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研究注釋
① 注釋法學派產生背景
中世紀早期,拜占庭帝國的法律文獻,特別是查士丁尼皇帝(527至565年在位)編纂的《學說匯纂》,在很長時間內鮮為人知,甚至一度消失達數個世紀。這種情況在11世紀末發生了轉變,西歐各國,尤其是以義大利為中心,掀起了對羅馬法的熱烈研究熱潮。這一研究的興起並非偶然,羅馬法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它對強化中央集權體制,尤其是王權,起到了關鍵作用,而且還為商品生產中復雜的法律關系提供了詳盡的法律依據。
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法學逐漸從神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顯示出其世俗和獨立的特性。隨著研究的深入,一個專門的、世俗的法學家階層開始嶄露頭角,他們的存在標志著法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這是對中世紀法律思想的重要轉折點。
(1)法學研究注釋擴展閱讀
注釋法學派 glossators 西歐11世紀末到15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發展而產生的一支與神學法學相對抗的新的法律思想派別。該派以研究羅馬法為中心,並以義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亞(university of Bologna)大學為中心,因而又稱義大利法學派或博洛尼亞法學派(the school of Bologna )。
② 《法學研究》雜志里的論文格式是什麼樣子的包括字體、位置、註解、參考文獻、編排等,盡量一樣的
論文編輯格式
一、作者名稱寫在篇名下面,用腳注註明作者身份,作者名稱用五號字宋體加粗居中。
二、標題:
(一)標題一(篇名)樣式:小三號+宋體+加粗+居中
副標題用小四號字,右對齊
姓名如果是兩個字的,中間空兩格
(二)標題二樣式:四號+宋體+加粗+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二用「一、二、三……」表示。
(三)標題三樣式:小四+宋體+加粗+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三用「(一)、(二)、(三)……」表示。
(四)標題三以下的標題:五號+宋體+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四用「1. 2. 3.」,標題五用「(1) (2) (3)」。
三、正文格式:五號+宋體+首行縮進2字元+單倍行距
四、論文摘要及關鍵詞格式:
無縮進,名稱統一為「摘要」和「關鍵詞」,小四號+楷體+加粗,用【】括起來,摘要內容和關鍵詞用五號+楷體+單倍行距
五、腳注及參考書目:
1.全文腳注用小五號字;
2.參考書目不寫(除確與文章有關的書目外)
《法學研究》注釋體例
(一)一般規定
1.採用腳注(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獻可采加括弧之文內注)。
2.連續注碼。
3.注碼放標點符號後(對句中詞語加註者除外)。
4.文中及頁腳注碼符號為六角型括弧。引文資料作者為外國人者,其姓名前加方括弧註明國籍。
5.作者注僅註明作者單位(不含院系)及職稱或者職務。
6.一般的感謝語可酌情刪去。如系項目成果,可保留項目名稱。
7.非引用原文者,注釋前加"參見"。
8.非引自原始出處的,注釋前加"轉引自"。
9.數個資料引自同一出處的,注釋採用:"前引〔2〕,某某書,第×頁。"
或者"前引〔2〕,某某文。"兩個注釋相鄰的,可采"上引某某書(文)"。
10.引文出自同一資料相鄰頁者,只註明首頁;相鄰數頁者,注為"第×頁以下。"
11.出版日期僅標明年份。通常不要"第×版"、"修訂版"等。
12.引文出自雜志的,不要"載"、"載於"字樣。
13.原則上要求所引用的資料出自公開發表物。未公開發表的,采"××××年印行"。
14.原則上不可引用網上資料。
(二)注釋例
1.著作類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頁。
〔2〕周鯁生:《國際法》上冊,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第156頁。
2.論文類
〔3〕王家福、劉海年、李步雲:《論法制改革》,《法學研究》1989年第2期。
3.文集、教材類
〔4〕龔祥瑞:《比較憲法學的研究方法》,載《比較憲法研究文集》第1冊,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佟柔主編:《民法》,法律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頁。
4.譯作類
〔6〕〔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69頁。
5.報紙類
〔7〕王啟東:《法制與法治》,《法制日報》1989年3月2日。
6.古籍類
〔8〕《宋會要輯稿?食貸》卷三。
〔9〕[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遺書》甲編,第43卷。
7.辭書類
〔10〕《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932頁。
8.港台著作
〔11〕戴炎輝:《中國法制史》,台灣三民書局1966年版,第45頁。
〔12〕史尚寬:《民法總論》,台灣1988年版,第230頁。
9.外文類
從該文種注釋習慣。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體。盡可能避免中外文混用。
③ 注釋法學派的學派分類
根據研究重點或方法的不同,注釋法學派又可分為: (13世紀後半葉至15世紀後半葉),又稱評論法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義大利皮斯托亞的奇諾(1270~1336)和薩索費拉托的巴爾多魯(1314~1357)。致力於使羅馬法與城市法規、封建法、日耳曼的習慣法、教會法的原理相結合和同化,把古代羅馬法改造成現代義大利法,以便為實際的社會生活服務。使羅馬法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對羅馬法的研究已從注釋轉變為提出法律的原則和根據,建立法律的分析結構,促進判例法的發展。注釋法學派分為前注釋法學派和後注釋法學派。前的側重點是通過對查士丁尼時代所編纂的各個羅馬法文獻的文字、語言、邏輯的解釋和旁徵博引,澄清羅馬法的精確含義。後是則側重於使羅馬法與城市法規、封建法、日爾曼的習慣法、教會法的原理相結合和同化,把古代羅馬法改造成現代義大利法,以便為實際的社會生活服務,他們把純注釋的方法改為既注釋又評論,著重從羅馬法中提煉法律的原則和根據,建立法律的分結構。
④ 注釋法學派的研究內容
他們主要代表新興市民等級的利益,與代表封建制度的神學或教會法學家相對立。注版釋權法學派的出現和發展,同西歐近代大學的興起也有密切聯系。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是近代歐洲第一所大學,它主要就是從研究羅馬法開始的,並長期成為傳播羅馬法的基地。西歐其他國家和義大利其他地區都有學者到博洛尼亞學習羅馬法。12世紀中葉,在該校研究法律的學生有一萬多人。該校創始人就是前期注釋法學派奠基人伊爾內留斯(約1055~1125)。繼博洛尼亞大學後創立的一些著名大學也都將羅馬法的研究作為一門主要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