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六十六
1.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賞析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①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②欲上民,必以差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③,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注釋緩帆】
1.百穀王:百川狹谷所歸附。好比是人心所向的王侯一樣。
2.聖人:一本無此二字。這里指一心一意為人民的統治者。
3.重:累、不堪重負,經濟負擔政治負擔重、壓力大。
【譯文】
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流向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遵循了水往低處流的物理規律),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聖人受到啟發: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謙下以表示尊重,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以表示重視。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經濟、心理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利益,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賞析】
1.天道與人道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從道德經就開始有了。《道德經》的文章就像詩歌一樣生動形象,用江海處下,百川歸海的形象來象徵謙虛守下的重要性。把自然天道規律與人事社會的規律,合而為一,讓人們在自然的形象中理解深刻的社會道理。
2.老子反復強調他的三寶之一,不敢為天下先,也包括了不敢為天下上。「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擾慶雹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聖人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後面,儒家學派講禮賢下士,道家學派更是禮民下民,因為他們「不尚賢,使民不爭」,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民。當然,同時還要理解老子正言若反的表達藝術,他的下民和後民與上民和先民是矛盾對立的統一,上民和先民是為了組織人民、領導人民、保護人民,下民和後民是為了尊重人民、親近人民,減輕人民的負擔,真正地為人民服務,所以這兩者要辯證的思考、辯證的理解。所以老子在第七章中說道: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也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先與後的道理都要辯證的理解和運用,不能死板地認為老子就是不敢為天下先。
3.不爭之爭為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也要辯證地理解。第八章也說: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六十八章也說: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八十一章又強調: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的不爭是不爭個人的名譽地位,「為而不爭」: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但對集體的、天下人的利益,他仍舊是要爭的,而且要達到「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頂峰,不爭則已,一爭第一。
2.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賞析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①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②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③,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注釋]
1、百穀王:百川狹谷所歸附。
2、聖人:一本無此二字。
3、重:累、不堪重負。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聖人非砍上人,非欲先人也,蓋下之後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3.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原文,譯文,自解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老豎;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自解】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自解: 江海之所以,能蘆含橘成為百穀之王,所有的河流都向它匯聚,那是因為它善於陪團處在地下的地方,所以才能成為百穀之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自解: 所以聖人,想要做人民的領導者,就要言辭謙下。想要帶領人民,就要吧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自解: 所以這樣的聖人在上位,人民的負擔不重。居於任命之前,而對任命沒有害處。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自解: 所以天下都樂於推舉他而不感到厭煩。因為他從來不爭奪什麼,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與他相爭的。
一個巴掌拍不響。
4.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賞析及其延伸閱讀賞析:
核心思想:本章主要闡述了「謙下」與「不爭」的哲學思想。老子通過江海與百川的關系,比喻聖人領導人民時應持有的態度。江海因善於處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聖人亦應如此,以謙下的言辭領導人民,將自身利益置於人民之後。
領導智慧:老子強調,聖人領導人民時,不應以高位自居,而應通過言辭表現出謙卑,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這樣的領導方式,不僅不會讓人民感到負擔沉重或受害,反而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擁戴。
不爭之德:本章還體現了「不爭」的哲學思想。老子認為,因為聖人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無人能與之爭。這種「不爭」並非消極避世,而是一種高超的處世智慧,通過讓利於人、謙下待人,反而能贏得更多的支持和尊重。
延伸閱讀:
王弼《道德經注》:王弼對本章的注釋與原文大意相符,他強調了江海因善下而為百穀王,聖人亦應如此,以謙下的態度領導人民,從而得到人民的擁戴。王弼的注釋進一步鞏固了老子「謙下」與「不爭」的哲學思想。
蘇轍《老子解》:蘇轍在解釋本章時,同樣強調了聖人應以下人、後人的態度領導人民。他特別指出,聖人並非刻意要凌駕於人民之上或先於人民,而是因為其謙下的態度,使得他不得不處於上位和前列。這種解釋更加深入地揭示了「謙下」與「不爭」的內在邏輯和必然結果。同時,蘇轍也強調了聖人因不爭而無人能與之爭的高尚品德。
以上是對《道德經》第六十六章的賞析及其延伸閱讀的簡要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