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三十九章
1.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原文,譯文,自解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贊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自解】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貞),其致之也。
自解: 從以往來看,稱得上唯一,第一的有磨搭以下幾種:天以其清明稱得上唯一,地以其寧靜稱得上唯一,神如果能夠顯靈就稱得上唯一第一,山谷峽谷(江海)以其善於積盈裝滿稱得上唯一,萬物以其能生長生生不息稱得上唯一,侯王以自己的作為乃是天下正氣(正奇的正)為唯一第一,如果是貞的話,就是「忠貞不二」這個詞了。
其致之也 的斷句和原文不太一樣,加在這個段的後面,是因為,這些唯一,第一是因為做到了極致。
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將恐蹶。
自解: 天如果不清了(陰天),就會就有閃電撕裂天空(天子不清明,就會天下分裂),地如果毀嫌不寧靜了,就會荒廢,一個地方老是地震,就會荒廢。神如果不靈驗,就沒有人祭祀了。山谷(江海)如果不善下,不善於積盈裝滿,就會枯瞎余拿竭。萬物不生長,不繁衍了就會滅亡。侯王如果都不守正道忠貞,那麼就會失敗。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自解: 所以,高貴是因為低賤襯托出來的,高大建築也要依賴下面的地基。
所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這難道不是以低賤為本嗎?不是嗎?
所以最高的榮譽美譽,就是沒有榮譽,沒有美譽。所以不想著像玉石一樣珍貴,而櫻落也像石頭一樣平凡。和不貴難得之貨想呼應。
2. 全道,得一以生——讀《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謂天無以清則恐裂,地無以寧則恐廢,神無以靈則恐歇,谷無以盈則恐竭,萬物無以生則恐滅,侯王無以正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一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
天地萬物都有生成的總源,那就是道,也可稱為一。自古以來天得一才能清明,地得一才能寧靜,神得一才能靈妙,谷得一才能充盈,萬物得一才能化生,侯王得一才能使得天下安定。
這些都是從一得到的。否則,天不能清明就會崩裂,地不能寧靜就會震潰,神不能靈妙便會消失,谷不能充盈便會枯竭,萬物不能化生便會遭滅絕,侯王不能處理天下准則便會被顛覆。
所以貴乃是以賤為根本,高則是以下為基礎。且看侯王的稱孤道寡,不就是以卑微為出發點嗎?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絕不會強要為玉讓人稱贊,也不會死心為石讓人非議,因為偏執任何一方的榮辱不不會·都不合乎道,就好像取走馬車的任一部分就不成為馬車一樣,道必須是完整的。
引語:
本章可稱為「得一頌」。「一」者,道也,萬物之生機也。天之清明,地之寧靜,神之靈妙,谷之充實,萬物之生長,侯王之正治,皆賴道而成功。極而言之,如果不從大道吸取生機,天不得清明,反會裂毀;地不得安寧,反會崩壞;神不得靈妙,反會止歇;谷不得充實,反會枯竭;萬物不能生長,反會滅絕;侯王不得正治,反會失敗。總之一句話:「萬物得一以生」,萬物離道而死。
此章內容可分為前後兩截。前半截再講自古以來的天地萬物皆源於道,後半截主張寧賤毋貴,寧下毋高。
3.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天地清寧
一、原文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一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
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輿無輿。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以前了解事物內部陰陽兩種力量的統一的得道的,比如天得到陰陽統一,而成為清明的天;地得到陰陽統一而成為平靜安寧的地;所謂的神也是得到陰陽統一而有神秘莫測的靈驗;溪谷得到陰陽統一,水源充盈而生命旺盛。總之,萬物皆是得到陰陽統一而生生不息。那麼侯王呢?不也是因為得到了內部陰陽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統一而成其自身?所以侯王按照道去做才能使天下安定。
反之,沒有這一陰一陽的道,那麼天地萬物就沒辦法清寧盈靈了,侯王也無法堅守正道了。因為不懂得高貴是以低賤為根本的,高位是以穩固的基礎為根本的。懂這個道理的侯王要時刻把「孤、寡、不穀」掛在嘴邊,時刻提醒自己,忘記了上述的歷史教訓,就會變成孤家寡人,就會吃不上飯餓死。所以說,屢次得到稱譽也就沒有稱譽了。得道的人不願像華美的玉,而願效鋪路的堅硬的石頭。
2、南懷瑾《老子他說》
道家講的是靜,靜在哪裡?靜在專一。「一」在哪裡?一在零那裡,那個零就是「一」;零又是空的,清凈無為。
「天得一以清」,天氣不一當然不清,天氣往往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就叫做陰陽怪氣的天氣。「地得一以寧」,像我們新時代的建築,馬路一天都不寧靜,這里挖一個坑,那裡掘一個洞,所以,都不寧靜。
「神得一以靈」神是什麼?就是人天生本來的,人只要能專一,就神靈了,靈敏就通了,叫做神通,神而通之。
「谷得一以盈」,山谷里頭得什麼「一」?山谷中一樣東西都沒有,空空洞洞。不過,真正的空空洞洞,就充滿了一切的功能,有無比的價值。
「萬物得一以生」,天地萬物就是得道的功能,生生不息,做事業的帝王們,「得一」就統一天下,就天下太平。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在做人做事方面,必須達到了這個程度,「其致」,就是做到了、就成功了。下面正反兩面的解說,只要念過就懂了。
3、白雲先生《老子之道》
(1)
昔之得一者,這里的一,是指道。在《道德經》中,道和一有時候可以互稱互用。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物有萬殊,道唯精唯一。得一者,受道之造化之物。得一,道生萬物,德充萬物,萬物宗道從德,是謂得一。
(2)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天地最開始是混沌一片沒有分化的,後來清揚之氣上升,沉濁之氣下降,才有了天地。
神得一以靈。神為造化之能,靈為造化之樞,神得一,才有造化萬物。
谷得一以盈。萬物被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只有得到了道的本始設定,才能有可能從虛空裡面源源不斷地生出萬物。
萬物得一以生。萬物生出來,為什麼可以持存而有生命呢?因為萬物得到了道的本始設定。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貞,最初的字形,上面是卜,下面是鼎。本意是指祭祀卜問,以通神靈。這里是指正的意思。侯王從至德,就可以正天下,教化天下。
(3)其致之一也。
上面說的天、地、神、谷、萬物、尊道貴德之聖王,他們都是稟受道德之自然之教,才能施神化於萬物。反之,如果天地萬物不稟受道的這種設定,不奉從至德,又會怎麼樣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4)天無以清將恐裂;
如果天生沉濁之氣,則有形質而繼續分化成不同的事物,清揚之氣不再渾然一體,那麼,天緊接著恐怕就要裂開了。
(5)地無以寧將恐廢;
如果地生清揚之氣,則原本因為沉濁之重緊抱成一團的地,就會不再安寧,四下激揚奔突,飛散流失。緊接著,地也恐怕要崩廢了。
(6)神無以靈將恐歇;
如果神無以靈,那麼就徒有造化之能,而無法施以造化之為,那麼神恐怕很快就要停歇了。天地間,造化不再,一切都會停止運轉,一切生命戛然而止。
(7)谷無以盈將恐竭;
作為萬物之源的川穀,失去了源源不斷的造物原材料供給,就如同失去了源頭的江河一樣,恐怕很快就會枯竭。
(8)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萬物都不能繼續再繁衍生息下去,那麼恐怕它們很快就要滅絕了。
(9)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蹶,跌倒、失敗、遭遇挫折的意思。貴,指以德為貴。高,指以德為上。侯王不奉從至德,就無法統治天下,自然就會招至敗亡。
(10)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侯王之貴,在於其為政以道德為本。侯王之高,在於其為政以德為上,以人為下。
(11)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
孤,無父也;寡,少也,獨也;榖,本意是指百穀,也就是糧食的總稱。引申為俸祿、養育、活命、善、美好等含義。不榖,先秦時期,侯王自謙之稱。榖,百穀成熟之象。不榖,道者不物,君王不自生、不自成的意思。為什麼要這么自稱呢?因為侯王要以德配天。
(12)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侯王以自賤的稱謂自稱,這正是以賤為本啊,不是嗎?萬物以物為貴,以自生為貴,唯有道德以不自生為貴。侯王以道為尊,以德為貴,不自成而化育天下,以物觀之,恰似以賤為本。
(13)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輿,指馬車。本句所講的是先秦的輿服制度。君王制禮,以輿、章、服、冠等的規格不同,來彰顯君臣間的尊卑和等級秩序。
君臣各級,分別佩戴什麼玉,也都有明確的規定。在儒家的禮制中,玉是用來彰德的。
乘輿之禮,用以章貴。佩玉之禮,用以彰德。在老子看來,以這樣的文偽禮節自彰其貴、自彰其德的法式,是不合乎天德的,是在以文害質。
老子建議,廢除以乘輿的規格來自彰貴賤尊卑的禮節。廢除以美玉自彰其德的禮節。珞珞如石,應該恢復自然之法式,以德為貴,而不是以禮彰貴,以器彰德。
三、我之體悟——生命這個能量體
這一章講「一」,而「一」究竟是什麼呢?韓鵬傑解釋為「陰陽統一」,南懷瑾解釋為「空」,即清凈無為,白雲先生解釋為「道」。羅大倫解釋為「執一」,「一」則是道的具體呈現,它裡面有道的內涵。
單從這些論述,我還是不能具體知道「一」究竟是什麼,但不論是什麼,從後面的句子里可以知道它具有使天地清寧,神靈谷盈,萬物生發的能力。它也許不是一個具體的物質,可能是一種能量。我暫且用一種能量來理解它,這股能量主宰著萬物,順者則昌,逆者則亡。
前兩周的讀書會上,一個書友說:所謂的生命其實就是一種能量的流動。當你愛一個人或者一個東西時,你就會持續的跟這個人或這個東西產生鏈接,產生能量交換。當不愛了,能量流動也就不在了。所以,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恨是因為愛而不得。
如果用能量來理解「一」,那生命確實可以解釋為一種能量體。這個能量體,什麼時候能量最大呢?當然是完全無損耗的時候。我們如果把自己想像成一個能量體,想一下什麼狀態下自己能量是最足的,一定是內心平靜、身體放鬆的時候。我想這種狀態應該就是老子所說的「清凈無為」,這種狀態也許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吧。
那怎麼獲得這種狀態呢?前面章節說過要做到「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做到「致虛極,守靜篤」,做到「勿矜,勿伐,勿驕,勿強」。
不過慾望和情緒這種東西,也不是說控制就能控制住的,所謂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所以「道」說來簡單,做起來卻非常難,這也是為何得道的過程稱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