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下
1. 道德經中"善用人者為之下"怎麼解釋
"善用人者為之下"的意思: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
出處: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
原文節選: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文: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沖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1)道德經為下擴展閱讀:
"善用人者為之下"的詩文賞析:
道之所以為道者的特質,即「道法自然」 。即自因、自源、自源,「道法自然」,即道隨其道、自源、自源而不受任何干擾,即不作為。在這里,「法律」一詞具有法律的含義。君王要以大地的無私承載和謙卑為法,以天的無私藏身為法,以道的本性為法,使道與自然統一。
此處之法乃道之法,它可以使天、地、人三界有序,並遵循道的法律來治理。高定一認為,這句話表達了古人的系統論。宇宙萬物是一個整體。人、天、地、自然構成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完整、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系統。
2. 學為下,用為中,悟為上出自哪裡
據了解,學為下,孝巧用為中,悟為上出自《論語》。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巧鏈鍵學,民斯為下矣。」
這句話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出處也有所不同喚中。《孫子兵法》也雲:「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宋末元初時期的詩詞評論家嚴羽在其《滄浪詩話》也有類似語句。
3. 善為人者為之下的意思
善用人者,為之下。意思為善於用人的人,在眾人面前常常表示謙下。
此句出自《道德經》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文:善於當統帥的人,看不出勇武的樣子;善於打仗的人,看不出剛健的樣子;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與對方作無謂的應付;善於用人的人,在眾人面前常常表示謙下。這就是無人能與之相爭之德,這就是用人的能力,這就是能與「道」相配了,自古以來就是這個道理。
本章闡述老子的軍事思想。老子指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克制自己,避免正面交鋒;同時要以「不爭之德」,使各方力量為我所用。
4. 道德經第六十一章 處下
[通行版原文]
大邦①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②。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③。大邦不過欲兼畜人④,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譯文]
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匯在這里,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居於柔下的緣故。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忍讓,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和依賴;小國對大國謙下忍讓,就可以見容於大國。所以,或者大國對小國謙讓而取得大國的信任,或者小國對大國謙讓而見容於大國。大國不要過分想統治小國,小國不要過分想順從大國,兩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國特別應該謙下忍讓。
[注釋]
1、邦:一本作國。
2、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一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交,會集、會總。
3、或下而取:下,謙下;取,借為聚。
4、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養護。
【帛書版原文】
第二十四章 處下(61)
大邦者下流也①,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②。
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③。
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④;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⑤。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⑥,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⑦。
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⑧。
①下:《說文》:「底也」。低也。 流:《說文》:「水行也」。
句義:以大邦喻有道之身國。自然界的能量總是從高的一端向低的一端傳遞,所以大邦者應效法自然,主動地承擔責任,幫助弱小,並且謙虛居下。
②通行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雌性。
郊:《說文》:「距國百里為郊」。 牝與牡相對,雖處陰位、弱位,但可以為天下母;郊與都城相對,郊雖卑於野外,但田禾耕作而為供給天下之來源。大邦者當應效法於牝和郊的能生與能養之道,主動地處於慈柔、蓄養之位。
③靚:通「靜」。乙本作「靜」。參見第八章(45)注⑤。「為其靚也,故宜為下」通行本作「以靜為下」。 牡:雄性。
句義:靜為主,動為客。牝以靜是反客為主之道,故能勝之。這是所以要守靜處下的原因。
④取:《說文》:「捕取」。獲得之義。
句義:有道之身國(大邦),若能處下行德,加上其自身強大的德能優勢,那麽德能缺失不足的身國(小邦),則必然樂於從修依附。
⑤通行本缺「於」字。
句義:小邦本就五德不全不足而弱小,若不守德謙卑,或與大邦為敵,是為以卵擊石,自然難以久長。相反,若能安守本分,求教學習於大邦,則可「取於大邦」,即從以道治身國者的強大淳厚德能場中,獲得益處。
⑥兼:並也。參第二十一章注⑨。 畜:養育,積蓄;熏、嗆。《西遊記》:「那裡面穢氣畜人。」
句義:道治身國者(大邦)莫過於欲以德治兼愛眾生,教化養育眾生,同歸德道。
⑦事:《說文》:「職也」。《爾雅》:「事,勤也。」有事情、職業,侍奉、從事等義。如事君、事親。
句義:小邦者(五德不全者)應知不足而尊道貴德,甘居下位,治人事天,也就同樣進入了德治的狀態中。
⑧宜:《說文》:「所安也」。令人心安的地方。另有適宜、適合、應當等義。
句義:所以大者(道治身國者)更應當處下謙虛,慈、愛、容、包、化、同。
【個人理解】
老子的這一篇處下更加突出了以道治國的理念,這裡面說到了大國與小國兩個概念,不同的邦國大小都應當遵守道的規律,大國就應當處下行德,幫助弱小,這樣才能得到小國的依附協助,而小國也應當保持謙卑處下的態度,這樣才能從大國獲取利益資源,二者各取所需,皆大歡喜,這個就是處下的好處。所以治國就應當保持這種處下的態度,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是如此。
引申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你會發現老子說的就是一種必然的客觀規律,我們對待家人、朋友、同事、領導、團隊、企業各個層面維度其實都保持這種謙卑處下的態度,才能長久的保持自己的進度以及獲得,正所謂:「謙受益滿招損」,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做人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其實道理並無區別差異,這也就是老子強調的不出門知天下的意思,找到了規律在哪裡都是一樣,關鍵是你有沒有參悟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