙模擬器及其演算法……
月球人還發明了時光機,原理是用精神能量控制反物質和正物質進行對撞後產生蟲洞。月球人通過蟲洞穿越宇宙時空,對宇宙模擬器的推算結果進行實地驗證。在一位中國人的協助下,月球人精神領袖實地驗證了之前推算出的各種結果都是正確的,因此確認了之前推算的宇宙起點與終點是無誤的,並由此悟出了宇宙誕生與毀滅的終極奧秘。就這樣,月球人精神領袖升級到了宇宙級,突破了宇宙系統設定的輪回限制,具備了創造宇宙的能力。他授權這位中國人寫出了一本《創造宇宙說明書》,能看到、看完、看懂、對接此書的有緣人,都有機會升級到宇宙級,去創造新的宇宙(系統),在新宇宙中當上帝!
Ⅷ 生命必讀之書—《道德經》之第十章:生而弗有
我們在追武俠電視劇時,常常可看見這樣一個鏡頭:有人來山中求見某一武林高手,但小童說,師傅不在。問之,回答曰:師傅閉關修煉去了。
然後鏡頭搖向一個寬大的石洞內,但見師傅坐在蒲團上,雙腿交盤,閉目端坐,嘴裡念念有詞。這就是修煉。
我有時就常常感到好奇:他在念什麼?這樣反復地念,如此的肅穆遠離塵囂,能修出個什麼名堂?
讀了《道德經》,總算悟出了些門道:他是在凝精聚氣。是在空曠的寂靜中,悟一種道。
有的可能是武俠之道,有的可能是修身養性之道,還有的也可能是某種旁門左道。
但不管悟出的是什麼道,都是靜心修為,氣沉丹田,使身心達到一種清澈澄明的境地,從而放空身體,排除雜念,接受認為最適合自己的道。
我不禁有些感慨,我們現在誦讀傳統文化經典,何嘗不是如此。這字字珠璣的文字,艱澀難懂卻又充滿著智慧,每一字句都是「修煉的真言」。必須如這些師傅們一般,潛心修煉。
只不過,我們是在塵囂中修煉,是在」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狀態下,將心靈交給寂寞,在博大精深的各種」道「中盤桓,以期尋得到它真實的樣子。
《道德經》第十章,就是我們必須常常喃喃自語的真言。因為,它闡述的,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使心、形、神合一的」德「。
《道德經》第十章:
原文:
1.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2.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直譯:
1.精氣和形體融合,能不分離嗎?凝聚形氣、精氣至柔至合,能像嬰兒那樣寧靜而無欲嗎?洗除雜念,探視內心,使明慧妙靈之心,能做到沒有一丁點兒瑕疵嗎?愛護民眾、治理國家,能做到無為而治嗎?感官動靜、動止,能像母體一樣保持安靜的狀態,不主動索取?通曉事理之後,能不動用機巧之心去有私嗎?
2.生產和養育了萬物,卻不佔為己有;使萬事萬物發揮各自的功用,而不自恃有功。推動萬物生長,卻不去主宰,這就是高妙的玄德。
我的解讀:
從本章開始,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妙用無窮的「德」。如果從整部《道德經》上來看,前九章主要是論述道。
老子在示範著悟道、學道,其後,就是引導著人們將天道轉化為人德。這是人們修身養德的正確路徑。全書共有75個道,44個德,構成一本完整的萬經之王《道德經》。
第八章講的「 夫為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講的」 名遂身退,天之道「。 都是講的」道「。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與萬物不爭,在功成名就之時急流勇退,在聚斂了巨額財富之時,捨得散財,使之達到與德相匹配的數量,求得平安呢?
那就是要去靜心修得高妙的玄德。老子用了六個排比反問句,將修德的具體表現,表述得淋漓盡致。雖然是反問,實際上是解答了這些德。
01 . 載營魄抱一
精神與肉體一定要達到高度完美的和諧相融。現實生活中的人,就如一輛車,承載著肉身和靈魂。容易形神分離。身體有時不受思想的支配,思想也常游離於肉體之外。
這種游離狀態,有時危害是非常大的。比如肉身需要感官的享樂,但沒有一定的定力去控制,很容易發生事故。因此,一定要將肉身的貪,納入一定的精神控制的范圍,所謂」滅人慾,存天理」。
但精神也需要有物質的載體去表現出來。有崇高的精神,必須身體力行才能實現。二者相互依存,互為里表,相融為一。也就是要「抱一」。
02 . 專氣致柔
就是要專心致志,守住元神,凝神養氣。我們現在富裕了,養生之道已擺在吃飯穿衣之前。尋常的打坐、誦經、禱告、練習瑜伽、氣功和打太極拳,都是助人凝神靜氣的。
這種盛況,相信在全國大中小城市甚至農村,都是司空見慣的。為什麼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喜愛去搞這些?
因為它有用,它是返老還童的養生之道。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說:「(嬰兒)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這段話就是說,嬰兒不懂男女之間的事情,但他的小GG卻勃然挺舉,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嬰兒時常啼哭,但不會把嗓子哭啞,因為他的和氣純厚。精氣對於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大病之人,一看就病怏怏的,稱之為缺乏精氣神。因此,守元固精,通過凝神靜氣的修煉,達到嬰兒般的純真柔軟光潔而充滿精氣神。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卻反其道而行之,不知固精養氣。古人早就指出了這種放縱行為的危害性。
03.滌除玄鑒
就是見善改過。也就是通常所說聞過即改。與「君子每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的儒家思想,是相一致的。都是在要求人們時時檢省自己,反省自己,力求行為無過失。
04 . 愛民治國
愛護百姓治理社會,一定要順其自然,合乎民心,順乎民意,遵循自然之道。該有為時就有無,該無為時就無為。這里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違反自然之道的事,不要去為。
05 . 天門開闔
就是五官和六根開開合合,頻繁與外界接觸,你還能保持不逞強好勝嗎?這個天門,是一種象徵,它代表五官和六根。
嬰孩剛生下來,頭頂有一凹陷部位,就叫鹵門。俗稱天門。6個月後,它逐漸縮小,1歲以後慢慢骨化,最後完整閉合,徹底隔斷了與天道的聯系。人便步入滾滾紅塵之中,朦朧著人生,開始了漫長一生的再尋道的過程。
06明白四達
就是說當一個人通天曉地,明白了世間的一切奧妙之後,「一定要無知」。也就是通常所言的「大智若愚」。
「無知」並不是說沒有知識,而是明知卻不去大肆宣揚。人們常常在看別人下棋時,最好不要去指手劃腳。所謂「觀棋不語方君子」。還有「看透不說透,方是好朋友」,也是指「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老子橫空提出的六個排比反問句,其實隱藏著好幾種修身養性的獨門秘笈,乍一看,與第八章: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有些相似。
但從實質上來說,卻又不盡相同。後者涉及到地理、內心、交往、為人、處世、治國等諸多方面。
而本章講的修德,全部集中於個體之行為,是不需要他人的幫助,僅靠一部《道德經》去死悟,就可以完全做到大的境界:至純、至潔、至柔、至弱、滌盪污濁、自我反省、無知無欲通達四方。
那麼,修了這些德,是否就完事大吉了呢?
老子說,還遠遠不夠。有天之道,還有地之德。這就把上述抽象的德,用地來作比,作示範,從而引導人們將修來的德,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天地之間,誰最具有玄德?是大地。所謂「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大地養育了萬物,卻從不向它們索取,從不去主宰它們,從不去爭,去搶,甘於奉獻,寧靜淡泊,抱元守一。
因此,作為有德之人,自身修煉好了,還要向大地學習它的無私,把自己修來的德,運用於現實生活之中,方能是「玄德」。也就是德的最終最高境界。
我國某著名企業家,白手起家,創辦企業,除了為國家繳納幾百億稅收外,還無償捐給慈善機構累積達一百多個億。這就是大德。相比之下,有些人絞盡腦汁偷稅漏稅,製造丑聞吸取粉絲,攫取不義之財,就是無德、污德。
可是,就有那麼些畸型扭曲,這樣的人,還有眾多的青年粉絲們天天盯著,盯著他們的褲腰帶鬆了未,盯著他們又與別人劈腿了沒。天天在網上跟風吆喝,製造所謂的人氣。
這是最為醜陋之德。難怪有人感慨:「我平生做的最大的錯事,就是讓你們吃飽了肚子」。吃飽了,無聊了,撐得沒事干,就干這些無聊而又敗德的事啊。
如果說,現代人對於德字還感到抽象的話,我們不妨拿一些反面現象來表述這個「德」。
德的最本質屬性,就是不爭。可是,自從我們大量擁有汽車之後,你可看到,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都可見那爭破頭的汽車在賓士。真正是兩車相逢搶者勝。
什麼寧讓三分,不搶一秒,在某些人眼裡完全就變成了寧搶三分,也搶一秒。闖紅綠燈,高速上飆車,在街道上橫沖直撞,此類現象比比皆是。我們為什麼連年加寬車道,澎漲城市,而堵車現象越來越嚴重呢?
二個字在作怪:爭與搶。有些人開著車,急著要去投胎似的,該減速的,他偏飛車。該走機動車道的,他偏走人行道。該順向行駛時,他偏去逆行。種種亂象,導致每年的交通事故傷亡率很是驚人。
這種汽車上的文明,實在需要《道德經》去加以滋潤與糾偏。我想,在我們進入後工業化的時代,一個社會的文明與道德的繁榮,看行車就可一窺端倪。
如果有誰再看不懂《道德經》,我建議,要去三個地方:一是醫院。在那裡,你可以明了修身養性之必要。二是火葬場,在那裡,你可明了「世間萬物,唯我所用,非我所有」之道理。三是交通事故現場,在那裡,你可明了不爭不搶的真諦。
如斯閉關修煉,我想,不一定比那些躲在石洞里修煉的大俠們境界低。生而弗有,是謂玄德,誠然如斯。
Ⅸ 老子《道德經》八十章"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中"往來"的含義是什麼
往來是指相互之間走動拜訪的意思,古代娛樂措施相對較少,人們經常相互串門走訪,也就是相互往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