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虛道德經
❶ 《道德經》第十六章 至虛極也 守情表也
原文: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此句可通譯為:
(當我們准備「觀」時,我們要作到)內心主觀前提要不帶偏見、不帶成見、用虛懷若谷接受的態度,認真、專注、客觀的體察(天道),(並以之作為為政的行為准則)這樣才能守於中正。
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此段可通譯為:
萬物生發的過程,我是通過逆向觀察其現象的。世間萬物紛紜變化,但最終都是可以逆溯到其各自根本的規定性的,這根本的規定性,可定義為「靜」。「靜」又可定義為「復命」。「復命」可定義為「常」。「知常」,即對事物的根本規定性能夠有效的把握,可定義為「明」。而對此無法有效的把握,則是「妄」。在無法有效把握事物的根本規定性的前提下,胡亂施為將是十分危險的。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知常,了解事物的自然規律
多數註解都將「容」解為寬容意,「公」解為公正意,認為寬容、公正之後可以「王」。
如果這樣解釋,一是沒有構成上下文之間的聯系,即無法解決「知常」為何會寬容這一問題。二是沒有解決文章中所提示的邏輯關系。
容,有威儀;法度;規范的意思。
如:《禮記•雜記下》:「戚容稱其服。」 鄭玄 註:「容,威儀也。」《呂氏春秋•士容》:「士不偏不黨,柔而堅,虛而實……寬裕不訾而中心甚厲,難動以物而必不妄折。此國士之容也。」 高誘 註:「容猶法也。」 陳奇猷 校釋:「士之態度有一定法范,故下文 高 注訓為法也。」
對於這個義項的選擇有一個前提,從例句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使用是集中在政治學的語境之中的,而《老子》作為「領導者法則」,是包含在內的。同時,承接前文老子所提出的「知常」的要求,「知常」是為了不「妄」,而不妄則是要有規范。這樣,「容「就和「知常」上下文的意義就有了銜接。
基於上述理由,我認為,在這里「知常容」是指,在把握了事物的根本規定性,即「知常」,之後,我們就可以知道對於侯王的規范要求。
天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
「各」與「其」表明不同事物的根本的規律性是不同的。
而總體來看,老子之所提出的「道」的概念,並不是為了給萬物尋找一個統一的根本的規律性,而是為了能夠保證萬物的各自的根本規律性得以各自實現。正因為如此,老子的論述從上文的普遍語境,即萬物均有其各自的根本規律性,轉入到了此處的政治學語境,即侯王需要把握其作為侯王的根本規律性,這對於侯王而言才是他自身的「知常」,明白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進而「知常容」。才知道怎麼去規范自己的行為准則。
公,是公眾的利益,而不是公正。
如《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公。即侯王的根本規律性在於公眾的利益。
王,成為公眾的領袖。這是「公」的必然結果。
此段文字,以「王」為中心詞的。前面的「容」、與「公」說的是何以才能「王」,是一種實踐要求。
而後面的「天」與「道」說的是為什麼可以「王」,是一種理論闡釋。這種理論闡釋,是用天道與萬物的關系來說明侯王與民眾的關系。
此句可通譯為:
在把握了事物的根本規律性,即「知常」,之後,我們就可以知道對於侯王的規范要求。這些要求是以關注民眾的利益為核心的。這樣才能匯聚民眾成為侯王。侯王的為政施治是因循天道的。因循天道,才能長保君位,使國家長治久安。
「復」也是個卦名,復卦又稱做「地雷復」,上面是坤卦,表徵為地,下面是震卦,表徵為雷。雷表示電能,生命發展的能源,從此發生。因此老子在後文提出「反回去」的觀念「反者,道之動」,回歸生命本初的狀態。修道是返回根本,追求生命最初來源的那個東西。
❷ 《道德經》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
《道德經》為春秋時期老子所著,又名《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千百年來,啟人無數;閑暇之時,捧讀此書,心有所感,惶惶然訴諸文字,乃一己之得,屬自樂也。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出自於《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崇尚賢才異能,使世人不爭名逐利。不看重稀貴珍寶,使世人不做盜賊。不誘發邪欲,使世人不亂其心。因此,有道之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使百姓心裡虛靜,腹中飽足,精神內守,筋骨強壯。常使人民不執成見、不生貪欲,使那些有心機的人不敢為所欲為。遵從無為之道,即沒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這一段治國方略貌似有些消極,尤其是:「不尚賢,使民不爭。」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老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是一個社會大動亂時期,各國諸侯爭權奪利,皆在擴充實力,網羅人才,所尚之賢,未必就是真賢,何為「賢」也沒有明確的標准,那種尚賢之風並不能解決天下紛爭,卻是民生維艱,戎馬生於郊,鑒於此,老子開出了一劑葯方,「不尚賢,使民不爭。」
斗轉星移,歲月更替,非要拿三寸金蓮的綉花鞋套一套現代人的腳,哪裡能夠穿得上?所謂單方釀悲劇,非單方之錯,皆因人因病不同罷了。
老子崇尚的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萬事萬物均按照它自身本來的樣子運行,人需順應自然,不恣意妄為,老子竭力反對的是隨意干涉和改變自然界的規律。
古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管理者的決策往往會引導左右下屬的思想行為,如果過分地標榜、過分地強調一件事,其結果往往會使這件事失去它本來的意義。
在一個特定的日子裡,某地開展某項活動,某敬老院來了一批又一批志願者,一天之內,老人們被一次又一次地洗腳,這樣把好事做得變了味,大概不是發起者的初衷,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不應該反思一下嗎?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字面上很好理解,作為個人修行,讓內心澄明,抱一順道,致虛極,守靜篤,如能做到,那的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是衣食無憂之後,在光怪陸離、浮躁喧囂的環境下,我們可以努力做到,不斷消減不良慾望,不自滿不自棄,不為迷霧所障,不忘初心,在淡泊中明志,於寧靜中志遠。
在此分享一則禪宗小故事,也是想讓自己清理一下思緒,留個空杯給明天。
南隱是日本的一位禪師。一天,一位當地的名人特地來向他問禪,名人喋喋不休,南隱則默默無語,只是以茶相待。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賓的杯子,滿了也不停下來,而是繼續往裡面倒。眼睜睜看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名人著急地說:「已經滿出來了,不要再倒了!」南隱說:「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裡面裝滿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呢?
❸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引領我們進入內心的清凈之境。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人們常被名利所惑,心靈迷失。致虛極,意味著消除外界的干擾,將內心洗滌至極點,猶如佛家的空境,達到內心空無的狀態。
守靜篤,則是心力的集中與專注,讓心無雜念,靜觀其內。只有心靜,才能真正致虛極,實現內心的平靜與和諧。
萬物並作,宇宙萬象,生生不息,這是道之妙用。生命如同自然界的循環,從生化到死亡,這是生命的自然規律。老子主張回歸生命的本源,找到生命的靜處,復歸生命的本質,實現生命的永恆。
萬物皆有其歸根之處,回歸本源的靜,便是復命。復命是生命的常態,只有理解並順應這常態,才能明了生命的真諦。
無知常,妄作凶。若不理解生命的真諦,便會迷失自我,行事妄為,導致禍害。反之,明了常道,便能包容萬物,順應自然,實現公、王、天、道的境界,長久而無害。
知常容,是智慧與胸懷的展現,容乃公,公乃王,遵循天地之道,萬物自然欣欣向榮。王乃天,順應自然法則,無為而治,萬物得以生長。
道乃久,源遠流長,長生不老。理解並遵循天道,便能在肉體消失後,生命的精神得以永恆。致虛極,守靜篤,是通往內心深處,實現生命真諦的不二法門。
❹ 道德經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詳解及深意
聖人治理的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
以上是書面解釋。我再加一句:沒有慾望,就回歸自己的本性,所以人民安居樂業,終享天年。
想更好的理解《道德經》,最好看看《莊子》。
另一個角度,可以看清代黃元吉(黃裳)寫的《道德經講義》,他是從修煉角度講的,非常好。
摘其文曰:聖人摒除耳目,斬斷邪私,抱一以空心,心空則煉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靈陽之氣以化陰精,日積月累,自然陰精消滅而陽氣滋長,則實腹以全其形,以道凝身,以術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
❺ 《道德經》第五章 持虛守中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注釋】
[1]仁:在這里指存有私心和偏愛之義。[2]芻狗:芻,指喂牲口用的草。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3]其:副詞,表示反問的語氣,難道的意思。橐龠tuo二聲,yue四聲:橐的本義是一種小而有底的口袋,龠是一種管樂器。橐龠是用來吹火以使爐火旺盛的風箱。[4]虛:空虛。屈:窮竭。[5]動:鼓動,操作。出:產出。[6]多言:這里指政令過多。數:通「速」,為加速之義;另一說,指辦法。窮:衰退、行不通的意思。[7]守中:保持適中。
【試譯】
天地是沒有偏愛的,將萬物都看作芻狗;聖人也是沒有私心的,將百姓都看作芻狗。天地之間,難得不像個風箱嗎?雖然是空虛的,但力量卻不會窮竭,越是鼓動它,產生的能量就越多。政令過於繁多,會加速國家命運的衰退,不如保持一個恰如其分的度。
[心得]
老子在這一章闡述了「天地不仁」和「聖人不仁」的觀點。
但首先要清楚的一點是,老子所說的「仁」與孔子所說的「仁」,雖然都是一個字,但並不是一個概念,或者說,它們並不具有相同的內涵,所以不要將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和「聖人不仁」看作是與孔子的思想正相對立的觀點。在儒家學說中,「仁」是一個核心概念,內涵十分廣泛,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相互親愛的情感和行為;而在道家學說中,「仁」則只是一個普通的概念。儒家將「仁」看得極其重要,而道家則認為「道」是高於一切的。
而在老子這里,「仁」應該指的是沒有偏私,凡事一視同仁,保證公平。最後的結論則是回歸到政治治理上,意思是執政者不要有太過繁瑣的政令,不要過度打擾老百姓,如此才能興盛繁榮,安居樂業,我認為這個觀點有點類似於孔子所講的中庸之道。
❻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一、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二、各家之解評析及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盡力使心靈的謙虛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有道之人在紛繁中考察其往復的道理。萬事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是清靜,清靜就能使生命復歸而再次續命;復命續命就是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明智,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寬容的,寬容才會坦然公正,公正才能內聖外王,內聖外王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2、南懷瑾《老子他說》
(1)靜的妙用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這是道家修道的原則和方法,離開此原則都不對。「致虛極,守靜篤。」「虛」差不多等於佛家的「空」。而「守靜篤」講的是功夫、作用,硬要你專一堅持地守住。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作」是形容詞,宇宙萬物,山河大地,無時無刻不在變動,永無止境地發展創化。「復」是回頭的來路,如果借用佛家「無量無邊」的形容詞來說生命的力量,本是無窮無盡,一直保留在那裡,永遠不生不滅。不生並非斷滅相,不是枯寂,更不是完全沒有東西,而是說永遠有無限的能量存在那裡,用而不用,不會消耗殆盡。
(2)芸芸眾生的命根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芸芸」代表一種普普通通的草,也用來形容宇宙萬物的生生不息。死了一批,又生一批,越生越多,叫做「芸芸」。後世便由這道家的「芸芸」,和佛家的「眾生」,演變成文學上一個很優美的名詞:「芸芸眾生」。老子說,一切萬物那麼多彩多姿,「各復歸其根」,他觀察每一個生命,皆是依賴它自己的根本而活。但是,要如何「歸根」呢?唯一方法,就是求靜。「歸根曰靜,是謂復命。」能夠靜到極點,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歸生命的根本。這個根是什麼?——虛空。「復命曰常」,找到了生命的根源,便能「不生不死」,永遠常在,永遠存在。
如果人不明白道的根本,不明白生命的本來,「不知常,妄作凶」,亂作妄為,必然大凶大害,沒有好結果。
知「常」要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知「常」便能「容」,胸襟可以包容萬象,蓋天蓋地。因為有此胸襟,智慧的領域擴大,不可限量,故說「容乃公」,自然做到天下為公,毫無私心。
既然能「容乃公」,公乃王」,此「王」並不一定作王解。照現代意思解說,一切為社會,佛家則言一切為度眾生;「公乃王,王乃天」,就符合天地自然法則。天地生長萬物,日月照臨萬物,公平無差,並不計較報酬,這是「天乃道」的自然法則。
有天地一樣無所不包的胸襟,便合乎道的原則,那麼才能「道乃久」,源遠流長,長生不老。佛家所說的「無我」,就是「大公」,就是「天道」。明白了天道,就「沒身不殆」了。「沒身」,是說我們這個生命,活到最後一口氣不來,死後骨頭化成灰塵,肉體了了,但是生命的精神卻永遠常存。長生不老,它的重點,全在「致虛極,守靜篤」這六個字上。
3、白雲先生《老子之道》
(1)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極,指通達於大道無物至虛之境。具體的下手方法,便是莊子所闡明的心齋之術。守靜篤,指抱一守神,內葆之而不盪。具體如何才能守靜篤呢?下手的方法也是在《莊子》一書中,正靜明虛之道。正則自靜,靜則自明,明則自虛,虛則無為無不為。
(2)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以天道觀萬物,見萬物同時一起循天運而生生不息。可以洞察到萬物皆出於天運之機,皆入於天運之機。機,天地造化之能。
(3)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如此紛繁的萬物,它們都是天地之子,天地則是大道之子。天地萬物,它們生死循環的演化,都是大道所推動。它們生出於道,化憑於道,死入於道。莫不因道而生,莫不因道而化,莫不以道理身,是以各歸其根。
(4)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萬物稟受天地之氣所生,此為天命。以天道治天下,使萬物因任天運自化,這便是歸根。萬物任天運無所為而自化,自正於天道,是謂靜。天命有三,所稟受之命,所運化之命,所存續之命,在天下萬物自正之後,其命皆能足全天年而不傷。是謂復命。
(5)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復天之命,稟天之道,為常。知常,才能絕棄偽巧不道的人智之治,才能洞見領會天道之治。通達於天道之治,為明。
(6)不知常,妄作凶。
不了解天道,也就不懂得如何順應天道。不順應天道,就會以人智治國,那麼就會根據人為的想法,胡亂作為。這樣統治天下,就會造成天下昏亂,禍殃叢生,是謂凶。
(7)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我們為什麼要以天道治理天下,而不是以人智治理天下,這段話,講的就是天道政治倫理。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來,天道政治倫理,是如何一步步推導出來的。
三、我之體悟——「虛靜」之藝術美
記得之前有人說:「虛靜」的審美心態在中國美學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老子認為主體必須要有「致虛極,守靜篤」的心理狀態,使自己忘掉周圍的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這樣就可以與萬物同化,可以完全順應自然規律。並能洞察宇宙,覽知萬物。
佛儒道,甚至歷代名人,也都有各自關於「靜」「空」的描述,可是對於我這么一個凡夫俗子來說,還是不能夠明白,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是打坐時,注意力集中於呼吸,摒棄頭腦各種念頭的靜?還是指專注於某事時,感覺時空消失的那種靜?抑或是沉浸於大自然時,內心的那種寧靜?
不過好像每種「靜」都挺好的!暫且認為老子就是指各方面都保持這種「靜」的狀態吧!沒有高人具體指導,也只能這樣粗淺的理解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