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溫籍法學家

溫籍法學家

發布時間: 2025-03-30 07:46:59

⑴ 關於溫州名人的問題在線等急啊~~~~~~~~~

孫詒讓:清代語言學家,第一個破譯甲骨文的學者。
張璁:明朝嘉靖年間任朝廷首輔,世稱『張閣老』。
劉英:革命烈士,生前為浙閩省委書記及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
項喬:項喬號東甌(甌東),明朝嘉靖年間(即1529年2月)在由張璁、霍韜主持嘉靖已丑會試中名列第二。後任廣東參政,著《甌東錄》集溫州文史掌故。
王季思
戲曲家、教育家 (1906—1996),名起,甌海人。東南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浙江、廣東任教職達70年。生前為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中文系和戲曲研究所主任、古文獻研究所所長等職。出版有《西廂記校注》等專著30餘種。
戴家祥
文字學家(1906—1998),字幼和,瑞安人。曾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治經學和古文字學。在金文研究方面成果斐然,所主編的《金文大字典》為我國當代金文研究集大成之作。生前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姜立夫
數學家、教育家(1890—1978)蒼南人。早年留學美國,獲數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南開大學創辦數學系,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國前夕,棄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職。後回大陸,任廣州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教授,是我國現代數學奠基人之一。有《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學初步》等譯著。
洪氏閭
寄生蟲病學家(1894—1955),樂清人。早年留學德國,專攻寄生蟲病學,獲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回國後,在北京、南京、四川、江浙一帶醫學院校任教職和從事研究工作,對寄生蟲病研究和防止有卓越貢獻,其所創的「洪氏鉤蟲測量法」至今世界通用。生前為浙江省衛生廳廳長兼浙江醫學院院長,有《病理學總論》等專著。
張肇騫
中科院學部委員、植物學家(1900—1972),甌海人。東南大學畢業,留學英國,回國後,長期在北京、浙江、江西、廣西、廣東等地高校任教,或從事科研工作。生前為廣州華南植物研究所一級研究員、代所長。悉心於植物分類和區系研究,為發展我國植物科學和開發亞熱帶植物資源作出貢獻。出版有《中國植物志》等專著多種,翻譯論文20多篇。
張淑儀
中科院院士 聲學家1935年出生於溫州城區,女。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該校聲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其「光聲熱波成泵」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出版有《叉指換能器激發表面聲波的生長特性》等論著。
潘懷素
(1894-1978),樂律研究專家,永嘉人。早年留學日本、德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後,當過記者、大學教授。酷愛音樂,從文學翻譯工作轉向研究隋唐燕樂和民間樂律,其研究成果"二十三不等分純正律",開樂律研究新路。
夏承燾
詞學家,(1900-1986),字瞿禪,號瞿髯,溫州城區人。早年在溫州省立十師畢業,先後在浙江大學、杭州大學等校任教職60多年。畢生以考信求實的態度研究詞學,並取得卓越成就,被譽為"一代詞宗",蜚聲海內外。有《唐宋詞人年譜》等專著。
方介堪
金石家(1901-1987)又名岩,泰順人。曾在上海美專任教職。以刻玉印馳名滬上,先後治印二萬余方,郭沫若評其印章"爐火純青'。生前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鄭曼青
書畫家(1902-1975)名岳,自號曼髯,別號玉井山人,溫州市區人。擅詩、書、畫、醫、拳,人稱"五絕老人",長期在大陸和台灣高等文化藝術院校任教職。書畫作品多次在台灣、東南亞及美、法等國展出,有"畫聖"、"東方水墨畫大師"之稱。
蘇步青
(1902-2003)平陽人。數學家、教育家。1935年中國數學會發起人之一,《中國數學學報》主編。創辦《數學年刊》。中國數學會名譽理事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日本創價大學名譽博士。創立微分幾何學派。發理"蘇錐面"和"蘇鏈"。著有《射影曲線概論》、《射影曲面概論》、《射影共軛網概論》、《仿射微分幾何》、《蘇步青數學論文選集》(英文版)等。獲國家級嘉獎多種。曾任復旦大學校長。現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民盟中央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
夏鼐
中科院學部委員、考古學家(1910-1985),字作銘,溫州城區人。早年留學英國。獲埃及考古博士學位。一生從事考古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對新中國考古學的建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英、德、美、意等國最高學術機構分別授予院士稱號。畢生論著豐富,已發表的論文有 224 種,出版有《考古學論文集》等專著多種。
趙超構
現代新聞界泰斗(1910-1992),筆名林放,文成人。畢業於上海中國公學,歷任《新民晚報》主編、社長,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建國前後曾受到毛澤東主席七次接見。生前出版有《延安一月》等著作多種。
葉芳
永嘉沙頭(1911-1986)革命家,1930年黃埔軍校第七期畢業,曾任國民黨中央軍校大隊長,1949年率部起義,溫州和平解放。
南杯瑾
學者1918年出生於樂清。長期從事儒、釋、道一教的研究和教學工作。1919年去台,曾任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學院院長兼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出版有《禪與道概論》等幾十種專著。
谷超豪
(1926-)溫州人。浙江大學數學系畢業。蘇聯莫斯科大學博士。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三、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曾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和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專長數學,在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三個領域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有學術論文110餘篇,專著《經典規范場理論》,《齊性空間微分幾何學》和《孤立子理論和應用》(合著)等。
趙萬龍
(1984-)溫州柳市人,著名作家,鄭州師范大學文哲學系畢業,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著有《宋元劍仙傳》《東方戰爭日記》等名著
高銘暄
刑法學家1928年出生於平陽,祖籍玉環。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總幹事、國際刑法學協會中國分會副主席、國務院學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出版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和誕生》等著作。
陳光中
法學家1930年出生於溫州。北京大學畢業。歷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組成員出版有《中國法律教程》等10餘本專著。
戴金星
中科院院士 石油氣專家1935年出生於瑞安。畢業。長期從事煤生氣領域研究,獲國家"十五"科技工作突出貢獻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現為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天然氣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高級工程師。出版有《天然氣地質學》等專著8種,論文100餘篇。
施立明
中科院院士 細胞遺傳學家(1939-1996),樂清人。復旦大學畢業。長期從事動物細胞研究,建立了具有我國資源特色的野生動物細胞庫,對麂屬動物核型進化和麂屬一新種的發現,在國際上引起重視。所著《以細胞遺傳學方法評定輻射防護葯的新程序》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生前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趙爾春
(1941-1964)愛民模範,溫州水警區五好戰士,國防部授予"愛民模範"稱號,命其生前所在班為"趙爾春班"。
吳啟迪
同濟大學校長1947年出生於永嘉,留學瑞士,獲博士學位。1980年,其制訂的計算機字形國家標准,獲電子工業部重大科研成果二等獎。1998年榮譽感獲"全國十大女傑稱號",現任同濟大學校長。
陳虯
晚清思想家、醫學家(1851-1903),字志三,號蟄廬,祖籍樂清,出生於瑞安,晚年居永嘉城區。光緒十五年舉人。在國內首倡創辦利濟醫院和學堂,出版《利濟學堂報》,為中醫革新開創道路。同時鼓吹變法維新。著述宏富,惜多散佚,後人輯有《陳虯集》傳世。
陳黻宸
近代 教育家、學者(1859-1917),字介石,瑞安人。光緒二十九年進士。曾主編《新世界學報》。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永嘉羅山書院、杭州養正書塾、京師大學堂、兩廣方言學堂、北京大學等處執教,著名學者馬敘倫、許德珩、馮友蘭等均出自其門下。有《陳黻宸集》傳世。
宋恕
近代思想家(1862-1910),字平子,平陽人。曾任山東編譯局代理總辦。早年與章太炎共編《經世報》,立志"為世界苦人立言。其《六齋卑議》,對戊戌變法起推波助瀾作用。時與章太炎並稱"浙江兩奇才"。有《宋恕集》傳世。
朱子常
溫州黃楊木雕宗師(1874-1943)名阿倫,溫州城區人。其作品《濟顛和尚》和《捉迷藏》先後參加近代國內外大型展覽會,分別獲南洋勸業會優勝獎和巴拿馬賽會二等獎,首次為溫州黃楊木雕在世界上贏得聲譽。
玄覺
唐代高僧(665-713),俗姓戴,字明道,永嘉人。四歲出家,初於永嘉龍興寺為僧,後於南國曹溪寶林寺謁見禪宗六祖慧能,留一宿,即悟"無生"之理,史稱"一宿覺"。所倡天台、禪宗融洽之說,為禪宗五大宗派之一。有《永嘉集》、《證道歌》傳世。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南宋樂清縣人。7歲就塾,天資穎悟,日誦數千言。得中狀元.
葉適
南宋哲學家、文學家(1150-1223),字正則,號水心,出生於瑞安。淳熙五年進士第二名,官至兵部侍郎。力主抗金,後被參劾奪職,歸居永嘉城郊水心村,專事著述授徒。在哲學、史學、文學及政論方面,均有貢獻,為永嘉事功學派之集大成者。有《水心文集》等傳世。
王振鵬
元,畫家(約1278-1348),字朋韻,號孤雲居一,溫州人。因囤藝出眾,受元仁宗獎,官至漕運子戶,長期在宮延作畫,有機會接觸御藏歷代名畫,以界畫見入,兼工人物,曾奉詔作十妃岫,又畫《大明宮圖》以獻,稱神品。傳世作品還有《金明池龍秀圖》等。
劉基
(1311-1375),字伯溫,溫州文成縣南田(舊屬青田縣)人,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而馳名天下。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作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等書。
謝庭循
明 畫家(1377-1452)名德環,號樂靜,永嘉人。擅長山水畫,入宮廷畫院後,深得贊賞,獲御賜"筆精入神"圖章一方,開為錦衣衛指揮儉事,有《水光山色圖》等名作傳世,現藏日本:詩作《夢吟堂集》已佚。
任道遜
明 書畫家(1422-1503)字克誠,晚號八一道人,瑞安人。12歲即以神童薦,入宮庭作書畫供奉,官至太常寺卿。擅畫梅花和山水,時人評其畫世在宋代大畫家郭熙之上。書法雋秀酒逸,別樹一幟。
趙士楨
明朝,火器研製家(1552-1611),樂清人。官至中書舍人。以畢生精力研製火器,發明掣電銃、迅雷銃、火箭溜。其火箭溜在我國火箭發展史上,有創之功。著有《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

⑵ 拿破崙是矮子嗎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GeorgeFridericHandel),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生於德國哈雷哈勒,師從管風琴家查豪學習作曲,後在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因愛世俗音樂,乃於1703年遷居漢堡——當時唯一有民族歌劇的德國城市,開始從事歌劇的創作。1706年後,在漢堡威爾及倫敦兩地進行創作,不久成為英國的音樂權威人士。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詩歌、戲劇、小說之外,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造型設計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05年11月28日,德國電視二台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結果歌德名列第7位。另有,耳機品牌歌德。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原名拿破崙·布宛納,人稱奇跡創造者。拿破崙·波拿巴法國近代資產階級軍事家、政治家、數學家。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1804),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1814)(1815),義大利國王,萊茵聯邦保護人,瑞士聯邦仲裁者。曾經征服和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廣大領土。拿破崙非矮子身高約1.7米,人們誤認為拿破崙是矮子是因為當時人們錯用英制尺寸去計演算法制尺寸,法制尺寸比英制的尺寸要長。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世襲伯爵,曾參加克里米亞戰爭。返回雅斯納·亞波利亞納的農庄後致力於農民教育。1862年結婚後,創作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的巨著《戰爭與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1879年經歷了一次信仰危機後信奉和平主義,主張以勿抗惡的方式對社會進行改革。並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因執著於自己的信念使家庭關系惡化,死於出奔途中。其作品多達45卷。名著還有長篇小說《復活》(1899)、戲劇《黑暗的勢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說和評論。
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1868-1912),一位英國海軍軍官和極地探險家。1868年6月6日出生於英國德文波特,斯科特1881年加入英國海軍,1891年升為上尉。1900年開始進行第一次到南極洲的探險,其目標是羅斯海。他發現並命名了愛德華七世半島。1910年,斯科特從英國出發,重返南極,他這次的目標是要到達南地極。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一行到達南極。但是,他的競爭對手羅阿爾德·阿蒙森搶先一個月到達那裡,挪威國旗已經在那裡飄揚。在返回南極洲邊緣的路途上,他們遭遇極強的寒冷低溫,五人先後遇難,其屍體連同日記在六個月後才被發現。今天位於南極地區的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以他和他的競爭者命名的。
列寧(俄語: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即蘇聯總理)。列寧是他參加共產主義運動後的化名。
伍德羅·威爾遜是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少年時代就醉心於政治,他曾獲霍普金斯大學政治博士學位,是美國「學術地位最高」的一位總統,是一位傑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他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之最傑出的六位總統之一,近代史上是具道德使命的政治家、「聯合國」組織的啟蒙者、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他首先承認了「中華民國」,在國際間提出:「尊重中國主權」的呼欲;他第一次提出了同西方列強崇尚的武力解決問題針鋒相對的理想主義政治理念。他影響巨大,連他喜歡打的高爾夫球,後來都成了世界各國總統的仿效。
馬庫斯·圖留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雄辯家、法學家和哲學家。出身於古羅馬Arpinum的奴隸主騎士家庭,以善於雄辯而成為羅馬政治舞台的顯要人物。從事過律師工作,後進入政界。開始時期傾向平民派,以後成為貴族派。公元前63年當選為執政官,在後三頭政治聯盟成立後被三頭之一的政敵馬克·安東尼(Marcus Antonius,公元前82年—前30年)派人殺害於Formia。

⑶ 問:七君子裡面史良是不是女的

是的。
史良(1900—1985),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大律師、著名法學家,中國第一個女部長。是民國十大才女中領導職務最高的女性。

史良出身於常州世代書香之家,自幼秉承了父親倔強的品格和母親干練的氣質,從小聰穎過人、才思敏捷、口才傑出。1919年史良參加「五四」運動,擔任常州女師同學會的會長,還被推為省立第五中學、常州南師和女師三校學生聯合會的副會長兼評議部主任,參加了學界聯合會。為了查禁日貨、鼓動商界和工人罷市罷工,她經常在外進行宣傳演講,許多函電文告均出自史良的手筆。史良1923年考入上海法科大學攻讀法律專業,1925年「五卅」運動中,史良積極組織了示威遊行,以至被捕,釋放後主編了一個名為《雪恥》的刊物,宣傳民族獨立,反對列強侵略。

九一八事變後,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正式成立,選舉宋慶齡、沈鈞儒、史良等40餘人為執行委員。為了推動國民黨抗日,她曾同沈鈞儒、章乃器、沙千里作為救國會的代表,到南京請願,並積極參加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國民政府悍然逮捕了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朴、沙千里、王造時、史良,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史良是「七君子」中唯一的女君子,她在獄中拒絕敵人的誘降陰謀,堅持愛國無罪的正義立場。法庭上,史良穿著香雲紗的連衣裙,水紅色壓白花,質地溫存纖柔,微微透,微微薄,艷驚四座。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李公朴與史良是常州人外,「七君子」的辯護律師也是一位常州人,他就是張太雷的堂兄張志讓。張志讓早年留學歐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是民國著名的大律師,歷任北大、復旦等名校教授,新中國誕生後擔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史良和張志讓這兩位常州籍大律師在法庭上慷慨陳詞、才思雄辯,他們嚴密的詞句和幽默風趣的思辨使得法官們啞口無言。直到七七抗戰開始後,在全國人民的聲援下史良等才被宋慶齡、何香凝營救出獄。

⑷ 彼得·保羅·魯本斯多大了


彼得·保羅·魯本斯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Paul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教名伯多祿·保祿·魯賓斯,17世紀佛蘭德斯畫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節。魯本斯是佛蘭德斯畫家,是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魯本斯出生於德國錫根,在他的父親去世後,12歲的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了西班牙統治下的家鄉安特衛普,並在那裡接受了天主教洗禮,而宗教也成為魯本斯畫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主題。
中文名:彼得·保羅·魯本斯
外文名:PeterPaulRubens
國籍:比利時
民族:弗拉芒族
出生地:德國錫根
出生日期:1577年6月28日
逝世日期:1640年5月30日
職業:畫家
信仰:天主教
主要成就:巴洛克藝術代表人物
西班牙駐外大使
代表作品:阿瑪戎之戰,強劫留西帕斯的女兒,美惠三女神
人物生平
早年
彼得·保羅·魯本斯1577年6月28日生於德國錫根,具體誕生日期僅見於其死後9年出版的一幅銅版畫,來源存疑,可能是因為6月29日是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的紀念日。
魯本斯在拉丁文學校vonRumolsVerdonck學習,能閱讀古希臘羅馬書籍原著。也曾在一個伯爵夫人家裡做侍童,因此有機會接受正統的貴族式教育,懂得了上流社會禮儀習俗,而且學會了為人處事,精通多種語言。
1592年,開始在母親的安排下學習繪畫,先後從師風景畫家維爾哈希特、多才多藝的畫家阿達姆·凡·諾爾特以及奧托·凡·韋恩(OttovanVeen),在他們的門下學習了4年時間,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不久又成為從羅馬歸來的維尼烏斯的弟子,使魯本斯受益很大,這使年輕畫家對義大利,特別是羅馬充滿美好的嚮往。
1598年,結束學業,加入安特衛普聖路加公會,成為正式畫家。
父親揚·魯本斯(1530—1587)是在義大利接受教育的安特衛普法學家和舍芬型陪審官,和妻子瑪麗亞一共育有6子,改宗新教後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德國。全家暫居錫根,1578年移居科隆。
1587年,揚·魯本斯去世後,12歲的彼得·保羅·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了西班牙統治下的家鄉安特衛普,並在那裡接受了天主教洗禮,此後終生未曾改變信仰,而宗教也成為畫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主題。
負笈義大利
1600年,魯本斯前往義大利深造,未幾就獲得曼托瓦公爵VincenzoGonzaga青睞,待詔宮廷,從而有緣得見密藏。因為魯本斯並不打算終老曼托瓦,所以他撥冗造訪義大利各地,尤其是羅馬、佛羅倫薩、熱那亞。
在羅馬,魯本斯以不懈的熱情研習古羅馬的雕塑和文藝復興全盛期的繪畫,特別是拉斐爾·桑西和米開朗基羅。鑒於這兩位大師的很多傑作都是濕壁畫,故而這種經歷是在任何地方都無法替代的,堪稱其畫家修業的完美結束。
1601年至1602年,第一次旅居梵蒂岡期間為位於羅馬的耶路撒冷聖十字聖殿繪制了3幅祭壇畫(現存格拉斯的醫院)。
1603年,公爵派遣魯本斯出使西班牙,期間完成名作《萊爾馬公爵騎馬像》,現存普拉多博物館。畫家還籍此一睹西班牙皇室收藏,其中就包括提香·韋切利奧的大批油畫。
1605年底,魯本斯再訪羅馬,計劃在此停留3年。他被委託為羅馬的新堂(又名小谷聖母教堂)的主祭壇創作祭壇畫,這對於外邦人是極高的榮譽。在其第一稿中容納了聖母、聖子、聖額我略以及諸位聖人,然而細致的人物刻畫因為教堂不佳的採光而失去了光彩,畫家又以3幅石板繪畫代替,原稿現存法國格勒諾布爾的博物館。
在1608年10月祭壇揭幕之前,傳來母親病重的噩耗,魯本斯立即啟程返回安特衛普,未料此後再也不曾踏上義大利的土地。
重返安特衛普
1609年,魯本斯回到了佛蘭德斯,並開始為大公爵阿爾貝托及其夫人伊莎貝爾·克拉拉·歐仁妮服務。大公爵及其夫人向他訂畫,同時也給他提供了一些參加外交使團的機會。他自身所具備的文化知識、政治能力、以及作為藝術家所享有的聲譽,都使他得以在一些微妙的場合下仍能表現自如。他分別於1603年和1628年兩次遷居到西班牙,另外也曾定居過英國和法國。這些經歷都有助於擴大他的知名度,更有利於推動他的作品廣為流傳,同時,也使他得以借機欣賞到不同種類的繪畫作品,更有助於他形成自己別具一格的巴洛克式風格並在作品中加以運用。收藏家們都爭相搶購魯本斯的作品,而這些作品也充斥於歐洲貴族和天主教教士們的生活中,並對當時的美學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出自畫家自己的筆下、還是由他的畫室協助繪制的畫作,尤其是版畫作品,都充分展現了魯本斯在藝術上的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為他在遙遠的國度,包括美洲大陸,都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1608年,他回到安特衛普,次年出任佛蘭德斯的統治者伊薩貝拉的宮廷畫家,不久便與人文主義者兼名律師的女兒布蘭特結婚,畫家為妻子畫過不少著名的肖像,過著豪華安定的生活。這種安定的生活使畫家投入積極的創作,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特別注重帶有旋轉的運動感的結構來表現激動人心的場面,他善於運用對比的色調,強烈的明暗和流動的線條來加強這種畫面的運動感。其間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話為題材的油畫《復活》、《愛之園》、《強劫留基伯的女兒》、《末日審判》等,筆法灑脫自如,整體感強,表明其藝術創作已進入鼎盛階段。特點是將文藝復興美術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義思想和佛蘭德斯古老的民族美術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熱情洋溢地贊美人生歡樂的氣勢宏偉,色彩豐富,運動感強的獨特風格,成為巴洛克美術的代表人物。
譽滿歐洲
從1621年至1630年間,魯本斯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訪歐洲多國進行外交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成功地為西班牙和英國締結了友好關系。為此他被查理一世封爵,並還為倫敦的宮廷白廳做過一幅題為《祝福和平》的天頂畫。魯本斯本人也顯然很喜歡這種外交工作,曾評論說:「畫畫是我的職業,當大使是我的愛好。」
晚年生活
1630至1640年,他已進入老年,因患風濕病而手指成為畸形,但仍堅持作畫。一批出色的風景畫和人物肖像,用色、用筆更加奔放自如,雖然畫作的大部分的要由助手和學生來協助完成,但他親手製作的那些油畫草圖,仍可看出他的繪畫到後期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人物性格
生活中,魯本斯是一個開朗外向、和藹可親、超凡脫俗、極富教養而又活躍健談的人,他有著令人驚嘆的旺盛的精力,這一點不僅體現在繪畫創作之中,而且也使他能夠在致力於繪畫藝術之餘也參加大量的其他活動。
他最初的畫作仍然沒有完全脫離青年時代的浮誇矯飾的風格;義大利之行中,他臨摹了許多繪畫藝術大師的作品,模仿他們的畫作風格,並從中逐漸學習到了一種古義大利革新主義的藝術傾向,但直到這時,他仍然在正確的道路的周邊徘徊。然而,生活中的大量充實的積累鑄造了他強悍的個性,這種現實主義的個性源於佛蘭德斯,融入了他罕見的創造性和豐富的想像中,體現在他巴洛克式的繪畫語言里,得益於這眾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他在作品中創造出了一種充滿生機、熠熠生輝藝術表現形式,既迎合了天主教廷反改革的口味,也滿足了歐洲的王公大臣們的英雄主義情結的需要,這一點在他的宗教寓言故事畫和異教寓言畫中都有體現。
代表作品
上十字架
【譯名】上十字架、豎起十字架
【原名】Dekruisoprichting(荷蘭語),L』ErectiondelaCroix(法語)
【時間】1609—1610
【技法】木板油畫
【尺寸】460×340厘米,兩翼護板460×150厘米
【分類】祭壇畫,三聯畫屏中央部分
【館藏】比利時安特衛普聖母主教座堂
典出《聖經·新約·福音書》。為了強調沖突與運動,採用從左上角向右下角展開的對角線構圖,又稱死亡對角線,加深悲劇意味。強光來自右下方,行刑的兵丁出現在與強光相背的方向。耶穌被釘的十字架刑具是從畫面的右下往左上方向豎起的。這支十字架顯得很沉重。行刑的人物都很緊張,右邊一個兵丁緊拽著繩索,左邊的執行者托著十字架,身上的肌肉似都要綻開的樣子。可是十字架上的耶穌卻現出堅定的神態,臉上毫無痛苦的表情。他舉目斜視著天際,突出了一種英雄般的精神力量。耶穌與下面一群執刑的暴徒,構成了力度上的對比。
畫家受威尼斯畫派影響,對歷史細節弱化處理。人物衣著既不是傳統的中世紀長袍,也不參考文物上的古代造型,而是簡化成近乎包裹身體的布匹。
魯本斯很善於在這類畫上添上些很生動的風景細節。右上側那棵大樹,葉子似被狂風吹得翻卷亂顫,而與此相對,左下角畫了一隻張著嘴的捲毛狗。全畫處在一種旋風般的激情中。這些形象使我們想起了丁托萊托的某些畫面。義大利風格在這幅畫上是以傳統的色彩與筆法來映襯的,因此,雖然顯露著威尼斯的情調,然已展現出魯本斯的個性特徵了。特別是在造型結構上,他用心於自己的塑造風格。
下十字架
【譯名】下十字架、卸下聖體
【原名】Dekruisafneming(荷蘭語),LaDescentedeCroix(法語)
【時間】1611—1614
【技法】木板油畫
【尺寸】421×311厘米,兩側各有421×153厘米的護板
【分類】祭壇畫,三聯畫屏中央部分
【館藏】比利時安特衛普聖母主教座堂
典出《聖經·新約·瑪竇福音》:到了傍晚,來了一個阿黎瑪特雅的富人,名叫若瑟,他也是耶穌的門徒。這人去見比拉多,請求耶穌的遺體;比拉多就下令交給他。若瑟領了耶穌的遺體,就用潔白的殮布將他包好,安放在為自己於岩石間所鑿的新墓穴內;並把一塊大石頭滾到墓口,就走了。在那裡還有瑪利亞瑪達肋納和另外一個瑪利亞,對著墳墓坐著。
基督的屍體處於中心的亮區頂端,那位老者用嘴含著布,托著基督的臂膀,他就是信徒若瑟。承受降下基督身體的穿紅袍者是聖若望,對應的那位長鬍子老人是聖伯多祿;抬手撲向基督痛不欲生的是聖母瑪利亞,那位虔誠而多情地捧著基督腳的是瑪利亞瑪達肋納。
魯本斯在《上十字架》完成後,相繼創作了同樣的祭壇畫《下十字架》,但是風格發生很大改變。畫家以強烈的明暗對比,卡拉瓦喬式的聚光法布置畫面,人物組合成對角線式安排。在這幅畫中沒有激烈的人物動勢,沒有強烈的激情,只有充滿崇敬的愛和深沉的哀傷,畫中人物被黑暗所包圍,沉浸在無限的悲痛之中,好似山川大地也為基督的死而默哀抽泣。
家族肖像
【譯名】老揚·勃魯蓋爾一家
【原名】FamilyofJanBruegheltheElder(英語)
【時間】1613—1615
【技法】木板油畫
【尺寸】125.1×95.2厘米
【分類】肖像
【館藏】英國倫敦考陶德畫廊
老揚·勃魯蓋爾是畫家的好友及合作夥伴,因此畫得格外用心。勃魯蓋爾家庭成員衣著入時,2個孩子也身著正裝,頗為華麗,表明他們屬於安特衛普富裕階層。勃魯蓋爾的第二任妻子凱瑟琳娜位於中心,把2個孩子彼得和伊麗莎白聚攏在身邊。彼得在撥弄母親的手鐲,據推測可能是結婚時收到的聘禮。老揚·勃魯蓋爾站立於3人身後,呈護衛姿態,以溫柔的目光注視著家人和觀者。
魯本斯甚至沒有暗示老揚·勃魯蓋爾的畫家身份,而是著力表現家庭成員的親密聯系。這種溫暖的氛圍在畫家除了給自己家作畫之外是非常罕見的。
阿瑪戎之戰
【譯名】阿瑪戎之戰
【原名】DieAmazonenschlacht(德語)
【時間】約1618
【技法】木板油畫
【尺寸】121×165厘米
【分類】神話
【館藏】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
典出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畫家在這里描繪的是神話中一則由英雄忒修斯與阿瑪戎女王希波呂忒發生愛情而引起的戰爭場面。兩隊人馬在橋上狹路相逢,戰斗異常激烈,前仆後繼。
英雄忒修斯遠行至亞細亞的克律姆諾伊,見到亞馬遜女戰士女王希波呂忒並向她求婚。婚後英雄攜她回家。這引起了亞馬遜女戰士的不滿,發兵攻打希臘,一路所向披靡。其時忒修斯正去克里特島的迷宮中翦除牛怪,直至他得知後趕到雅典,阿瑪戎女族即將進抵雅典。忒修斯立即率軍迎敵。雙方在特爾摩頓河橋頭短兵相接,展開了一場血腥的戰斗:阿瑪戎人為保住自己的軍旗正拚死地搏鬥著,希臘軍隊從左側橋頭沖去,勢不可當。橋邊出現人仰馬翻的驚險形象。畫上色彩流動,線條飛旋,一切都處在一種慘烈的殺戮風暴中。畫家通過敵我激戰的情景,烘託了奪軍旗的英勇行為。阿瑪戎雖處劣勢,仍顯出不可動搖的戰斗意志。右邊已出現脫韁狂奔的戰馬,滾落河中的阿瑪戎戰士,給人以強烈的動感。全畫氣勢激越,令人震顫。畫面總的動勢好象一團旋風,緊緊朝向橋的右側滾動著。人物的層次綿密,所有的造型服從於一種連續性的運動。色彩所表現的激情已達到了最高點。有的研究者認為這幅畫是魯本斯受到達芬奇的一幅《安加利之戰》或提香的《開多爾之戰》的影響,這是不確切的。魯本斯沒有見到過那兩幅畫,即使他當時能見到,也只能是這兩幅畫的摹本或素描稿,要說汲取前人的構思,至多隻是橋上的奪旗戰斗。就魯本斯這幅畫的總構思看,他沒有摹仿前人的動作,畫家是憑借自己嫻熟的寫實技巧,使線條與色彩取得生動的呼應,並且有他的獨創性。
強劫留西帕斯的女兒
【譯名】強劫留西帕斯的女兒
【原名】RaubderT_chterdesLeukippos(德語)
【時間】約1618
【技法】布面油畫
【尺寸】224×210.5厘米
【分類】神話
【館藏】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
典出奧維德《變形記》:古希臘神話英雄卡斯托耳與波呂刻斯,傳系廷達瑞俄斯和麗達的兒子,統稱狄俄斯庫里,意即一胎所生。其實波呂刻斯是麗達與宙斯所生的兒子,兩人一個善騎,一個善戰,英勇無敵。這幅描寫的是傳統的"搶婚"場面:卡斯托耳與波呂刻斯兩個黝黑的壯漢把留西帕斯的兩個女兒從睡夢中劫走,正准備強行拉上馬背的情景。畫面上人和馬占據了整個空間,兩匹馬和兩對男女的交錯動勢,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馬頭、人手、馬腳、人腳,放射般地向四角展伸,這里既是暴力,又是一種充滿喜悅的游戲。不管這種風俗是表現雙方的心願還是雙方的敵對,對畫家魯本斯來說是並不重要的,他所注意的是肉體與馬匹之間的色調對比,關心的是人仰馬翻般的猛烈的場面。這種動勢的色彩,線的運動與裸體的質感造成一種狂熱的色彩交響。近乎方形的構圖,本來是穩定的,但形象組成了X形,卻又構成了極不穩定的動亂。畫面左側一角,畫家又添畫上一個長著翅膀的小愛神,它給整個畫面作了一點暗示:這是一種愛情的暴力。
瑪麗·德·美第奇組畫
《瑪麗·德·美第奇生涯》(法語:CycledeMariedeMédicis)是魯本斯從1622年開始為瑪麗·德·美第奇創作的組畫,為裝飾盧森堡宮,包含多幅巨幅油畫。
【譯名】1600年11月3日王後駕臨馬賽
【原名】LeDébarquementdelareineàMarseille,le3novembre1600(法語)
【時間】1622—1625
【技法】布面油畫
【尺寸】394×295厘米
【分類】肖像、歷史
【館藏】法國巴黎盧浮宮
又名《瑪麗·德·美第奇抵達馬賽》,畫家在這幅豎長畫面上,描繪瑪麗皇後的宮船剛剛進抵馬賽港,她已盛裝待迎,准備接受法國最高規格的禮儀。這時,立在船頭上的一位象徵法蘭西的姑娘,頭戴軍盔,以古羅馬的庄嚴裝束,向皇後伸開雙臂表示法蘭西在歡迎她。豪華的宮船下面有許多海中女仙在盡力拽著繩纜,要讓這條幻想的宮船靠近港岸。為使畫面充溢著美感,畫家除了刻意描繪船上的盛裝皇後與法蘭西姑娘以外,還在船下舷側畫了一些美麗的仙女。肉體的魅力加強了畫面的神話色彩,同時還在天上畫了許多迎客的天使。這些仙女叫涅端伊得斯。她們是海神涅萊斯與多里斯所生的五十多個女兒。這些仙女專門援救在航海中遇險的船隻。此外,她們還象徵樂觀與載歌載舞的形象。這些穿著薄薄衣衫的仙女周圍,還有幾頭海怪陪伴著。
亨利四世封神及瑪麗·德·美第奇宣布攝政
【譯名】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封神及瑪麗·德·美第奇宣布攝政
【原名】L'ApothéégencedeMariedeMédicis,le14mai1610(法語)
【時間】1622—1625
【技法】布面油畫
【尺寸】394×727厘米
【分類】肖像、歷史
【館藏】法國巴黎盧浮宮
美惠三女神
【譯名】美惠三女神、三美神
【原名】LastresGracias(西班牙語)
【時間】1630—1635
【技法】木板油畫
【尺寸】220.5×182厘米
【分類】神話
【館藏】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此作品一直由畫家本人持有至逝世,後來由菲利普四世獲得,歸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收藏。典出赫西奧德《神譜》:美惠三女神分別是代表光明的阿格萊雅、代表歡樂的歐弗洛希妮以及代表花卉的塔利雅。宙斯所生的這三位女神均為聖女,同諸神一起生活,伺候筵席,創造生活的樂趣。她們服侍愛情女神阿佛洛狄忒,從不厭煩。女神位於上方飾有花環噴泉旁邊,面孔秀麗俊美,形體健壯豐滿,充滿生命力,體現了畫家對女性美的理想。這幾個人物形象均基於古典雕塑,從中可見藝術家著力在肉體中再現大理石的冰冷感。圓滑的節奏和優雅的波動是這位藝術家晚年在油畫作品中的慣用手法,同時伴有誇大的外形和暖色,充溢著激情與藝術魅力。
左邊人物的靈感直接源於他的妻子海倫娜。時值新婚,見證了他的幸福生活。這段生活也從那個時刻開始融入到了他的情慾作品中。由於右邊裸體女神的模特是畫家記憶中的前妻依莎貝拉,所以在魯本斯死後,海倫娜要燒掉這幅作品以發泄她的醋意。最後,多虧法國紅衣主教黎塞留的保護,他以高價購下了這幅作品才使此傑作免遭橫禍。
讓兩位妻子置於同一畫面,其中一位妻子因嫉妒而差點毀了這幅名畫,大概也算得上是模特兒史上的一件大事了。
人物影響
後世評價
在16世紀末動盪的幾十年間,佛蘭德斯畫派整體轉向無關痛癢和缺乏原創的手法主義,似乎並無誕生大師的土壤。然而魯本斯不僅在此接受畫家基本技法訓練,而且確立了對古典時代起源的人文主義的信仰,貫穿其職業生涯,終生未衰。
他的繪畫筆法灑脫自如,整體感強,將文藝復興藝術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義思想和佛蘭德斯古老的民族美術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熱情洋溢地贊美人生歡樂的氣勢宏偉,色彩豐富,運動感強的獨特風格。魯本斯終其一生在歐洲藝壇盛譽不衰,各種規格的委託從義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德國和他的家鄉尼德蘭南部紛至沓來。無盡的想像力、持續工作的動力和旺盛的高產出都堪稱傳奇。
1621年當魯本斯未滿45歲時,一位英國訪客稱他是「世間大師中的勞工」。魯本斯本人也宣稱:「我並非天賦如此雄心。然而數量和題材均過多的委託迫使我毫無勇氣地冒險。」
人物名言
畫畫是我的職業,當大使是我的愛好。
我把世界的每一塊地方都看作是我自己的故鄉。

⑸ 東漢法學家、太守應劭簡介,著有《風俗通義》等作

應劭(約153—196年),東漢學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頓縣(今河南項城市南頓鎮)人。父名奉,桓帝時(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隸校尉。劭少年時專心好學,博覽多聞。

人物生平

應劭 (shào)(約153—196年),東漢學者,字 仲瑗 (按《劉寬碑陰故吏名》作 仲援 、 仲遠 者皆誤)。汝南郡南頓縣(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人。父名奉,桓帝時(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隸校尉。

劭少年時專心好學,博覽多聞。

靈帝時(168—188年)被舉為孝廉。

中平六年(189)至興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後依袁紹,卒於鄴。

應劭博學多識,平生著作11種、136卷,現存《漢官儀》、《風俗通義》等。《風俗通義》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禪梁父》篇記述泰山封禪軼事,《五嶽》篇詳載了岱廟,都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輯入《後漢書·祭祀志》,為應劭所引用的馬第伯《封禪儀記》是中國最早的游記文學作品之一。

相關事件

應劭是個法學家、學者,他在查看漢安帝(107~125)時的案卷時,發現河間人尹次、潁川人史玉都是因坐殺人應處死,尹次兄尹初和史玉的母親向官府請求代死,尚書陳忠對此案有疑,便從輕發落。應劭後來據律追駁以正典型,並著駁議三十篇,又制定律令為漢之儀禮。

獻帝二年(190),劭為袁紹軍謀校尉。獻帝遷都許昌時,因為戰亂,舊章湮沒,書記罕存,劭不勝感嘆,於是綴集所見所聞著成《漢官儀禮》、《律略》、《春秋斷獄》等,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亦為應劭所立。

當初,其父應奉為司隸時,曾命官府郡國選報前人象贊,應劭就連綴其名錄為狀人紀。又論及當時行事,著為《中漢輯序》,並撰寫《風俗通義》,以辨別物類名號,釋解時俗嫌疑。其文雖不典,後世服其多聞博識。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還有《集解漢書音義》皆傳於後世,後死安陽府第。

子、璩皆以文才稱名而七世通顯,《後漢書》錄有應劭本傳。

作品一覽

應劭一生著作豐富,有駁議三十篇,又制定律令為漢之儀禮。關於禮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漢書官禮儀故事》、《律略》、《春秋斷獄》、《狀人紀》、《中漢輯序》等。

此外,應劭還集解《漢書》。著有兼有禮儀和歷史地理學方面的《風俗通義》。

史籍記載

劭字仲遠。少篤學,博覽多聞。靈帝時舉孝廉,辟車騎將軍何苗掾。

中平二年,漢陽賊邊章、韓遂與羌胡為寇,東侵三輔,時遣車騎將軍皇甫嵩西討之。嵩請發烏桓三千人。北軍中侯鄒靖上言:「烏桓眾弱,宜開募鮮卑。」事下四府,大將軍掾韓卓議,以為:「烏桓兵寡,而與鮮卑世為仇敵,若烏桓被發,則鮮卑必襲其家。烏桓聞之,當復棄軍還救。非唯無益於實,乃更沮三軍之情。鄒靖居近邊塞,究其態詐。若令靖募鮮卑輕騎五千,必有破敵之效。」邵駁之曰:

鮮卑隔在漠北,犬羊為群,無君長之帥,廬落之居,而天性貪暴,不拘信義,故數犯障塞,且無寧歲。唯至互市,乃來靡服。苟欲中國珍貨,非為畏威懷德。計獲事足,旋踵為害。是以朝家外而不內,蓋為此也。往者匈奴反叛,度遼將軍馬續、烏桓校尉王元發鮮卑五千餘騎,又武威太守趙沖亦率鮮卑征討叛羌。斬獲丑虜,既不足言,而鮮卑越溢,多為不法。裁以軍令,則忿戾作亂;制御小緩,則陸掠殘害。劫居人,抄商旅,啖人牛羊,略人兵馬。得賞既多,不肯去,復欲以物買鐵。邊將不聽,便取縑帛聚欲燒之。邊將恐怖,畏其反叛,辭謝撫順,無敢拒違。今狡寇未殄,而羌為巨害,如或致悔,其可追乎?臣愚以為可募隴西羌胡守善不叛者,簡直精勇,多其牢賞。太守李參沉靜有謀,必能獎厲得其死力。當思漸消之略,不可倉卒望也。

韓卓復與劭相難反復。於是詔百官大會朝堂,皆從劭議。三年,舉高第,再遷,六年,拜太山太守。初平二年,黃巾三十萬眾人郡界。劭糾率文武連與賊戰,前後斬首數千級,獲生口老弱萬餘人,輜重二千兩,賊皆退卻,郡內以安。興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從琅邪人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並殺之於郡界。劭畏操誅,棄郡奔冀州牧袁紹。初,安帝時河間人尹次、潁川人史玉皆坐殺人當死,次兄初及玉母軍並詣官曹求代其命,而縊而物故。尚書陳忠以罪疑從輕,議活次、玉。劭後追駁之,據正典刑,有可存者。其議曰:

《尚書》稱「天秩有禮,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而孫卿亦雲:「凡制刑之本,將以禁暴惡,且懲其末也,凡爵列、官秩、賞慶、刑威,皆以類相從,使當其實也。」若德不副位,能不稱官,賞不酬功,刑不應罪,不祥莫大焉。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百王之定製,有法之咸科。高祖入關,雖尚約法,然殺人者死,亦無寬降。夫時化則刑重,時亂則刑輕。《書》曰「刑罰時輕時重」,此之謂也。

今次、玉公以清時釋其私憾,阻兵安忍,僵屍道路。朝恩在寬,幸至冬獄,而初、軍愚狷,妄自投斃。昔召忽親死子糾之難,而孔子曰「經於溝讀,人莫之知」。朝氏之父非錯刻峻,遂能自隕其命,班固亦雲「不知趙母指括以全其宗」。傳曰「仆妾感慨而致死者,非能義勇,顧無慮耳」。夫刑罰威獄,以類天之震熠殺戮也;溫慈和惠,以放天之生殖長育也。是故春一草枯則為災,秋一木華亦為異。今殺無罪之初、軍,而活當死之次、玉,其為枯華,不亦然乎?陳忠不詳制刑之本,而信一時之仁,遂廣引入議求生之端。夫親故賢能功貴勤賓,豈有次、玉當罪之科哉?若乃小大以情,原心定罪,此為求生,非謂代死可以生也。敗法亂政,悔其可追。

劭凡為駁議三十篇,皆此類也。

又刪定律令為《漢儀》,建安元年乃奏之。曰:

夫國之大事,莫尚載籍。載籍也者,決嫌疑,明是非,賞刑之宜,允獲厥中,俾後之人永為監焉。故膠(東)[西]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議,數遣廷尉張湯親至陋巷,問其得失。於是作《春秋決獄》二百三十二事,動以經對,言之詳矣,逆臣董卓,盪覆王室,典憲焚燎,靡有孑遣,開辟以來,莫或茲酷。今大駕東邁,巡省許都,拔出險難,其命惟新。臣累世受恩,榮祚豐衍,竊不自揆,貪少雲補,輒撰具《律本章句》、《尚書舊事》、《廷尉板令》、《決事比姍、《司徒都目》、《五曹詔書》及《春秋斷獄》凡二百五十篇。蠲去復重,為之節文。又集駁議三十篇,以類相從,凡八十二事。其見《漢書》二十五,《漢紀》四,皆刪敘潤色,以全本體。其二十六,博採古今瑰瑋之士,文章煥炳,,德義可觀。其二十七,臣所創造。豈緊自謂必合道衷,心焉憤邑,聊以藉手。昔鄭人以乾鼠為璞,鬻之於周,宋愚夫亦寶燕石,緹f十重。夫睹之者掩口盧胡而笑,斯文之俗,無乃類旃。《左氏》實雲雖有姬姜絲麻,不棄憔悴菅蒯,蓋所以代匱也。是用敢露頑才,廁於明哲之末。雖未足綱紀國體,宣洽時雍,庶幾觀察,增闡聖聽。惟因萬機之餘暇,游意省覽焉。

獻帝善之。

二年,詔拜劭為袁紹軍謀校尉。時始遷都於許,舊章堙沒,書記罕存。劭慨然嘆息,乃綴集所聞,著《漢宮禮儀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初,父奉為司隸時,並下諸官府郡國,各上前人像贊,劭乃連綴其名,錄為《狀人紀》。又論當時行事,著《中漢輯序》。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號,釋時俗嫌疑。文雖不典,後世服其洽聞。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漢書》,皆傳於時。後卒於鄴。

中興初,有應嫗者,生四子而寡。見神光照社,試探之,乃得黃金。自是諸子宦學,並有才名,至七世通顯。

譯文

應劭字仲遠。少年時好學,博覽多聞。靈帝時舉為孝廉,召為車騎將軍何苗的掾吏。

中平二年(185),漢陽賊邊章、韓遂與羌胡一起成為邊寇,東侵三輔,當時朝廷派車騎將軍皇甫嵩向西討伐他們。嵩請求調動烏桓族三千人配合作戰。北軍中侯鄒靖上書道:「烏桓之兵勢弱,應開募鮮卑人助戰。」事下到回府討論,大將軍韓卓提議,認為:

「烏桓兵少,而與鮮卑世代為仇敵,如果烏桓被調動,那麼鮮卑一定會襲擊其家。烏桓聽說後,一定會棄軍回去救援。不只是對實況無益,而且更加沮喪三軍的情緒。鄒靖住在邊境附近,知道他們的詐態。如果讓鄒靖募鮮卑之兵五千,必有破敵的效果。」應劭反駁他道:「鮮卑隔在漠北,與犬羊為群。沒有君長的統帥,沒有廬落之居,而天性貪殘暴虐,不講信義。所以數次進犯邊塞,沒有安寧的歲月。只有互市之時,才來靡服。他們只想中國的珍寶財貨,並不是畏威懷德。計獲事足,接著就來為害。因此國家內諸夏而外夷狄,就是為了這個緣故。過去匈奴反叛,度遼將軍馬續、烏桓校尉王元發動鮮卑五千餘騎兵,又武威太守趙沖也率領鮮卑征討叛羌。斬獲胡人頭目,既不足言,而鮮卑越溢,多為不法之事。以軍令制裁,就忿戾作亂;如果制御緩慢,就陸掠殘害。搶劫居民,抄掠商旅,吃人牛羊,掠人兵馬。得賞多了,不肯離開,又想以物買鐵器。邊將不聽,便取縑帛聚而燒之。邊將害怕,怕他反叛,辭謝撫順,不敢拒絕違反。現在狡寇沒有除盡,而羌人又為大害,如果後悔,來得及嗎?臣愚認為可招募隴西羌胡守善不叛的,挑選精幹勇敢的,多給獎賞。太守李參沉靜而有謀略,必能獎勵得其死力。應當想漸漸消滅的策略,不可倉卒存奢望。」

韓卓又與應劭反復辯論。於是朝廷詔百官大會朝堂,都同意應劭的看法。

三年,應劭舉高第,再次升遷,六年,拜泰山太守。初平二年(191),黃巾等三十萬人進入郡界。應劭糾率文武連續與賊作戰,前後斬首數千級,獲俘虜老弱萬餘人,輜重二千兩,賊都退卻,郡內得以安寧。興平元年(194),前太尉曹嵩和兒子曹德從琅訝入太山,應劭派兵迎他,沒有到,而徐州牧陶謙素來怨恨曹嵩之子曹操數次攻打,就使輕騎追擊曹嵩父子,並殺之於郡界。應劭害怕曹操殺來,放棄郡奔向冀州牧袁紹。

起初,安帝時河問人尹次,潁川人史玉都犯了殺人罪應當處死。尹次之兄尹初及史玉之母軍到官曹求代其償命,因縊而死。尚書陳忠認為罪宜從輕發落,建議義走尹次、史玉。應劭後來追駁之,據正典刑,有可存活的。他的意見說:

「《尚書》說:『天秩有禮,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而孫卿也說:『凡制刑之本,將以禁暴惡,且懲其末也。凡爵列、官秩、賞慶、刑威,皆以類相從,使當其實也。』如果德不與位相符,能不與官相稱,賞賜不是酬答有功之人,刑罰不是針對有罪之人,那麼,不祥就沒有更大的了。殺人的死罪,傷人者判刑,這是百王所定的制度,有法之成科可查。高祖入關時,雖約法三章,然而殺人的死罪也沒有寬降。時化就刑重,時亂就刑輕。《書經》說:『刑罰時輕時重』,就是寬降。時化就刑重,時亂就刑輕。《書經》說:『刑罰時輕時重』,就是這種說法。

今尹次,史玉在太平時候釋其私憾,恃兵安忍。朝廷恩典在寬。幸至冬獄,而初、軍愚狷,妄自投斃。從前召忽親死子糾之難,而孔子說:『自縊死於溝瀆之內,別人不知道。』朝氏之父非錯刻峻,便能自隕其命,班固也說:『不如趙括之母以全其宗。』《傳》說:『仆妾感慨而致死的,不是能現其義勇,顧由無計慮哩。』刑罰威獄。用來像天之震耀殺戮;溫慈和惠,仿照天之生殖長育。因此春天一草枯就是災。秋天一木開花就是異。現在殺無罪的初、軍,而救活該死的次、玉,這便一枯一華,不一般嗎?陳忠不知制刑之本,而信一時之仁,就廣引八漢求生之端。親故賢能功貴勤賓,豈有次、玉當罪之科嗎?如果認為小大之獄必以情,原心定罪,這是求生,不是說代死可以活哩。敗法亂政,後悔不可追了。」應劭共寫駁議三十篇,都是這一類的文章。

應劭又刪定律令作《漢儀》,建安元年(196)例奏上。奏道:

「國之大事,沒有比載籍更重要。載籍是為了決嫌疑,明是非,賞罰的分寸,比較恰當,使後代人有所借鑒。所以膠西相董仲舒老病辭官後,朝廷每有政議,數次派廷尉張湯親至他住的陋巷,問其得失。於是寫下《春秋決獄》二百三十二件事,動以經對,說得很詳盡了。逆臣董卓,顛覆王室,燒毀書籍,沒有剩下一點,開天闢地以來,沒有比這更殘酷的。今大駕東征,巡視許都,拔出險難,其命惟新。臣幾代受恩,受福不淺,竊不自量力,貪少雲補,撰寫《律本章句》、《尚書舊事》、《廷尉板令》、《決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詔書》和《春秋斷獄》共二百五十篇。刪去重復之處,成為簡潔之文。又集駁議三十篇,分類編輯,共八十二事。見之於《漢書》的有二十五處,《漢記》四處,都刪敘潤色,以全本體。有二十六處,博採古今理瑋之士,文章有光彩,德義也可觀。有二十七篇,是臣所創造。不能說必合道衷,心有所思,聊以表述罷了。從前鄭人以干鼠為璞玉,賣給周人;宋國的愚夫也以燕石為寶,緹f十重。看到的人掩口大笑,斯文之族,多半像這。《左氏》實雲雖有大國姬妾,也不拋棄陋賤之人,大概是用來代替匱乏哩。因此敢露頑劣之才,附於明哲之後。雖未足綱紀國體,宣洽時雍,庶幾可以供給聖聽,希陛下日理萬機之餘,隨便翻閱。」

獻帝認為很好。

二年(197),詔拜劭為袁紹軍謀校尉。這時剛遷都許昌,舊章既不存在,書記也少有。應劭慨然嘆息,於是整理所聞,著《漢書官禮儀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是應劭所立。

起初,劭之父奉做司隸時,並下諸官府郡國,各上前人像贊,應劭便連綴其名字,錄為《狀人紀》。又論當時行事,著《中漢輯序》。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號,釋時俗嫌疑。文字雖不夠典範,後世服其見聞甚廣。所有著述一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漢書》,都傳於當時。後來死於鄴。弟之子應、應璩,都以文才著稱。

中興初年,有應嫗,生了四個兒子而守寡。看見神光照社,試探求之,便得了黃金。從此諸子宦學,都有才名,至應七世通顯。

⑹ 牛津大學

牛津大學
牛津大學有歷史、有世界聲譽。盡管由於國家和資源的優勢相對衰落,牛津和劍橋高
居於世界大學之冠的日子早已不再。但它仍在英國社會和高等教育系統中具有極其重
要的地位,也仍然有著世界性的影響。英國甚至全世界教育界,言必稱牛津;英國和
世界很多的青年學子們都以進牛津為理想。

19世紀以前的英國,僅有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而劍橋大學也是13世紀初由牛津的部
分師生創辦的。在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人物曾就讀於牛津,其中包括:13世紀的著名
學者馬傑培根,14世紀曾任貝利奧爾學院院長,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英譯本《聖經》
的組織者、開英國宗教改革先聲的約翰威克利夫,16世紀的文學家沃爾特雷利和約翰
多恩,18世紀發起宗教復興運動,創立衛理公會的約翰韋斯利和查爾斯韋斯利,文學
翻譯家塞繆爾約翰遜,19世紀的兒童文學家查爾斯道奇森等。在英國歷史上40個首相
中,就有29個是牛津畢業生,包括當代英國最著名的政治家哈馬德-威爾遜、愛德華-
希思、瑪格麗特-撒徹爾,還有現在的首相湯尼-布萊爾。牛津大學的畢業生中還有一位
歐洲國家的總統、一位挪威國王、5位美國參議員,澳大利亞內閣1/3的成員。現代文
學家格林、奧登等人也畢業於牛津。近代科學聞人如寫時間簡史的史蒂芬-霍金和證明
費馬大定理的安德魯-懷爾斯就都是在牛津讀學士後在劍橋做博士的。牛津大學畢業生
中還有21位獲諾貝爾獎。

目前,牛津共有29個學院,6個准學院(稱為「永久性私人學堂」-Permanent
Private Halls、為各宗教教派所辦),此外還有一個繼續教育學院。在35個學院中,
眾靈學院目前沒有學生,只有院士(包括訪問院士)。各學院規模不等,但都在500人
以下,學生、教師(院士)來自不同的專業學科。

除學院外,牛津大學的教學和研究活動(尤其是後者)主要由學部來組織,學部
不是大學內的自治單位,它們都是跨學院的機構,不附屬於任何一個學院,不過各學
部的教師和學生首先必須是牛津大學內某一學院的一員。牛津現有16個學部:人類學
和地理學學部,生物科學學部,臨床醫學學部,英語和文學學部,法學學部,經典、
哲學和古代歷史學部,數學學部,中世紀和現代語言學部,現代歷史學部,音樂學
部,東方學學部,物理科學學部,生理科學學部,心理學學部,社會學學部,神學學
部,文科學部下一般不再分系,理科學部下又分成30多個系,有的學部還設一些中心
和研究所。此外,有的研究所(如教育研究所,招收有研究生)不隸屬於上述各學
部,而直屬於大學。

牛津的研究力量雄厚,在其教師隊伍中,就有83位皇家學會會員,125位英國科學
院院士。在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生物學、醫學等領域,它都名列英國乃至世界
前茅。近些年來,牛津不僅在文科而且在理科、不僅在基礎科學而且在應用科學研究
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生物醫學領域,自從弗雷明在倫敦發現青黴素後,本世紀40年代牛津的科學家
弗羅里和蔡恩就將它投入臨床應用,結果3人共享諾貝爾獎。今天用得最廣的抗生素
1955年為牛津的愛德華·阿布拉罕發現。牛津也致力於將分子生物學應用於臨床,將
核磁共振原理應用於醫療診斷,在發現人體的免疫瓜系統和應用基因工程技術於臨床
問題方面,牛津亦起領導作用。該校在愛滋病毒、移植手術和遺傳病研究等方面也很
有潛力。1987年,斯奎波父子公司贈予該校葯學系2,000萬英鎊,以支持他們的研究工
作。

在環境科學領域,牛津的研究涉及森林史、氣候變化、遙感、土地利用、野生動
物保護、家畜管理、污染、腐蝕、沙漠侵犯等眾多課題。

牛津的固體物理、高磁學、激光研究、基本粒子研究和大氣物理學等均在世界上
佔領先地位。物理系的克拉倫登實驗室在世界核研究領域中起著特殊的作用。基礎研
究還導向重要的工業開發,包括建立了如牛津儀器公司和牛津激光公司之類的企業。

僅在化學系,牛津目前就擁有4位諾貝爾獎得主。該校在蛋白質、新型無機材料合
成、分子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方面都有重大成果問世,並在化工、醫葯、微電子工業
等領域推廣應用。

牛津在地球內部動力學、陸界變形研究、低溫處理和古生物學等領域也很有成
就。牛津數學研究所在許多數學分支學科中居於世界前列,計算機科學研究在國內外
亦有一定地位。牛津被國際上公認為英國的經濟學中心。不僅金融、管理學科專家、
而且法學、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的專家也參加到經濟學研究中來。1987年,進入工商界
的牛津畢業生已超過在其他行業就業的人數。

牛津的發展經濟學和國際關系研究亦很活躍進, 還被譽為研究當代中國最活躍的
中心之一。

牛津大學有許多傑出的神學家、哲學家、法學家、歷史學家、音樂家、文學家和
文藝評論家,它的政治學、地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力量都相當強。

牛津的博德利圖書館是英國第二大圖書館(僅次於大不列顛圖書館),藏書600萬冊。

牛津出版社舉世聞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出版社。尤其是它的20卷《牛津英語
詞典》,享譽全球。

對青年學生來說,進牛津讀書,應該說是佼佼者的機會,是既痛苦又誘惑無限的事
情,是光榮之路。然而,對英國社會來說,光榮之外另有深意。牛津、劍橋是通向最
高權力的重要而又充滿希望的途徑。他們每年為英國培養出一批知識權貴,其中的一
些人將登上權力的高峰。隨便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出這種誘惑的分量。1979年那一屆
議會,339名保守黨議員中,有94名來自牛津、75名來自劍橋。這些校友們又組成俱樂
部、校友會,互相提攜,同甘共苦,而且,由父一輩到子一輩,形成一個關系網,試
想想,這該是一種什麼局面?

1963年,英國《金融時報》社長、倫敦經濟學院院長羅賓斯提出了《羅賓斯報
告》。指責牛津、劍橋的壟斷地位和所帶來的默守成規、保守難變的嚴重影響。當時
的英國政府深以為然,在48小時內就批准了這份報告。政府決定創辦更多的大學以沖
淡牛津、劍橋的影響。很快,8所大學就開工了。但是人們驚詫地發現,8所大學幾乎
和牛津、劍橋沒有什麼兩樣,校舍的建築風格,校園的氣派和格局,彷彿從牛津、劍
橋描過來的,更有意思的是,這8所大學,都分別由一位來自牛津或劍橋的副校長擔任
校長。

二 歷史

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 其重要性是1167年英國牛津大學在此成立。;牛
津確定與牛有關。傳說古代牛群涉水而過,因而取名牛津(Oxford)。牛津向來是倫
敦西行路線上的重點,早在1096年,就已有人在牛津講學。

牛津大學是英語國家中最古老的大學。在12世紀之前,英國是沒有大學的,人們都是
去法國和其他歐陸國家求學。1167年,當時的英格蘭國王同法蘭西國王發生爭吵,英
王一氣之下,把寄讀於巴黎大學的英國學者召回,禁止他們再去巴黎大學。另一說法
是,法王一氣之下,把英國學者從巴黎大學趕回英國。不管如何,這些學者從巴黎回
國,聚集於牛津,從事經院哲學的教學與研究。於是人們開始把牛津作為一個「總
學」,這實際上就是牛津大學的前身。學者們之所以會聚集在牛津,是由於當時亨利
二世把他的一個宮殿建在牛津,學者們為取得國王的保護,就來到了這里。12世紀
末,牛津被稱為「師生大學」。1201年,它有了第一位校長。1213年,該校從羅馬教
皇的使節那裡得到第一張特許狀。

在正是中世紀,那些思想活躍,生活不羈,常賒欠債務的青年學生,不可避免地
與當地居民發生沖突。劍橋大學的創辦也是13世紀初。最大的一次沖突,幾百名學生
被亂箭射死。這件事的結果是國王出面鎮壓,並判市民賠償牛津大學500年費用。

構成牛津大學的學院有許多在13及16世紀之間創立,基督教會學院是1525年渥西
樞機主教創建,作為培訓主教的教會學院。湯姆方園里的塔樓上半部是列恩在1682年
建造,為本市最大型塔樓。1648年湯姆大鍾掛上時,學院共有101名學生,因此在晚上
9:05分(牛津的時間比格林威治慢5分鍾)大鍾敲101下,提醒學生注意宵禁(1963年
起不再實施)。

默頓學院是牛津最古老的學院(1264年)。其他有:新學院(1379年)、皇後學
院(1695年)等。每所學院均有其輝煌的歷史、神話般的建築遺跡,可以描畫出各種
有趣的史實。

17世紀內戰期間許多戰役在牛津附近開打,此地曾為受學生支持的查理一世的總司令
部。當保皇黨員被迫逃離牛津時,克倫維爾自封為大學的校長。

三 牛津與劍橋

長久以來,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一直是被人們聯在一起的。在英文里則有專有的一個
詞:牛橋-Oxbridge。其實兩校差別並不大。學校組織,建築格式等非常類似。如前所
述,劍橋本身就是牛津大學學生和市民沖突在之後,師生流落到劍橋建立的。兩校之間
的接觸交流一直很密切。

當然,不同處是不需刻意就可以找到的。有人對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做了分析,牛津
大學會問:「What do you think?」,劍橋大學會問:「What do you know?」看
來,牛津大學更注重思想,而劍橋大學更注重求知。這大概就是牛津出了29名首相,
劍橋出了61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原因。一所大學,成績斐然至此,無人能出其右。

1168年,牛津大學成立。1209年,牛津一位學生練習射箭,誤殺了鎮上一名婦女,引
發了一場騷亂。憤怒的牛津市民抓了兩個無辜的老師嚴刑拷打,從而引發沖突。結果
師生們被市民追殺得四處逃竄。12名牛津師生流落到劍橋,被伊利主教收容 。之後,
其他地方的一些學者也慕名而來,一所新的大學逐漸建立起來,就是劍橋大學。如今
的市民,多數都從事與學校有關的工作,早就與學生們和睦相處,但要指望民風淳樸
卻是不大可能的,因為兩座城鎮已經是典型的旅遊勝地。

兩所學校間有些類似中國的清華與北大,它們之間的關系和競爭很為人們關注。就像
舉世矚目,一百多年來每年都要舉行的劃船賽,牛津贏了71次,劍橋贏了77次,基本拉
平。一般的看法是牛津的人文科學更強一些,劍橋的工程技術更優勢。在英國每年都
有大學排名,兩校通常是交替為第一二名。近年來高技術強勢,劍橋在前的次數多一
些。2002年泰晤士報的最新綜合排名是牛津居冠。

四 牛津城

牛津大學不同於其它的大學,城市與大學融為一體,街道就從校園穿過。大學不僅沒
有校門和圍牆,而且連正式招牌也沒有。樓房的尖塔在煙雨蒙蒙中若隱若現,高高的
石牆上爬滿老藤,稀疏的綠葉中綻放著紅紅的花朵,小城顯得古樸素雅。牛津城的建
築古色古香,分屬於不同歷史年代的不同建築流派。在牛津街道上散步,不就像回到
了歷史之中嗎?這風情萬種的建築,這雲飛浪卷的校園,這幾百年積淀的斑斕文化。
英國人把牛津當做一種傳統,一種象徵,一種懷戀和一種追尋。在那裡可以回憶起過
去的美好時光,可以重溫昔日的輝煌。市內有聖邁克爾教堂的薩克森人塔樓,諾曼人
碉堡和城牆遺址等等,處處給人以歷史的縱深感,難怪英國有一句民諺:「穿過牛津
城,猶如進入歷史」。 齊爾維河和愛西斯河(泰晤士河流經本市之名)的河濱步道,
你也可租艘平底船,在齊爾維河上消磨悠閑的午後。

牛津的學院中有許多中世紀建築瑰寶,並且群聚在市中心周圍。街兩旁布滿中世紀的
四合院,每個四合院就是一所學院,由於在當時學術是教會的專利,因此學院都以修
院式建築來設計,不過四周往往圍繞著美麗的庭園。盡管大多數的學院這些年來多有
改變,但是依然融合許多原有特色。每所學院均有其輝煌的歷史、神話般的建築遺
跡,可以描畫出各種有趣的史實。初到牛津的共同印象,均會覺得每個學院都像是中
國各地那些破舊的古廟,一進門就給人一種寂寞與荒涼的感覺。 因為每個學院完全是
中世紀修道院的模樣,這也反應牛津人強烈的思古情懷。

城內多塔狀建築,故又得名「塔城」。中世紀的塔樓古色古香,文藝復興風格的建
築,彌漫著浪漫氣息;位於民眾方庭的圖書館,建於1371年,是英格蘭最古老的圖書
館;大學植物園,建於1621年,是英國最早的教學植物園;蜿蜒曲折,幽深綿長的皇
後小巷,從牛津建校一直保留到現在,快700年歷史了,路邊的石凳長滿了青苔,讓人
回憶起牛津的起始。王爾德坐過的木凳,肖伯納倚過的書架,都照原樣沒動。外面環
境如此,走進樓內,讓人更加感到歷史的份量。在學校最早的圖書館韓夫瑞公爵圖書
館里,時光彷彿是靜止不動的,寂靜充滿了這書本的聖殿。從地板到屋頂,全是手稿
和未刊資料,它們像寶庫一樣等待著後來的人去開發。

雷德克利夫廣場(Radicliffe Square) 是大學舉行厭典及各項文藝活動的中心,這
是整個古城的中心,它遠隔了主要街道的喧鬧。附近紅磚地的銅鼻小巷 (Brasenose
Lane),巷中三兩行人,綠樹遮天,讓人覺得心闊神逸。聖瑪利教堂(St. Mary's
Church)座落於廣場南邊,十七世紀前,學校的主要厭典、音樂會都在這舉行。廣場
西側是建於一五0九年的 Brasenose College ,學院因創校時,大門上有一隻銅制的
「獅鼻扣門環」而得名。學院正門的天庭中,有一座寶藍色的日晷鍾,但因為英格蘭
特有陰霾天氣,一個夏天,也沒能見到幾次鍾上的日影。有人說:「英國只有氣候,
沒有天氣。」並不誇張,往往一日之間可以見到下雪、下雨、甚至出太陽,是很平常
的情況。

廣場的西角是建於十五世紀的神學院(Divinity School), 有古典式圓頂的雷德克利
夫建築是牛津很特殊的建築。它是圖書館的原始建築。早期作為大學的研討教室之
用,現在改為大學圖書館 Bodlien Library的閱覽室。

克萊斯特教堂被牛津人親切呼為「The House」。靈聖學院(All S0u1s C011ege)是牛
津眾多學院中唯一沒有大學生的學院,因為學院中只有研究生,因而被視為世界最具
學術權威的高級學府之一。城東的莫德林學院的城堡,被人們稱為「凝固了的音
樂」,的確優美異常。的鍾樓以大青石砌築,朝天高指。據說,樓內掛著十口鐵鍾,
當它們相繼敲響時,彷彿一曲雄渾磅礴的交響樂!

建於十七世紀的謝爾登尼安劇院是列恩所設計的第一棟建築,是牛津大學傳統授予學
位典禮的舉行場地。。每年夏天,學期結束時,身披黑袍,頭戴方帽的學子們,將列
隊經過大街,進入劇院,在此獲得被授予學位的榮譽。

嘆息橋(THE BRIDGE OF THE SIGHS)甚美, 這座優美的地標建於1914年,是威尼斯
陡峭拱橋的復製品,連接赫特福學院(HERTFORD COLLEGE)。

聖母教堂:據說此大學校用教堂是英格蘭最多人參觀的教區教堂,包括塔樓的古
老部分建於14世紀初,從塔頂可以欣賞秀麗風光。教堂是三位牛津殉道者在1555年被
稱為異教徒地方。建築的最大特色是建於1637年的巴洛克式南門廊。

基督教會學院是牛津最大的學院。湯姆方園里的塔樓上半部是本市最大型塔樓。林肯
學院:中世紀學院保存最好的一所。校舍仍然保留早期屋頂,包括用來散煙的裂口。
莫德林學院:是既典型又美麗的牛津學院。其15世紀方園的風格於齊爾維河畔為莫德
林僑橫跨的公園成對比。

最可貴的是圖書館中,藏有許多名家文章、樂曲的手稿。這些手稿置於精緻的玻璃櫃
中供人叄觀。但當每位叄觀者看完後,管理人員立刻用黑色的絨布覆蓋起來,其對古
物的珍惜保藏之情,可見一斑。大學目前厭典活動的主要場地�薛多年劇院
(SheldonianTheatre),座落於廣場的正北方。在十七世紀左右,由於聖瑪利教堂神
職人員,抗議過多的活動在教堂舉行,影響了教堂清修。於是在一六六九年,由當時
的大學校長Sheldonian大主教,籌資興建這座劇院。劇院的對面就是世界第二大書店
Blackwell 書店,在這可以買到或郵購到世界各地的書籍。

牛津是學術機構的天下。牛津共有104個圖書館。其中最大的博德利圖書館於1602
年開放,比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早150年,現有藏書600多萬冊,擁有巨大的地下藏書
庫。劍橋 也有近100個圖書館,藏書約500多萬冊,每年購書經費約300萬英鎊(摺合
4000多萬人民幣)。根據1611年英國書業公所的決定,英國任何一家出版社的圖書都
必須免費提供一冊給牛津和劍橋的圖書館,至今如此。

牛津的書店幾乎與圖書館一樣多,大大小小也有100多個。有世界上最大的學術性
書店布萊克韋爾書店(Blackwel),也有許多非常小但內蘊豐富的舊書店。百年老店布
萊克韋爾創建於1897年,坐落在博德林圖書館的對面,在銷售圖書的同時它還從事出
版事業。從外表看,這家書店雖僅有三個不大的店面,但書店的三層樓和地下層連
通,最頂層還有二手書店,書的數量和種類多到找書必須藉助指示牌的地步。書店中
那塊從開張就有的著名木牌鑲在牆上。牌上仍然是一百多年前開張時的那段讓人高興
的話:「沒有人會來問你要什麼,你想隨手翻閱任何書籍,盡管自便。如果你需要,
店裡職員隨時為你服務。不論顧客來看書或是買書,都會受到一樣的歡迎。」它在英
國有78家連鎖店,僅牛津就有10多家分店,分別經營藝術、文學等分類圖書和音像資
料。另外在其他國家也有許多分店。而且現在通過網路,讀者可以迅速查書、訂書、
購書,享受一流的國際性服務。1994年6月8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回母校牛津大學參加榮
譽院士的授予儀式,還特地到這家書店買書。而書攤則隨處可見。

與書店和圖書館相關的是出版社,在這里既有世界上最大的出版社——牛津大學
出版社。出版的詞典、網路全書、專著和教科書常被世界各國的學者奉為經典,如20
卷的《牛津英語詞典》 。

另外,在牛津博物館也是重要的文化代表。其中阿什莫爾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建於1683年,是英國第一座博物館,比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早70
年,現為英國第二大博物館。其他如牛津故事博物館、科學史博物館、庇特河流人種
史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大學自然歷史博館等,它們在自然科學、藝術、文化等
領域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五. 學習在牛津

英國的高等教育規定,一般上大學,不需再行入學考試,憑中學畢業成績即可進入;
但進牛津、劍橋還要單獨報名。按近幾年情況,程序一般是這樣的:首先,想報名的
中學生需要中學老師校長推薦在入學前一年報名。所以一般是成績優異學生才報名。
然後牛津、劍橋在報名的中學生中初選,通常是招生額的3-5倍。一些工程專業可能低
些,另一些專業如醫科等則可能到10倍以上。

入學至牛津大學須同時獲得大學系所及學院入學的同意。牛津初步錄取的學生在年底
要在牛津的學院進行考試。考試一般是三天,包括筆試和幾次 面試(口試)。這次通過
的學生可以拿到有條件錄取,條件即學生明年的中學畢業考試成績。一般要求是三門
主課都是A。但對於比較冷的專業或非常想要的學生,可能也會很低。 收到這個錄取
的學子們如果在次年6月會考中拿到所需的成績,則就可以在一個愉快的假期後,准備
入學了。

牛津大學創建之時沒有規劃統一的校區,當時學生和教師都租住在城內不同地方。後
來為了管理方便就採用獨立學院聯合辦學的方式,逐漸建起了學院,至今仍保持著這一
傳統。牛津學院及其機構散布於牛津全城。每個學院由300-500個師生組成一個集
體,從事不同學科的教學與科研,文理工科基本齊全。大學的建築也基本都是各個學
院自成一體。學院都是由一片片綠茸茸的草坪與四周環繞的中世紀的土黃色哥特式建
築樓群構成的一座座四方院。並且大多數學院是院中有院。有的學院甚至河、湖、
花、草、蟲、魚、鳥、獸一應俱全。漢語把英文詞college譯為「學院」,大概就來源
於牛津和劍橋的四方「院」。雖然從建築外表看,牛津十分古老,但從內部設備看,
卻十分現代。在大學科學區里,你可以看到工程科學、核物理學、生物學等各個領域
的先進設備。

至今牛津大學最老的據說是默頓學院,建於1264年,最年輕的叫聖凱瑟琳學院,建於
1963年,兩個學院相差整整七個世紀。

學院除要照料學生食宿外,並安排各類體育、團體社交活動,負責指派導師(tutor)
照顧學生。由於各學院財務狀況不一,有的學院很有錢,有廣大的場地及良好的設備
或福利,像客房、圖書館及研究室等。而大學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向外代表各學
院,統一安排全校課堂講授(lecture)及討論會(Seminar),以及統一頒發畢業文憑
等工作。就實質情況來看,學生和所屬學院的關系,遠超過了大學 。

學院的名稱聽起來很奇怪,其實不少學院的命名是很偶然的原因。比如,基督教堂學
院,是因為牛津城最古老的大教堂就在學院之內;萬靈學院是為了紀念百年戰爭戰死
者的英靈;奧里爾學院則因為剛剛建立的時候,學院買了一所名叫「奧里爾」(意為
黃鶯)的房子。還有一所學院叫「布拉斯諾茲」,這個字是由英語「銅鼻子」一詞演
變過來的,因為學院大門上的銅門環很像個鼻子,而且至今還供在學院的餐廳里。學
院也不按專業劃分,但在發展過程中,各個學院漸漸形成了各自的特點。比如,基督
教堂學院以濃厚的貴族氣氛著稱;默頓學院出了不少詩人;聖埃德蒙大廳學院特別喜
歡招收運動員;奧里爾學院側重培養牧師;摩德林學院有許多賽艇高手。這些學院彼
此平等,學生可以在任何一所學院學習,直到畢業。

錢鍾書畢業的是埃可塞特學院(Exeter),就在耶穌(Jesus)學院對面。在附近Walton
Street旁邊可以找到克來登小巷,錢就是以之為名編了個克來等大學。

學校的管理是很嚴格的。每10個學生學校配一名校工,照顧學生,替他們整理床
鋪、打掃房間;除此之外,還負責早晨叫醒睡懶覺的學生,檢查學生是否去上課。校
工有這樣雙重的責任,所以他們有一個很特殊的稱呼,叫「偵察」。

牛津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導師制」。學生的導師由研究人員擔任,他們多為品學
俱佳的學者,在一定的領域卓有建樹。導師制要求學生每周與導師見一次面,將自己
一周內研究和撰寫的論文向導師宣讀。此外,還有許多講座。每個講座不論是導師還
是學生,不論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都可以自由發言,平等討論。海闊天空的議論是
很吸引人的,但在議論之後,要交作業。與導師單獨見面,宣讀一周內研究和撰寫的
論文時,導師要評論,要提問,如果論文質量不行,答辯不好,要影響成績、影響畢
業。須知,一周一次,不得耽誤,而且周復一周,哪有那麼多新見解、新思想呢?可
是,導師不相信解釋。這種學習方法確實帶動、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鼓勵、督促學生
上進,但這一周一次的壓力無論如何讓青年學生輕松不起來。

六 學校資源及基本情況

牛津大學各學院學生總數有一萬二千人左右,其中九千名左右是大學部學生,而教職
員共有五千四百人。大學中的主要行政人員,均選自牛津本身的教授及研究員。校長
(Chancellor)是一項名譽職,是學校的最高層人物,主持學校所有的主要儀式。實際
行政工作,由學校每四年任命一位「副校長」(Vice Chancellor)管理,他掌管著學校
政務會--一個由選舉出來的教員組成的負責學校日常事務的組織。大學的學術性事務
則由總董事會管理,總董事會的主席每兩年選舉一次。

副校長由各學院輪流產生,任期四年。由所有的牛津畢業生組成的大學評議會
(Convocation),負責選出每任校長。而實際的行政監督、建議工作,則由教職員大
會(Congregation)所負責。大會選出十八名執行委員(Hebdomadal Council),每周
開會,會同校中行政人員,決定學校發展方向。 大學中的訓導長也由各學院輪流選
出。擔任訓導長的額外報酬,是可以在任期內,獲贈牛津大學出版部的所有出版書
籍,而在他們的學位袍上,亦可終身加配一條黑色的肩帶,以表學校對其工作的感
謝。另外大學中的校警,被學生昵稱為"牛頭犬"(Bulldog)。他們執行工作時,仍頭
戴傳統的大禮帽,頗有古風,校警向大學的訓導長負責。

牛津的學校組織以16個學部(Faculty)為基礎,有些學院還設有下屬學部。每個學院都
有一個經選舉產生的董事會,該董事會對它所在學院的本科生課程負責。每個學院自
行承認、監督、檢測所有畢業生相關科目的成績。在得到總董事會認可的情況下,它
同時負責聘任教職員,以及與學院所包含科目有關的一切學術性事物。許多學院是以
系的形式組織起來的;不以系為組織單位的主要是人文藝術學院。有些課程(如教育
學)由委員會而不是由學院董事會負責。在學科中擔任教學研究任務的學術人員通常隸
屬於某一個學院。

學院是牛津的核心組成部分。如今,牛津共有29個獨立的自我管理的學院,它們和學
校的關系就象美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那樣採用聯邦制形式。每一所學院都由
Head of House和幾個Fellows管理,他們都是各種學術領域的專家,其中大多數在學
校都有職位。此外還有6個Permanent Private Halls, 這是由不同的新教教會建立
的,至今還保留著它們的宗教特許狀。Halls的權力和責任與學院相似。目前牛津大學
除七所學院以招收研究生為限外,其餘Halls和學院學院

熱點內容
北師大網教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答案 發布:2025-04-01 13:47:18 瀏覽:312
縣里司法局 發布:2025-04-01 13:44:51 瀏覽:228
關於新婚姻法的感想 發布:2025-04-01 13:41:57 瀏覽:371
群星修改道德 發布:2025-04-01 13:35:05 瀏覽:918
勞動合同法主體特定嗎 發布:2025-04-01 13:26:19 瀏覽:906
民法改正第一話 發布:2025-04-01 13:10:01 瀏覽:260
道德有無用處 發布:2025-04-01 13:01:53 瀏覽:786
1995年法官法規定的學歷條件 發布:2025-04-01 12:58:57 瀏覽:282
韓友誼刑法百度雲 發布:2025-04-01 12:57:24 瀏覽:267
橫瀝第三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01 12:44:21 瀏覽: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