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辯論依法治國

辯論依法治國

發布時間: 2025-04-02 17:29:50

Ⅰ 請問一個辯論的問題

首辯闡釋:
1\首先抓住法治加以闡釋,我們國家正從人治走向法治,國家倡導的和諧社會一定是法治社會.因為和諧社會不是講的絕對統一,仍屬有差別的。但這種差別是有規則的。只有通過法律制度來確立規則,大家才能安守其份。通常來講,由於法律的制定是處在公開、透明的和受監督的條件下,現在法治追求的是平等的理念。所以,法治的本身就應該是平等、公平原則的體現,這恰恰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很重要的要素。所以,也可以這樣說,和諧社會必定是法治社會。「嚴刑峻法」與「全民紀律」根本不是什麼是法治,法治可以濃縮成以下幾個特徵:善法之治、權力制衡、權利保障和社會自由原則。
2\法治是一個隨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水漲船高,每個時期的陋習都有起現實社會原因,比如交通陋習,以前古人根本沒有汽車,汽車交通陋習也是沒有,隨著社會發展才出現的;法治也是,廣義的法治包括市民文明公約,行為規范;法治是時代智慧的結晶;
3\陋習的產生,陋習產生的原因受文化\歷史\人性等多方原因,包括慣例、風俗、信仰、哲學、法律等等「陋習」的載體是人,而人的各種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都是受其內在的價值觀、道德觀所規范的。可以說陋習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其他辯手:
\對隨地吐痰者進行教育,往往顯得蒼白無力,苦口婆心而收效甚微。重罰則不同,它讓隨地吐痰的人付出直接的代價,觸動他們的利益,從而不敢再犯。此外還能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使其他人自覺講衛生。新加坡重罰隨地吐痰者成效顯著,其中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教育不是萬能的
若把隨地陋習的原因歸為教育力度不夠,無法令人信服。如僅僅是少數人的交通陋習,何以成為一個積弊甚深的大問題?教育不是萬能的,之所以有那麼多人置「交通禁令」的禁令於不顧,關鍵是沒有觸及其個人利益。只有重罰能刺痛他的神經,從而改正這個陋習。
促使深刻反省
對隨地吐痰等不良習慣,施以重罰方能長治。試想,就那麼一口痰,被罰了一二百元甚至更多,誰不心疼?因此,拿錢買教訓對隨地吐痰者是一種警示。只有為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付出大代價,才能促使其從思想深處認識、反省,自覺改掉不良習慣。
施重典方可根治.
攻辯:
1\法治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法治是萬萬不能的.
2\我們現在的社會是法治社會,試想僅靠思想能成為和諧社會嗎?
3\如果思想可以解決問題,那這個世界還要紅綠燈么?
4\很多陋習本身就是違法的,思想能解決嗎?
5\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法制就沒有進步和諧;
6@\法治不是某個人的思想,是集體思想,集體智慧,產生於思想,但遠遠高於思想;
同類問題辯論參考: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0/9511/879570.html

Ⅱ 依法治國的重要性是什麼

1 一、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證。

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三、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四、依法治國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 法治
3
治國家建設是一個宏大的工程,特別是現在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而且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這樣一個要求和目標的話,我覺得還面臨很多挑戰和難題。首先就是觀念的問題。實際上不僅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增強依法行政、依法執政的這種觀念和理念,全社會都要增強法治觀念,提高法治意識,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形成法治信仰,所以這個工作任務很重。這次四中全會的決定也明確提出了要重點關注全社會法治意識的增強問題,尤其是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中,要進課堂、進書本,讓孩子們從小就學習法律、熟悉法律,從小就有規則意識,有這個法律意識,這樣的話對於他們成才、成長都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還是要高度重視創新法治宣傳教育的方式方法,讓普通公眾,讓領導幹部都能夠以喜聞樂見的方式,以非常容易的潛移默化的方式來接受法治的宣傳教育,領悟法治的真諦,特別是理解法治的精神。所以,在創新模式方面,現在有些地方的做法我覺得就值得推廣。比如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這本來是一個訴訟程序的要求,但它客觀上起到了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的能力的作用。因為領導出庭應訴,參加辯論質證、答辯,在那樣一個威嚴的法庭上親歷整個法治的實踐的話,他的觀念意識就會發生變化,甚至他所在單位的其他的公務人員,他的下屬也會受到很大的觸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法治教育、法治宣傳的方式方法恐怕也是下一步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Ⅲ 法律辯論賽題目

法律辯論賽題目

對於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辯論賽是家常便飯的事情,那麼關於法律的辯論賽題目有哪些呢?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法律辯論賽題目相關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法律辯論賽題目1

一、當代中國是否應廢除死刑?

二、依法治國重要不是以德治國重要?

三、律師應以當事人利益為重還是以國家法律為重?

四、中國憲法有無約束力?

五、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高還是低?

六、民事糾紛應該尋求私力救濟還是公力救濟?

七、刑訊副供所得的證據是否可作為定案依據?

八、抽象行政行為應當不應當作為行政訴訟審查對象?

九、惡法是不是法?

十、公平與效率那個為重?

法律辯論賽題目2

1、中國應不應該開放色情特區

2、應不應該禁止吃狗肉

3、律師應以當事人利益為重還是以國家法律為重

4、經濟發展可以避免自然環境惡化/經濟發展不能避免自然環境惡化

5、依法治國重要不是以德治國重要

6、當代中國是否應廢除死刑

7、公平與效率那個為重

8、社會發展主要靠法制/社會發展主要靠德制

9、市場經濟有利於道德發展/市場經濟不利於道德發展

10、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

法律辯論賽題目3

辯題

1、王某(女23歲)、劉某(女22歲)、趙某(女22歲),系某服裝店店員。一日中午一點左右,王某外出吃飯時將手提包放在商店後的休息室的沙發上,包內有3000元,回來後發現包內的3000元丟失,四下尋找,店主稱中午顧客較少,只有一婦女去過後面的休息室。王某與劉某追出尋找未果。一個月後某日,張某來到這個商店,店王對王某說,張某像那天去休息室的那個中年婦女,王某同劉某上前詢問張某,張某否認,三人發生口角,趙某前來幫忙,四人發生身體沖突,其間張某的頭被打破,商店櫃台上的一塊坡璃破碎。後來張某承認是其拿走王某的3000元錢,於是三人要求賠償,張某將工資卡(內有7000餘元)和密碼告訴王某,張某要劉某去取3000元。劉某從卡中取出3100元,把3000交給王某,100元用於賠償玻璃損失,劉某取錢期間,王某幫張某梳頭並要與其去醫院包紮,張某婉言拒絕。劉某取回錢後,將銀行卡還給張某。張某離開後報警,警方拘留了王某、劉某、趙某,經法醫鑒定,張某構成輕傷。後檢察院以搶劫罪向法院提起公訴。法庭上雙方對三人是否構成搶劫罪發生激烈爭論,現本案已審理完畢。王、劉、趙三人的行為是否構成搶劫罪?

正方:構成搶劫罪

反方:不構成搶劫罪

2、廣州市番禺區發生一起商務車撞死兩名搶匪的案件。一商務車司機在番禺南村市新路北段717號李錦記汽車美容中心前洗車時,遭遇兩歹徒飛車搶奪。得手後,兩歹徒駕駛一輛無牌摩托車逃竄。發現被搶後,司機立刻上車驅車追趕,據稱事主駕車追趕撞上摩托車,雙雙掉進七星崗公園附近河溝。兩歹徒當場身亡。商務車司機的行為是否防衛過當?

正方:屬於防衛過當

反方:不屬於防衛過當

3、甲坐公交車發現一小偷乙偷了乘客丙的包。車到站後,甲無意中和小偷乙同路並發現小偷乙將包內錢物取走,但是將盜竊的手機扔到了路邊的草叢里。甲待乙離開後撿到了該手機,並發現其中有三千元話費。於是,甲使用該手機花掉了所有話費後,將該手機賣給二手手機市場的丁,後失主丙報案,警方根據手機聯系情況,將甲抓獲。甲的行為是否構成盜竊罪?

正方:構成

反方:不構成

4、2011年12月,李某、劉某晚上在路邊攤吃宵夜。期間,王某經過李某、劉某二人的餐桌時,將桌上的一隻盤子打翻,並且出言不遜,雙方遂起爭執,王某從腰間掏出一把水果刀,一刀捅在了劉某身上致其輕傷,隨後轉身逃跑。李、劉二人隨手拿了飯館的條凳在後追趕,大喊「有種別跑,打不死你!」。並撥打110報警稱有人持刀傷人。二人追趕王某數十米後,王某見無法脫身,遂拐下大路,跳入路邊河中,該河有20餘米寬,李劉二人追到河岸時,發現王某已到河中央,由於夜色已晚,無法看到河對岸的情況。過了一會,河中沒有了聲音,李某擔心的問:他不會淹死吧?劉某回答:放心吧,肯定能過去。二人遂返回。3日後,王某的屍體從該河中浮起,經鑒定為溺水死亡。據查,李劉二人均會游泳,李劉二入的'行為性質是過失還是無罪?

正方:過失致人死亡罪

反方:不構成犯罪

法律辯論賽題目4

辯題1:正方:在司法審判中,參考判例在我國利大於弊

反方:在司法審判中,參考判例在我國弊大於利

辯題2:正方:社會穩定主要靠法律維持

反方:社會穩定主要靠法律維持

辯題3:正方:實體法比程序法更重要

反方:程序法比實體法更重要

辯題4:正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道德

反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法律

辯題5:正方:遏制家庭冷暴力應以法律制裁為主

反方:遏制家庭冷暴力應以道德教化為主

辯論6:正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道德

反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法律

辯論7:正方:杜絕盜版,消費者扮演比政府更重要的角色

反方:杜絕盜版,政府扮演比消費者更重要的角色

辯論8:正方:善心是真善

反方:善行是真善

辯論9:正方:同性戀是個人問題,不是社會問題

反方:同性戀是社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

辯論10:正方:IQ誠可貴,EQ價更高

反方:EQ誠可貴,IQ價更高

辯論11:正方:青春偶像崇拜利大於弊

反方:青春偶像崇拜弊大於利

辯論12:正方:人類將會毀於科技

反方:人類將不會毀於科技

辯論13:正方:科技的發展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反方:科技的發展會抑制人的全面發展

辯論14:正方:現代社會女人更累

反方:現代社會男人更累

辯論15:正方:文才比口才更重要

反方:口才比文才更重要

辯論16:正方:當今世界合作高於競爭

反方:當今世界競爭高於合作

辯論17:正方:真理越辯越明

反方:真理不會越辯越明

辯題18:正方:律師應該為死刑犯做無罪辯護

反方:律師不應該為死刑犯做無罪辯護

辯題19:正方:情在理先

反方:理在情先

辯題20:正方:人才的發掘需要考試

反方:人才的發掘不需要考試

;

Ⅳ 辯論:以德治國比以法治國重要

因為沒有德治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在當代中國加強德治是十分必要的。

法治與德治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加強法治能賦予社會道德規范以權威性,促進社會道德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強德治能有效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精神境界,從而在根本上防範和減少違法亂紀現象的滋生。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於道德在治國安邦中的地位與作用歷來予以高度重視和評價。馬克思曾提出,國家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使每個社會成員「把個人的目的變成大家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變成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獨立性變成精神的自由。

基本內容

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

「以德治國」,這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我國社會經濟步入新的發展時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國方略,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治國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論斷,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重大發展。

Ⅳ 辯論賽 法治和人治哪個更重要

法治當然先行,依法治國是基本國策,任何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治就是以德之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Ⅵ 辯論賽 法治重要還是德治重要

法治離不開德治
自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上下已普遍認識到法治的必要性與重要內性。容盡管由於種種原因,中國目前的法治現狀還不盡如人意,但法治對於發展市場經濟和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作用,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有學者甚至論證,市場經濟和「法治經濟」是完全等同的兩個范疇。2 事實上,對法治重要性的認識和法治在中國的相對落後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而正是這種反差促使了「依法治國」與「法治國家」的理念成為憲法規范。在中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改革實踐中,法治理念的提出無疑是一次歷史性的進步,其意義無庸本文贅述。

然而,在強調法治重要性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種「法治萬能主義」,並導致對法治的盲目崇拜。在學術界,法治概念的范圍也因未受到准確的界定而具有無限擴大的傾向。「法治」成為一種包羅萬象、十全十美的抽象理念,一種超越民族傳統和國情的追求目標,一種包醫中國百病的萬靈葯。對於這種傾向,法學界已有學者提出了批評。

筆者認為,法治概念雖然重要,但也具有其內在的局限性。5 畢竟,法治既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完備的。有兩大類理由表明,法治離不開德治。法治不但在概念上取決於一個民族對於道德規范的認同與選擇,而且一旦離開了德治就不可能實現。

Ⅶ 辯論:中國社會發展是德治還是法治

(一)法治需要思想道德建設先行 道德品格是法治的前提,法律的產生以道德為基礎。重要的基本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來源之一。沒有對道德理念的追求,法律可能成為專制與奴役的工具。法治的關鍵在於善法或良法的存在。法的正義與否,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立法者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水準。不體現道德,甚至背叛道德的不義之法,也許可以稱為法制,卻永遠無法納入法治的范疇,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不同的經濟社會群體有著不同的法律願望,立法主體的道德品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把什麼樣的法律願望上升為國家法律,從而決定法律的品質。從我國來說,立法主體只有把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願望上升為國家法律,才能獲得絕大多數人的支持,這樣,法律才具備了順利運行的前提條件。因此,比起法治,德治更具有基礎性和前提性。 (二)法治的運行需要道德支撐 道德控制是法治的內在動力。法治的重點是人的外在行為,德治的重點是人的內心世界。法律不能自行,再好的法律也需要人來執行。法律的確立和實施,歸根到底是人的活動過程,法治是靠人來實現的。見物不見人,法治也就無從談起。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沒有較高的道德水準,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執行,再嚴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鑽。不可能設想法律和制度一旦建立,社會秩序就井然有序,失范現象就不攻自破或盪然無存。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從思想道德上保證切實遵紀守法,同一切違法亂紀的思想和行為作斗爭。要看到,一個社會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低下,那麼不論有多麼苛刻嚴厲的法律,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秩序和管理問題,不能長治久安。法治是對全國人民最起碼的要求,德治則是高層次的要求。沒有德治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 (三)法治的完善離不開道德制約 法律在實踐中是動態的開放的體系,需要在面對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延續、提升和發展。道德的自覺約束與法律的強行約束是互相制約的,也可以互相轉化,某些道德規范需要適時提升為法律規范。在法律未涉及的領域,道德就在其中起到一個補漏的作用。厲行法治,必須輔以德治。某些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可能束手無策,道德卻可以有所作為,人們可以依據道德來評判、譴責一切危害社會的行為。道德不僅可以彌補法律條文的某些空隙或薄弱環節,而且可以深入人的靈魂。以德治國並非是要以德治來代替法治,而是要真正強化和實現法治。只有在實行法治的同時實行德治,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設作為法治的後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依法治國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社會發展才能進入較高層次。

Ⅷ 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抑或德治辯論賽,我方是法制,求犀利提問的素材

1.他原本無德,是胎里壞,你和他大講理想道德責任使命光明願景,你是不是單相思?你和孔慶東灌輸「五講四美」能攔住他和記者一媽二媽三媽?你是不是要喂肛門吃飯?
2.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宋襄公是治國理真的明君嗎?
3.毛 澤 東為什麼說「這些條約,對於日本這樣的侵略國家,僅只是一種道德制裁力量,要阻止日本向中國作戰是不可能的」?蔣委員長沒試過道德感召日寇?最終得到了什麼?
4.唐僧的緊箍咒是你的德治嗎?
5.我同意你的觀點,德治和法治必須並駕齊驅。但必須有一個有力的補充,德治的盡頭,必須是法治的開頭,對方辯友有懷疑嗎?
6.德是自律,法是他律;只靠德治,蒼白無力;沒有法律,萬事不立。要不要我再重復一遍加深你的印象和理解?

Ⅸ 辯論: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還是德治(我方觀點是法治)

辯論: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還是德治(我方觀點是法治)
謝謝對方辯友的精彩立論,對方辯友告訴我們德治能更好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從而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德治能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讓民眾變得有良知,有正義感。但對方辯友並未告訴我們德治的標準是什麼,如何達到人人有修養,人人有素質。也沒有考慮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環境下,如何才能實施以德治國。就中國社會更需要德治還是法治,我方得立場是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首先我們要明晰幾個概念。德治:是以社會所推崇的好的價值觀來規范和引導人們的生活,其最早由孔子提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是孔子實施德治的政治主張。法治則是指國家通過法律的手段來治理國家,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在我們當今中國這個社會環境的前提下,我方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更需要法治。理由有四:
1、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治國方略。法律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法律是最高形式的國家意志,任何時候都不能削弱。一個社會沒有法治就會陷入混亂,懲治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只有實現了法治,德治才可以的得到保障。
2、 法治能有效地解決社會及個人的矛盾 法治和德治都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手段,社會與個人事物具有多樣性,我們不可能對每一個社會案件尋求德治中不穩定的多變的評判標准,這樣既浪費了有限的社會資源,又容易陷入德義兩難全的境地。而法治中的法律體現的是國家人民的集體意志,給出了社會及個人事件的一般的判斷標准,和客觀依據。使得執法者可以有法可尋,有法可依從而有效的做到解決社會和個人矛盾。
3、 法治是一種他律, 德治是一種自律。法治具有最高的確定性和穩定性, 而德治的可變性很強, 很不穩定。我國現處於經濟轉型期,舊的道德規范體系已被打破,新的道德規范體系zhengzai建立,容易在道德領域出現一定的紊亂無序狀態,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通過法律的形式將其確認下來,使之成為人們的法律義務,以此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4、 縱觀國際歷史 與中國歷史,法治為主德治為輔的治理方針是最具可行性的 具有極強的威懾力。就維護社會穩定而言,德治的威懾力遠不及法治的威懾力社會穩定,社會的穩定是指國家和社會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科技教育以及對外交往,均依法有序地發展,全國政治局勢安定團結,社會治安秩序穩定。在這種狀態下,人們處於比較安定的環境之內,有基本的安全感,其人身、則產和民主權利有安全的保護。
綜上所述,我方堅持認為,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
德治則是指通過倡導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規范來治理國家,因而是一種非強制性的、感性的治國方略。而辯題中的更需要則表明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在德治和法治並存的前提下,何者對於構建中國和諧社會更具主導作用。 德治是依道德而治。雖然道德和法律都受社會體制和文化的制約,如傳統、宗教、習俗等等,但道德無法象法律一樣容易修改,執行上也不如法律快捷易行,效率高,故德治較難適應今天的社會發展需要。 此外,俗話說,道德是最高標准,法律是最低標准。真要達到人人道德高尚、互敬互愛、先人後己,那除非實現大同社會才有可能。所以中國社會應以法治為主,德治為輔。

熱點內容
大學經濟法合同法重點 發布:2025-04-03 15:45:28 瀏覽:898
作為現代經濟法標志的法律是 發布:2025-04-03 15:40:52 瀏覽:405
民法總則老年人 發布:2025-04-03 15:09:50 瀏覽:493
民族大學法律碩士分數 發布:2025-04-03 15:05:52 瀏覽:281
任務二勞動法0016 發布:2025-04-03 14:53:11 瀏覽:547
黨政機關公文法規 發布:2025-04-03 14:52:18 瀏覽:400
社會與法喬麥加油大結局 發布:2025-04-03 14:40:26 瀏覽:209
2016法律法規規章 發布:2025-04-03 14:32:17 瀏覽:415
跟疫情有關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4-03 14:32:17 瀏覽:741
租上租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03 14:28:28 瀏覽: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