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意志自我立法

意志自我立法

發布時間: 2025-03-30 05:45:04

1. 康德的道德哲學(2)

康德的道德哲學篇二

康德道德哲學淺析

摘 要 本文通過對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中被稱為道德金律的“絕對命令”、道德的三大命題、以及《實踐理性批判》中實踐理性的對象概念、實踐理性的判斷力模型論和實踐理性辯證論的三大懸設概念的簡要闡述與分析,對康德道德哲學進行了細化與整理,為進一步研究康德的道德哲學提供了理論平台。

關鍵詞 道德哲學 絕對命令 實踐理性 康德

中圖分類號:B516.31 文獻標識碼:A

康德的道德哲學是從功利主義角度而言的道德哲學,是有利於集體和國家民主的道哲學,所謂“思想離開利益就會出醜”,他的核心思想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道德與法律是不同的,道德從內在要求自我,法律從外在規范自我。對於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從利益的角度來看不會存在共同的道德標准,因而道德會成為相對論。康德的道德學從功利主義思考人的價值,從倫理視域來考慮涉及人的善,是對人生存狀態的關注,現實又具體。他通過現實案例以及道德情景模擬闡述了先驗的、形而上學的、非經驗層面上的道德分析,通過德性問題,宗教信仰問題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道德與政治有相通之處,康德的道德學對現實狀況、道德建設進行思考,解決怎樣使人成為有道德的人、純粹的人。外在的強制灌輸只能讓人成為權力的奴隸,成為只會聽話、服從的人,而道德要實現的是自由的人,至善的人。康德的道德哲學以主體性為基礎,以理性為思維方式,以自由與平等為核心的價值理念,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啟蒙現代性道德理論體系,康德是現代哲學的代表,他開啟了現代西方哲學的新思路。

1《道德形而上學》基本理念

康德道德哲學是義務論的倫理學,注重的是道德法的普遍存在性,從德性的角度,努力促使道德法更加完善。人類肩負有怎樣獲取更多知識、掌握真理的道德使命,善惡價值觀具有人的主觀性,它根據人設定標准,達到的就稱之為善,違背的則稱之為惡。康德在看過盧梭的論著《愛彌兒》之後對道德問題有了新的認識,認為追求自由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一書中提到,知識非但沒有促進人類的發展,反倒破壞人類,科技進步影響著人們,它促進了邪惡,違反了人的本性。知識不是德性的培養,只有自由才是按照道德法則來實踐選擇,才是追求幸福的動力。“自由是道德存在的理由”,“道德是自由的認識依據”。他指出:“道德律使人認識到人在實踐中事實上是自由的,並反過來確定人的自由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這樣一來,自由就由於存在著道德律這一事實而不再僅僅是《純粹理性批判》中所設想的那種可能的‘先驗自由’,而成為了具有客觀實在性的‘實踐的自由’即‘自由意志’了。”

康德通過《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簡要地把道德哲學這一概念從一般大眾通俗道德過渡到道德形而上學,最後進入純粹實踐理性,他由先天的理性出發,一直到道德最後必然走向自律作為最終目的。康德所說的“道德律”稱為“絕對命令”,指在人類實踐活動中,一切支配個體行為的意志所遵守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規律,但它不是指具體的道德規范。康德認為,在自然界中,每一事物都按規律起作用,唯獨有理性的東西是按照客觀規律的概念,按原則行動,是無條件的,不受任何經驗、感性慾望、利害關系條件制約的。絕對命令,即道德考慮的普遍性,是每個人的人性,每個人獨立的、自我決定的人格,是本體人、非經驗的人、理性的人。作為“絕對命令”的道德律,只有一條,即: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去行動。後來這一原則被稱為倫理學上的“金規則”或“金律”。它成為一切特殊的、具體的道德規范以及一切日常道德判斷的最終根據。其它的道德規范、道德主張乃至道德行為都由此派生,並能夠由其進行檢驗,這即是我們對道德所能言說的最低限度。

在《原理》中康德談到了道德的三個命題:“第一個命題是:只有出於責任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第二個命題是:一個出於責任的行為,其道德價值不取決於它所要實現的意圖,而取決於它所被規定的准則。第三個命題,責任就是由於尊重規律而產生的行為必要性。”第一個命題限定了道德是人的主觀准則,第二個強調了准則是人主觀准則中的客觀法則,第三個用了“尊重”一詞使主客觀相統一。“尊重”是通過理性概念產生出來的情感,是規律對意志的直接規定以及對這種規定的意識,尊重的對象只能是規律,尊重對實踐規律的“純粹尊重”――准則,才能使自在之物與現象相連。准則對特殊人具有效用,法則則是任何人對任何情況在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守的;准則的應用是有條件的,法則任何時候都必須如一。康德為道德以義務論的視角出現,從形而上學開始為動機,在德國思想上具有法國大革命式的偉大變革。康德談論的人,是進入社會狀態中的社會人,強調了道德法則的普遍性,每個人都參與立法。意志是道德問題的起點,從義務論出發具有一定的道德價值。

2《實踐理性批判》基本理念

人的活動無處不存在哲學,不涉及善惡,只要是按本能來做的都隱含著道德評判,只是我們未意識到。實踐理性指出,道德不立足經驗,而立足超驗。從自由產生的絕對命令才是道德法則,而不是由個人產生,一切具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都是先有目的,再創造出合乎理想的理論認識。這是先有道德法則,再有善惡動機,最後產生道德情感的過程,是由一般到具體的過程。道德法則是理論,如果沒有行動將只是空談,道德情感是文明的產物,道德是後天培養的,道德王國來自人的創造。

在《實踐理性批判》要素論中康德指出:“我所說的實踐理性的對象概念,是指作為自由所導致的可能結果的一個客體的表象。”實踐理性的對象是以自由的原因性,也就是善惡概念為前提,“所以,實踐理性的唯一客體就是那些善和惡的客體。”康德認為一般實踐理性是不純粹的理性,它的對象能夠稱得上真正的善的標准,卻依賴於純粹實踐理性。康德把這一現象稱為“方法的悖論”,即“善和惡的概念必須不先於道德的法則(哪怕這法則表面看來似乎必須由善惡概念提供基礎),而只(正如這里也發生的那樣)在這法則之後並通過它來得到規定。”如果沒有相應的德性,任何能夠達到幸福的功利考慮都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善。因此,實踐理性的對象是通過自由而可能的結果。“對象”是藉助行動而生成的諸事態,是行動自身,“自由”是指選擇的自由,而不必然是指先驗的自由,因為對象不必是純粹的和自律的意志的對象,後者是先驗地自由的。對於善、惡有著三種不同的含義:某些東西出於任意的目的而是善的,也可能出於實際的意圖而是善的,或是出於義務性的和必要的意圖而為理性存在者自身所主張。因此康德就區分了三種善的類型:即或然的善、實用的善和道德的善。由此可見,對象是一種具有特定稟賦的意志,是能夠根據法則和出於對法則的敬重而行為的稟賦。道德行動的唯一目的就是守護法則的統治,任何道德行為都部分地實現這一目的。
判斷力是一種將概念或規則運用於具體情形中的技藝或能力,康德認為這種才能是屬於天賦智慧的,無法通過對其他規則的學習而改善,就像一個在醫學上博學的人可能掌握了相當可觀的理論知識,並通曉諸多規則,但唯有那些使原生的天賦獲得完善的實踐才能使他成為技藝精湛的醫師。康德認為,考察一個人如何能說出“這張盤子是圓的”是很容易的,因為盤子的經驗性概念就包含了圓這個幾何概念,並且我們既能思維一個圓形又能直觀一個圓形,但如果要考察一個人如何能說出“太陽曬熱了石頭”卻很困難,因為沒有任何可以從中抽象出的,並且能夠外在地運用於其上的直觀或材料,康德用圖型法解決了此問題。對於純粹實踐判斷力來講,此法則是理性的法則,而非知性的法則,並且僅僅直觀對它來說卻並不充分。根據法則而發生的事件的圖型對於該事件的知識來說是必要的,然而,在實踐中,法則自身的圖型,對於感官經驗中的可能事件與並非是自然關聯的法則之下的某一原因的聯接仍然是必要的。模型也必須能在一切自然概念和應然概念之間充當作為中介的“第三者”。康德充分擴展了作為自然模型的含義,它被視為是通過我們在其中的行動而實現的目的王國。自然自身,而不只是其法則,被認為是一種模型或符號,然而並非是作為道德的目的王國。

在純粹實踐理性的辯證論中康德主要論述了三大懸設,即自由、靈魂不朽和上帝存在,這是達到實踐理性的最高對象――至善的必要條件。作為實踐理性,是從實踐有條件的存在尋求實踐無條件的存在,再尋求實踐理性無條件的對象全體,這是一個有自然追尋自由,有自由追尋人類最終希望至善的過程。達到“至善”的途徑是把道德和幸福相結合,但在現實生活中,德性和幸福往往是分離的,二者是二律背反的關系,正如“有德者未必有福,有福者不乏惡徒”。“那至上的善(作為至善的第一個條件)構成德性,反之幸福則雖然構成至善的第二個要素,但卻是這樣構成的,即它只是前者的那個以道德為條件的,但畢竟是必然的後果。”由此可見,只有德性才是至上的善,是至善的第一條件,而幸福只構成至善的第二要素,並且只有當它被道德制約並作為道德的必要結果時才是這一要素。德性是最終實現意向與道德律的完全適合,實現的圓滿條件是靈魂不朽,即有理性者的存在及其人格的無限延續。“所以至善在實踐上只有以靈魂不朽為前提才有可能,因而靈魂不朽當其與道德律不可分割地結合著時,就是純粹實踐理性的一個懸設。”幸福是實現自然與意志的全部目標之間的和諧一致,它的圓滿完成要依靠上帝存在來作為至善實現的必要條件,唯有上帝才能夠賞罰分明,能夠掌握德性和幸福之間最恰當的比例。康德把神的存在當作人的道德自由所需要的手段,而不是要把人當作上帝的奴僕,唯有人才是自然萬物的主人。人只是因為自身生活的需要才在主觀上假定有一位上帝。至善存在必有三大懸設,但意志自由式至善的充分條件,靈魂不朽和上帝存有是至善的必要條件,只有在意志自由條件下至善才是可能的實踐對象,只有依附於自由之上的靈魂不朽和上帝存有才具有客觀的實在性。

3總結

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的結論中指出:“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星空宇宙,廣闊無垠,浩瀚無邊,在滄海茫茫之中,人只不過是一葉扁舟,無足輕重。把絕對命令作為道德法則,把至善作為必然要求善,把德性作為先驗的自由,必然要求與人世間的幸福相匹配。在追求至善的過程中,人達到了絕對的自由,但那隻是一種希望,它卻依賴於靈魂不朽和上帝存在兩個設定。自由只是一種希望,這區別於唯理論所認為的自由必然實現,也不同於經驗論所說的完全否定絕對自由,而是讓自由承載了新的意義,使其具有了形而上學的特點。康德擁有認識能力,能夠領悟宇宙的自然法則,甚至能為自然立法,但他永遠也改變不了自然存在的有限性。人不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理性的存在,是理性目的王國中的一員。理性為自己立法,道德法則是意志自律。人能夠頑強地抵擋自然法則的束縛與限制,遵從理性自身頒布的命令而行動。當人遵守道德法則而行動時,就擺脫了感性的束縛,具有了超越感性、超越一切自然存在之上的獨特尊嚴。可以說,在現當代,康德道德哲學不僅沒有凋謝,反而繼續影響著道德哲學的進一步發展,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哲學家康德說「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這一觀點是

「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主要是指物自體通過刺激人的感官,而這種刺激的結果是混亂的,所以是人的自身中的先驗原則使得這些混亂的認識成為知性,隨後,人類的思想要上升到理性,認識上帝、物自體本身和靈魂,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康德通過二律背反的證明論證了理性離開感性,純粹化後會分裂,而無法得出任何認識,所以他將客體分為物自體和現象界,人類只能認識現象界,而且對於現象界的規律認識也是來源於人類心靈中的先驗原則,所以是人為自然立法。

3. 康德三大絕對命令: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由分別是什麼意思

康德三大絕對命令里普遍立法就是時間空間的自在性是一切的基礎。人是目的,最終時空存在以人的存在結束。意志自由,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改變自己適應世界。

熱點內容
法學可以考律師嗎 發布:2025-04-01 12:34:57 瀏覽:84
網路信息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01 12:31:14 瀏覽:364
暫行規定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01 12:27:19 瀏覽:231
濟南媒體法律援助電話 發布:2025-04-01 12:14:46 瀏覽:452
專利法規定自始即不存在 發布:2025-04-01 12:07:10 瀏覽:678
委託合同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4-01 12:05:40 瀏覽:625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和合同法的異同 發布:2025-04-01 11:59:37 瀏覽:525
新聞失實會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4-01 11:57:21 瀏覽:595
當法官理由 發布:2025-04-01 11:57:12 瀏覽:639
2014注會經濟法教材變化大嗎 發布:2025-04-01 11:54:23 瀏覽: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