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德的論文1500
『壹』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5篇
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下面給大家分享關於道德的議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1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則。所以以德取人才是根本,以德服人才是硬道理。一個人在茫茫人海中走路,難免要摔倒,可是能爬起來繼續走也是一位有德之人。
可有些人就問了什麼是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政治家說: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詩人說:道德是半懸在頭頂上的一柄利劍。
哲學家說:道德是願者魚兒上鉤。社會學家說:道德是公路旁的警示牌,人,好好走路;司機,好好開車。法官說:道德是調整…………規范的總和。我說;道德是面鏡子,不但照己,還可照人。但關鍵是照己。由此可看出,道德的概念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是不同的,可它們都是對的,所以要想知道道德是什麼,還得自己去感悟,去理解。
那我們應該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呢?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如果我們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荀子有句話說的好;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所以說人要一步一個腳印,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
說了這么多,那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怎麼做呢?在學校,我們一樣要講文明、講道德。在學校,我們不能在樓道里追跑打鬧。如果樓道里有許多的同學,那必然會撞到其他的同學。在學校,我們還應該節約用水、用電。上操之前,應先把燈關掉。見了老師就向老師問好,這些都是在學校應該做的。
在家裡,要尊敬父母。在家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能幫家人減輕一些負擔。如果父母叫你拿杯水,拿個東西這種小事應盡自己全力去做。古人有許多尊敬長輩的事。比如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母。冬天,他用自己身體將父母的枕席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家尊敬父母也是一種有道德的表現。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2道德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道德提升了國家的形象,道德提升了個人的素養,道德賦予了社會正能量。知識應是利用於生活中的一種技巧和思想,道德才是人生中最需要的真正內容。道德是知識的母親,道德哺育著知識。
失去了道德知識就像沒了娘的孩子。我們都知道有雄厚知識的人才會有機會進入到復旦大學。但復旦的學生做出的行為不等同於他的高等知識。某同學和另一同學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我同學是在咽不下這口氣,就往另一同學喝的飲料投下了致命的毒葯,不知情的那位同學喝下有毒的飲料,最後搶救無效而導致死亡。
不知道投毒的那位同學是否感到有一絲絲的罪惡感,他是否想過他的行為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投毒的那位同學如果心存道德,在今天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的,令人寒心的事情。擁有高等的知識,而沒有有心存道德的人同樣污染了社會風氣。他雖然擁有高等的知識,但他這樣的人像沒有靈魂的軀殼。
有一個流浪漢,他一個人流浪30多年。在這30多年裡,他幫走失的孩子找到了家,撿到貴重的東西,會有及時的還給失主,他幫助過殘疾的人走上夢想道路。這個流浪漢從小就沒有受到過教育,但他知道做人要心存到道德。雖然他沒有高等知識,但他身上似乎散發著一種神聖的`光芒。我覺得這個流浪漢更勝過前者那樣沒有驅殼的人。道德先於知識。
擁有高等知識而沒有心存道德的人,他們的腦袋,思想,身體都是一種腐爛的形態,他們這些人擁有最高等的知識就像一把鋒利的劍插在人民胸口上。如果他們心存道德,這些高等的知識就會有意於社會,就不會再睡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
沒有心存道德的人就沒有資格去受教育。把道德當成知識的母親,知識才會變成有意義的知識。道德更重要於知識。道德哺育著知識。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3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越來越多的資源為我們每一個人共享,我們同樣也在共享著一個時代。可是,卻有許多人把共享演變成了占為己有,把原本屬於我們每個人的資源自私地成了他一個人的,難道我們的人性、道德就是如此嗎?這樣真的好嗎?
我曾經看到不止一輛單車被人們把二維碼劃掉,自己騎著一輛不是自己卻像自己的單車那樣逍遙自在、大搖大擺,似乎這么做是理所應當、聰明的做法,說不定這時這個人還在背後嘲笑那些騎好單車依然歸位,那些老實的人呢。如果每個人都像這樣自私自利地佔為己有,那怎麼還稱得上是「共享單車」,共享這個時代呢?也許這種不良的現象也在一點一滴形成或改變越來越多人的價值觀,到那時,這真的對我們時代的發展有利嗎?最後最大的贏家真的是那些把共享的資源占為己有的人嗎?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還有的人藉著正義、道德的幌子,指責、抨擊那些把資源占為己有的人,把自己塑造成一個伸張正義、正義凜然的人物,自己卻依然在背後做著那樣的事,好像這件事不為人知,沒有人會知道一樣。其實,只要你做了,總會有一雙眼睛盯著你,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這樣的人可以說比單純想把單車占為己有的人還要惡劣,把自己不道德的一面偽裝起來,背後卻做著破壞道德的事。這樣的人把道德變成了表演,我們民眾就成了他的觀眾,好像這里就是他表演伸張正義的舞台。如果我們的時代變成了那樣,那麼最沒有道德的人成為最有道德的人,那這個時代也將演變成最沒有道德的人表演的時代。
如果說哪一天,真正有人把傳遞道德、正義這件偉大的任務、使命做到問心無愧,那我也將發自內心地給這樣的人點贊,為這個時代能有這樣的人而光榮、驕傲。
花,靜靜地綻放,不為喝彩,只為這個世界曾經來過;水,潺潺地流淌,不為稱羨,只為心中執著、干凈的信念;路,默默地延伸,不為坎坷,只為遠方心中美麗的風景。每樣事物都有它的價值、使命,人也是如此,做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而不是為了某個不單純的目的。願每個人都能做一個有道德、有人性的人。
「共享」並不是占為己有,它理應被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所共享。這樣,我們的時代一定會越來越美好,真、善、美的花朵一定會在這個時代永駐。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4在我們身邊有許多道德或者不道德的事情發生。接下來請聽我細細道來。
道德的事情雖說較少,但我還是要說一個讓我一開始氣惱,最後敬佩的一幕。
在我上學前上公交車時,很多人都往公交車上推,恨不得讓自己上到公交車上。
當我上到公交車後,我找到了一個座位坐了下去。這時,一位滿頭白發的駝背老人上了車,還有一位穿著時尚的衣服、化著妝容的小姐也上來了。老人們對公交車里的人們用央求的語氣說:「誰能給我讓個座位呀?」人們都不理睬這個老人家。我的心有點難受,正在想要不要讓座給這個老人家。
待我還沒想完,這時,老人家對那個小姐姐說:「姑娘,看你長得這么好看,人的心靈也很美吧!能否給我讓個座位?」小姐姐回答道:「老人家!現在是什麼時代?還講心靈美?開玩笑,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你給我錢。」「小姑娘你怎麼這樣子呢?」老人家氣惱地說。這個時候,一個小學生站了起來對老人家說:「老人家過來我這里坐吧!我到站了。」說完,他就扶著那個老人來到他的座位上。我的心裡如刀絞一般痛苦,我恨自己沒有讓座給老人,氣惱那個小姐姐沒有給老人讓座。一位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卻讓座給了老人,讓我敬佩不已。
道德不一定是要做一件大事情,而是在學校里撿起小紙屑,不隨便亂扔垃圾。下雨了,同學沒有帶傘,你可以和他共用一把傘。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安靜地說話。看到盲人扶他過馬路。
其實有許許多多微小的事情也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道德的品質,人人都說道德很難做。而在2008年四川地震了,許多人都獻出了愛心。有的人捐自己的零花錢,捐自己的書,自己的玩具……這些都是小事,但也能體現出我們的道德品質。
如果個個人都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世界將會更加美麗。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5何謂善?何謂惡?為了生存,杜鵑鳥將其他鳥蛋推出巢外,是惡?為了莊稼,人們常用大量農葯殺死害蟲,是善?我們無法用絕對的對錯去評價大自然中的種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大自然的殘酷法則。在這現實的法則中,是沒有那麼多道理可講的。生存是第一任務。只有生存有了保障,才能講究道德。
日本小說家東野圭吾曾寫道:「我們都是社會這個時鍾里的齒輪。」我們靠一些齒輪帶動著,又帶動著另一些齒輪。每個人都不能脫離其中,獨自轉動,更不能隨心所欲,脫離軌道。我們身在其中,便要遵守它的運行規律。而齒輪上會有怎樣的花紋,大可以由自己隨心雕琢。
這規律有兩條。一條看得見,名叫法律。另一條看不見,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認為,心中的道德律可以喚起敬畏和贊嘆。《東方快車謀殺案》中,道德律與法律在這里盤旋交織,織成一張巨大的人性之網。網住了受害者,終得惡報;網住了復仇者,陷入無盡的仇恨。偵探選擇向警方隱瞞真相,只是遵循了心中的道德律。他認為,這只是受害人自己結的惡果。這樣的選擇,能被稱作惡嗎?
誠如馬克·吐溫所說:「道德是一種獲得——如同音樂,如同外國語,如同虔誠撲克和癱瘓——沒有人生來就擁有道德。」在從小的教育觀念里,好與壞的界限早就在各自的心中劃開。不讓自己多一個齒,不讓自己少一個齒,依靠著心中的模板。人類之所以自稱為大自然的精靈,正是由於這環環相扣的道德律,讓我們學會仁、義、禮、智、信,讓社會這座大機器穩妥地運行。這是人類的大智慧,這種智慧讓我們能夠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
對事物的評價總需要一分為二。要全面地看待問題,才是正確的方式。正如曹操一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喜是惡,憑君定奪。
遵守心中的道德律,便是無愧於社會,無愧於自己;遵守心中的道德律,才能做好一顆齒輪,不被社會淘汰。在這架生命的列車上,道德律應是運行法則,遵守它,才能平穩前進。
標簽: 議論文 道德
『貳』 以道德為話題高三議論文範文
講道德永不過時,社會無論何時都需要道德的力量去維持,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以道德為話題高三 議論文 範文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以道德為話題高三議論文範文1
人們對道德規范的敬重,人們心目中的誠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嚴,就是人們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種實踐理性,它要解決的是「我應該怎麼做?」的問題。「我應該怎麼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應該怎麼做事?二是我應該怎麼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後者比前者更根本,且要通過前者表現出來。道德信仰涉及這兩個方面,但其核心是第二個方面。道德信仰是對道德理想目標的確認和篤信,是對怎樣做人的設定,是對理想人格的'設定。道德信仰以人格來證明或顯示人性的神聖和尊嚴,顯示人的價值。
一種道德信仰的確立,代表著一個道德價值體系的形成,又是對人們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觀念、道德動機的整合,從而將人們的各種關於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價值觀念統一起來,形成一個高低有序的道德價值觀系統,成為規范一個人全部人生活動和行為選擇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為一個價值系統整體,道德信仰又對道德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 傳統 文化 中,「誠」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所說的「誠」是真實無欺的意思。天是真實無欺的,人也應該追求真實無欺。達到至誠就能使人感動,達不到至誠就不能使人感動。荀子也重視「誠」,認為「誠」是所有德行的基礎。他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把「誠」當作最重要的道德觀念的是《中庸》。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可見,至誠是一種盡性知天並達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這是中國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過神學,而從人性與天性、人道與天道的合一,從相信人性善並通過盡性知天的途徑,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經不起利益的誘惑,做出了很多傷天害理之事。出現這類現象的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當前,在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在加強誠信 教育 中,我們應高度重視道德信仰的重要性。
以道德為話題高三議論文範文2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無數次遇到誘惑。今天,我們就學了一篇課文《釣魚的啟示》,主要內容是講一位爸爸帶著兒子去釣魚,兒子釣上來了一條非常大的鱸魚,兒子很得意,可實際上離釣魚開放日還有兩個小時。爸爸讓兒子把魚放回湖中,兒子乞求父親不要把魚放回去,父親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硬是把鱸魚放了回去。因此,兒子從這件事中懂得要放棄貪欲,三四十年過去了,他成為了一位建築設計師。
兒子雖然不想把魚放回湖中,可是,他聽了爸爸的教誨,放棄了大鱸魚。他的成功是因為他有一個道德感非常強的爸爸,時時教育和引導他成為一個正直、誠實、有道德的人。在兒子成為設計師的道路上,他遇到了許多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可每一次,都會想起父親的教誨,每一次都能抵制住那個誘惑。
我也有過面臨著道德抉擇的時候,有一次單元考試,我考了98分,我大喜過望,可是翻到背面一看,不對啊!怎麼減了2.5分,應該是97.5才對。哦!我知道了,一定是趙老師給我算錯了分數。這是,我的心裡出現了一個魔鬼,他在對我說:「你不去告訴老師,她也不會知道的,你還可以在考核上多加1分。」我覺得這個理由很充分,甚至心裡就准備這么做了,可是,我的心裡又像是飛出一個天使,她也對我說:「你應該去告訴老師,雖然少加一分,可你卻是個道德高尚的人。」
於是,天使戰勝了魔鬼。我選擇了聽天使的話,去找趙老師把分改過來,可讓我沒有想到的是,趙老師竟然說:「孩子,這0.5分送給你,算作你誠實的獎勵。」我聽了真是太高興了,這時,我彷彿把一塊重千斤的石頭放了下來,感覺身上一下子輕鬆了很多。這只是我學習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感謝趙老師能在我抉擇的時候給予我鼓勵和鞭策。講不講道德就是一瞬間的選擇,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成為有道德的人,不要被榮譽、金錢等等一系列誘惑人的東西所打倒,讓道德常駐我們心中。
以道德為話題高三議論文範文3
「當一切的規范和禁忌都不存在的時候,你離邪惡有多遠?」這是恐怖片《隱身人》海報上的一句話。一個透明的人面對那不透明的世界時,潛伏在其心底沉睡的慾望開始蘇醒,於是,就有了那個邪惡的隱身人以及這部驚悚的影片。
真正的不安並不來自於片中的可怕情節,而是來自於我對自我的拷問,「當沒有任何規則制約時,你會做壞事嗎?」我的答案竟是:我會!這是源自人性之下的潛伏的慾念,也許外面每個人心底都靜置著邪惡,而禁錮邪惡的束縛一旦開啟,那麼就有了人類歷史上諸多暴行。
我認為,人類文明的根本象徵在於控制慾望,這也是人類擺脫野蠻的標志。起先對於慾念的壓制來源於道德,這是一種來自人類長久社會活動中積累的理念,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是我國古代儒學的中心之道,但古人雲:無德必之,唯德必危。這就是說,沒有強制的道德是蒼白無力的。從這一點上說,法家倡導的「以法治國」才是治理社會的 方法 ,儒家所謂「以德治國」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
我們無法抑制慾念的衍生和流動,卻可以約束由慾念產生的行為,這就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規則。我們的邪念可能將某種道德顛覆了千次萬次,但帶有懲罰性的規則使得邪念無從迸發,並扶正著道德之樹,從而形成了法制社會。可謂「人性本惡,而人行總善。」
道德是規則的基礎構建,但違背道德卻未違背規則,納撒尼爾·霍桑筆下的威克菲爾德就是這樣的人物,也許是出自對流浪的熱望,他在某一天離家出走,卻只到離家僅有一個街道之隔的旅店住下,並且一住便是二十年。這個離家出走的流浪者更引人注目,讀者不禁會由此丈量他距社會倫理道德間的距離,他違背了道德,脫離了本位,但我們不能說他有任何越軌行徑,而老練的霍桑為我們解答了難題,他在最後寫道:「在看似傷亂的世界中,我們每個人被規范地放在某一個位置,一旦脫離了這個位置,我們將被這個世界永遠地地遺棄。」這個威克菲爾德將被事實上也的確為這個世界所遺棄。在這里,威克菲爾德違背的是另一種規則,一種社會法則。
正如《麥田守望者》中斯賓塞先生對霍爾頓所說:「人生就是一場球賽,我們卻要遵守每一項這樣或那樣的規則。」是的,我們生存在這個社會,參加這樣的「球賽」,就只有遵守所謂「規則」。
以道德為話題高三議論文範文4
道德是最美麗的花兒,最聖潔的心靈,它讓人問心無愧,心胸坦盪。我曾經讀過這樣的一個 故事 :有兩個小男孩在沙漠旅行,有一次他們為了一件小事打了起來,小光打了小明一記耳光。被打的小明,跑到沙地上寫了一行字: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記耳光。第二天,他們走在沙漠上,發現了沙漠綠洲,他們興奮地跑到水邊喝水,小明一不小心掉到了水裡,小光看見了,奮不顧身地救了他,小明在石頭上刻了一行字: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小光看見小明的兩次舉動截然不同,十分不解,便問道:「為什麼我打了你,你在沙地上寫,而我救了你,你卻要在石頭上刻?」「當我被傷害時,我會讓它快點遺忘。消失,比如風把沙子的痕跡抹掉,相反,如果朋友幫助了我,我是不會讓任何東西磨毀它,比如把字刻在石頭上,讓它天長地久,永遠銘記!」說完,兩個小男孩緊緊地抱在一起了。
道德有時也是一種愛心。2008年5月12日是一個讓人永遠無可忘懷的日子。惡運是在2點28分向四川襲來,8級大地震讓大地震動起來,眨眼之間,一棟棟高樓大廈以變成廢墟,那一個個幸福的家庭被這無情的地震給拆散了,到處都傳來孩子們那痛苦的哭聲,同時,一個個叔叔阿姨躺在地上,閉上眼睛長久地睡著了……看到這個情景,我恨不得立馬插上翅膀,飛到四川,和那些無助的小朋友說:「你們並不是沒有了親人,我們都是你們的親人朋友,讓我們手牽手,肩並肩,共同面對困難!」大家知道這個消息後,紛紛捐款,當然,我也不例外,我捐了10元,雖然很少,但這也是我的一片心意。
因為我知道要學會有「德」,懂得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今天拉人一把,明天當你陷入困境時也會有人拉你一把。生活是一面鏡子,學會道德,對生活時時保持微笑,生活也會還你微笑。
以道德為話題高三議論文範文5
什麼是財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無外乎有如下觀點,財富就是金錢,財富就是知識,財富就是閱歷………嚴格來說這些觀點沒有問題,但筆者認為高尚的職業道德也是寶貴的財富。
比如這個船主和漆工的`故事,船主交代給漆工的任務是刷漆,所以漆工只要能認真完成刷漆任務即可,但職業道德告訴這個漆工,這個洞可能會讓這艘船沉沒,所以道德的力量讓他但這個漆工卻在刷完漆之後補上這個漏洞。而正是這個不經意舉動使漆工不僅贏得了船主大量的額外獎勵,而且還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德國哲學家康德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惟有兩樣東西讓我們深深感動,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燦爛的星空就是我們的理想,而實現理想的途徑就是要具備崇高的道德。
西漢名相張良在椎擊親王未遂幾近窮途末路之時,不厭其煩為一老人穿鞋,而正是陷入絕境的張良依然保持的這份恭敬,讓他最終獲得絕世才學,成為一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一代名相。而在張良的成功其實就是道德力量的再現。而當今社會,因何18路人會面對受傷的2歲小依依而見死不救生,因何號稱世界一流的動車故障頻出,因何會有那麼多曾經風光無限的貪官落馬,根本原因在於道德缺失。因為道德缺失,所以缺少了同情心,因為道德缺失,所以忘卻了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因為道德缺失,所以忘卻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正所謂道之不存,德將焉附?
吳斌,一個最普通的客車司機,駕駛客車行駛在高速公路途中,意外遭受金屬片襲擊,在生命垂危的情況下,吳斌用盡最後力氣,換擋、停車、拉手剎、打開雙閃燈,拯救全車乘客,而這一系列動作完成之後,吳斌倒下了。吳玉蘭,一個普通的老師,面對無恥的劫匪,雖頭破血流依然,保護659張考生准考證。從這些人身,我似乎看到道德的力量在中華這塊大地上茁壯生長。
吳斌走了,但省委書記為他留下了眼淚,數萬群眾自願去為護送他的靈車,整個中國為吳斌而感動,中國最美的司機的稱號將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大的財富。吳玉蘭老師受傷了,但她面對兇殘劫匪依然想著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她的行為讓我們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職業道德。
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財富,我們這個社會需要高尚的道德去支撐,建設民主、文明、和諧的未來中國需要高尚的道德,讓我們一起呼喚,期待高尚的道德能占據每一個的心靈,高尚的道德能夠在中華大地上茁壯成長。
以道德為話題高三議論文範文相關 文章 :
★ 以道德為話題的議論文5篇模板
★ 高中作文以道德為話題的範文4篇
★ 以道德為話題的高中作文800字
★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800字精選例文
★ 以道德為話題的議論文5篇模板(2)
★ 道德高中作文範文五篇
★ 關於以道德為話題的議論文作文
★ 關於以道德為話題的議論文
★ 以道德修養為話題的高考作文4篇
★ 以道德為話題的優秀高中作文:懂得
『叄』 《如何提高個人道德修養》論文1500字
第一,人生價值正位。
現在大家都關心自己的人身價值怎麼樣實現,那麼人生價值到底在哪裡呢?人身價值的正位就是應該在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結合上。我們既不否定每一個人的自我價值,但是我們也不能否定社會價值,所以正確的正位,就是要把二者結合起來,善於把自我價值融入社會價值之中,善於通過社會價值的實現體現自我價值。
第二,維系道德良心。
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我們就很有必要從「四個心」入手,從培養「四個心」入手,這「四個心」就是仁愛心、責任心、同情心、羞恥心。我們日常生活常常提到某某人挺有良心的,或者某某人挺沒有良心的,良心被狗咬了。什麼是良心呢?良心就是仁愛心、責任心、羞恥心、同情心這四心的結晶。良心對一個人的道德素質養成作用是非常大的。
第三,優良的行為習慣的養成。
行為習慣怎麼養成的呢?從許多經驗來看就是要不斷實踐,你要做善事你要不斷做,你不亂扔垃圾你不斷實踐,把認識落實到行為,行為沉澱為習慣,習慣升華為信念。我們在養成道德素質時要注意養成一些優良的行為習慣,這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習慣主宰人生。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威廉斯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播下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人生。」
相關閱讀:
古人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為本」。
那麼如何才能修身養性,提高道德修養呢?
1、反身內省,靠自己的努力達到道德的完善,不依賴別人。「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三件事,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與朋友交往是否有不講信用的地方?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溫習過?強調高度自覺,嚴於律己,這是修養道德最普遍的辦法。
2、存心養性。人的本性中固有惻隱之心,善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要保存,保持擁有這一切好的善端,不被外物誘惑而喪失。
3、主敬。時時刻刻收斂身心,無論有事沒事,都慎重小心修養的功夫。
4、重學。「三人行,必有我師」,重視道德知識學習。
5、力行。儒家重視學習,更重視力行。「學而不行,不異於不學」。
『肆』 求一篇1500字以上的關於道德與法律的論文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一直是法學界探討的重要議題,至今沒有形成統一觀點。在我看來,二者的關系復雜而微妙,值得深入探討。
首先,我們來談談道德的學理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看,道德源於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恩格斯曾指出,道德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因此,道德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綜合體系,涵蓋了關於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原則和規范。
其次,道德具有獨特的特徵。它以善惡作為評價標准,而不是科學或藝術的方式。道德不依賴於國家的強制力,而是依靠人們的觀念、社會輿論和善良風俗來維持。同時,道德強調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集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強調他人的利益和社會集體的利益。
道德的功能主要體現在調節作用上。通過評價等方式,道德能夠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協調人際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
法律與道德在某些方面存在著重疊,但它們也有明顯的區別。法律通常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後盾,而道德則依靠個人和社會的內在約束力。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道德往往能夠影響法律的制定和執行。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並非簡單的對立或統一,而是一種互動和互補的關系。法律為道德提供保障,道德為法律提供道德基礎。兩者相互依存,共同維護社會秩序。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是復雜且多樣的。我們應該深入探討它們之間的互動和影響,以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現代社會中的各種挑戰。